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有关赴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学习考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调研报告(最终稿)】

时间:2022-01-09 11:23:51  浏览次数:

关于赴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学习考察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调研报告

2011年10月18日

一、调研综述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企业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生、共赢与共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根据神华集团公司《关于学习实现企业与员工和谐共赢—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做法的通知》精神及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王树民的批示要求,公司人力资源部、研究院人才开发培训中心特选派有关人员组成调研组,于2011年9月27日前往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港”),对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做法进行学习考察调研。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了文献查阅、实地观察、会议座谈等方法,共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前期收资,通过广泛收集和查阅青岛港网站材料、各界媒体关于青岛港的报道以及和谐劳动关系等相关资料,确定此次调研的重点内容和关注要点。第二个阶段,实地观察,前往青岛港集团大港公司机械四队的“职工之家”进

行现场调研,参观了基层班组的员工学习培训室、团支部建设基地等,与工作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并详细记录下所见所闻。第三个阶段,会议座谈,调研人员与青岛港集团领导及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其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管理特色。第四个阶段,文献研读,对青岛港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所著的《常德传论国企》一书进行认真研读和分析,进一步了解青岛港领导者关于青岛港建设及国企管理的经验见解和心得感悟。第五个阶段,撰写报告,对前四个阶段所收集的资料、了解的信息、采集的图片进行全面归纳整理,总结青岛港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的先进做法、典型案例,结合国华公司管理现状,分析青岛港先进经验带给国华管理的启示,以及国华公司在未来发展和管理中可以改进完善、做得更好的方面,总结提炼,完成本次调研报告

二、调研情况

㈠青岛港的基本情况

青岛港始建于1892年,由青岛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前湾新港区和董家口港区等四大港区组成,主要从事集装箱、煤炭、原油、铁矿石、粮食等各类进出口货物的装卸、储存、中转、分拨等物流服务和国际国内客运服务,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是太平洋西海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青岛港已成为世界第七大港,集装箱世界第八大港,进口铁矿石吞吐量居世界港口第一位,进口原油吞吐量

居全国港口第一位,外贸吞吐量居全国港口第二位,集装箱装卸效率、铁矿石卸船效率居世界第一。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岛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自强不息,卧薪尝胆,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实现了“六大跨越”,即:挺进世界大港前七强,实现了从2000多万吨到3亿吨的大跨越;引领世界港口发展的新潮流,实现了从一个百年老港到三个现代化新港的大跨越;成功开创“中国式管理”,实现了管理上从简单粗放到追求卓越的大跨越;广大职工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幸福美满的新小康的大跨越;培育出了以许振超为代表的金牌团队,码头工人实现了从养家糊口到挺起工人阶级脊梁的大跨越;缔造科学发展模式,实现了从默默无闻到全国重大典型的大跨越,做到了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发展后劲和竞争实力越来越强,职工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越来越好。

2010年,青岛港实现吞吐量35012万吨,同比增长11 %,集装箱完成120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7%,用全国沿海港口1.3%的码头岸线实现了6.9%的吞吐量,荣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和中国企业效益200佳。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和港口总资产均比“十五”翻了一番。“十一五”期间,青岛港累计完成吞吐量14.5亿吨,完成集装箱4945万标准箱,上缴国家税费106亿元,为国家创造了131亿元优良资产和1700多亿元的海关入库收入来源,连续7年保持上缴地税青岛市第一,连

续3年上缴国有资本收益占青岛市的一半以上。

自1995年以来,青岛港一直是全国交通系统的典型和全国港口行业唯一的示范“窗口”,荣获全国创建学习型组织标兵单位、首届全国质量管理奖、首批国家环境友好企业、首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节能环保最佳企业、全国文明单位、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爱心捐助奖等上百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培养出了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农民工的先进代表徐万年、皮进军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青岛港的发展得到了中央省市部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多次被国务院确定为国有企业重大典型。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以及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贺国强对青岛港的发展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厚重期望。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刚、王乐泉、王兆国、刘云山、李源潮、张高丽、张德江、俞正声、薄熙来等亲临视察、亲切接见、亲笔批示。2007年7月15日,中宣部、全总、交通部、省市委联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青岛港科学发展模式高层研讨会”,一致认为:“青岛港成功地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模式——青岛港模式”。

㈡青岛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典型案例及特色

通过调研分析,青岛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先进做法和管理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企业文化

