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绿水青山调查报告_有关保护绿水青山优化生态环境调研报告

时间:2022-01-09 11:29:24  浏览次数:

关于保护绿水青山优化生态环境的调研报告

关于保护绿水青山优化生态环境的调研报告

关于保护绿水青山优化生态环境的调研报告本文作者:

杨绪升原创投稿关于保护绿水青山、优化生态环境的调研报告为了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实现清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今年,县政协先后就林业管护、水源地保护、县城饮用水安全,矿山生态恢复等问题进行了调研,并组织常委先后到吉林省四平市叶赫满族镇、图们市凉水镇、延吉市安图县以及省内的桓仁、宽甸进行了学习考察。周边地区生态建设成效显著,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特色产业、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触动人心、引人深思。经过充分研讨,县政协对生态建设重在保护达成了共识,并认真撰写了《关于保护绿水青山、优化生态环境的调研报告》,敬请县委、县政府领导参阅。

一、周边市县保护生态环境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

(一)注重规划,打造良好生态格局宽甸县结合实际编制了《宽甸国家级生态县建设规划》,划分三个生态区,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严格限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强化环境监管。对全县生态建设统一部署,建立健全相关组织机构和各项工作制度,各乡镇配备专职环保助理,形成“分层管理、相互配合、上下联动、良性互动”格局,并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由林业局牵头完成封山育林、营造水土保持和枫杨护岸林、实施板栗园林冠下补植红松、陡坡及裸地见缝插绿造林共计515万亩,增加森林植被,有效涵养水源;实施青山工程,投资近千万元共治理矿山118处,采取边坡整治、场地平整、客土、绿

化,矿山植被恢复面积达1800余亩。积极对上争取,投资4.76亿元实施水丰湖“国家良好湖泊环境保护”项目。通过不懈努力打造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3处,省级的4处,正是凭借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辽宁“金三角” 旅游线路上的著名景区。

(二)强化水源治理工作,生态建设逐步优化桓仁县高度重视水源地保护和治理工作,全面启动了桓仁水库一级保护封闭管护,利用自然恢复植被阻隔污染物进入库区,一级保护区6180亩耕地全部退耕,生态移民102户;为消除畜禽养殖造成水质污染,对二级保护区以内的18家养殖场全部进行搬迁,准保护区内303户养殖场编制“一场一策”治理方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修建拦污漂排、清渣平台、污水处理项目,有效治理水源地周边污染。8个行政村建设了可燃垃圾气化站,村民用一切可燃烧垃圾等量兑换燃气,街头巷尾山脚河边几乎看不见可燃垃圾,既节省了村民能源开支,又有效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四个辽宁之最:拥有最大水库-桓龙湖,水域面积100平方公里,库容34.6亿立方米;最高森林覆盖率达到78.4%;最优水质-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二类标准;最佳空气质量-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到5000个,成为我省重要水源地,更是国内少见的天然“氧吧”。水资源总量54.6亿立方米,每年为中西部城市调水达40亿立方米,成为辽宁重要饮用水水源地。

(三)坚持在保护中发展,生态经济成效显著吉林安图县始终坚持“宁肯荒,不可慌”的“大保护”理念,再小的生态不破坏,再大的利益不动摇。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2%,域内自然资源丰富,为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提供了资源基础。为了更好保护这些资源,该县严格开

展林地清收工作,坚决依法打击滥砍盗伐、非法采砂采石采金、盗猎等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境内拥有矿泉106处,日允许开采量达56.8万吨,是全国最大的偏硅酸型矿泉水富集区。为合理开发有序利用,该县提高准入标准,限制性的引入实力雄厚的广州恒大、韩国农心、台湾统一等知名企业落户安图,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同时,汪氏蜜蜂园、绿洲国际、德康生物科技等多家生态企业入住安图,加快了当地绿色食品业的发展。

(四)开展生态村镇创建,宜居品质不断提升四平市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建设,以打造山青水碧、宜居宜业城市为目标,全力推进各项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建立了由市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协调调度,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把减少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环境作为改善生态的重要举措。

一是狠抓了污染防治。切实抓好以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大气和噪声污染为重点的防治工作。

二是加强了生态治理。以恢复植被、加强水土保持为重点,切实加大了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加大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治理力度,有效提高水土涵养能力。

