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刍议“双一流”背景下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

时间:2022-03-04 09:58:23  浏览次数:

【摘 要】 本文以陕西省为例,探析“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陕西和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现状,根据存在的问题探索“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的突破路径:清晰定位;扩大资金来源,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师资力量。

【关键词】 地方高校;双一流;发展瓶颈;突破路径;定位

一、引言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改善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高等教育层级固化的局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承担着为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发展培养和输送人才的责任,[1]应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推动自身的发展,是“双一流”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答题。陕西省高等教育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说都在全国前列,但近年陕西省的地方本科高校在全国的影响力有所减弱。因此,以陕西省为例来探索“双一流”背景下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路径,就极具代表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的主要发展瓶颈

1、定位模糊

笔者以为,定位模糊是我国地方院校发展的最大绊脚石。①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谈到:“知识本身即为目的”。②从大学的初衷而言,所有大学都应当以追求真理和知识作为自己的办学宗旨和最佳定位。[2]然矛盾的特殊性又告诉我们这是行不通的,每个大学都应当有符合自己发展现状的清晰定位。纵观全国的地方本科高校,定位清晰准确者寥若晨星。

陕西省地方院校中,较为知名的如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都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奋斗目标;一些稍有实力的省属院校如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工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也都以建设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定位未来。这种表面合理却千篇一律的模糊高校定位从最开始就是值得商榷的。③我们的地方高校不管是综合类还是特色类,都在盲目追求综合化,急于跟风、过度扩招,搞不清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或者就是以他校定位谋本校发展。虽然我国地方本科高校与这些世界一流大学不可同日而语,但单从办学定位这一方面来说,着实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双一流”时代的来临,对高校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地方高校来说,一流大学遥不可及,但可以朝着一流学科的目标奋斗。

2、资金短缺

资金问题是任何高校都面临的问题,但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更为严重一些。在这一方面,地方高校是一个极其尴尬的存在。因为,部属高校有中央财政的支持,且每年教育经费甚为巨大。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财政教育经费为生均18747.65元,比上年的18143.57元增长3.33%,这其中75所部属高校就占了整个增长率的37.8%。④与其他私立本科高校相比较,学费低又成了一大软肋。私立本科学校学费基本在10000元至20000元人民币之间,地方高校除个别艺术类专业学费较高之外,其余大都在3500-6000元人民币不等,单学费收入这一项就较私立本科高校少了许多。

地方高校本就依靠地方财政拨款作为主要财政来源,“双一流”建设相关文件未也未对此做出根本性调整,即使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地方高校也妄想从中央财政教育经费中分得足羹。《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第二章第十六条就明确指出:“中央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支持;中央预算内投资对中央高校学科建设相关基础设施给予支持。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范围的地方高校,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中央财政予以引导支持。”这意味者,诸如陕西省的西北大学等一流学科建设的地方高校依然要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拨款艰难度日。那些未进入一流学科建设的地方高校,如西安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等面临的资金来源和“双一流”建设之前别无两样,但地方高校在“双一流”时代对于资金的需求量和需求程度却有增无减。

3、师资力量薄弱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 1931年12月2日,梅贻琦先生在其清华大学的就职演说提到的著名论断。地方高校与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有很多,包括基础设施、办学历史、优秀生源等等。但决定一流大学与普通高校的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大师”。一个好的大学,必然是一个拥有“大师”,尊重“大师”的学校,只有拥有“大师”的学校才能吸引优秀的学子。在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高校发展的新历史阶段,更需要一流的“大师”来引领学科的发展,支撑学校的未来。

上世纪至本世纪头十年,我国一些地方本科高校中依然可以见到一些“大师”的身影。尤其在一些特色类地方院校中,学界翘楚都略有一二。但近年,已经很难在一些地方院校找到诸如 “大师”了。就拿法学这个学科来说,曾经“五院四系”各分天下的时代似乎已经一去不复返。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新兴的法学院已经在学界处于领先水平。曾经的“五院四系”之一,位于陕西的西北政法大学竟然在教育部最新一轮法学学科评估中处于“B”段,而且还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重庆大学等理工類大学之后,实在令人唏嘘!究其原因,笔者以为,除过一些诸如地理位置因素、经济因素等客观因素之外,其前些年法学大家的“孔雀东南飞”和“北上漂”是导致其法学学科影响力下降的主要因素。然而,地方高校教师队伍远远不仅是缺少“大师”这么简单,基层教师队伍的差距也十分明显。

三、“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的突破路径

1、清晰定位

(1)回顾历史,以“生”为本。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定位未来最好的镜子。无论是对于一所有百年历史的老校,还是仅十余载办学历史的后起之秀。回顾高校办学历史,寻找高校办学初衷都是其正确定位的首要一步,也是各地方院校定位相互区别,独屹于高校之林的立身之本。虽然时代在变,高校的教学设施和师生的面貌也在不断变化,但是每一个高校从办学伊始所流传下来的办学精神始终存在。高校定位应该从此出发,寻找合适而独特的办学定位。[3]

