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抑制/激活系统(BIS/BAS)的概念及神经生理学基础
时间:2022-03-04 09:38:10 浏览次数:次
摘 要:本文主要从行为抑制/激活系统的概念以及神经生理学基础两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对BIS/BAS的相关论述,我们可以对这一新兴的系统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其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更有裨益。
关键词:行为抑制系统;行为激活系统;神经生理学基础
一、行为抑制/激活系统(BIS/BAS)的概念
Eysenck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了唤醒理论,通过实证方法探讨了人格特质维度与神经生理系统的关系。后来Gray通过一系列关于动物学习的研究,在整合Mowrer的两因素学习理论和Konorski的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敏感性理论。这一理论假定在神经系统中存在两个独立的子系统,分别对奖励和惩罚的信号敏感,并通过强化效应来调节人们的行为。随后的实证研究发现,在解释某些现象时,强化敏感性理论比唤醒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因此该理论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
Jeffrey Gray提出了这个包含两个主要生理系统的模型:行为抑制系统(BIS)与行为激活系统(BAS)。这种神经病学系统决定了个体对强化刺激的敏感程度及个体的情绪经验。行为抑制系统(BIS)是抑制当前活动,提高对环境中条件性惩罚的觉醒水平,提高对非奖励及新奇刺激的反应水平。这个系统被认为是具有操作性的,特别是在消极回避及消除强化行为方面,它的目的是压制可能导致的惩罚行为。而它的激活将导致焦虑与挫败。这个系统中个体活动的差异被认为是焦虑特质的原因。相反,行为激活系统(BAS;也可称为行为促进系统)促使个体实施有目的的活动并且对奖励与非惩罚性刺激有较高的觉醒状态。这个系统被认为在积极回避与趋近的活动中具有操作性,它的目的是着重于探索性行为,这会使个体更接近强化物。它的激活会使个体感到希望与轻松,在这个系统中的活动表现出的个体差异被认为是冲动特质原因。Corr曾提到经过Gray等理论学家的理论澄清与实证检验,行为抑制/激活系统理论也即强化敏感性人格理论已发展成为人格心理生理学研究领域内最受关注的理论范式之一。在郭少聃等人对强化敏感性人格理论的述评中,他们认为未来研究应致力于:(1)用生理指标来验证理论假设;(2)探讨反映强化敏感性的特质;(3)考察认知因素与生物因素的交互作用。
大量的人格研究证实,人格的大部分变量都能被分为相应的几种特质或维度。这些基本的特质与生理学,精神病理学及其他领域以有意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并提供了一个构架,以此构架来组织更小的结构。然而这些广博且更高层次的数量与类型得到了很大争议,Gray、Fowles和Tellegen三位理论学家提出行为抑制与激活系统只存在两种基本的维度——一个是促进,一个是抑制。对行为抑制性概念的理解,凯根认为,抑制性是一种以焦虑的形式来应对不熟悉事件的先天倾向,他特别强调儿童在对待不确定性事件时的最初反应;Kochanska等人认为抑制性是指儿童在面对挑战性情境或不熟悉物体时所表现出来的最初行为反应,而且是一种极端的表现;Reznic等人则认为抑制性是指当儿童遇到不能很快同化的不熟悉事件时,会表现出一种应对不确定性的脆弱性,并且所有儿童都能感受到这种不确定性。
行为抑制与激活系统与大量病理行为有关。例如,高度敏感行为抑制系统可能导致攻击性抑制,过于警觉、失眠,对惩罚信号的焦虑,增加个体得焦虑障碍与人格障碍的风险。而非敏感行为抑制则可能导致对惩罚信号的反应不敏感,增加反社会行为与精神病患症状的可能性。相反,高度敏感行为激活系统与缺乏考虑与约束力有关,这增加了躁狂症状或冲动控制障碍的风险,比如激进的问题解决的风险。而被认为反应迟钝的行为激活系统可能导致几乎没有什么刺激物可以作为奖励,因此将会增加对抑郁症状的敏感。
二、行为抑制/激活系统(BIS/BAS)神经生理学基础
BIS/BAS引入国内后常被称为强化敏感性人格理论。郭少聃、何金莲等人对这一人格理论进行了述评,其中也提到了强化敏感性人格理论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在这里,强化敏感性人格理论不仅仅只包括行为抑制与行为激活两个系统,它还包含一个对抗/逃离系统。Gray提出了几个概念性的神经系统,这是为了阐述强化敏感性人格的神经生理学基础。这几个系统是:
(一) 行为抑制系统。该系统对条件的厌恶性刺激敏感。呈现惩罚信号或撤消奖励信号时,该系统被激活,伴随产生消极情绪体验,抑制正在进行的行为。
(二) 对抗/逃离系统。该系统对无条件的厌恶性刺激敏感,负责调节愤怒和恐惧的情绪。该系统被激活时,伴随产生消极情绪体验,并引发对抗或逃离行为。
(三) 行为趋近系统。该系统对条件的欲求性刺激敏感。呈现奖励信号或撤消惩罚信号时,该系统被激活,伴随产生积极情绪体验,促进正在进行的行为。
根据强化敏感性理论的观点,惩罚敏感性体现了对抗/逃离/僵化系统和行为抑系统的反应性,奖励敏感性则体现了行为趋近系统的反应性。三个系统有着不同的分工和神经生理基础,其中,行为趋近系统和行为抑制系统分别负责行为的促进和抑制,是强化敏感性理论的核心系统。
Gray早期研究表明,行为趋近系统的神经解剖学基础为前额皮层、杏仁核和基底神经节,该系统的激活可能与大脑中央边缘区域的多巴胺系统有关。行为抑制系统的神经解剖学基础为眶额皮层、隔-海马系统和帕帕兹电路,其激活可能与中隔-海马回系统有关。近年来脑损伤、神经化学和脑成像学的研究也支持了Gray早先的这些观点。也有研究指出,行为激活和行为抑制反映了不同的皮层唤醒水平。Knyazev等人的研究表明强化敏感性理论与唤醒理论是互补而非对立的。
在生理心理学中提到,注意的警觉状态主要就是靠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持续作用来调节的。网状结构主要包括延髓的中央部位、脑桥的被盖和中脑部分。当脊髓的感觉输入传递到丘脑时,有些通过网状系统进行传导,这种网状系统会过滤某些输入的刺激并把重要的信息传递到脑的其他区域。此外,网状结构还帮助控制唤醒。网状结构按功能可分成上行系统和下行系统两部分。
上行网状结构控制着机体的觉醒或意识状态,对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上行网状系统受到破坏,动物将陷入持续的昏迷状态,不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下行网状结构能加强或者减弱肌肉的活动状态。上行DA系统中,中枢-边缘DA系统能将动机转化为动作,6-OHDA如果导致中脑边缘系统的DA耗竭,就会降低动物的运动性活动。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激活行为反应,以便获得强化物。对于上行5-HT系统,如果在厌恶背景中,5-HT会起作用,会影响到与行为抑制相关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郭少聃,何金莲,张利燕.强化敏感性人格理論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09,Vol.17,No.2:390–395.
[2] 王争艳.气质研究的新视角—行为抑制性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3期:72-76.
[3] 王争艳,侯静. 儿童行为抑制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第4期:86-90.
[4] Caseras,X.,Torrubia,R.,& Farre,J. M.(2001). Is the Behavioural Inhibition System the core vulnerability for cluster C personality disorder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31:349–359.
作者简介:
袁丽,女,1986.11,四川省成都市,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
- 上一篇:开学啦
- 下一篇:中职生成长为“宠物职业医生”的现状与途径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