青岛港始终坚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乡土文化

和先进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高目标、高起点地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信念和文化保证。

案例1:青岛港以培育企业精神为切入点,牢固树立了“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营造平安和谐幸福家园”的共同愿景,培育了“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奉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的“三个一代人”精神,始终牢记“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的“三大使命”,大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正如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所说:“青岛港是国企,就要当好共和国的长子,祖国母亲的孝子,就要创出世界一流的业绩,为国企争光,为民族争气,为国家多做贡献。没有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青岛港的今天。青岛港永远听党话、永远跟党走、永远报党恩。”青岛港集团办公楼前矗立着一座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塑像,并通过集团网站、显著标语等多种方式对企业精神进行广泛宣传,使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来源于实地观察和《常德传论国企》青岛港多年来积极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同时强调,企业文化建设,领导是关键、带头是关键,大力提倡以“一心为民、造福职工”为核心的领导干部的“六种风气”,通过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和对员工的严管厚爱实现企业与员工的情感融合,赢得员工对领导干部、对企业的真情回应。

案例2:从1989年至今,青岛港连续23年开展“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劳动调研。集团的机关人员每年在严寒酷暑中,深入六大装卸公司作业现场,与一线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上三班、干装卸、出大力、流大汗,深入基层体民情、察民意、解难题,历练作风,永葆本色。常德传主席、总裁每次都带头冲在最前线,以“我是一名装卸工”的姿态与一线工人一起挥汗大干,经常刚出差回来就直奔生产一线。干群肩并肩、心连心,有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极大地增强了港口向心力和凝聚力。

——来源于文献查阅和会议座谈

2.关于民主管理

青岛港始终坚持“善待员工、关心员工、理解员工、依靠员工”的原则,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以“职工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视职工为企业的主人,让职工当家作主。

案例3:在青岛港,凡是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决策,都事先征求工会和职工的意见,并逐渐形成并坚持了每年两次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领导、员工接待日、队务管理十公开、民主恳谈问答会、职工满意度调查等20多种民主管理方式,了解员工的需求,听取员工的建议,畅通了职工参与港口建设发展的“绿色通道”。通过开展“我为港口献一计”、“金点子”等一系列活动,鼓励职工建言献策。广大职工每年奉献“金点子”多达一万余条,集团对此高度重视,不仅专题研究,责成有关部门和单位抓紧落实,而且每季度组织一次职工“金点子”评比奖励,提高员工参与港口建设的积极性。

——来源于文献查阅和会议座谈青岛港充分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全面实施公开透明化管理,方便职工自主了解各方面信息的同时,主动接受职工监督。

案例4:在青岛港,每个基层队均专门设置了“民主公开栏”,按月张榜公示目标任务、收入分配、安全生产、人事管理、政策制度、福利待遇、劳动保护、考勤、奖罚、物品使用等详细内容,做到“职工最想知道什么就公开什么”,确保信息公开透明,实现“零距离民主”。

——来源于实地观察青岛港将各级领导干部置于员工的监督之下,坚持重视民意、依靠群众,对民主管理进行大胆创新。

案例5:青岛港逐步形成并有效实施了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廉政行风监督员检查制度、员工代表上岗巡视、咨询对话制度、领导干部建立联系点制度、“十公开”制度等。在领导干部的任用和管理方面,采取民主测评、谈心谈话等方式听取员工意见,

员工满意度高的就放手使用,群众意见较大的就交流调整,形成良性循环,促进领导干部与广大员工的密切联系。

——来源于文献查阅

3.关于人才培养

企业兴衰,人才为本。青岛港始终坚持“资金可以引进,技术可以引进,管理可以引进,而大批具有现代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只有靠自己培养”的理念,坚持“只要肯学肯干,人人都可以成才”的人才观,高度重视职工的培养和发展,以人的潜能开发为动力,以资源挖潜和深度开发为模式,着力搭建职工成长平台,时时处处把提高人的素质当成一个根本问题来抓,尊重人才、尊重知识,营造有知识光荣、有文化光荣的良好氛围。

