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调查报告 >

福建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6-17 10:00:02  浏览次数:

摘要:近年来,福建省多种形式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也存在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且发展不平衡、土地流转不顺畅、三产融合资金来源渠道少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要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加快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财税金融服务、加大教育科技投入、建设提供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等促进农村三产融合等建议。

关键词:农业;农村;三产融合;调查思考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以下简称农村三产融合)是指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实现资本、技术、人力等要素跨界配置,使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增加农民收入。

一、农村三产融合情况

近年来,福建省各地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及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多种措施地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一)“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户”,新型经营主体造就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各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并得到逐步完善,截至2015年6月,福建省分别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09个和150个,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112个;同时拥有众多的省级以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村各类专业大户。如南平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853家。其中,武夷山市吴屯鲤鱼干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以吴屯乡为中心的高山稻田养鱼,2015年出售鲜鲤鱼150吨,统一精制、包装“武夷”牌鲤鱼干盒装产品10吨,两项总产值逾1000万元,增加农民收入超700万元。这些新型经营主体,是三产融合的基础,通过对单一农户的聚集效应和对市场联结效应,造就了农村三产融合,使单一农户享受产业化红利。

(二)“公司+农户+基地”,龙头企业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各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采取公司带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截至2014年底,全省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个,省级以上的428个,市级以上的1883个。市级以上的龙头企业从业人员54.07万人,销售收入3681.01亿元,超过当年全省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4.5%。带动农户685.06万户,增加农户收入662.30亿元,出口创汇82.62亿美元。如东山县顺发水产有限公司与731户水产养殖农户以相对固定的订单形式,带动养殖面积723亩,农户年获得收入超过8亿元;福建省海新集团有限公司依托自有基地建设与订单农户的资源,年总产值超过40亿元,分别带动水产养殖、种植业基地面积2.7万亩、4.13万亩,带动牲畜饲养基地养殖总量27.59万头。农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跨界集约配置生产要素,掌控并规范管理生产、加工、物流、销售、服务各环节,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三产融合。

(三)“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园区引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福建农民创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各具特色的农业园区。如漳浦农民创业园区规划面积30万亩,按照3万亩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个层面布局,辐射覆盖整个漳浦县域,建有花卉产业区、果蔬产业区、茶产业区、渔业产业区、农产品加工区、物流产业区等六个产业区。园区创建至今,已带动发展台资农业企业260多家,台湾农民个体工商户7家,总投资3亿多美元,年产值35亿元;共引进台湾农业优良品种210多个,台湾先进种养技术50多项,推广种养面积43万亩以上,占全县农业种养面积的三分之一,带动全县各类优质农产品每年出口创汇1.5亿美元以上;有效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2014年该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万元,比2006年台创园设立时增长2.68倍。农业特色园区培育具备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园区,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消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先进农业科技、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引领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四)“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助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兴起于20世纪末,初期以“农家乐”为代表。随着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发展,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理念不断输入,休闲农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各地规范并引导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开发,依托生态农业基地,开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休闲、温泉养生保健、民俗文化、娱乐健身和科普教育等精品休闲项目。如武夷山市乡村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农耕文化、生产条件和自然景观,着力发展特色乡村游、民族风情游、村落风光游等,其中曹墩、城村、大安、下梅等村年接待中外游客均已突破100万人次,村民年人均收入已超过3万元。特色农产品种养与旅游服务紧密结合,带动了交通、住宿、餐馆旅游业的发展,助推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据中国农业信息网,2015年4月全省有泰宁、连城两个县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仅37个县);有邵武市云灵山庄等5个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仅次于广东省,与浙江省并列第二位;有大福湾度假休闲水产渔村等6个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居全国第4位。

