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调查报告 >

关于甘肃永登地区民间艺术的调查及研究分析

时间:2022-06-16 11:42:02  浏览次数:

摘要:在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皮影戏、木偶戏、铁芯子(踩高跷)已成为现如今每逢到了大大小小的节日、庙会、祭祀等活动中进行表演的仅剩的宝贵民间艺术。在现代这个媒体文化飞速发展的社会,作为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这些宝贵的传统民间艺术,正在生存条件的限制下艰难的延续着。本文主要对甘肃永登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木偶戏做艺术调查及研究分析。

关键词:永登皮影; 木偶戏; 起源传播; 表演形式;造型特征

在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皮影戏、木偶戏、铁芯子(踩高跷)已成为现如今每逢到了大大小小的节日、庙会、祭祀等活动中进行表演的仅剩的宝贵民间艺术,在现代这个媒体文化飞速发展的社会,作为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这些宝贵的传统民间艺术,正在生存条件的限制下艰难的延续着。本文主要对甘肃永登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木偶戏做艺术调查及研究分析。

在2013年4月5日清明节期间,本人专门去了甘肃省永登县苦水镇苦水街探访了一位老人,这位老人家就是网上记录的关于甘肃永登木偶戏有关资料的主人公王克福爷爷,当笔者拜访老人家时,他热情地跟笔者讲述起这个木偶世家的故事。相传木偶戏诞生于距今约3000多年的西周时期。《永登县志》记载:“秦腔传入永登约在清道光年间,略晚于皮影戏、木偶戏。”[1]在后来的地方官府的支持下,木偶戏才逐渐的发展起来,在那个没有电灯、电视、电影等各类媒体传播的旧年代里,甘肃永登地区的老百姓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就是皮影和木偶戏了。在古代,木偶戏叫傀儡、窟儡子。在当地,老百姓们把木偶戏称之为“肘猴子”。到了现在比较流行的称呼有“提线木偶”或者是“杖头木偶”“布袋木偶”等等。在那个年代,永登全县大概有20多个戏班子,主要还是分布在永登县下属的庄浪河、大通河、秦王川一些地区。这些戏班子都是由当地的一些具备表演和吹拉弹唱本领的民间艺人们组成的,每班大概6人到9个人,由于他们都是当地农民,在农忙时,他们各自干各自家农田里的劳作,到了农闲时节,再或者是到了大大小小的节日、庙会、祭祀的日子,他们可以随时搭起戏场子,进行表演。所以不知不觉也就有了白天唱木偶,晚上演皮影的传统表演习俗。

老人家还说道,在1958年全省的皮影木偶戏会演当中,他爷爷搭伙的戏班子表演的《花园游春》还获得了二等奖。但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老人手中的木偶戏道具被当成“破四旧”被全部没收,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虽然那些皮影道具被送回来,可是零零碎碎就剩一箱了,到后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传统的民间古老艺术又重新焕发了青春,曾经的那些艺人们又集合组织起来重新搭起戏班子在乡道镇子口进行演出,丰富着农村老百姓的文化生活。王克福老人家说他爷爷去世比较早,截止他开始振木偶戏旗鼓的时候,中间已经搁浅了40多年了,他說每当过年过节的时候,村子里的很多老人都会赞不绝口的夸爷爷当年木偶戏的精彩表演,那个时候爷爷的木偶戏班子大概有9个人,到了演出时候,村头村尾的男女老少们争先恐后的跑过来看,场面火爆。

木偶戏是用木料和皮革制成的,模拟人的形象做成各种各样代表不同的人,在旧时代,木偶的头用木雕,也有用纸筋泥胶进行塑造的,所以在当地,人们又把这样的木偶戏成为“泥头子”,现在经过改进就用石膏进行翻模,这样会更轻巧结实。大小就想拳头一样,木偶头就根据所选人物的性格来精心设计,跟皮影戏一样都是遵循戏剧脸谱的程式化规则来进行变化,角色大体与秦腔相似,分为老生、须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武旦、媒旦;正净、副净;丑等。当然了,最引人注目的是画在净、丑角色头部的脸谱艺术,跟永登县当地的社火脸谱也很接近。[2]在最初制作头坯时就按照不同的身份、性格把面不需要表现的地方进行适当的夸张加大变形。完全不受生理条件的限制,也为脸谱需要更加突出人物角色的特征和性格的表现创造了条件,甚至超越了戏剧脸谱对木偶戏的局限性。脸谱化好之后,再用拉线、拔棍等工具材料把木偶的眼睛、眉毛、嘴巴、舌头、耳朵装制程灵活可动的,再加上腿和脚,这样一来就把无情呆板的木偶变成了情感丰富多样的角色。但是木偶也分大小,大的一般高度在100厘米左右,小的大概就有80厘米左右。在全部制作好了之后,在面部用油漆进行彩绘,这些头的形象大多雕刻的精湛生动,也充分的体现了近代时期民间艺人们制作工具的水平。一个娴熟的木偶戏把式,就能让木偶做出提袍甩袖、骑马舞刀、翻转武打等各种各样灵活、干净利落的动作来,木偶戏的唱腔在西北主要还是以秦腔为主,戏班人员的唱、念、道、白、做、打、乐组合起来起承转合,再加上剧情气氛进行烘托,场面顿时活跃起来。

老人家说木偶戏的人物形象对于脸谱的色彩有着严格的要求,比如忠义豪侠的人物角色就用红色、一些庄严威武的角色用黄色、勇猛刚直的角色就用黑色、阴险狡诈的角色就用白色,谦明爽快的角色就用粉色。脸谱还有一头是专用的,另外一头是多用的,还有一种就是特殊的两面人头像,一面就刻画成如花似玉的小旦形象,另外一面则是青面獠牙的恶魔形象,生动的行成对比。王克福老人家还兴奋的说到,他们的戏班还在一直坚持不断地创新新的节目,到现在,还有他们戏班子自导自演的民间小调眉户剧《夫妻关灯》,还打算去外省进行演出,让甘肃省永登县的木偶戏走遍全国各地。

目前,我省现存的为一套还算完整的木偶戏箱在兰州秦腔博物馆里珍藏,其中有部分的半俑性质的木偶道具已经有了近百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对于如此宝贵的民间传统艺术,我们更应该努力的继承、发扬、进行创新,把这些传统民间艺术推向一个新的繁荣的时代。

参考文献:

[1]火泽东.《永登县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1.

[2]甘肃省文化馆.《甘肃民间民俗美术》[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推荐访问:永登 民间艺术 甘肃 调查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