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高背鲫人工繁殖与胚胎发育观察研究
时间:2022-03-03 10:18:04 浏览次数:次
材料与方法
1.1 亲鱼来源
试验用鱼来自于云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基地,为云南高背鲫原种场保种的亲本。
1.2 亲鱼培育
2016年12月,从云南高背鲫原种场3#保种池塘(面积0.8hm2)挑选体重200~300 g、腹部较膨大的滇池高背鲫,置于7-1#(面积300 m2)流水池单独培育,投喂粗蛋白含量33%的鲤鱼鱼苗料,加强日常管理和定期流水刺激。
1.3 亲鱼选择
选择腹部膨大柔软的滇池高背鲫作为母本。雄鱼从原种场人工养殖的云南光唇鱼和短须裂腹鱼中挑选,体重100~180 g/尾,可以人工挤出精液。
1.4 人工催产与授精
2017年3月7日和10日进行2次人工催产,雌鱼采用500 IU/kg鱼体重的HCG一次性注射,雄鱼不注射。平均水温14 ℃,15~18 h后进行人工授精。受精卵置于塑料大棚中孵化,用于胚胎发育观察的受精卵置于载玻片上。
1.5 胚胎观察
每次取受精卵20~30枚,采用Olympus SZ61体视解剖镜和上海测维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LW100T生物显微镜进行观察,胚胎发育图片采集使用Nikon D50相机,图片制作排版使用Photoshop cs6;胚胎发育按50%受精卵发育至同一时期开始计时。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工催产情况
3月7日催产滇池高背鲫20尾,雄鱼选择短须裂腹鱼;3月10日催产10尾,雄鱼选择短须裂腹鱼。雌雄比均为1:1,共获得受精卵约14.3万枚。催产率93%,受精率(以发育至原肠中期计)均达81%以上,孵化率77%以上,人工繁殖情况详见表1。
2.2 胚胎发育情况
滇池高背鲫受精卵胚胎发育过程可分为胚盘隆起期、细胞分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胚孔封闭期、肌节出现期、眼囊期、尾芽期、尾泡期等16个阶段,包括23个时序。各阶段发育时序见表2,各阶段发育图谱见图1。
2.2.1 胚盘隆起。滇池高背鲫成熟受精卵为圆形沉性卵,胚体呈青绿色,卵子直径1.5 mm,遇水后具有强黏性。受精10 min吸水膨胀至最大,卵径平均1.8 mm,见图1(1)。受精27 min后胚盘形成,见图1(2)。
2.2.2 细胞分裂期。受精48 min,胚盘上开始形成一卵裂沟,细胞开始分裂,进入二细胞期,见图1(3);71 min进入四细胞期,见图1(4)。随着细胞团不断分裂,细胞体积逐渐变小,细胞数目不断增多,约243 min进入多细胞期,见图1(5)。
2.2.3 囊胚期。随着细胞分裂和细胞团的隆起,囊胚层在卵黄上形成1个半球状隆起,815 min到达囊胚早期,见图1(6)。之后细胞下移,囊胚层高度逐渐降低,进入囊胚中期,见图1(7),时间为1 100 min。受精1 358 min,囊胚细胞向边缘扩展、下包,囊胚层变为扁平状,进入囊胚晚期,见图1(8)。
2.2.4 原肠期。受精1 630 min,囊胚层下包至卵黄囊1/2位置,胚环出现,进入原肠早期见图1(9),受精1 911 min,囊胚层下包卵黄囊2/3,在囊胚边沿的上沿一环形区域内细胞分裂加速,形成一增厚层,即胚环,而胚环上突出、加厚的部分为胚盾,进入原肠中期,见图1(10)。受精2 220 min,胚环下包至卵黄囊3/4位置,进入原肠晚期,见图1(11)。
2.2.5 神经胚期。受精2 428 min,胚盘几乎包裹整个卵黄囊,未包入部分的卵黄为卵黄栓,进入神经胚期,见图1(12)。
2.2.6 胚孔封闭期。受精2 452 min,卵黄栓消失,胚盘完全包住卵黄,进入胚孔封闭期,见图1(13)。
2.2.7 肌节出现期。3 371 min,胚体可见2~3对肌节,进入肌节出现期,见图1(14)。
2.2.8 眼囊期。3 969 min,眼基呈椭圆形,肌节9对,进入眼囊期,见图1(15)。
2.2.9 尾芽期。4 595 min,尾芽前端开始从卵黄囊上分离,称为尾芽期,见图1(16)。
2.2.10 尾泡期。受精4 695 min,尾部出现一空泡,卵黄囊略成梨型,胚体尾部呈梨型,为尾泡期,见图1(17)。
2.2.11 眼晶体形成期。4 983 min,卵黄囊开始收缩,呈倒梨型,为眼晶体形成期,见图1(18)。
2.2.12 肌肉效应期。5 185 min,胚体微弱扭动,进入肌肉效应期,见图1(19)。
