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淋巴腺炎针吸细细胞病理学诊断与结核抗体相互关系研究
时间:2022-03-05 10:15:14 浏览次数:次
[摘要] 目的探讨结核性淋巴腺炎针吸细胞病理学诊断与结核抗体相互关系的研究,提高淋巴结核诊断准确率。方法根据淋巴结核针吸细胞病理学诊断不同时期细胞学特点及特征结构改变,结合结核抗体检测做出分型诊断。结果在445例结核性淋巴腺炎中,结核初期—炎性增殖期1例占0.2%;结核早期一淋巴结节期82例占18.4%;结核中期一结核发性结节期有174例,占39.1%;结核晚期—干酪脓样坏死期有61例占13.7%;结核恢复期一纤维间质增殖期6例占1.3%。同时存在结核初期一炎性增殖期与结核早期—淋巴结节期有2例,占0.5%;结核早期一淋巴结节期与结核中期一结核性结节期有107例,占24.0%;结核中期一结核性结节期与结核晚期—干酷样脓样坏死期12例,占2.7%。期中进行结核抗体实验的有195例,ICT法共142例,阳性75例,占52.80%;DOT法160例,阳性100例,占62.5法;EUSA法共69例,阳性32例,占46.4%,炎性增殖反应期形态学变化,需要结合结核抗体阳性和腺苷脱氨本科明显增高更有助于诊断,结核结节期主要可有较多类上皮样细胞及郎罕氏细胞;而干酷样脓样坏死,主要见大量坏死组织及碎屑、少数残碎不全上皮样细胞,此期主要能查到抗酸菌为特点;纤维增殖期,抽出物难取,仅见少数纤维组织、纤维细胞和粘液间质为其特征,提示结核恢复、疤痕形成所致。细胞病理学结核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传统诊断方法,高达98.4%。结论应用淋巴结针吸细胞病理学分型诊断与结核抗体相结合方法,为淋巴结核早期诊断、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供重要方法。
[关键词]淋巴腺结核;病理细胞;结核抗体关系
[中图分类号] R3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555[2007]02—24—03
结论
全世界每年死于结核病的人数达300万,属各类传染病死亡人数之首,我国日前的结核病病人数量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是多发病,常见病,最近几年结核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有卷土重来之势。淋巴腺结核在淋巴结肿大疾病中名列第一位。我国约有四亿人口患病。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危害人们的生活。可单独存在或合并是肺结核,肠结核,本组总结445例淋巴腺结核针吸细胞学特点及分型诊断研究,以及期中195例结核抗体结果,报告如下:
1料与方法
1.1材料本组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门诊、住院过及外院会诊结核性淋巴腺炎445例,男147例占33.0%,女298例占67.0%,年龄1-87岁,平均344岁。诊断及分型标准,根据细胞学特征及结核抗体结果确定中结核抗体共371例,其中ICT法共142例;DOT法160例;ELISA法共69例。
1.2方法常规消毒,用一次性10毫升塑料注射器,挑选有诊断价值的肿大淋巴结,左手固定,右手持针进行多方位穿刺取材,涂片、进行瑞氏一姬姆萨双重混合染色。对干酪样脓性坏死标本,分别做抗酸染色及革兰氏染色,同时做结核抗体和结核菌素试验(PPD)及腺苷酸脱氨酶(ADA)测定。显微镜下检查,根据淋巴结核不同时期的细胞学特点及特征结构,结合抗酸染色和结核抗体的结果做出分型诊断。
1.3试剂上海奥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提供的TB-DOT试剂盒、澳大利亚AUST-CARD公司生产的ICT结核卡、四川绵阳404医院提供的结核抗体酶联免疫法(简称ELISA)试剂盒。
1.4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确定组间差异。
2 结果
淋巴结核分型诊断结果、各型的细胞学特征以及结核抗体险测结果见表1,表2,表3,表4。
3讨论