教学研究型高水平大学是一些实力较强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定位惯例”。在定位教学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过程当中,必须处理好研究和教学的关系,要从理念、制度、举措上来推进学科专业和教学工作的协调定位。大学的学术水平是由最优秀的教授和学者来代表的,但大学的品牌是由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的影响力而取得。大学的任何发展规划,都应该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放在核心的位置上。⑤要避免盲目追求大学综合性而肆意扩招,降低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大学在定位的过程当中不仅仅要涉及高校的层次和教学研究的关系,需要更加全面细致,办学规模和育人理念等因素也是高校定位需要考虑的。

(2)发挥学校特色,服务区域发展。地方高校尤其是特色类院校,应当全力发挥自己的特色,避免追求“大而全”,应当“术业有专攻”。这一点,位于上海的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做法就很值得学习,上海中医药大学坚持“不重其大,重其优;不重其全,重其特;不重其名,重其实”的办学理念,坚持“研究教学型、特色型、外向型”的办学定位。这种追求“高、精、尖”的办学理念使得这所曾多次落选全国重点大学的特色院校,成为“双一流”建设时代宠儿,其中医学和中药学均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结合陕西的地方高校来看。[4]多数高校都追求所谓的多科性大学,理、工文、史、经、管、法和艺术等都涉猎,可最后却无一有竞争力,就连曾经引以为豪的学校特色专业也在激烈的“双一流”建设的竞争中败下阵來。这在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不胜枚举。

一般地方院校普遍存在办学基础相对较差,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因此,一般地方院校不应该效仿国内重点大学建设发展的路子,应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寻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将办学特色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并以此提升办学实力和竞争力。位于非省会城市且实力稍逊的地方本科高校,在定位上更应该在此方面多下功夫。

2、扩大资金来源,提高资金利用率

关于地方高校的资金的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各方的综合努力。从政府方面讲要规范地方普通高等教育投入机制,建立科学的拨款标准。建立并完善中央财政对地方普通高等教育的转移支付制度。⑥地方院校应该积极从高校自身出发,扩大资金收入来源,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除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以外,地方高校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自身科研和人才优势,积极筹办校办企业或者与企业进行合作等,增加高校财政收入。丰富财务管理内容,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将资金更好的用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工作。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上调整和完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有效解决高校资金短缺和经费紧张的问题。

3、增强师资力量

(1)提高教师准入门槛,严格教师考核制度。地方高校师资力量较重点大学存在明显差距,要想增强师资力量,首先要从源头入手,提高教师准入门槛。现在地方本科高校教师招聘时除一些特别冷门的专业外如古生物学、罗马尼亚语和草学等专业,由于人才稀缺,仍然以硕士甚至学士为主要师资招聘对象外,其余都以博士学位为门槛。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地方高校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此前,各地方高校将应聘人员的毕业院校和毕业学历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甚至影响了对其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评定。在全国高等教育推行世界一流学科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时代,高校教师的准入门槛不应单单以名校和高学历为准。更应该注重其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等。“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⑦意为古往今来,但凡为师者都应注重德才兼备,不仅要授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而传德尤为根本。这就要求高校加强人才招聘过程中师风师德的考核,全方位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对于已有教师队伍,应明确考核目的、完善考核标准、细化考核制度。[5]推进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落细落实,创新考核模式,努力培养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⑧

(2)严控优秀人才流失,引进学科领军人物。地方高校是我国高校人才流失的“重灾区”。“双一流”建设,尤其是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加剧了这一问题。对此,高校要着力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不断创新激励机制,更新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建立起优秀人才工作专门机构,切实解决高层次人才在高校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人才理念上要敢于创新,处理好人才和学校的关系。⑨地方高校要想借助“双一流”的东风迈上一个新的高度,就必须引进学科领军人物。学科领军人物的加入,不仅仅是师资队伍的补充和强化,更重要的是对于其他优秀人才的吸引作用和对学校学科品牌的打造,以及对学科方向的引领。尤其对于特色类地方本科高校而言,更应该注重学科领军人物的引进和特色学科的建设。[6]

【注 释】

① 张羽.地方高校发展规划及其办学定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6.

② 纽曼.大学的理想 [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0.

③ 于时语.攀藤而上 [M].中信出版集团,2016.227.

④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http:///srcsite/A05/s3040/201710/t20171025_317429.html.

⑤ 李延保.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定位.在第七届“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6年会中的发言.

⑥ 许祥云,任奇,梁钢.地方普通高校经费来源的演变、现状与问题剖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0)15-20.

⑦ 礼记·文王世子.

⑧ 王定华,切实推进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7(12)4-7.

⑨ 张文亚, 李继林.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07)12-16.

【参考文献】

[1] 孙粤文.从平庸走向卓越:“双一流”建设视阈中地方本科高校发展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17(09)59-61+70.

[2] 徐培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的问题及改进路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3] 孙静,王旭东.地方本科高校要科学定位分类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16(06)51-52.

[4] 马廷奇.“双一流”建设与大学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9)9-14.

[5] 李志义.地方高校发展的顶层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6(01)8-13.

[6] 车如山,赵佳欣.“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地方高校发展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31(08)37-43.

【作者简介】

宋旭东,西北政法大学商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推荐访问:刍议 高校 我国 地方 发展


[刍议“双一流”背景下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