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自组织视角下文化产业集群的优越性与演进

时间:2022-03-05 10:03:00  浏览次数:

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无论从整体结构特征、形成条件,还是从内部视角分析其动态的形成过程和演化机制,文化产业集群都具有显著的自组织特性。基于自组织形成的文化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创立文化产业品牌,而且有利于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治理“信用缺失症”和培育专业性文化产品市场。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产业集群的自组织原理,进一步引导文化产业集群的演化方向。

关键词:文化产业集群;自组织;优越性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7FJJ029)和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088790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吕挺琳(1969- ),男,河南鹿邑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问题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6-0034-03

收稿日期:2008-10-03

自组织理论是系统理论中的一个分支,它是系统形成以及系统演变的普遍规律,是指系统不需外界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和自主的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有结构的组织。系统的自组织理论提供了一套观察和分析系统演变规律的方法。产业集群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多元素系统,自组织理论同样能够应用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问题的分析。将自组织理论引入对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目的是从系统的角度审视文化产业集群,从自然界普遍性规律的角度分析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演变,最终为文化产业集群的产生与发展机理找到一种一般性的解释。

一、文化产业集群的自组织特性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它吸取了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浑沌理论、分形理论、突变论等理论成果而形成。自组织理论的基本含义是一个系统只有在开放、远离平衡和内部不同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条件下,通过涨落放大才可能以自组织的方式,从混沌到有序,或者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张希,2007)。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吕孟荣,2007)。由此可以看出,自组织理论的本质特征是:(1)系统的开放性,只有充分开放才能驱使系统远离平衡状态;(2)系统远离平衡态,处于平衡状态和近平衡状态都不会自发向有序发展;(3)系统内的非线性机制,使得在平衡系统角度的破坏性因素因正反馈作用恰成为系统演化的建设性因素;(4)系统的涨落作用,是驱动系统内原来的稳定分支演化到耗散结构分支的原始推动力。用自组织的本质特征来衡量文化产业集群,显然,文化产业集群是一个具有自组织特性的有机系统。

根据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且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Porter,1990)。由波特的产业集群定义,我们可以把文化产业集群定义为,集中于一定区域内、处于相同文化资源链上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文化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起的空间集聚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产业产业集群实际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而从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文化产业集群大多是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其过程具有自组织性(李刚,2005)。

1、文化产业集群的开放性

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文化产业集群中的众多企业会而且必须不断与外界保持密切联络。这些联络包括,市场调研的信息反馈、企业人员的技术交流活动,原材料的购买与产品的销售,等等。这些联络使企业始终保持着开放的态势,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文化产业集群的非平衡性

一般地,由于文化产业集群的开放性,通过市场调研、信息反馈、各类技术研究活动以及技术改进,集群内的企业都能获得更强的研发、生产和经营能力;但具体到一个企业,它获得的这种能力又存在差异。这种能力差异使产业集群中的各企业具有不同的竞争力,处于各不相同的竞争位置,从而打破了企业间竞争的平衡,使文化产业集群始终远离平衡态。

3、文化产业集群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线性作用是两体之间的对称的相互作用,其整体等于各部分之和。非线性就是多体之间非对称的相互作用,是可以产生各部分之和之外的增量、非守恒量相互作用(郜晏君,2007)。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就其普遍规律来看,由于各种量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其数学模型实际上都呈现出非线性性质。从根本上说,非线性带来的突变,既可能是飞跃的动力,又可能是灾变的动因。换句话说,由于其内在动力的放大性质,对好的情况,会使效果剧增;对坏的情况,会使灾难突降。作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文化产业集群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比如集群内的企业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企业就会追加投入和生产,扩大规模,获得更多利润)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就会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经销商就会趋之若鹜。产品受顾客欢迎,为经销商创造了价值。企业本身在获取大量利润后,不断改善技术人员和员工的福利待遇。由此,员工更是以厂为家,工作将会更加努力……产业集群各要素间的作用是非对称的。

4、文化产业集群的涨落

一个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其可测的宏观量是众多子系统的统计平均效应的反映,但系统在每时刻的实际测度并不都精确地处于这些平均值上,是或多或少有些偏差的,这些偏差就叫涨落。涨落是偶然的、杂乱无章的、随机的。文化产业集群中各要素的波动,人员的流出与流入、技术发展的成功与失败、资金的增加与减少、产品品种波动、产品质量的波动、消费者心理和习惯的变化产生的市场波动,等等,这些要素的非线性作用构成了集群的“涨”与“落”。

二、自组织特性视角下的文化产业集群的优越性

一般而言,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有两种方法,一是政府推动,二是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的推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完全由政府投入,即政府提出项目、提供资金,委托相应的公司进行运作,减少维持专门机构所需要的费用,使用于文化产业的费用能够有效的发挥作用;二是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来鼓励和扶持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比如,以优惠的政策(包括税收政策,土地使用政策等)扶持文化企业的发展、以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他企业赞助文化活动等。

进行市场化运作,即在明确目标观众群的基础上,利用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的种类,丰富文化产品的内涵,依靠市场运作,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从而在保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邢志俊,2005;施一军,2006;万

君君等,2006)。根据文化产业集群的自组织特性,我们提出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应该走市场化运作,依靠市场的力量,利用系统自组织原理,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依靠市场的力量,利用系统自组织原理形成的文化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外部性、“资源共享”、“相互学习”以及“互补匹配”等优势,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