三是营造绿色环境。加大原生态保护力度,着力加强集镇、乡村道路、河道、农户庭院、基地绿化、荒山治理工程,扎实开展村庄环境连片整治,营造绿色、生态、宜居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图们市加大投入力度,在农村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处理、生态村创建工作,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参与生态建设、关注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到目前全市50个行政村均被州环保局授予“州级生态村”称号,有两个镇进入省级生态乡镇创

建行列。过去,守着绿色资源受穷;如今,依托绿色资源致富。兄弟市县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坚持绿色发展战略,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的经历告诉我们:

只要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会变成金山银山,也只有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我县保护生态环境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近年来,我县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明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推进青山工程,大力培育后备资源。10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近3.5亿元,完成各类造林7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4%,是辽宁省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和用材林基地。

二是强化资源管护,区划公益林禁止皆伐类采伐。建立了省级自然保护区,实现连续33年无重大森林火灾;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犯罪行为,全县林区治安趋于稳定。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浑、清、柴、柳主干及部分支流治理,修建堤防工程780公里。近两年争取水源保护资金2.35亿元,大力推进保护区综合整治,实施了英额河湿地治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专项治理工程,不断推进县城水源地保护工作。污染减排卓有成效,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指标基本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全县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二级优良标准,浑河出境水断面达到三类水体标准。我县先后被授予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县、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十多年来,我县生态建设成果有目共睹。虽然我县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但也必须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百姓宜居需求相比,与周边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优先的理念尚未真正树立,思想认识不够统一。虽然县委、县政府对生态保护工作十分重视,但科学的政绩观和生态优先的科学发展观尚未在各级党政领导的思想中扎根和形成共识,“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先发展后治理”的错误观念仍然存在。针对生态建设的考核尚未形成体系,加强生态建设的具体措施尚显不足,个别乡镇、部门领导对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要求及标准了解甚少,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务虚的多落实的少。在一些偏远山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彻底改变,“靠山吃山”思想仍较突出,部分村民对盗伐、滥伐林木等违法行为的危害认识不够,开荒种地、乱扔垃圾、污染水源等现象仍普遍存在。“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我污染你治理”等落后观念还在不同程度蚕食人们心理。由于长期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减少资源损耗和削减污染物排放任重道远。同时,全县居民的生态环境共建意识还不强,从自身做起、全民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共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是生态保护管理体制不顺,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我县的生态资源分别由林业、水务、国土、农业等部门实施专业性、行业性管理,由于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体制弊端,在行政管理层面表现为管理目标和技术规范不相一致、管理资源无法整合,基层一线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由于生态保护管理体制不顺,缺乏强有力的统一监管体系和统筹协调机制,基层管理力量薄弱,缺乏有力监管手段,与真正担负起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的责任还有差距。

三是生态保护存在死角,环境现状不容乐观。据不完全统计,仅在8.16洪灾中,全县山体滑坡面积达675亩,这说明我县生态环境还很脆弱。乱采滥挖、超坡耕种、矿山生态植被恢复难、湿地保护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个别人受利益驱使铤而走险,恣意盗伐林木、非法盗挖大苗、私挖滥采草炭土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时有发生,直接导致了部分地区植被退化和水土流失加重,生态系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县城水源地上游村庄和周边地区,因矿山污染、畜禽养殖、生活污水直排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库水质,部分群众对县城水质忧心忡忡,自发到县城周边取用山泉水、地表水做生活用水,城区安全供水形势不容乐观;调查中群众强烈反映部分长山堡养鸡户将大量鸡粪倾倒在河道中,致使河水变黑、发臭,顺流而下污染河道。据相关部门介绍,小孤家水库水量不足时,将直接取用河道地表水作原水,由于距离近,河道水质差,给城区供水带来安全隐患。每年春秋两季,部分乡镇农户焚烧秸秆带来的烟尘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还比较低下,滥用农药、化肥现象仍然存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我县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虽然有着历史的、自然的、客观的原因,但是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向周边地区学习,采取有效措施,使我县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优化。

