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台湾科技政策演替与现状特征(上)

时间:2022-03-06 10:25:19  浏览次数:

科学技术政策(简称科技政策,下同)是为实现一定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具体行为准则,是官方对经济发展所采取的行政干预。纵观台湾50多年的发展史,其经济发展正是在当局不断进行调整的干预下获得的。上个世纪50年代末,基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台湾制定了《长期发展科技计划纲领》和《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章程》,组织了“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简称“长科会”),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的科技发展工作,把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80年代,台湾因应经济国际化、自由化的需要,为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建立工业园区,组织实施科技升级计划,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此后,台湾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对高科技研发和产业化更加重视,特别是对策略性产业发展相关的关键技术,无不以政策上的倾斜来加快其发展,从而全面推动了以资讯产业为主体的高科技产业发展。

一、上世纪台湾科技发展政策的演替

本着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原则,台湾科技政策历史沿革大体上可以依其经济发展战略阶段的推移,划分为五个时期。

(一)第一次替代进口时期以技术引进和传统技术改造为主的科技政策(1953—1959年) 1952年,台湾战后经济恢复基本结束,主要国民经济指标达到或接近战前最高水平,但经济仍相当贫困,资金短缺、财政赤字占财政支出的30—50%,人均收入196美元。农业方面粮食不能自给,工业落后,大部分日用品依赖进口,外汇奇缺。为此,台湾从1953年第一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开始,组织实施“替代进口”战略和“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支持农业”的方针。“替代进口”战略的目标有二:一是优先发展非耐用性消费品工业生产,减少日用制品对外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工农业生产率,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吃穿用的基本需要,扩大粮食和日常消费品供应,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市场,改善国际收支。

所谓“替代进口”,是指主要依靠岛内的资源更新设备,改造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生产那些满足内部市场需求的工农业产品,减少进口,节约外汇。因而严格说,这个时期台湾尚没有明确的科技发展目标和政策。工业上主要是利用日据时期的棉纺、制糖、肥料、皮革、食品等传统工业,更新设备、改革技术,进口原材料,扩大生产规模,同时从美国、日本引进一些技术,建立合成纤维、塑料、三合板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农业方面重点是发挥精耕细作的传统,兴修水利,扩大良种推广,增施肥料,加强病虫害防治,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

(二)面向出口战略时期以技术引进为主的科技政策(1960—1969年)

“面向出口”战略是指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主要生产出口产品参预国际市场竞争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它是相对于“替代进口”发展战略而言的。

台湾“面向出口”时期采取的产业发展政策是取消进口管制、降低进口关税,实行出口退税,建立出口加工区,除纺织、服装、皮革、食品等传统工业品外,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三合板、家电、化纤、塑胶、自行车等轻工产品,拓展国际市场。

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首先遇到的—个问题就是科学技术问题。因此,一般认为,台湾的科技政策是在其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提出和不断调整的。

1957年4月台湾“中研院”第二次院士会议曾提出长期发展科学的建议,由于资金问题没有得到当局的支持,直到1959年1月才由“行政院”通过,以《“国家”长期发展计划纲领》文件颁布实施。该纲领可谓是台湾二战后的第一个科技政策文件。台湾《长期发展科学纲领》主要是针对发展基础科学和教育而言的,由“教育部”和“中研院”主导实施。在实用技术层面上,1960年代配合发展出口加工业的需要,台湾还颁布一系列吸引外资和开发对外技术合作的条例,继1954年颁布《外国人投资条例》、1955年颁布《华侨回台投资条例》之后,又于1960年颁布《奖励投资条例》、1962年颁布《技术合作条例》,这些政策条例的宗旨是鼓励外来投资,引进外来技术,鼓励厂商与岛外技术合作,提升岛内生产技术水平。同时,伴随着外国资本进入,引进外国先进管理经验,这对没有专业技术人才,产业技术水平低的台湾来说,是促进1960年代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1964年以前,台湾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平均每年不到10件,而1964年以后引进的外国先进技术平均每年近100件。台湾初期电子电器产品、塑料产品、合成纤维产品、机器设备以及农业方面的罐头食品等能够大量进入国际市场,都与技术引进密切相关。

“面向出口”战略时期以技术引进为主轴的科技发展政策成为1960年代台湾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了台湾经济的起飞。1960年至1969年,台湾经济增长率达到8.2%,比前一阶段增加1.5个百分点。到1969年台湾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0.49亿美元,比1960年增加6.4倍。台湾“经建会”统计,1960年代台湾引进加工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三)第二次替代进口时期技术研发与引进并重的科技政策(1970—1979年)

1960年代通过面向出口战略的实施,台湾以轻工产品为主的出口工业迅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大幅度成长。然而,进入70年代,台湾交通、电力等基础工业远不能满足出口工业发展的需要;出口工业产品生产的机器、原材料大多数仍依赖进口。于是台湾从1973年开始推行“十大建设”和“十二项建设计划”,实施第二次替代进口战略。其目标是发展重工业,重点是交通、核能、石油化学、钢铁、造船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以自行生产的机械设备、化纤、塑胶、钢材等原材料取代进口,致力于建立上、中、下游产业相结合的工业体系。

这个阶段的科技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制定和实施十二年科学发展计划(1969—1980年)。

该计划系根据蒋介石关于科学发展的目的在于建设三民主义的现代化“国家”的指示,由台湾“科学发展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计划提出科技发展的方针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发展‘国家’资源,增进科学知识与技能,建立现代化的健全政府与社会”。

这个阶段,配合第二次替代进口战略的需要,台湾科技政策目标和施政重点,已由前一阶段“长科会”时期着重在纯基础性研究和技术引进,扩大到配合发展重化工业所需的技术研究和发展,除了推动轻工业、农业、医药等部门的科技研发外,开始扩大到交通、能源等领域的投入和研发工作

2、协助成立财团法人研究机构,提升自我研发能力。继1954年成立联合工业研究所后。1973年整合联合工业研究所、矿业研究所和金属工业研究所资源,设立工业技术研究院。

3、设立科技专案预算计划。从1976年开始

推荐访问:演替 台湾 特征 现状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