案例6:青岛港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港口,争做知识型员工”的岗位“五学”活动,坚持学政治、学业务、学技术、学文化、学实践,提倡“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练什么、精什么”。集团每年都投入上千万元实施“个十百千”工程,即发展好一个人才培训中心、建好10个科技创新基地、办好100个职工图书室和学习之家、用好1000个职工学习园地。集团投资5亿元建立了自己的员工教育培训中心“港湾学院”,学院占地面积1045亩,拥有技术设备先进的124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及以青岛港为龙头的230个校外实训基地。港湾学院作为人才的培养输出机构,源源不断地为青岛港输出专业性强的新生代力量,为青岛港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青岛港的每个基层班组都成立了自己的学习培训室,供职工自主学习和进行模拟操作培训。通过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集团有中心、公司有基地、队里有阵地、班组有园地”的全员培训格局。

——来源于文献查阅和实地观察以培养爱党报国、爱岗敬业的人才队伍为目标,青岛港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分类培训,并建立了职工“2、1、1”带薪学习培训制度。对集团领导和集团管领导干部进行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培

训;对科队长、两级机关管理人员,举办工商管理中级研修班;对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组织岗位培训、职称资格考试和考工晋级。

案例7:青岛港年年组织全员脱产大培训、操作技术大比武和技术工人考工晋级,特别是2009年以来,坚持保教、管用、跟踪的原则,举办了5期142名集团管领导干部参加的、为期3个月的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举办了842名集团科队级领导干部参加的为期15天的中级研修班;2010年分9期举办了1643名两级机关管理人员参加的、每期7天的脱产专业研修班。2011年1月2日开始,进行覆盖全港的重点学员工大培训。在青岛港,职工的学习培训结果、资质证书获取情况与其收入水平直接挂钩,激发职工的学习热情,鼓励员工自动自发学习。

——来源于文献查阅和实地观察青岛港通过展开全方位、多途径的全员大培训,践行“人才强港”的理念,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操作水平。青岛港员工队伍结构已由过去77%的职工、12000多人只有初中以下学历,变为现在的以5000多名拥有各类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6000多名高级技术工人为主体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4.关于激励机制

青岛港大力弘扬“德为重、信得过、靠得住、能干事”的选人观,一直奉行“只以能力论英雄、谁干得好就叫谁干”的用人观,着力搭建人才发展的大舞台。青岛港选人用人坚持“五不唯”原则,即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年龄,唯才是举,唯才是用,无论文武,无论男女,只用肯学肯干,都能创造自己的天地。青岛港通过健全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双向选择、优胜劣汰的选人用人机制和市场化的人才流动机制,

把政治过硬、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党员、优秀知识分子、优秀工人、优秀农民工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去锻炼和发展。

案例8:青岛港西联分公司党委书记徐万年,一个沂南贫寒农家的儿子。他18岁出门闯荡,全家凑不出5元钱为他送行。他走南闯北吃尽苦头,却挣不够为母亲做白内障手术的费用。1990年他来到青岛港,靠苦干实干创造了火车装车最高纪录,被命名为“万年速装”。这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农民工, 于2007年当上了中国沿海港口第一个农民工副经理,在2010年成为了中国沿海港口第一个农民工党委书记。“在青岛港,谁能干谁干。”徐万年说。

——来源于文献查阅和会议座谈青岛港每年坚持从党员、干部和职工中选树一批先进典型,让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弘扬正气,树立先进,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浓厚氛围。公司广泛组织开展劳动竞赛,鼓励和支持员工自主创新,钻研技术,先后涌现出一大批以许振超为代表的职工贴心人、行业专家、员工品牌、优秀科技人才等5700多名先进个人和1800多个绝活儿,其中集装箱装卸“振超效率”8次、铁矿石接卸“孙波效率”15次刷新世界纪录。

案例9:为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激励员工学技术、练本领,创造更多的绝活,集团坚持以员工名字对有关品牌进行命名,目前全集团和基层公司两级先后命名了30名“行业专家”和290多个“员工品牌”。

青岛港员工赵显新在集装箱桥吊操作中,操作吊具从四十多米高空急速下行,停钩、颠钩一气呵成,准确到位,一钩即准,并能在1分30秒内将固定在桥吊吊具上的钢筋插入地面上的矿泉水瓶口中,毫厘不差,堪比穿针引线,就命名为“显新穿针”。前港公司的李义明在抓斗卸船机钢丝绳梨型套制作中,潜心研究,大胆创新,通过反复摸索、试验,先后制作了合丝转轮、异型钢针等多项专用工具,在钢丝清洁过程中用烘烤法代替酸洗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梨型套制作工艺规范,每个节约费用2000美元,工效提