(五)“互联网+农业”,网络宣传与销售助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全省各地主动适应和融入“互联网+”时代大潮,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战略,利用现代互联网电子商务优势,依靠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的流通模式,大力开展网络宣传与销售。据阿里巴巴统计,2015年首度参加“双11”的农村淘宝中,福建省平均每村购买量居全国首位。在全国村淘支付购买量10强县中,长汀和诏安县分别居第8位和第10位。龙岩市与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合作全面开展,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农村淘宝项目全覆盖的地级市;淘宝·特色中国龙岩馆已取得淘宝、天猫服务资质认证并上线,闽西八大干、河田鸡、白鸭、槐猪、黄(黑)兔、龙岩咸酥花生、泡鸭爪、兰花等名优特产以及众多肉制品、笋竹制品、茶制品、粮油制品、菌草制品等精深加工特色农产品均已进驻。泉州市南安天马山生态茶叶公司,产品在建行善融商城、淘宝网、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均有销售,销往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235万元,占总销售额的63%。“互联网+农业”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营销模式之一,助力三产融合。

(六)“农业+品牌”,品牌效应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随着品牌带动战略的实施,促进品牌建设各项措施落实,各地依托当地名优特色农产品,以品牌促规模,以品牌拓市场,知名农业品牌不断增加。据省农业厅2014年12月公布,全省拥有117个省级名牌农产品。同时各地创立了一大批具有当地特色的地方名牌农产品。如漳州市以品牌促规模,初步形成了品牌水产、水果、蔬菜、茶叶和花卉等规模化生产,建成全省最大县级虾贝苗育种集散中心、全国百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全国规模最大的茶企业天福集团和芦笋、洋葱、日本大葱、豆类叶菜类4个万亩无公害蔬菜示范片。南平市享通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实施“品质农业+品牌农业”战略,产品进入福州、莆田、厦门等城市的大型超市,并自建品牌销售专柜130多个。通过创立品牌、宣传品牌,并通过品牌产品的市场价值建立生产基地,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经营,在引领农村三产融合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且发展不平衡,其他经营主体促进融合作用仍不强。作为推动农业三产融合主要力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尽管全省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市前列,但总体上看,企业规模不够大,带动能力仍不够强。截至2014年底,全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83家,其中省级以上428家,仅占22.7%。1455家市级龙头企业,每个企业平均从业人数157人,销售收入1.04亿元,分别仅占省级以上企业的21.5%、20.6%。同时,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闽西北山区企业数量、规模明显不如沿海经济发达区。如龙岩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仅228家,平均每个企业产值1.72亿元,分别仅为全省9个市平均数的51.2%和76.4%。此外,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特色农业园区和农村电子商务、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基本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偏小、数量偏少,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多处于种植、加工、销售模式,对三产融合促进作用不大。

(二)土地流转不顺畅,难以适应三产融合发展的要求。土地流转是否顺畅,直接决定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三产融合的步伐。当前,一方面由于土地流转制度仍不够健全,缺乏灵活机制,加上农村小农意识影响,农户参与流转的积极性受限;另一方面,由于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流转成本日趋上升,如目前厦门市农村每亩山坡耕地年租金达800—2000元,影响土地的流转集中。据省农业厅统计,目前全省耕地流转率仅27.8%,土地流转不够顺畅,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农业贷款困难,三产融合资金来源渠道少。由于工商资本的逐利性,进入农业的资本较为谨慎,且抵押、担保等手续繁琐,农业发展贷款难问题仍然存在。如周宁县龙溢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筹划用自有的4500多亩成材林抵押贷款,因林权抵押贷款手续繁琐且要省行批准而搁浅,现有的60多万元流动资金是以一分五厘月息向民间借款而来,扩大生产所需500—600万元资金无法落实。福鼎恒润农业公司租赁农户1300亩土地,因无法从农户得到土地使用权证书,未能提供银行的“不动产”抵押物,只好通过担保公司取得贷款,增加了企业的负担。资金少、融资难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进程。

