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与翻译期末论文_英汉对比研究论文
时间:2022-01-18 16:41:02 浏览次数:次
英汉对比与翻译——词汇三境
[摘要]:本文将英汉语言中词语分布做了对比,并就词汇翻译提出了“意译”、“义译”、“化境”三个要求,从而得知,词汇翻译的地道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境的还原程度。
关键词: 译意、译义、臻化、词汇、语境
正文:英国语言学家George W.W ilk ins在《语言教学中的语言学》一书中指出:“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表达为零。”由此可见词汇在英语中所居的重要地位。在翻译时,即使一个译者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词汇与句法,还是会遇到总不能够突破的瓶颈,这个障碍往往是由词汇,甚至是简单词汇所引起的。例如:“He is a perfect stranger in the city.”这里对于什么是一个“perfect stranger”的理解与处理会造成译文层次的不同,同时也是考量一个译者的水平。如果仅翻译字面意思,翻译成“完美的陌生人”,译文显得晦涩难懂;当我们进一步理解“perfect”这个词的含义,并进入意义层面, “perfect”就是“完完全全”的意思,那么“perfect stranger”该译为“完完全全的陌生人”,“他是这城市中完完全全的陌生人”意思准确但是和全句契合不够完美,同“in the city”在搭配上略有滞涩;所以,我们将其转化,将“完完全全的陌生人”这一名词词组转化为动词词组,意为“对……完全陌生”,这句话就可译为“他对这城市完全陌生”,这样的搭配显得协调,不但译出了源语言想表达的意思,“疏离”这一
语境也得以完整地保留了。
以上例子就体现了英汉互译中一个很重要的规律,即词性转换。世界上的语言,不管其各有多少词类,名词和动词都占最大的比例;不管有多少句型,都能归纳为静态与动态两类。总的来说,汉语呈动态特征,英文呈静态特征。在词汇的使用上,汉语的动态表现为:汉语的动词丰富,使用频率高;而英语中,名词、介词等非动词性此类的使用频率很高。据周志培(2003:390)统计显示截选如下:(1)“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及英译
(2)“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中国欢迎宴会上的讲话”及汉译文
上述结果表明,若要在英汉互译中,若要翻译出地道的T arget Text,就应当尽量符合Target Language的表达习惯。这必然包含必要的词性转换。在进行英译汉时,根据需要将英文中的名词,介词等结构转化为汉语的动词或动词词组,变“静”为“动”;同样,进行
汉译英时,则适时地化“动”为“静”。
A.英译汉
例1.是名转动:He was a clever man; a pleasant companion;
a careless student; with a great propensity for running into debt, and a partiality for the tavern. 译文:他人很聪明,容易相处,但学习粗心大意,老是借债,嗜好喝酒。
例2.是介转动,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译文: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B. 汉译英
例3.他们四处流浪,到了冬天就涌入大城市,忍饥挨饿,到处碰壁,前途茫茫,心烦意乱。译文将动词结构处理为形容词结构:They drifted across the land and gathered in big cities when winter came, hungry, defeated, hopeless, and restless.
此外,对于文中开头所举“perfect stranger”这一翻译过程可以归纳为词汇的翻译境界。所谓的“境”就是指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理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正如吕叔湘先生
(1975: 9)所说:“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头才有生命,才容易记住,才知道用法”。对于什么是语境,胡壮麟教授(1994)把语境分为三类:语言语境( linguistic context)、情景语境( situational con2text)和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依此,本文作者做了以下调整,称之为“词语翻译三境界”:一,“望断天涯路”,也叫“意译”,这是词汇翻译的基本要求,指在词汇翻译的初期,我们当知晓该词的基本词义(principal),仿佛在万千条道路做一个选择;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作“义译”这是词汇翻译的第二阶段,即经过不同的尝试后,选定最适合(proper)的那个词义;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化境”,这是一个日趋臻化(perfect)的阶段,是指对选择义放入语境后反复思量,争取实现最优搭配。
Ⅰ.语言语境(意译)
英文的常用词很少只有一个意思的 ,而且任何一部词典都不可
能列出每一个词所有的意思 ,这就使英语在语义上往往是多义的、不确定的 ,因而在对某个句子、词组或单词的理解上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解释。以“credit”一词为例。
1. No credit is given at our shop.(本店概不赊账。)
2. He is a credit to the family.(他是家族中的光荣)
3. The bank refused further credits to the company.(银行拒
绝再次贷款给这家公司。)
4. She was given the credit for what I had done.(事情是我做
的,她却受到称赞)
5. You can pay by credit card.(你可以用信用卡支付。)
因此,在英译汉的理解阶段,为了排除歧义,必须从所提供的语言语境中,依据上下文关系吃透原文的词义。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第一、二阶段。
例2. 他是家族中的光荣,词义选择正确,但是不够地道。故可替换为“他很为家族争光”/“他很为家族张脸”。这里也采用了英汉词性转换的规律,
Ⅱ. 情境语境(义译)
指发生言语行为的实际情况,即“谁于何时对谁说的什么话”(费什曼),其中还包括参与者的的主观因素,如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情趣、心境等。属于言语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言语行为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以下面这篇短文的题目翻译为例:
玉米的心事
玉米和“我们”小八子对视着,时间久了,平白无故地陷入了恍惚,憧憬起自己的终身大事。……老人说,门槛高有门槛高的好,门槛高也有门槛高的坏,玉米相信的。村子里和玉米差不多大的姑娘已经“说出去”好几个了,她们时常背着人,拿着鞋样子为未来的男人剪鞋底。玉米看在眼里,并不笑话她们,习惯性地偷看几眼鞋底,依照鞋底的长宽估算一下小伙子的高矮程度。
先从“意”译来看,通过查字典可知,“心事”对应的英语词汇有:mind、worry、concern、a load on one’s mind、something on one’s
