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自然辩证法3000字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时间:2022-01-18 16:32:13  浏览次数: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自然辩证法

结课论文

指导教师:杨莉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材料加工工程

姓名:汪勇

学号:112080503054

日期:2011年11月28日

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再认识

汪勇

(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1级1班)

摘要: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辩证的统一。只

有弄清科学与技术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克服片面强调技术而忽视科学或者片面强调科学而

忽视技术这两种错误倾向,使二者和谐发展。

关键字:科学;技术;联系;区别;和谐发展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和深入,国人与国外相关学术团体、单位等交流与合作的开展和进行,人们对科学与技术认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许多学者专家觉得把科学技术简称为科技的认识和提法不妥当,甚至感到困惑难解。有鉴于此,为着更好地认识、研究科学与技术,深化两者的关系,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再认识。目前,在科技哲学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中,人们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进行了诸多研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二:其一为科学技术两体论,认为科学与技术是两种独立的社会存在形式,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这种观点可见于许多科学哲学教科书中,科学技术两体论的认识基础在于把科学与技术当作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两个对象体系,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体系,它以对自然界的理解为目的,而技术则表征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以变革周围事物的运动方式为目的;其二为科学技术一体论,这种观点认为自从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学理论开始,出现了科学技术一体化过程:一方面科学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技术发展又必须以科学为基础[1]。科学技术一体化观点在目前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以致科学技术已经整体作为一个名词被人们广泛使用。不管科学技术的一体论,还是科学技术两体论,都把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理解为简单的线性关系,这种线性关系的特点是抽象地对科学与技术及其关系进行了人为的定义,并且在理解人类思想史时过于简单化。目前,人们普遍地认为,古代科学技术是分离的,甚至在18世纪60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机时代的推动力不是科学,而是继承着自古以来的以能工巧匠的生产实践为基础的技术革新。19世纪开始了科学对工艺技术的指导。同蒸汽机形成鲜明对照的内燃机,是在热功转换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试验成功的。法拉第的电磁学发现和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理论为电力技术打下了基础。经过近代科学与技术的相互结合与发展产生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似乎使科学与技术已经难解难分。科学是技术中的科学,技术是科学指导下的技术,缺一不可,互相依存。为了正确理解各种不同的观点,我们需要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重新审视。

一、科学、技术的含义

科学技术的创新是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既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也需要从历史发展过程和当代社会特点来思考。但人们对其的理解很不一致,即使在学术界,对科学技术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要探讨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清楚科学和技术的内涵。

(一)科学的内涵

什么是科学?到今天为止,仍是各执一词,尚未统一,没有哪一种理解和诠释是绝对权威和公认的。传统看法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1979年出版的《辞海》写道:“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实践经验的结晶”。1982年出版的《简明社会科学辞典》也写道:“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因素。”动态观点科学认为是知识加工过程,后来,有人反对把科学看成是知识,不同意把科学理解为知识体系,认为科学是知识的加工过程,理由是知识本身并不是科学,它只是科学的产物。保加利亚学者T·H伏尔科夫[2]写道:“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产生知识的活动,是一种科学生产”。英国科学家C·辛格[2]认为:科学创造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科学”与“研究”往往是等同的。美国科学学专家小李克特也说:科学是“一种社会地组织起来探求自然规律的活动”。建制理论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社会建制,科学在社会领域中还是社会分工的一个特殊部门,是一种社会实体,具有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因此,科学概念还包含着是一种社会建制的思想。此外在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科学的定义不下上百种,各种定义都是对科学的某一特定层面的描述,形成了多种学说和流派。目前大家普遍认可的内涵有如下六种:第一、科学就是知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判断。第二、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说明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但仍将科学作为一种静态的知识成果。第三、科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认识活动,这一定义强调了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和认识行为。第四、科学是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这一概括强调了科学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的作用。第五、科学也是一种社会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社会功能不断增强,社会地位日益提高。科学也由个人的业余爱好,发展成为众多的人组织起来共同从事的社会活动事业。第六、科学是通过特殊的社会创造活动而形成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知识体系和知识的社会创造过程的统一,它主要是把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成果和认识活动来理解的。从以上几个定义可知,很难给科学下一个严格确切的定义,只能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去理解和认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认识的不断深化,科学的内涵将不断被揭示。