3.1结核性淋巴腺炎分期、形态学特点及病理结构特点我们根据淋巴结核不同时期,有不同细胞形态特征和病理结核特点,将淋巴腺结核分五期V期:即I型:淋巴结核初期一炎性增殖期;Ⅱ型:淋巴结核早期一淋巴结节期;Ⅲ型:淋巴结核中期一结核结节期;Ⅳ型:淋巴结核晚期—干酷坏死期;V型:淋巴结核恢复期一纤维间质增殖期。
3.1.1 1型(炎性增殖期)此期为疾病早期诊断,整个淋巴结结构完整,除了以成熟小淋巴细胞增生为主外,伴有原幼淋巴细胞增生20%-30%。并见组织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增多,但未见坏死灶,仔细寻找查到少数散在的上皮样细胞混杂在淋巴细胞间隙中称为“淋间类细胞群”,是早期结核特点。此期诊断与慢性炎症增殖反应及某些肿瘤早期增生区别困难,需要做结核抗体或PPD试验及腺苷脱氨酶(ADA)的测定有助诊断,本文有1例,占0.2%。
3.1.2Ⅱ型(淋巴结节期)在结核炎性增殖期过后,紧接着进入结核早期,该期主要特征:见到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增生,组织细胞浆内可见数个淋巴细胞称为“淋巴结节”,为淋巴结核第Ⅱ期特征性诊断细胞。该期有时可见少数淋间类细胞群。本文82例,占18.4%。
3.1.3 Ⅲ型(结核结节期)该期淋巴结核继续发展,进入结核中期。突出特点是看到数目较多的上皮样细胞,散在或成堆出现,数十个上皮样细胞与淋巴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结核结节”,或者可见典型的朗罕氏细胞。这种典型或不典型朗罕氏细胞统称为“结核结节”,该细胞是诊断淋巴结核的特征性细胞。本文174例,占39.1%。
3.1.4 Ⅳ型(干酪样脓样坏死期)Ⅳ型(干酪样脓样坏死期)又称作结核冷脓肿,为该病晚期阶段,淋巴结结构破坏,大量坏死组织和破碎的细胞碎屑,可见少数退化淋巴细胞残核碎影,如仔细查能找到少数退化潜隐样类上皮细胞。抗酸染色可找到大量抗酸菌为其特征。如破溃后伴有感染时,病人可同时伴有红、肿、热、痛四大症状。整个淋巴结除了上述改变外,主要看到较多中性粒细胞,少数组织细胞,异物巨细胞,此时革兰氏染色,可查到革兰氏阳性球菌。本文共61例,占13.7%,抗酸菌阳性率可达98.4%以上,提示抗酸染色是该期主要特征。
3.1.5 V型(纤维间质增殖期)该期又称为淋巴结核结节硬化期,即淋巴结核恢复期。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殖代替了淋巴组织,淋巴结除了结核性肉芽组织增生外,尚可见到一束束纤维结缔组织呈纤维素样改变,本文有6例,占1.3%。
3.1.6结核性淋巴腺炎各期相互关系,可同时存在双型期细胞学病理学改变,如结核初期一炎性增殖期与结核早期一淋巴结节期有2例,占0.5%;结核早期—淋巴结节期与结核中期一结核性结节期有107例,占24.0%;结核中期一结核性绪节期与结核晚期—干酪样脓样坏死期有12例,占2.7%。总检出率高达98.4%,明显高于传统诊断方法。
3.2 淋巴结肿大性状及穿刺液外观与淋巴结核的分型关系淋巴结肿大性状及穿刺液外观有助于淋巴结核的分型诊断;一般淋巴结核的肿大淋巴结多发生在颈部、腋下,少数在腹股沟及其它部位,而且淋巴结体积较小,0.5~3厘米,数目较多,活动较好,但也有少数在锁骨上淋巴结,肿块可达
10多厘米。因此,不能以肿块的大小、性状、位置作为淋巴结核的诊断依据,只对诊断有参考作用。
3.3郎罕氏细胞与淋巴结核诊断关系郎罕氏细胞多出现在结核结节期,偶尔可见于干酪样脓样坏死期,其他期很难看见,本文中郎罕氏细胞仅见35.8%,也就是大部分淋巴腺结核是找不到郎罕氏细胞的,因此,不能以郎罕氏细胞作为诊断淋巴腺结核的主要依据,并且注意穿刺部位,因在霍奇金氏病、梭型未分化癌、亚急性甲状腺炎、结节病和血管炎等某此变态反应的疾病时,也可以看到大小不等的类上皮样细胞出现,遇此情况要注意查找有否R-S细胞及癌细胞、类上皮样细胞数目变化,结节病时可出现大量的类上皮样细胞。
3.4结核性淋巴腺炎与结核抗体相互关系经多年研究结果表明PPD试验测定机体T细胞免疫功能指标,该指标受下列因素影响:①机体免疫机能;②有否接种过卡价苗或感染过结核;③合并免疫缺陷疾病;④放疗、化疗、药物治疗等因素。因此,该指标做结核病诊断会引起错误诱导。目前我院应用结核抗体试验取代,又因结核抗体的种类(IgG、IgM、IgA)不同,而且各生产厂家提供的试剂盒敏感性、特异性不同,都会影响淋巴结核的诊断。目前市售结核抗体标志物大约有数十种,大多数为IgG,未有较好的IgM问世,经过我们近两年对各种结核抗体使用观察,在使用结核抗体时,首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结果稳定、方法可靠、简单快速,经济实用的试剂盒和检测方法。