三、全面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领导,严格落实生态保护责任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为此,必须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促进基础产业发展、带动旅游升级、拉动三产增效的前提与基础,是实现清原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生态建设的组织领导,把保护生态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程,完善相关政策,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具体措施,强化组织实施。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领导干部生态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实行生态保护一票否决制。将生态保护、污染物减排、环境质量改善等重要指标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评价指标体系,纳入目标管理考核。

二是明晰职责,强化生态保护责任追究。建立和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对干部任期内损害生态环境的实行终身追责制。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明晰并厘清各有关部门的生态保护职责,明确各自责任、分工和进度要求,确保边界清晰、权责统一,不重叠、不交叉。加强协调配合,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形成保护生态环境合力,确保全县上下一个音、一股劲、一盘棋。

三是严格执法,保持生态保护高压态势。要运用法律武器,切实强化生态建设管控力度。严格项目准入,守住环境保护底线,严格控制新生污染源。加强日常巡查、监管,消除执法盲点,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严厉惩处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做到零容忍、全覆盖,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重大违法案件,要坚决查处,严肃问责,决不姑息迁就。

(二)综合施策,全面落实保护生态环境的各项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要切

实增强环境意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地区经济繁荣发展创造条件。

1、保护森林资源、加强矿山治理,让青山永在。林是山之衣、水之源,山青才能水秀,穷山必有恶水。保护青山绿水必须统筹兼顾,重点在于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要全面保护好县域内的森林资源,实现以林养水、以水保湿,为构建安全健康的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创造条件。

一是要抓好植树造林,不断优化林分质量。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工作力度,加快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严格执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坚守林地红线。同时要继续加大退耕还林工作力度,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利用超坡地发展苗木、果树等经济林,达到即富民又还林的目标。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不断优化林分质量,加大植树造林工作力度,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

二是要切实规范树木采挖移植行为。没有买卖就没有破坏,一方面要积极倡议城市绿化禁止移栽野生大树,使其丧失交易市场。另一方面,对采挖移植树木的行为,应切实加强监管、严格规范。尽快研究、制定树木采挖移植管理办法,切实保护好林地上的其他树木,防止破坏周边植被,采取有效措施限期恢复植被。

三是要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县乡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保护森林资源的职责,要严厉打击小开荒及一切毁林行为,对非法开垦林地的,依法清理收回,并恢复植被。充分发挥好林业公安、乡镇林业站、森林管护员的作用,对可能造成森林资源破坏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要及早介入、及时报告、做好预防;对破坏

森林资源的直接责任人,必须依法查处,不得以罚代刑,对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是要严格森林经营利用与监管。严格执行禁伐政策,认真落实森林经营技术规程。严格审批和监管,杜绝乱砍滥伐、破坏资源、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五是要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长效监管机制,严肃查处违法开采经营行为,形成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建立和完善矿山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矿产开发与生态恢复同步进行。重点抓好尾矿库和废石山的治理,大力开展覆土植绿行动,大面积种植花卉果树,让废石山变成花果山,让矿区的公路通到哪里,两旁树木就栽到哪里。洞采的矿山要做到边开采、边恢复,开采结束后按要求封死洞口。真正实现矿山的开采和恢复同步,从而最大限度的恢复矿山植被,保持水土,把矿业活动对生态平衡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

2、注重水源地保护,加强水污染防治,让绿水长流。水孕育文明、浸润生命、滋养历史、点化自然。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为此,必须全力加强水源地保护、全面抓好水污染防治,为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要多措并举,让河道水体“清起来、活起来”。要以河道生态治理、自然修复为主,遵循防洪安全,最大限度的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根据河流具体情况,在河道两侧实施生态带工程,栽植乔灌木。严格控制污染源头,治理工业企业废水直排和畜禽养殖场污染,严禁淘金、滥采河沙等行为。加快污水处理厂网建设,综合治理河道,不断改善水体水质。同时要加大对饮用水源地上游采矿企业的排