高10倍,就命名该品牌为“义明千钧”。目前,青岛港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树立员工品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来源于文献查阅和会议座谈

5.关于特殊群体

⑴农民工

青岛港全体职工约24000人,其中近三分之一为农民工。青岛港对农民工与正式合同工平等对待,实行岗位与薪酬一致、技能与津贴一致、贡献与奖励一致,始终关注和重视农民工的成长与发展,保障农民工和正式员工一样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案例10:在青岛港,农民工与正式职工一样,一个单子发钱,一个食堂吃饭,一样评职称,一样拿大奖,同工同酬,一视同仁。他们通过参加脱产大培训,系统地学习港口的企业文化、安全生产、组织管理等知识和技能;他们能通过自身努力成长为产业工人、转为正式职工、逐步走上管理岗位。目前,青岛港的7300多名农民工在港口各个岗位挑起了大梁,其中1032人被录取为合同制工人,有540多人担任了班长、副班长,37人担任了队长、副队长,有6人被集团授予品牌员工,1人担任了公司党委书记。其中,农民工的杰出代表皮进军带领400多人的队伍,三次打破世界记录,开展了62项创新,成为“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

——来源于文献查阅和会议座谈青岛港始终视农民工为“亲兄弟”,人格上平等尊重,生活上关心照顾,倾听农民工的心声,了解农民工的需求,切实解决农民工的难题。

案例11:农民工子女上学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为此,青岛港积极与当地小学联系沟通,主动为学校排忧解难。学校专门为青岛港的农民工子女开了两个班,96个农民工子弟都能在当地最好的实验小学上学。为了让农民工安心工作,减轻思乡之苦,集团专门为农民工安装了免费电话,打造“亲情话吧”,为农民工架起了一个和家人沟通的桥梁。为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保障他们的家庭幸福,农民工的配偶也有机会到

港口工作,目前已有300多名农民工的爱人在青岛港二、三线务工,有幸成为双职工。此外,2007年集团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工队伍建设的决定》和《关于加强农民工管理工作的决定》;保障了农民工在工资薪酬、五险一金、带薪休假、健康查体、技术评级、成长晋升、培训学习、子女入学、户口转移等方面的权益,被农民工称为“黄金18条规定”。

——来源于会议座谈和实地观察在青岛港,农民工有地位、有作为、有奔头,地位和生活实现了质的飞跃。他们奋发图强,朝气蓬勃,实现了由技能匮乏到又红又专、由挣钱吃饭到实现价值、由短期务工到当家作主、由普通打工者到新时期产业工人的“四个根本性转变”。

⑵老同志

“老人安,港口安;老人好,港口好”,青岛港把离退休老同志视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不忘他们为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港口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不忘他们是未富先老的一代人,对待离退休职工就像自己的父母,悉心关照他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身体健康。

案例12:“冬送温暖,夏送清凉,逢年过节发大礼,亲自送到老人家”,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青岛港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优良传统。在青岛港退休的老同志,每年跟着在岗职工一起长退休工资,每年还额外享有敬老补贴,福寿补贴等。“十一五”期间的五年来,青岛港投入12734万元,为老同志发放敬老补贴,宁可在岗员工少长工资,也要优先保证敬老补贴足额到位。

在为老工作上,青岛港建立了“五必访”工作制度(患病住院必访、孤寡老人必访、重大节日必访、特殊困难必访、异地安置必访)和年度健康查体制度。大年初一,常德传总裁亲自带队走访老领导、老职工、老劳模,检查“五必访”落实情况。每年国庆节、仲秋节前后,集团专门发请柬,邀请老领导、老劳模、老党员、老工人代表100余人来港团聚,共话亲情,共庆佳节,共商港口改革发展大计。同时,青岛港还建立了老年大

学,并定期组织开展老同志运动会等各类活动丰富老同志的退休生活,使青岛港4000多名老同志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来源于文献查阅

⑶女职工

青岛港现有女职工4886人,其中女农民工560人。在青岛港,女职工不仅有地位、有关爱,更有作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拥有和男职工一样的成长条件和发展机遇。