2.2.13 心脏搏动期。受精6 016 min,胚体头部下方、卵黄囊前端出现一搏动小管,心率29~31次/min,进入心脏搏动期,见图1(20)。眼部黑色素开始形成。
2.2.14 胸鳍原基期。6 562 min,眼部黑色素进一步沉着,目视下可见1对黑色眼点,此时胸鳍原基出现、心脏增大,进入胸鳍原基期,见图1(21)。
2.2.15 眼黑期。7 500 min,胚体各部开始出现黑色素,尾部进一步从卵黄囊上分离,且可自由伸达至头部,裸视情况下眼睛明显,心脏处可见血液流动,略呈淡红色,心率40~42次/min,进入眼黑期,见图1(22)。
2.2.16 出膜期。胚体尾部不断扭动并与头部同时用力,尾部先于头部伸出卵膜,随后在胚体扭动下出膜,进入出膜期初孵仔鱼,见图1(23),心率42~46次/min,时间为10 493 min。初孵仔鱼平均全长6.1 mm,体黑色素明显,尤以背部和尾部较多,初孵仔鱼沉入池底,静待器官的进一步发育。
3 结论与讨论
3.1 滇池高背鲫雌核发育特点
滇池高背鯽属自然形成的一个特殊三倍体鲫鱼种群,为滇池水系特有种。其在自然条件下依靠麦穗鱼、鲤鱼等鱼类的雄鱼精子刺激卵子发育,精子的细胞核并未参与卵球的发育,胚胎的发育仅在母体遗传的控制下进行[5]。本试验采用云南光唇鱼和短须裂腹鱼雄鱼刺激滇池高背鲫卵子,获得较高的受精率和出膜率。雌核发育的滇池高背鲫因其只继承母体特性,遗传性高、抗逆性强,在养殖条件下也能够较好地保证其种质纯度,且在单一数量情况下可以迅速补充群体数量。通过试验观察,云南光唇鱼和短须裂腹鱼雄鱼在3月初即达到性成熟,与滇池高背鲫性腺发育同步,且雄鱼精液充足,无需人工催产,是滇池高背鲫人工繁殖良好的选择品种。
3.2 繁殖生物学特性
在昆明地区,滇池高背鲫性成熟时间为3月上旬。本试验中,3月2日即观察到池塘中部分鲫鱼排卵,3月15日检查已全部排卵。受精卵在水温12.9~15.0 ℃条件下,经10 493 min即可孵出仔鱼,仔鱼平均全长6.1 mm,与李映伶等[6]报道的滇池高背鲫孵化时间接近。
3.3 胚胎发育特点
滇池高背鲫卵子直径为1.5 mm,吸水膨胀后卵子直径可达1.8 mm,卵周隙较小。鲫属鱼类受精卵卵径大多为1.2~2.0 mm,滇池高背鲫受精卵比彩鲫受精卵(2.0 mm)略小,与普安鲫卵径(1.88 mm)相近,较以异源四倍体鲫鲤为父本、二倍体金鱼为母本杂交形成的三倍体鲫鱼卵径(1.3~1.4 mm)略大[6-10]。
滇池高背鲫受精卵卵膜较软,黏性强,显微镜下观察,软膜表面有透明胶状体,可能是滇池高背鲫受精卵黏性强的原因。由于滇池高背鲫受精卵黏性强和卵膜软薄的特点,黏附的受精卵在观察时翻动困难,容易破碎,观察角度局限,加之四细胞后期细胞分裂大小不均等,细胞分裂期观察效果不佳。
4 参考文献
[1] 褚新洛,陈银瑞.云南鱼类志(上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350-353.
[2] 催悦礼,昝瑞光.滇池高背型鲫鱼雌核发育的研究[J].动物学研究,1982(3):237-243.
[3] 严晖,杨雄.滇池高背鲫繁殖技术[J].淡水渔业,2000,30(7):6-7.
[4] 黄生民,秦长庚,潘淑英,等.滇池高背鲫和方正银鲫酯酶、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J].动物学研究,1988,9(1):69-78.
[5] 白小宁,熊燕.彩鲫的仔鱼发育观测试验[J].黑龙江水产,2014(6):18-22.
[6] 李映伶,张文魁,杨礼.滇池高背鲫人工繁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323-324.
[7] 赵俊,董成稳,罗红苑,等.复合四倍体彭泽鲫胚胎发育的研究[J].暨南大学学报,2011,32(1):94-99.
[8] 梁正其,马珊,姚俊杰,等.普安银鲫胚胎发育的初步研究[J].水产科学,2012,31(6):316-340.
[9] 易念,张纯,王云,等.三倍体鲫鱼早期胚胎发育观察[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6,29(1):87-92.
[10] 常剑波,王剑伟,曹文宣.稀有鮈鲫胚胎发育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1995,19(2):97-104.
[滇池高背鲫人工繁殖与胚胎发育观察研究]相关文章
- 上一篇:论心理学实验证据对宗教认知优势理论的不充分性
- 下一篇:人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