heart等。以上词汇都可以从语言层面表示“玉米的心事”。“心事”可以找到对应词,但是如果找不到对应词,或者出现一词对多词的现象该做如何处理呢?如本学期另一篇译文“简笔与繁笔”直接输入词条搜索出的结果如下:“简笔”对应的是“brush stroke(简笔画)”;“繁笔”无对应词条。再有“吃香”,be very popular; be most welcome; be in great demand;be very popular,显然这些表语结构来做文章标题是欠妥的。可见,对词汇进行孤立分析 , 就很难把握它的意义 ,译文就不可能符合原文的要求。因此,翻译时 ,译者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情景语境。那么,词汇翻译就进入了“义”译的阶段。
理解了原文后不妨将“玉米的心事”译为“Yu Mi’s Secret”。一个“secret”便将老人们背地里说(in private);姑娘们背着人做鞋(secretly), 玉米的偷瞄(peek)与估摸都统一在一个隐秘的大语境下。深层含义就出来了。
Ⅲ.文化语境(化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有言: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称有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则称之为
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论述同样适用于翻译之中。
情景语境中包含了很多主观因素,因而可以称之为“有我之境”;
而“无我之境”显然就是客观因素为主导的文化语境了。文化语境属于言语发生的宏观的、宽泛的主客观文化环境中,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宗教、及政治背景等诸多客观因素。以Mark Twain的小说A Dog’s Tale的选段为例:
My father was a St. Bernard, my mother was a collie, but I am a Presbyterian. This is what my mother told me, I do not know these nice distinctions myself. To me they are only fine large words meaning nothing.
例文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极为普通极为常见又极难处理的词“large”,“意译”为“大词”不能充分表达“large”所要表达的意思;“义译”为“高端大气上档次”,意思倒是符合了,但是文化环境不符合,试想,马克·吐温生活的年代是十九世纪,而“高大上”是最近才流行起来的;此外,这是一篇小说,即使有着调侃幽默的意味也不代表它用词随意,“高大上”偏于口语化,不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所以译文不建议采用。再一例,学期作业里有一篇汉译英叫做Disintroduction。
It is to be wished that some great social force, say a billionaire, would set up a system of disintroductions. It should work somewhat like this:
MR WHITE—Mr Black, knowing the low esteem in which you hold each other, I have the honour to disintroduce you from Mr Green.
MR BLACK (bowing)—Sir, I have long desired the advantage of your unacquaintance.
MR GREEN (bowing)—Charmed to unmeet you, sir. Our acquaintance (the work of a most inconsiderate and unworthy person) has distressed me beyond expression. We are
greatly indebted to our good friend here for his tact in repairing the mischance.
MR WHITE—Thank you. I’m sure you will become very good strangers.
这里在MR WHITE、MR Black、和MR Green的处理上有不同见解。
译本一:怀特先生、布莱克先生、格林先生;
译本二:甲先生、乙先生、丙先生
译本三:白先生、黑先生、绿先生。
第一种译法照实翻译,结果可以接受,因为英文中有类似译法,但纯属误打误撞,没有参透作者意图;第二种译法显然已理解了作者随意举例的目的,但是没能够保留文化色彩;第三种那个译法为最好:单词本来意思处理成白黑绿,一来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使之妙趣横生,这根整个文章的语场一致;二,随机选择的事物更具有代表性,能够让人明白这就是生活中的张三李四王五;三,恰当地保留一点异国情调,是对文化风情有了深刻了解才能够做得到的。
结语
总之,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词汇都是最基本最具具体意义的。翻译时,要注重词的“意”“义”“境”。“意”与“义”相对易求,而“境”界难得。这三个境界有时单独出现,有时则相伴而生,如:意义,意境。它们不是严格意义上泾渭分明的层级关系,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玉米的心事”的翻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参考文献:
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 , 19941
杨元刚. 语境分类与词义的理解和翻译[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何家宁刘绍龙陈伟. 英汉词语互译研究[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全益民. 说词解句—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钟敏. 英译汉中根据不同语境确定词义[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07 (12)
陈大亮. 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与文学翻译的三种境界. 英汉对比与翻译[M] 潘文国主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推荐访问:大连理工大学论文翻译 英汉 期末 翻译
[英汉对比与翻译期末论文_英汉对比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 英汉翻译对比评析【英汉对比与翻译论文】
-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文本格式要求 大连理工大学
- 【2020年大连理工大学翻译硕士考研参考书及考研笔记】大连400上二本大学
- [英汉翻译中词义选择和确定]
- 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管理办法】
- 【2014年大连理工大学翻译硕士(MTI)考研真题,参考书目,招生人数,复习经验,百科知识笔记】
- 翻 译 学 院 翻译学院学费
- 12级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版(翻译)|论文周志模板16周
- 大连理工大学mti_19翻硕考研--大连理工大学日语MTI经验分享
- 期末自评报告锦集四篇
- 期末考试学生三分钟发言大全四篇
- 期末教师学生评语借鉴
- 中学期末自评报告
- 历史教师个人期末述职报告范文大全
- 期末教学总结工作汇报
- 班干部期末工作汇报3篇
- 期末考试学习计划借鉴
- 期末总结工作汇报3篇
- 期末放假安全主题教育教学案例四篇
- 翻译过程的非线性与机辅翻译的有限性
- “对等论”翻译标准在商标翻译中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