案例13:青岛港的女职工只要干得好、干出成效,就能被提拔重用走上领导岗位,一大批女干部在集团重要管理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例如:女财务部长、人事部长、党办主任、监审部长、阜外医院院长、港湾学院院长等。集团的女干部比例达到17%,在沿海港区是最高的,充分体现集团对广大女职工的信任和培养。

——来源于文献查阅青岛港不仅重视女职工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同时,也注重生活上的关心照顾、情感上的沟通交流。

案例14:青岛港工会副主席、青岛市三八红旗手刘玉萍说:“在青岛港,女职工总会受到社会的特别羡慕。每年“三八节”,她们都是青岛港最尊贵的客人。不论多忙,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都会在百忙中向全港女职工表达祝福和慰问,为女职工发奖金。即使远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也仍然不忘发来亲切的问候”

——来源于文献查阅

6.关于领导班子建设

企业好不好,关键看领导。青岛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得到国家的认可,得到职工的拥护,建立和谐融洽的劳动关系,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生、共进和共赢,其领导人发挥了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作为一个企业家,常德传同志将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管理

经验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有机融合,成功地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模式——青岛港模式。

案例15:常德传,现任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是青岛港的“一把手”。1968年从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毕业后,到青岛港从事一线装卸工作,至今在青岛港工作已达43年。曾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首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全国首届“创业企业家”、首届十佳“中国杰出质量人”、全国质量管理突出贡献者、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亚太最具创造力的华裔领袖、新世纪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国改革开放30年十大基业长青人物等荣誉称号。几十年来,常德传把自己完全融汇到了港口事业中,把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都奉献给了青岛港,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都溶于到了青岛港。“我们青岛港是一个大家庭,我是这个家里的长子,就要带领兄弟姐妹干好两件事:一是干事创业。把港口的事干好,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二是领着职工过好日子。青岛港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学校,要让职工素质越来越高,职工生活越来越红火。”常德传这样定位。

——来源于文献查阅领导班子建设史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青岛港坚持创建以“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为主要内容的“四好”领导班子,狠抓干部队伍建设不放松,要求青岛港全体干部队伍定好位,负好责,树好风气,树好“五种精神”。第一,要“一心为民,造福职工”;第二,要有一身正气的胸怀;第三,要有无私无畏的胆识;第四,要有无怨无悔的胆识;第五,要有真抓实干的精神。

7.关于成果共享

青岛港注重以人为本,始终坚持企业发展共建共享的理念,始终坚持“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将“发展为了职工,发展依靠职工,发展成果更要与职工共享”落到实处。

广大职工不仅是港口发展的创造者,更成为港口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案例16:23年来,青岛港连续33次给职工涨工资,并且增资坚持向装卸一线倾斜、向科技人员倾斜。目前,装卸工人的收入是十年前的3倍,农民工的收入是十年前的3.5倍。“十一五”期间,青岛港24000多名职工,按照15%的比例,年年长工资,职工收入实现了翻番增长。五年里,青岛港用资2.6亿元为员工发放各类大奖,用资9100多万元为员工赠送各类大礼,投入1.37亿元为广大员工发放高标准取暖补助,投入1.27亿元发放敬老补贴,投入813万元赠送162790个生日蛋糕。五年里,职工查体从单一查体,拓展为防、查、治一条龙服务。5年共投入3813万元,对91283人次进行体检。同时,2010年以来,港口投入数千万元,逐步提高职工的就餐标准,达到“膳食合理搭配齐,荤素粗细酸咸宜,均衡摄入系统数,健康生活菜鱼鸡”的餐饮水准,加强“五个文明”管理,确保职工“吃得卫生、吃得饱、吃得好”。青岛港职工的生命质量、健康状况、医疗保障逐年提高,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领导干部的办公楼却十多年未曾装修装饰,依然保持着最简单朴素的状态。

——来源于文献查阅、会议座谈和实地观察就业时最大的民生。在历次改革中,青岛港始终把岗位看作职工的“命根子”,通过业务培训、重金造岗,使包括农民工在内的24000多名职工人人有岗位、人人有活干、人人创效益。即使面对亚洲经济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也坚持对职工承诺“只要愿意干好好干,就决不撒手不管”,并提出“谁让职工下岗,就让谁先下岗”,先后转岗分流上万人,从未将一名职工推向社会,使企业和员工成为牢固的事业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总结:正如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所说:“青岛港20多年来能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港口发展成为世界第七大港,根本原因就是一条: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以人为先。职工的

