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的奇趣世界
时间:2022-03-03 10:28:37 浏览次数:次
人们常说飞禽走兽,其实并不一定确切。鸟并不一定会飞,比如鸵鸟和企鹅,兽不一定能走,比如鲸和海狮。蝙蝠是兽,它也不会走,但能飞。蝙蝠没有羽毛,没有鸟类那样的翅膀,但它的前肢特别发达,上臂,前臂、掌骨、指骨都特别长,它们支撑起一层薄而多毛的皮膜,形成了独特的翼膜,这就是蝙蝠的飞行“工具”——羽翼手。蝙蝠的飞行生活中,有许多秘密你未必知道。
“倒挂”的作用
蝙蝠的飞行能力并不比一般鸟类逊色。拉丁美洲有一种悬尾蝙蝠,它们从洞穴飞往采食地点,每晚至少飞行80公里,有些蝙蝠甚至能作上千公里的飞行。但蝙蝠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不能像鸟类那样立定就地起飞。一些鸟类起飞时常常利用双脚用力蹬地,产生反推力迅速起飞。而蝙蝠的后肢不发达,它做不到这一点。因此,蝙蝠休息时就用后肢倒挂在山洞顶壁或树梢上。这种倒挂姿势与它的起飞有关。当需要起飞时,它只要后肢一松,身体就从高处滑翔而下,利用由此产生的初速度,就能正常飞行。一旦蝙蝠落到地面上,就很难再飞起来了。因此,倒挂休息是蝙蝠起飞的巧妙策略。
复杂的食性
蝙蝠是哺乳动物中的一个大类群,共有950多种,它们的食性比任何其它哺乳动物都复杂。大型蝙蝠最大的翼展近2米,重1公斤,它们不吃昆虫,其余30%的种类有的吃果实,有的吃花蜜,也有吃鱼,吃肉,吃血的。
墨西哥海湾有一种渔蝠,它的后肢长有尖而弯曲的利爪,能在飞行时下降到水面,用利爪抓鱼吃。叶口蝠也是肉食性的,吃鸟、鼠、青蛙和蜥蜴等各种小动物。吸血蝙的身体很小,体重还不超过30克。它的牙齿像一片锐利的刀片,专门靠吸血为生。夜间,一些动物睡熟以后,吸血蝠才开始出动。它们悄无声息地降落到睡熟的鸟、牛、马、鹿身上,用刀片般的利齿迅速划开动物皮肤,用舌吮吸流出的血液。它能迅速跳动,躲避动物惊醒后对它的攻擊。吸血蝠偶尔也会偷吸人血,还会传播狂犬病毒和其它一些疾病,因而是一类令人讨厌的蝙蝠。热带雨林的食蜜蝠专吃花蜜,是香蕉、菠萝等数百种植物的主要花粉传播者。而食果蝠却大量偷吃果实,给果树带来危害。
蝙蝠十分贪食,一只小型蝙蝠一夜可吃掉三千只昆虫,吸血蝠一次能吸入超过自己体重一半的血液。但蝙蝠也十分耐饿,一般断食10天后仍然能自由飞行,有的甚至饿上一个半月也不要紧。
蝙蝠是“睁眼瞎”吗?
蝙蝠多数在黄昏和夜晚括动。以前人们认为它们的眼腈视力已十分退化。其实,蝙蝠在白天同样能看清东西。当然,有不少蝙蝠在夜间飞行是利用发射和接收声波,在黑暗中搜捕猎物的,但并非所有的蝙蝠都具备这套本领。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狐蝠和棕果蝠,就从来不使用回声定位,而是依靠两只敏锐的大眼睛进行飞行的。
具有回声系统的蝙蝠有特殊的发射器——口腔和鼻腔,向外空发射出四种信号:嗡声,叫声,周期信号声和超声波;它们还具有异常灵敏的接收器——耳,它们的耳朵分辨力非常强,根据发射出去被一定范围内的物体反射回来变化了的回声,不仅能为自身定位,还能识别反射物体的性质,甚至能区别一只昆虫和一粒沙子,辨认出一只昆虫是它喜欢吃的还是不喜欢吃的。
蝙蝠看上去又黑又脏,其实是一种非常爱清洁的动物。每当休息时,它总是花大量时间来清洁和打扮自己,它体表的毛很光滑,常常一尘不染。污泥,脏物沾到翼膜上对它的飞行是极其不利的。
不少蝙蝠具有冬眠习性。一入冬它们便会成群聚集到大型山洞里,进行冬眠。蝙蝠对冬眠场所要求很高,除了需保持一定的湿度外,还必须保持8~10℃的恒定温度,在冬眠前,大群的蝙蝠从黄昏到拂晓飞进飞出,进行雌雄配对,但蝙蝠交配后并不立即受精,雌蝠将精子储藏在体内冬眠越冬,到第二年春暖时再排卵受孕,这在动物学上称为“延迟受精”。
在冬眠期间,蝙蝠不吃不动,心跳、呼吸明显下降,新陈代谢维持在最低水平。为了减轻环境温度的影响,它们会紧紧地挤在一起,1平方米之内可能有3200只以上的蝙蝠倒挂在一起,只露出它们淡红色的鼻子和前肘,这样能使身体的表面积暴露得最少,有利于保暖。雌蝠在第二年三四月,即会从冬眠中苏醒,雄蝠稍晚些。六月间幼蝠出世,幼蝠一个月以后就能学会飞行,跟随母蝠外出觅食了。
蝙蝠的繁殖力很低,一般一年只能产一仔。它们的栖息地和冬眠场所日益受到人类大工业的干扰,这对蝙蝠的生存带来了威胁。我们应当注意保护这些会飞的兽类。
- 上一篇:从“学术独立”到“国家科学”
- 下一篇: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考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