污监测力度,针对水污染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监督、处罚措施。

二是要加强水源地、湿地保护,让居民用上放心水和安全水。要充分利用我县是大伙房水库保护区的有利条件,拓宽投资渠道,增加水源地保护投入力度,盯紧国家环保项目政策,规划包装申报相关建设项目,通过修建拦河闸、蓄沙池、设置拦污网进行生物防护,打造生态水源地。要加快推进第二水源地建设工作,列入政府工作规划,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地,解除县城居民饮用水安全的后顾之忧。大力倡导节约用水,加强县城水源地上游和周边村庄环境整治,严厉打击污染和破坏水源地周边环境行为,确保居民用上放心水和安全水。要全面禁止草炭土开采,从源头上保护生态资源。提升湿地保护水平,采取最严格的保护措施,着力保护其原生状态,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积极争取湿地公园等项目,谋划实施湿地恢复工程。组织实施好退耕还湿,逐步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调动相关利益群体保护湿地积极性。

三是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减少面源污染。推进和落实科学施肥、施农药技术,限制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薄膜,减少环境污染。

3、强化节能减排,净化空气质量,让蓝天永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因此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大气质量。在乡镇要通过实施秸秆还田、青储育肥、生物能源等技术改变以往焚烧秸秆的不良习惯,有效改善大气质量。在城区继续巩固烟控区建设成果,切实加强露天烧烤、浴池、餐饮行业的监管,彻底消除燃煤污染;主要

街区严格控制交通运输扬尘污染,垃圾清运进行全封密运输;加强对机动车环保检测,限制尾气高排放,实现重点企业、行业废气“零排放”;加大对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的整治力度,通过围档隔离、喷水固尘等措施,推行绿色清洁施工,打造清洁高效环保的集中供热体系,减少空气污染源,真正使“蓝天白云”成为绘就民生幸福的一道风景。

4、实施绿化美化行动,打造宜居环境,让大地常绿。绿化体现生态,美化体现品质。要全面实施绿化、美化行动,以城镇公园化、村庄绿色化、庭院花园化、河道林带化、山区林海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城镇、村庄、庭院、道路、河堤、荒山的绿化力度,提高造林绿化成果,消除绿色盲点,加大绿化美化工作力度,为人民群众建设生态、自然、健康的绿色空间。

5、实施清洁村庄、清洁社区行动,让家园更美。乡村清洁、社区整洁是美丽幸福清原的重要体现。要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继续深入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借鉴外地可燃垃圾处理经验,切实加强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重视污水治理、改水改厕及河道疏浚、管护等工作,努力打造卫生、整洁、优美、宜居的村容村貌。要不断推进美丽社区创建活动,重点是把物业管理好,把环境维护好,把文明建设好。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身体力行,自觉自为,持之以恒,全民动员保护环境,真正做清洁卫士,为美丽幸福家园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三)搭建载体,引领全县群众积极投身生态建设要以创建花园城市、建设美丽乡村活动为载体,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优化生态环境。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全面创新发展模式,以

建设生态清原为突破口和着力点,使全县形成上下联动、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态势。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清原县生态建设规划》,以规划引领全县生态建设。按照我县生态保护原则、范围和总体目标,对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生态宣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部署实施,推进生态保护工作有序、高效展开。

二是进一步加强花园城市、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把创建工作与各级干部的政绩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层层落实责任,形成良好的创建氛围,促进全县生态环境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是不断加大对生态保护的投入力度,以政策激发全县生态保护的内生动力。积极对上争取生态补偿政策,增加湿地、水源地保护补偿,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等。要整合资金,打捆投入,扶持生态项目,调动各乡镇及广大农民群众保护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的积极性。

四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发动群众、教育群众,不断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真正树立“生态优先”、“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家园”理念,将生态保护意识根植于每个人心中,自主选择生态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事关全局、影响深远、惠及子孙。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以前所

未有的铁腕依法治理环境违法行为。只要各方重视、生态先行、保证投入、全民参与、监管到位,就一定能实现山青水碧、空气清新、环境秀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建设美丽幸福清原的美好愿景。

附送:

关于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

关于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在教育教学中得以普及,信息技术对创新教学方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何能够将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合到教育教学当中为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发挥作用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就关于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进行了探索与总结