(二)技术的涵义

与科学的概念一样,技术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技术的概念也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对技术的不同理解和概括,也反映了技术本身的历史发展以及人类对技术本质认识的深化。在古代,人们把技术看成是个人的技能、技艺,那时主要是手工劳动。工业革命兴起之后,大机器生产的出现使人类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18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狄德罗[3]在他主编的《百科全书》中,把技术定义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目前,学者们对技术的定义由于目的、角度的不同,对技术的本质认识也就不同,概括学界的研究论著,大概有如下几种认识:(1)人体功能的外化。(2)作为中介的技术。(3)作为方法和手段的技术。(4)作为满足人智慧特性的技术。(5)作为适用知识的技术。(6)现代技术是区别于技术传统的新技术类型。现在,虽然技术活动的领域已扩展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但许多辞书上对技术的界定,基本上还没有超出狄德罗的技术概念范畴。

二科学与技术的辩证统一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谈论科学时,是不把科学和技术的概念区分开来的,或者说,是把科学和技术看作本质上相同的东西,溶合在科学这一概念中的,有的人则认为二者是两回事,谈科学时并不包括技术,谈技术时也不包括科学,谈科学技术,则二者兼而有之。由此可见,认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有意义的。实际上,想说清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一个久有争议的问题。二十多年来,国内学者特别是科学技术哲学界断断续续地发表了不少文章,分别从科学和技术的概念、起源、性质、表现形态、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社会价值、社会规范和社会评价等方面对它们进行研究,描述了它们的区别,也看到它们不能截然分开的内在联系。面对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态势和现实国情,需要我们在有限区别的前提下,更加重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联系,重视基础科学的发展。

(一)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科学与技术虽然有所区别,但人们经常把它们作为同一序列的概念来连用,这就说明二者是有联系的。英国著名科学学家贝尔纳[4]指出“科学发展与具体技术发展之间总是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它们相依为命,互不可缺,因为要是科学不发展,技术就会老化,变成传统的工艺,要是没有技术的刺激作用,科学就会再度变成单纯卖弄学问了”。这个说法是很对的,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确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贝尔纳没有具体地分析二者联系的具体形式。如果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来考察,我们就会看出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形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里是不相同的。回顾历史,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发展到今天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

第一阶段是天然联系,科学与技术平行发展。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技术的起源比科学早得多,技术从生产、生活实践中直接起源,如火的使用,石斧等石器的制作,风车、水车等利用自然力的工具的制作等。这种最早的技术是直接发端于实践经验的手工技艺,它与生产活动融为一体。那时几乎没有以科学理论的应用为特征的技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在奴隶社会,作为观念和思想的物质载体的文字被发明出来,从而促进了人类知识的积累和传播。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各种手工业部门相继建立起来了。在此基础上,古代的科学和技术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科学开始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日益与直接物质生产过程脱离开来,它与技术作为两个不同的传统独立地发展科学作为一种精神传统。技术的发展主要依赖于长期进行生产实践所获得的经验,而不是科学理论有意识地运用。而科学的发展也主要来自对生产技术经验的整理、总结与提高。也就是说,古代的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是单向的技术→科学。

第二阶段是中古时期和近代前期,科学技术互相渗透和转化。欧洲中世纪以后,实验方法创立并发展成为科学最重要的实践基础,科学也从经验形态发展为实验形态,逐渐从自然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分化出来的自然科学开始向技术接近,技术也加入了科学的成分,但基本上还是在工匠那里沿续,科学与技术仍处于各行其道的分离状态。科学的起源除了技术这个基础之外,还依赖于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科学哲学家贝尔纳[4]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指出:“现代科学具有双重的起源,它既起源于巫师、僧侣或者哲学家的有条理的思辨,也起源于工匠的实际操作和传统知识。”科学史家梅森也说过:“科学主要有两个历史根源。首先是技术传统,它将实际经验与技能一代代传下来,使之不断发展。其次是精神传统,它把人类的理想和思想传下来并发扬光大”;科学起源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科学在中古时期直到近代前期与技术的分离。到了近代前期,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科学与技术的相互联系开始加强,科学理论的技术效用和生产效用开始为人们所认识,但是从整体上看,仍表现为技术对科学的推动,在科学与技术的作用过程中,技术起主导作用,而科学只充当配角。