我们认为结核抗体标志物使用时,必须多种方法联合使用,弥补各法不足,万万不能以单种方法进行诊断。有时穿刺涂片查到大量抗酸菌,但结核抗体却呈阴性反应,因此,我们必须依靠淋巴结针吸细胞学形态特征和突出的结构特点作为诊断依据,进而达到准确合理的早期诊断治疗效果。
3.4.1 TB-DOT试剂盒使用的是用现代生物技术提纯的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外膜抗原,引进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DIGFA)原理,用于活动性肺内、外结核病IgG、IgM、IgA的检测,有很高的敏感性。本文检出率62.5%,特异性91.1%,P 3.4.2 TB-ICT检测技术是近半年来在DICA(斑点免疫层析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同时检测多种抗原的技术,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能测出IgG、IgM、IgA等不同抗体。本文检出率52.8%,特异性89.2%,P 3.4.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gG抗体,随着结核分枝杆菌几种特异性抗原的发现与纯化,及技术的不断改进,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不如ICT法、DOT法的灵敏度高。本文检出率46.4%,特异性81.2%,P 结核性淋巴腺炎针吸细胞病理学诊断,能对结核不同时期病变做出及时、准确的早期诊断,从而提高淋巴腺结核早期诊断准确率,是目前任何传统诊断方法不能取代的。 该方法简易、快速;创伤小、定位准确;经济实用、结果可靠,是目前最重要的诊断结核性淋巴腺炎的方法之一。 结核抗体标志物因影响因素较多,准确度,特异性较低,实验表明,仅对一些非典型的病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能做最后诊断依据。
[结核性淋巴腺炎针吸细细胞病理学诊断与结核抗体相互关系研究]相关文章
- 提高病理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和实践
-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B超与病理学检查实验观察
- 高职护理病理学说课设计
- 深化《病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 探索中职病理学教与学的新方法
-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进展
- 肠镜诊断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 肠镜下纳米碳淋巴结示踪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 组织间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
- 颈部溃疡型淋巴结核合并糖尿病临床护理观察
- 布鲁杆菌感染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的临床意义
- 18F—FDGPET/CT显像对妇科恶性肿瘤远处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 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中的应用
- 结核病的控制对策研究
- 结核病的主要治疗原则
- 联合用药在结核病治疗中的效果探析
- 甘草酸二胺胶囊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效果观察
- 糖尿病患者更应警惕结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