【关键词】

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思考

我国从实行教育改革以来就主张改变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大力倡导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索、发现及学习。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即使教学方法有所创新,但是否能和实际的教学相适应也是很难确定的事情。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只要所学的内容是需要创新教学方法的就都是不易理解和掌握的。虽然能够想出比较理想的方法去学习这些内容,但一旦面对现实却又是不容易实现的,然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习方法相比较之下就表现出绝对的优势。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方法中为教学提供服务,从而解决了那些在教学中出现的不易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之前,要求教师要明确教学内容,在确立了教学内容之后,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试图创新教学方法去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对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进行全面而系统地分析。将要学习的知识、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以及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等一系列与教学有关的问题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特定的情况灵活地选取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在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一定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规律,做到因材施教,从而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应为学生设置合理有效的学习过程。教师在为学生设置教学过程时一定要将其与创新的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详细的分析和规划整个教学过程。一般情况下,学生学习知识有四个环节,即知识的获取、转化、应用及评价。在教学设计中有一种设计被称为理想设计,它是假设教学条件不受任何限制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学习的四个环节来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理想设计是以学生学习的四个阶段为中心,结合符合新时期发展需要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等为学生设定适合他们学习的流程。首先,教师可以选取探究式或直接讲解等教学方式在学生获取知识这一阶段进行知识的传授;其次,在学生对知识进行转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证明等一些学生易于理解和

接受的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转化知识;再次,当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一些现实问题中时,教师要适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应用;最后,教师在选择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一定要注意其方式的合理性、有效性。

二、依靠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方法

就目前我国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而言,它还处在一个整合的阶段,技术还不能完全融入到教育当中去。但为了能够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有清楚的理解和把握,在了解学生特点及学习规律的基础上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对知识进行转化与应用。因此,构建学科支撑工具,为创新教学方法提供平台并使教师掌握相关信息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事情。

为了使教学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支撑,构建资源库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构建资源库,为学科教学提供更广泛的发展平台。但就目前的资源库来说,虽然数量众多,但大部分都是课件、图片等素材,而且教学理念及内容形式等都没有与新时期发展需求相适应,实用性较差。除此之外,资源库中的资源大多都被个性化,致使教师很难灵活运用。因此,为了更好、更方便的为教师提供资源,就需要在资源库的基础上构建学科支撑工具与平台。这样有利于进一步解决资源库现存问题,也有助于改善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效果。

理科构建方法

在为理科构建学科支撑工具及平台时,一定要注重教学中的重难点,特别是重点知识,而对重难点进行攻克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一方面我们应该注重的就是十分抽象或复杂的知识点,因为这部分知

识点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注重的就是不易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知识点,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两类知识,可以构建学科支撑工具及平台。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视频、动画,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科构建工具,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生活中有关联的典型案例等等,为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有力的帮助。

文科构建方法

文科与理科有所不同,但首要考虑的问题还是教学的难点问题。通过分析知道,文科的教与学都需要用到很多的资料,因此,在为文科构建支撑工具及平台时应根据知识点及知识点在学科本体中的构成作进一步的资料集成。但由于学科的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也不同,因此,在构建文科支撑工具及平台时还应该对教师自行根据学科进行操作及设定等提供支持与帮助。将学科的特色作为构建工具及平台的出发点便于师生更好地教与学,利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三、依靠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有效策略

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除了需要学科教师本身的努力之外,更需要相关部门领导及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与此同时,通过对以往经验的分析与总结,在采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时有必要考虑以下几点实施策略:

确立目标,做出切实推进方案。在现有的组织保障下,使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能够落到实处就需要在开始时确定目标,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从而更有效地达成目的。

增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为了更好的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就需要加强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因而需要对教师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并结合

学生的特点对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有效的整合,从而使数字化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积极开展教育教研活动。为了创新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推动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应该充分调动教师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人员的工作热情,定期开展一些与教育教研有关的活动,从而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

健全完善考核机制。之所以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是为了能够对与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相关的因素做出客观、合理有效的评价,从而进一步推进教学方法创新的进程。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促进教学方法创新中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努力达到既可以对资源和软件作出正确处理和筛选的同时还可以对资源和软件进行设计的水平。由此可想而知,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

参考文献:

吉顺育,张越培.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叶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X,.

张喜艳,解月光,杜中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创新研究田.中国电化教育,202

2,.

张剑平,陈仕品,杨进中,胡水星.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创新田.远程教育杂志,201X.

推荐访问:市环保局领导到县调研报告 绿水青山 生态环境 调研报告


[绿水青山调查报告_有关保护绿水青山优化生态环境调研报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