(四)复合型人才缺乏且人工成本上涨,阻碍了三产融合进程。

种田比较效益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日益增多,留守农村的劳动力以老人、妇女为主,文化素质偏低,不适应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直接影响到农业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用工。近年来“招工难”现象频现,特别是缺乏企业总体策划、项目包装、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方面复合型人才。同时,据福建调查总队调查,近年来农业用工成本快速上涨。2014年农业用工价格比2010年上涨51.4%,2015年前10月累计又比上年同期上涨7.6%。在农村三产融合进程中,复合型人才缺乏与企业用工成本提高,影响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益的提高,也是制约农村三产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休闲农业规划欠完善且管理不到位,影响了三产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发展缺少统一的规划,同质性比较普遍;开发建设的项目多停留在观光或采摘体验层面,缺少对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历史人文资源的深度开发,项目单调,产业链延伸不够;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措施和有效的经营、营销技能和手段;缺乏必要的持续投入机制,导致维护不力、设备老化等,直接制约了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

此外,一些地方龙头企业在农产品价格下跌时,压低收购价,而不覆行协议价,把市场风险转嫁给农户,挫伤了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性。

三、促进农村三产融合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促进农村三产融合,是布局“十三五”时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部署,为今后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地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三产融合的重要意义,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政策,构建产业经营主体之间联合与合作的资源配置规划体系、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的激励体系、国家支持的投入体系、经营规模化和生产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等支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体系,做好政策、制度的保障。

(二)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经营规模化。一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明晰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做好土地流转的基础准备。二要鼓励与支持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托管合作社、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公司等形式的规模经营土地发展,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把土地转移到农业经营大户或企业手上,提高规模效益,以盘活土地资产,增加农民地租和股份分红收入,实现企业与农户共赢。

(三)强化组织引导,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要大力扶持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培育”和“壮大”上着力,既通过原有经营实体的发展壮大,优化存量做成龙头,又通过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做大增量培植龙头,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共进的局面。特别是对于发展慢的地区要予以重点扶持,实现全省均衡发展。二要探索并扶持 “互联网+”和“绿色+”相结合的电子商务新型业态,推动电子商务与现代农业融合。三要探索发展特色园区,发挥园区对三产融合的示范窗口、集聚平台、创业载体的作用。四要规范并加快建设农家乐、水乡渔村、休闲农庄、家庭农场、生态园等,把绿色生态农业与乡土文化、民俗风情休闲观光旅游相结合,延伸产业链。

(四)强化财税金融服务,破解三产融合资金紧缺难题。在财税政策上,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财政投入、减免税收等方面优惠力度。在金融服务上,要创新和完善金融政策,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资金筹集机制,如通过积极探索扩大农村抵押物范围,试行农村土地经营、林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房抵押贷款等适用性强的金融创新业务等,增强农民土地融资能力;探索组建县级规模经营贷款担保基金、行业性贷款担保基金和村级融资担保基金;政府要在增加农业政策性贷款的基础上,对重点龙头企业提供必要的贷款担保等,促使更多的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用大资金促进三产融合的大发展。

(五)加大教育科技投入,提升三产融合科技含量。 一要走内涵挖潜、集约增效、科技强农之路,加快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等“五新”工程,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二要鼓励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主要包括支持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专业大户、农村专业协会等开展技术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经营活动等内容。三要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和现代农业管理人才培育力度。要深化与农业科研部门及大、中专院校的合作,培训农民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制订优惠措施,引进包括创新型、应用型等在内的复合型现代农业人才。四要利用地缘优势,继续加强闽台农业合作,引进、推广台湾优质品种和先进的农业技术,优化果蔬、水产等品种,提升三产融合科技含量。

(六)强化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提供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要建立健全农村三产融合工作监督、管理的制度机制,为三产融合提供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保障农村三产融合经营主体与广大农民公平分享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红利”。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

责任编辑:洪峰

推荐访问:福建 融合 思考 农村 调查


[福建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调查与思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