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风石韵访青龙(外一篇)
时间:2022-03-10 10:02:00 浏览次数:次
有“小春城”美誉的务基,旧时曾写作雾基。古人《雾基》诗云:
豹自何年隐,霏霏雾满空。
云山笼黯淡,烟树着溟蒙。
犬吠层霄外,人喧曲巷中。
须臾天日见,依旧碧瞳昽。
——《永善县志略》
“豹隐”,典出《列女传·陶答子妻》:“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这“文章”自然并非现在所说的由文字构成的“文章”,而是指豹子皮毛上的花纹图案。古人常用“豹隐”比喻隐居伏处,自珍自惜自爱。诗中的务基,既仿佛远离尘世,恍若有仙灵之气,又是“犬吠”、“人喧”的实实在在的人境。
与同来采风的人们一道,到达青龙行政村,是上午,太阳尚未出来。山坡上,江风拂面,草树蓊蔚;果园里,柑桔鲜黄,盈盈润润,亮丽可爱。靠近峡谷的地方,田畴村野,蔗林片片,花椒成林。金沙江大峡谷上,烟锁霭迷,曚曚窅窅。远处山峰,崖悬壁立,直接云霄。整个务基境内,正是“云山锁黯淡,烟树着溟蒙”的意境。诗句犹如现在写出。
青龙地处河谷地区。谷底,金沙江蟠回折转,奔涌而来,呼啸而去。境内有大糖坊渡口,以大糖坊村得名。村名则来自以前曾建的榨糖作坊。这里沿江一带的自然村,皆属移民村。有的地方房屋尚存,有的则只剩废壁残垣。将兴建的移民平坝集镇安置点,已在选址上坪出宽敞的场地。大型水电工程,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事,不得不有人要迁离故土,做出牺牲。人,大多热爱自己的故土家园,但是为了工程大局,必须告别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移民们的流连眷恋、难舍难分之情,自然是可以理解的。有感于此,成《阮郎归·务基青龙移民村》词:
蔗椒柑果彩汪汪,江风送鲜香。一方灵秀动山乡,田园锦绣妆。
别故土,裹行装,依依情邈长。功德后世美乡邦,移民奉慨慷。
青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可以说是很有些名气的。它曾是古代的祥瑞之物。《宋书·符瑞志》:“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降于崇山。”如今,华夏民族复兴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壮魄,恢宏健朗地快速推进,务基的青龙,必然也要飞腾迅奔,给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祥瑞与福祉。青龙,又是掌管东方的神灵。它与白虎、朱雀、玄武一道,分掌东西南北四方。它又是星象中的四象之一,在二十八宿中为东方七宿的总称。其形如一条腾空而起的飞龙,双角、三爪、四脚,遍体鳞甲,一派吞云嘘气、睥睨天地万物的气势。它又是木星之名,称作“太岁”,又被用作年号……务基的青龙,得名于一道其形如龙、蜿蜒青翠的山梁。表面看来,它似乎与上述古代文化元素无关,但“左青龙,右白虎”等观念意识沉厚地积淀民间。人们称谓地名,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调动相关的记忆,调动记忆中的观念意识、表象以及与该地有关的重大历史和现实人事等,并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以山的自然走势和视觉形态得名的青龙,其地形外貌与人们内心追求祥瑞的愿望,对神性的尊崇、企慕与向往等诸多心理因素相渗相融、契合一体。如此说来,它与传统文化在其内蕴上,同样说得上是根脉相连的。青龙境内,曾发现汉晋墓葬群,出土有汉晋特点的古砖等文物。《云南昭通地区先秦至两汉时期墓葬综述》一文中说,“青龙村汉墓所在地是重要的输铜码头”,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青龙嘴是金沙江畔青龙境内的一个特别险要之地。远远望去,它象一个圆形的馒头,伸展隆起于周围缓和的坡势之上。上面树色葱茏,霭气迷离。走上这个丘岗,最多最显眼的,是石。这里的石,掩掩现现于草丛树林之中。有从地下拱出浮出的原生岩石,有积于地面的大大小小的石包石块;有的散在分布,有的成堆成垒。那些大型的石上,多有密集的环状裂缝,一层层地缠绕石上并锲入石质。竖状裂纹也有,但不象环状裂缝那么多而鲜明。