第三阶段是19世纪中叶直到现在,科学与技术相互融合和创造,成为“一体化”,形成了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完整概念。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到现代化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再是单向的,而变成了双向的。与以往不同,现代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学的指导,科学的进一步深化也越来越需要各种技术的保证。正如研究者所说“科学与技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紧密结介,导致了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的发展趋势。科学与技术相互作用的形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也就是说,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形式由过去的单向技术→科学之间成了现在的双向即科学 技术。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技术的科学化[5]。技术科学化是说,现代的各种技术的发展都要以科学发展为基础,又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现代科学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广阔性。它不仅远远超出了生产领域,而且越来越多地涉足到那些人类从来没有进入过的自然界领域。科学的一般功能不再仅仅局限于探明既成事物和对已知自然现象作出解释性说明,而是更深刻地执行着侦察和“钻孔”的功能。这样,随着科学上的每一个新发现和新进展,都必然为新技术的产生创造着前提条件,开拓着技术发展的新的可能性。当代许多新兴技术和尖端技术都在基础科学有了重大突破以后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些新兴技术同以往技术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它们既不是以往生产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不是传统技艺的改进和提高,不完全是现代科学的产物。换句话说,假若没有现代科学,它们本来是不可能产生的。不仅新兴技术和尖端技术如此,而且一般技术的重大改进和突破也需要科学理论指明方向。今天已经发展到这样的阶段在科学上没有搞清楚的东西,要想在技术上实现是越来越困难了,甚至是不可能的。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如新工艺流程的制定、控制和操作方法的重大改革等,都不再仅仅依靠经验的方法而是越来越多地直接向科学求助。当代科学超前于技术的发展,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满足技术发展的要求,为一般技术的重大改进提供方向上、理论上的指导。例如,随着化学基础理论,特别是量子化学、结构化学的发展,人们正在向“分子设计”的方向迈进。它将对人们在合成具有给定性能的新材料技术上产生不可估计的巨大影响。同时,传统技术的发展也日益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所渭传统技十指那些历史悠久、长期以来都是靠经验从事的技术,这些传统技木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了。总之,自然科学作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理论认识,已经渗透到技术的各个领域,这就是技术科学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是科学的技术化[5]。科学技术化是说,现代科学的发展要从技术的发展中取得巨大的支持和保证,又离不开现代技术的装备,亦即在总体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作为其辅助部分。因为现代科学与以往不同,它的研究范围已经不再被限制在会观领域,而且深入到微观领域,并扩展到宇观领域。要探讨这些领域中物质运动的规律,不仅要靠理论思维,而且要有许多强大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科学仪器和实验装备。这些辅助的技术活动并非用于科学研究成果向相应技术领域的转化,而是服务于科学研究活动自身的需要。在一些重要领域的科学研究活动不仅离不开现代化的昂贵的技术设备,而且研究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上的突破。例如基本粒子物理的研究,是当代物理学的前沿,它通过高能粒子的碰撞实验来探索是否存在未知且理论未预言的新粒子。实验所需要的高能粒子通过加速器获得,实验结果通过专门的探测记录仪器得出。随着粒子能量的不断提高和探测记录仪器的大型化、精确化,实验装置的设计制造已超出同时代工程技术的常规,必须由实验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协作,做出新的发明创造和订立新的技术

规范。欧洲核研究中心1976年建成的质子同步加速器要求直径约2公里、周长约6公里的巨大主体真空跑道的剩余气压小于10-7毫米汞柱。而当时的真空泵无法满足要求,于是科学家与工程师一起研究高真空技术、发明了扩散法粘结的钛真空室,完成了高真空用大型溅射离子泵的批量生产。天文学的研究离不开高倍数的射电望远镜,生物学的研究也离不开高倍的显微镜和其他仪器设备。这些高性能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制造又依赖于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就是用现代技术武装起来的科学,技术成为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要素,这就是科学的技术化趋势。

(二)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6-7]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在现代,一方面表现为密不可分,几乎被看作是同一范畴;另一方面二者的任务、目的和实现过程不同,在其相互联系中又相对独立地发展,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的任务是通过回答“是什么”和“为么”的问题,揭示自然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目的在于认识自然。技术的任务是通过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目的在于改造自然。科学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技术则具有物化形态。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科学上的突破叫发现,技术上的创新叫发明。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对科学的评价主要视其创造性、真理性,对技术的评价则首先看是否可行,能否带来经济效益。哲学家陈昌曙教授全面概括了科学与技术的8个不同的方面:(1)性质与功能不同,科学活动为了生产精神产品,任务是要有所发现、预见,技术活动为了生产物质产品,任务是要有所发明,有所创造;(2)基本任务与结构不同,科学由实验判据、概念、定律、定理、公式、学说等知识单元构成,主要回答对象“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解释因果性、揭示可能性是其根本任务,技术由设计方案、规程、准则、程序、标准等操作单元构成,主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3)研究过程和方法不同,科学活动是从个别到一般,从物质到精神的过程,主要采用抽象、概括、分析的方法,技术活动的方向相反,主要使用想像、综合的方法;(4)相邻领域与相关知识不同,科学一般不考虑偶然因素,一般不考虑时代、民族、地域特点,也不顾及成果的应用及其经济效益;技术活动则必须考虑偶然因素,还会涉及经济、社会、地域、心理、生理、环境、艺术、伦理等多种因素;(5)实现目标和结果不同,科学活动从多样性、模糊性中追寻一元性、精确性,成果是知识形态的,技术活动中,同样的技术原理会产生多样的技术结果和产品,其成果主要是物质形态的工具、机器、设备、装置等;(6)衡量标准不同,科学的标准是真理性标准,技术追求功利,其标准是是否可行、有效、实用;(7)研究过程和劳动特点不同。科学研究的目标较不确定,自由度相对较大,很难估算工作量;技术研究往往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有相对明确的时间控制和费用投入,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开发成功;(8)社会价值、意义、

