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发言讲话 >

2022年在教育学会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22-05-05 16:14:03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在教育学会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供大家参考。

2022年在教育学会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教育学会2021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党的第***五中***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这为我国制定“十四五”时期教育规划,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学习贯彻***精神,需要准确把握当前教育事业面临的形势任务,全面领会“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内涵和要求,系统谋划高质量基础教育发展方向和重点,以新发展观为指导全力抓好重点工作的落实,推动市基础教育新发展。

一、明确当前教育事业面临的形势、任务和要求

部长在对教育系统传达学习党的***五中***精神的部署会上指出,深入研判形势任务是开展学笔扫千军整理习宣传的前提和抓好贯彻落实的基础。他用五个“新”对当前教育事业面临的形势任务作出研判。

一是新形势。要深刻认识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日益强烈的需求,准确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的趋势和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明确今后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主要任务和突破口。

二是新阶段。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是建成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重点是要补齐短板、攻克短板,解决教育好不好、强不强的问题。

三是新理念。“十四五”规划建议从根本上讲是新发展理念的“规划版”,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把新发展理念具体化,从内涵、外延、工作措施等方面全面落实。

四是新格局。教育要主动服从于、服务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自觉成为新发展格局中的内生变量,深入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循环、教育与经济的循环、教育自身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等。

五是新需求。新形势新任务给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包括政治需求、量的需求、质的需求、文化需求、结构需求等五个方面。教育系统要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力抓好贯彻落实。

二、准确把握高质量基础教育内涵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涵十分丰富,从不同角度可以引申出不同的涵义。根据新发展理念以及党的***五中***精神,我们认为,“高质量教育体系”指向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加满足多样需求、更可持续发展、更为安全可靠的教育体系,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教育体系。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描绘了蓝图,为迈向教育发展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对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基础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然包括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建设,而且必须以后者为基础和先导。我们认为,“高质量基础教育”至少应包括以下内涵:

第一,高质量基础教育就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高质量基础教育是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是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教育。其检验的根本标准就是人民满意。

第二,高质量基础教育是使教育创新成为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而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于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其检验的重要标准就是学校办学自主权切实得到落实并予以充分保障。

第三,高质量基础教育是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高质量基础教育更加注重教育的低成本高产出、低代价高收益。其检验的重要标准就是切实减轻教师负担和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第四,高质量基础教育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均衡发展的教育。其检验的重要标准就是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

第五,高质量基础教育是更加开放的教育。它不是墨守成规、孤芳自赏,也不是闭门造车、夜郎自大,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向世界、海纳百川。既要有国际视野,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经验,又要立足本土进行创新而不能照抄照搬。

总之,高质量基础教育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开放灵活的教育,是能够不断完善人格、挖掘潜能、激发创新活力的教育,是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体现社会公平、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推动x市基础教育新发展的工作重点

市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基础教育的全过程,让创新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让绿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普遍形态,实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育之间协调发展,以开放的视野看教育、办教育,让人民群众共享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未来五年,需要着重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增加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供给,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是提高教育资源规划能力,做好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总体规划工作。坚持统筹规划,教育资源的配置须与市城市发展的空间规划相匹配,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建立更加有效的人口与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区域人口与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此,必须建立教育资源需求预测机制。在完善人口监测预警机制的基础上,对的公共服务及其资源进行整体规划。要充分考虑资源的辐射半径,打破按行政区域设置的常规配置路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避免出现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在某一区域的情况。要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减轻部分区域入园入学压力。利用受教育人口增量变化的空间差异,分阶段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不断缩小区域及群体之间受教育水平的差距。

二是要有效整合、合理配置现有教育资源,将教育资源配置结构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调整的重点转向解决区域内部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方面,应对个别学段过剩办学场地、校舍和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进行改造利用;另一方面,应通过举办一贯制学校等多种方式,灵活分配、调整现有教育资源。

三是进一步完善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和城乡一体化办学机制。通过委托管理、结对子、名校办分校等多种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升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是完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机制,重点向人口集中导入的区域倾斜,解决教育资源时空发展不平衡问题。

(二)改革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的龙头,事关教育改革的导向。贯彻好***精神,要认真落实******关于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落地的重要指示,坚持以评价改革为牵引,增强政策的系统集成和改革的综合效能。要一体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整体提升教育评价的客观性、服务笔扫千军整理师生成长的发展性、对教育教学改进的指导性、评价落地实施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要全面贯穿教、育、考、招、用各个环节,着力打通教育评价改革中的断头路、易堵点,消除不同环节改革的温差、色差,确保教育内外各环节改革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实现改革与育人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要着眼学校这一主阵地,全面推进学校评价改革,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价学校的根本标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改进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评价机制和方式方法,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的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要聚焦教师这一引路人,全面推进教师评价改革,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坚决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现象,引导广大教师认真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提升教书育人能力素质。

要围绕学生这一需求侧,全面推进学生评价改革,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决克服分数至上、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三)激发中小学校办学活力。

一方面需要政府加以引导、推动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学校不断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和舵手,不仅要有教育情怀和职业理想,更要有明确的办学思路和定力,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团结和依靠广大教师,聚焦课堂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

(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以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小学校开展了大量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涌现了大批优秀教育教学成果。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日益深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正从教育生态、教育环境、教育方式、教育管理模式、师生关系等多个维度影响着中小学教育。可以相信,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必将带来学校教育的革命。

(五)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我国推进教育国际化首先是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人才的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选择的需要,也是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我国教育品质的需要,同时还是促进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加强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的需要。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对外开放,重点是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多边组织的教育交流合作,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文化交流,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开拓学生、教师、管理队伍的国际化视野,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学习借鉴国外素质教育和均衡发展的办学理念和模式。

推荐访问:工作会议上 学会 讲话 在教育学会2021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1年省教育工作会讲话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