心,企业的根。只有企业牢牢把职工当主人,依靠职工,发展为了职工,企业才能长盛不衰。”青岛港构建和谐企业的先进经验,归根结底就是围绕一个字“人”做文章。在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指导下,青岛港在“发展方针、职工素质、激励机制、人文关怀”四个方面下足功夫,全力打造亲情浓浓的和谐大家庭:始终坚持“依靠”方针,创造企业发展与职工当家作主的和谐条件;强化素质提升,搭建企业发展与职工素质提升的和谐平台;健全激励机制,营造港口发展与职工成长成才的和谐氛围;加强人文关怀,创造港口发展与职工生活幸福的和谐环境。企业和员工是共生、共赢、共同成长的关系,企业要履行好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的光荣使命,就必须切实保护和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是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的前提,更是国有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三、调研启示

在党的旗帜指引下,在神华集团的正确领导下,作为神华集团电力板块的排头兵,国华公司经过12年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令行业内外瞩目的辉煌业绩。从1999年3月成立,历经初期的亏损到2001年实现扭亏为盈,并以此为起点开始了长达10年的连续盈利,2009年和2010年利润水平接连突破60亿和70亿大关,屡创新高,公司成为自电力体制改革以来,行业中为数不多的、持续盈利的发电企业之一。在规模高速扩张的同时,国华公司注意保持发展的质量,资产负债率始终控制在64%以下,具有较强

的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在煤价连续攀升,市场煤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近5年度电盈利保持在 3.4分/千瓦时以上,综合获利能力处于行业最优水平;市场占有率始终高于100%,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在10%,连续8年保持经济增加值(EVA)大于零,实现了“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为国家、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截止到2011年9月,国华公司管理和拥有火电机组65台、风电机组21台,营运机组容量达3185万千瓦,资产总额1317亿元,已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跨地区、跨电网的全国性大型发电公司。2011年,国华公司的目标是发电1800亿千瓦时,实现利润过百亿,有望创下发展历史上的最好成绩。面向未来,国华公司提出了“十二五”期末实现装机超6000万千瓦、供电煤耗低于300克/千瓦时的目标。可见,经历12年的跨越式发展,国华公司形成了“资产保值增值、管理品质提升、员工身心愉悦”的企业特质。通过本次学习考察“实现企业与员工和谐共赢—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做法”,对照国华公司的管理实际,调研组形成以下六个方面的思考:

㈠加强宣传示范,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

为了凝聚人心,指引方向,国华公司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实际情况,加强对企业愿景和使命、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以及企业文化总纲的宣贯。企业文化要充分发挥其引导、激励、教育、感化、凝聚的作用,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鼓舞员工的士气,要真正得到广大员工的理解和认同,得到广大员工的

支持和响应;要真正落到了实处,渗透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深入到了员工的意识信念和言行举止中,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和行为。青岛港的“三个一代人精神”,即“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奉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让全体领导干部和员工牢记青岛港作为国有企业的责任和使命,同时又能激发干部员工为了履行好这份责任和使命去努力奋斗和有所作为。

㈡重视民主管理,发挥职工智慧力量

可以通过学习借鉴青岛港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加强公司民主管理,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民主管理机制。第一,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汇聚民智。巩固职工代表大会、民主恳谈会等民主沟通渠道,广泛听取员工对于企业管理、发展、决策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和管理的改进建言献策。第二,加大民主公开的力度,扩展民主公开的范围。可以借鉴青岛港的“民主公开栏”等方式,将员工希望知道、应当知道、可以知道的内容事项予以公开,如政策制度、人事管理、劳保用品、考勤记录、人员奖罚等,提高管理的透明度,保障员工知情权的同时,接受广大员工的监督。第三,拓宽和畅通渠道,为员工排忧解难。丰富员工接待日、领导信箱等沟通方式,诚恳倾听员工的心声,切实了解员工的需求,着力解决员工的问题,

进而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促进员工自动自发、脚踏实地地干好本职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