影响不同,科学对文化、教育、社会文明有重要价值,有长远的、根本性的经济价值,其消极作用主要是观念性的,技术有直接的经济、军事等价值,对生产、生活意义重大,其消极作用主要是物质性的。技术哲学家陈昌曙教授对科学与技术的区分在学术界影响较大。除此以外,有些学者还从实践价值、“道”与“器”的区别、经济关系等角度对划界的意义和影响进行了分析。今天,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存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它们已经分别成为不同学者专门关注的对象,已形成了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伦理学与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技术伦理学共存共荣的格局。事实上,科学与技术的区分已经在不少学者思想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正如陈昌曙、远德玉教授所说:“本来,科学哲学的研究者与技术哲学的研究者在学科领域是应当有相互交流、互相涉足的,但长期以来我们却多有本学科范围的细化考察,少有跨学科的对话和探讨”。试想,如果这两大领域的研究者保持必要的相互交流、互相涉足,至少会有利于深化科学与技术关系的认识,促进彼此学科的发展。

三科学与技术应和谐发展

纵观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考察二者联系可以清楚的看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由平行发展到逐渐相互接近、相互加强的过程,最终二者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反馈循环过程。科技应该协调发展利于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联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存在着连续不断、相互反馈的作用。要在二者之间排出一个先后的顺序,是不可能的。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是一种历史联系,只有以历史考察为依据,才可能获得符合实际的认识。在古代社会,技术的起源比科学要早得多,技术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直接起源,那时几乎没有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的技术,因为直到奴隶社会才出现了早期的经验形态科学,而且与古代哲学合为一体,被称为“自然哲学”。近代以前,科学和技术是分离的,技术掌握在工匠手里,而科学则从属于哲学。技术的进步仅凭借实践经验前进,科学理论也只是对生产和生活实践所积累的经验材料的概括。引领科学发展的动力是个人的好奇心和求真的、自由探索的兴趣,推动技术进步的则主要是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近代以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科学理论的突破为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生产和技术上面临的难题也逐渐走进了科学家的研究视野;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则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越来越有效的探索工具,不断增强着科学家的研究能力。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市场经济不断扩张,受利益驱动机制的影响,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和科学研究的很多领域都被纳入经济活动之中,政府和企业利用基金项目,投入大量经费,逐渐引导、控制了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领域,遂导致应用研究、科学的功利化现象日益增加。“纯科学”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本身受到冲击,在社会上,“无用”的研究能够获得的资助相对减少,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培养更加困难。在当代,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高技术领域,人们已经很难区分究竟哪些是科学研究,哪些是技术开发,科学技术的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代科

技最突出的特征。由此看来,要确定科学与技术的定义及相互关系异常困难,因为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作为历史的产物,科学与技术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更重要的是,各种认识背后深藏着价值的冲突,如“纯科学”与“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区分,就反映了不同学者之间守护科学精神与追求人类物质福利的冲突,否认“纯科学”或者否认科学的应用价值,则集中反映了功利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从价值论的角度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或许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索的可行的进路。

总而言之,无论是片面地强调科学而忽视技术或者是片面地强调技术而忽视科

学,都是不对的。我们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而应该从实际出发,

辩证地处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8]:“在大力推进技术开发工作的同时,加强应用研究,并使基础研究工作得以

稳定地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与技术协调发展,有利于科学技术面

向经济建设,有利于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于秀彬. 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演进历史探究.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4(4), 5-9.

[2] 柳若松科学. 技术及其相互关系之我见.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8(2), 26-28.

[3] 杨生, 肖学杰. 论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 33(1), 60-63.

[4] 董英哲. 西北大学学报. 1987, 17, 111-118.

[5] 郭飞. 知识本体论视角下的科学与技术. 《前言》, 2008, 53-5.

[6] 刘庆炬. 近十年科学、技术的界定及相互关系研究述要. 铜陵学院学报, 2008(4), 74-77.

[7] 刘科. 科学与技术关系中的集合对应及求同存异. 交流讨研, 2010(2), 51-52.

[8] 吕达, 陈北宁, 赵江波. 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中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河北理工大学

学报, 2008, 8(4)58-62.

推荐访问:理工科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辩证法 自然 论文


[自然辩证法3000字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