1、文化产业集群有利于创立文化产业品牌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不仅制造业及其产品需要品牌,文化产业及其产品和服务也需要品牌(高云虹,2007)。文化产品的品牌体现着文化产品的特性和质量,文化品牌的形成表明该区域文化产业的优势和产品特征,能够吸引更多的市场消费。由文化资源的集群特性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及其品牌是一种“群体品牌”,即利用相同的文化资源生产的文化产品及其品牌形象,无论生产者多少、产品差别如何,在外界看来其实是一个品牌。比如,一提到禅文化,人们就会想到少林寺;一提到牡丹文化,人们就会想到洛阳;一提到“孔子文化”,人们就会想到曲阜,等等。这就说明作为文化品牌,首先它是一个群体品牌,而忽视了它的品牌个性区别。因此,在实施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培育“群体品牌”将是重要一环。而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则有利于文化群体品牌的培育。因为,对于那些计划利用该种文化资源开发相关产品的投资者来说,在这里投资,配套环境比较完善,成功率比较高;对于文化产品消费者来说,意味着较大而且较为集中的市场,可供选择的文化品种和服务齐全。

2、文化产业集群有利于分工的深化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之间深化分工,因而也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分工深化(贾松青,2005)。比如,一个区域内如果只有一个企业生产某种商品,因为独此一家,该企业就不得不雇用一批采购人员、一批设计师和一批销售员,不仅费用很大,管理起来也很困难。但是在产业集群内,这种困境就能够得到改善,因为集群内有众多的同类生产者,相互之间就形成了分工:有的专门采购原材料;有的专门修设备、卖设备;有的专门销售产品。这样,就没有必要每个企业都拥有“自己”的采购员,需要原材料,有专门的供应者;也没有必要都拥有“自己”的设计师,需要产品款式创新,很快就会有专门的设计师帮助解决;甚至连“自己”的销售人员也不需要了,因为集群本身就是一个该类文化产品的集散地,这个集散地就是销售商品的平台。此外,当地政府定期举行文化产品博览会,也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品牌的影响和产品的销售。

另外,在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经营模式一般都是“核心能力+外包”。即每个企业都将全部资金、全部精力集中做好自己最有优势的那一点,这一点就是本企业的核心能力。其他工作,包括其他零部件的生产、产品设计、销售等相关业务,都外包给别的专业公司来完成。这样,每个产品都是众多企业核心能力的汇总,于是,在产业集群内就形成了具有核心能力的集群竞争优势。

3、文化产业集群有利于治理“信用缺失症”

信用缺失是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中的一大顽症。媒体报道,“信用缺失症”造成市场交易中的无效成本已占到我国GDP的10%到20%,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855亿元(钟朋荣,2006)。文化产业化过程中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同样也存在“信用缺失症”。在信用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区域性产业集群是降低交易成本,避免缺信损失的有效措施。在文化产业集中,同一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众多企业集中在同一个区域内,共享同一个“群体品牌”,彼此之间知根知底,一旦一个人造假,或者坑害他人,都会造成“群体品牌”形象受损,最终影响到每个经营者,因此,在集群内会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共存关系。

4、文化产业集群有利于培育专业性文化产品市场

文化产品市场发展的经验显示,专业性文化产品市场有两种类型,一是纯中介性的市场,二是以产业为依托形成的市场。中介性市场,即在全国购买文化产品,然后再销往全国的市场。这种市场由于没有产业依托,近年来都在走向衰落。第二种市场是本地购买,全国销售,产品甚至销往全球的市场。这种依托本地文化产业发展而兴起的市场,生命力比较强。只要本地文化产业在发展,市场也会跟着发展。

以产业为依托的文化产品市场之所以能够形成,关键就在于有文化产业集群的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为某一主题文化产业提供结构完整的文化产品。比如以少林寺为文化主题的少林寺文化,其产品的市场需求多种多样,有的需要参观、有的需要习武、有的需要讲禅、有的需要开光、有的需要联合办学、有的需要纪念品、有的需要演出、有的需要参与社会活动甚至商业性活动,等等。这些市场需要不可能只由一个少林寺所能满足的,需要以少林寺为主体的各种各种的产品生产者提供产品和服务。如果没有以少林寺为主体的“少林寺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满足这些需求几乎是不可能的,“少林寺”品牌的全国和全球影响力也就不可能形成。

三、利用产业集群的自组织原理,引导文化产业集群的演化方向

产业集群在横向和纵向联系中,不断体现出对区域经济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即不断体现内部各要素的整合功能,并实现自身结构的自组织及有序化发展(吕挺琳,2007)。换句话说,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区域经济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自组织的演化过程。波特指出,一个集群一旦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会促进它的成长(Porter,1998)。产业集群的演化是根源于所有参与主体为谋取生存与发展机遇的自主自发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参与竞争的各种力量所决定的。产业集群演化进程中的各种性质、特征及运行机制都与此有直接的关系,集群中各类主体、各个要素在经济活动中既竞争又合作、既开放又封闭,通过相互作用促成整个系统不断分化又不断整合,不断导致无序又不断形成有序,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从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而不断转化发展的。正是这种自组织的秩序和机制才使产业集群更具有不断进化的活力和动力。因此,产业集群的发展既是其内在自组织机制运行过程的体现和结果,也是其内在自组织机制运行的客观要求。自组织系统演化的动力来自于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协同(李刚,2005)。

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集群,文化产业集群的演进动力同样也是来自于集群自组织内部各具体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根据文化产业集群的特殊性,我们可以采取积极的措施,比如,政府基础设施投入的结构性调整、规避外部性的制度安排等,来引导文化产业集群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编校:育 川)

推荐访问:优越性 演进 视角 产业集群 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