㈢加强人才培养,实现企业与员工发展共赢

借鉴青岛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做法,国华公司应将“创新”、“协同”与“可持续发展”列为“十二五”期间的人才发展战略性导向。其中,“创新”导向即要求在新时期、新战略以及“四新”等背景条件下,大力推进专业人才技术技能的更新升级、管理人才职业化能力的强化提高;积极推动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和优化,通过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来支持企业的战略新发展和人才的能力再升级,重点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学习发展体系,加大人才开发培训投入,加快人才开发培训基地(分层分级分类)建设和网络学习平台建设,深化全员岗位知识题库及考试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内训师体系和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协同”导向意味着加强国华公司总部与电厂之间、电厂与电厂之间人力资源配置、流动和开发使用的有序性、协同性和共享性。“可持续发展”导向即要求更具长期性和预见性的视角来筹划人力资源的需求、配置和开发,这首先意味着从人才发展的视角来支撑发电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储备和提升,如在区域电力市场开发、清洁能源开发、节能降耗管理以及国际化经营等新兴领域和发展趋势上,预先做好人才的引进和开发培养筹划。“可持续”也意味着均衡调适工作压力,长效维护员工身心健康,建设和谐的劳动关系,实现工作绩效与员工幸福的同步提升,还意味着从人力资源角度支

撑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积极支持和落实国家有关就业安置等方面的政策,在人才引进和配置上实现市场驱动和社会责任驱动的平衡。

㈣完善激励机制,增强人才发展活力

选人用人方面,坚持神华集团“五湖四海纳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原则,在人才选拔任用过程中,重能力、轻资历,重业绩、轻背景,将具有真才实学、肯干能干的员工选拔到合适的岗位,创造锻炼的机会,搭建发展的舞台,促其成长成才。

劳动用工方面,可以借鉴青岛港农民工用工管理的做法,建立短期工转合同工的激励机制,达到一定标准、满足一定条件,如工作三年以上且获得集团、市级以上荣誉称号、获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优秀短期工,可通过考试考评转为正式合同工,为短期工打通职业发展通道。

薪酬激励方面,结合青岛港薪酬福利透明化的管理经验,为进一步调动生产一线员工的积极性,建议可以适当拿出一定比例的工资总额采取类似记件工资的方式激励员工。如对运行岗位可以参照小指标竞赛的方式,每个岗位确定几个核心指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每个值工作结束后,及时公布指标完成情况,个人可根据考评办法计算出自己或他人所获得的该部分工资;如对于检修岗位,可根据技术含量、劳动强度、工作时间等核定综合工时,并及时公开每个人的工时情况,员工根据工时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该部分工资情况。通过上述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实现

多劳多得和部分工资的公开透明。

鼓励创新方面,用员工的名字命名创新成果是青岛港管理的一大特色,国华公司也可以考虑在进行科技成果、QC成果、技术攻关、技术比武等评选活动中,用表现最优异、获得最高奖励的员工的名字命名该项创新成果,激励员工加强自主创新,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㈤建设员工幸福工程,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国华公司可以学习借鉴青岛港的实践经验,给予员工更多情感上的理解、生活上的关怀,重点在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尽力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好员工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例如,在条件允许、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解决员工夫妻两地分居、子女就学就业等问题,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加强职业病防治,建立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健康体检;继续加大“送温暖”力度,做好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做到有病必访、有求必应、有事必帮,精心搭建企业与职工的“连心桥”。

㈥完善制度建设,增强制度执行力

国华公司应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在总结提炼劳动关系管理中好的方式方法的基础上,针对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结合青岛港集团值得学习借鉴之处,将鲜活的做法、可取的经验及时沉淀,注重规律性的工作,注重基础性的工作,进一步完善健全相关制度机制,使劳动关系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例如,

民主管理制度、短期工转正制度、激励约束制度等,明确各项规定措施和具体标准,建立健全用制度规范管理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

四、结束语

通过本次调研,全面深入地学习考察了青岛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实地感受和体会了青岛港企业与员工和谐共赢的关系氛围。同时,结合国华公司的管理实践,看到了我们经过12年的发展积累,在管理建设中国做得好的方面,也认真清醒地反思了我们在文化建设、民主管理、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有待改进之处和优化完善措施。、

调研组成员期望本次青岛港调研的经验启示能为提升国华公司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发展共赢,推动国华公司在追求“资产保值增值、管理品质提升、员工身心愉悦”、追求“报效党和人民,服务祖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追求“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发电企业”的道路上更稳更好更快地前行。

调研组成员:赵新星、梁晓红、宣娜、王海波、郭楠、张鸿

推荐访问:公司领导赴现场调研报告 构建和谐 劳动关系 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