石形有类圆形、方形。峰形等等。有的覆盖落叶枯草,有的长着仙人掌和一些草本植物。青龙境内,岩壁、石峰、石包、石块随处可见,但总感觉不象这里这样突出,这样夺目。石,有珍稀贵重之石,如玉石、宝石;有供赏玩的奇石;更有漫山遍野的普通石。仅以普通石而言,它更惠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且不说人类幼年时代的石器、以往的舂米磨面之类,就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生活中,建房屋、修桥梁、铺路面、刻碑建墓、装饰园林、医治疾病……哪一样能离开石呢?石,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深情馈赠。
石,不仅关乎着人的物质生活,而且深刻影响着人的精神生活。
人们常用“铁石心肠”比喻那些处事刻板、冷血、不近人情的人。其中,隐含有对石的疏离和轻视的意味,这多少有些不公平。其实,只要与人类发生联系,石也就有了灵性。自然,石的灵性是人的灵性投影,也是人对石的情感投影。石,常常进入文学家、艺术家的审美创作视野。古往今来,仅中国而言,写石绘石雕石的文艺作品和理论著述就已林林总总、琳琅满目。《芥子园画谱》中说:“观人者必曰气骨,石乃天地之骨,而气亦寓焉。”在比较辨析画石名家的画石技法时,又说,唐代王维之石如飞白,李思训之石涌波涛,神飞海外;北宋郭熙之石似云头;五代董源之石形娟秀,意在江南。我不懂绘画技法,但从中亦可看出,石在文论家、画家心中,在画家笔下,是各具灵性、各具神采的。雕石刻石,恐怕要以历代碑刻和佛教造像、石龙石狮等规模最为巨大了。仅佛教造像,山西云冈石窟造像就达十万多尊,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造像达九万七千多尊。乐山大佛、江津石门趺佛、马龙山卧佛等,都是声名远扬的巨型石雕佛像。在现当代的纪念性建筑、地标性建筑中,石雕石刻亦为数众多。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上面的大型浮雕、广州的五羊石像等,都是特别有影响的著名作品。
文学作品中,南北朝陈代诗人张正见《石赋》中称石“蕴怪含灵,怀奇蓄变”;唐文学家、书法家李邕《石赋》中有“贞者不黩,坚者永久”的赞誉;而柳宗元在《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等文中,都有对石的绘形状神的生动逼真的描写。李商隐的《乱石》诗:“虎踞龙蹲纵复横,星光渐减雨痕生。不须併碍东西路,哭杀厨头阮步兵。”诗中用了晋阮籍醉后驾车出游、途穷而哭、放浪形骸、以醉避祸的典故,论者认为此诗寄寓着作者对自己仕途坎坷的人生慨叹。北宋黄庶《怪石》诗:“山鬼水怪著薜荔,天禄辟邪眠莓苔。钩镰坐对心语口,曾见汉唐池馆来。”诗以山鬼水怪和传说中的异兽“天禄”、“辟邪”喻石,突出了石的神奇怪异。论者称此诗“落想不凡,突过卢仝、李贺。”(《宋诗精华录》)卢仝、李贺之诗,常有神奇怪异色彩。苏东坡的《咏怪石》,是一篇蕴意深厚、耐人寻味而又饶有趣味的作品。因诗作较长,用典较多,此处不录全诗。其大意是,家里有一粗险之石,置于竹轩中,人们都喜欢到那里观赏玩耍。唯有东坡自己,心里想着要将它捐弃之。东坡列举了它不能用来刻碑、制砚、作砧等六无用,因此而激起了石的愤慨。石于东坡梦中抗议辩解,说东坡所列效用乃“星罗雹布盈溪山”、“伤残破碎为世役”的普通之石。称自己为“石之精”,举了一些石的大用的传说典故。末了说:“子今得我岂无益,震霆凛霜我不迁。雕不加文磨不莹,子盍节概如我坚。以是赠子岂不伟,何必责我区区焉。”东坡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写石,其本意自然不会是要贬抑关乎人们衣食住行的普通之石,却写出了石对人类随意役使的愤怒,表达了东坡借石发泄对庸才易为世所识、易为世所用,而大才奇才难为世所容的愤懑,借石而赞美人的节概操守。小说中的石,最有名的恐怕要算大荒山无稽崖被女娲弃于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了。曹雪芹让他幻化成人,到人间上演了一场大喜大悲的历史活剧,一场以泪偿情,情亡人亡,情亡人去的爱情故事,把人间百态、人情冷暖、悲欢离合、兴衰变迁表现得沉厚蕴藉、入肉入骨、骨肉毕现、感人至深。在民间,根据石的形状、位置等特点而赋予石神奇美妙动人的故事、传说,如著名的阿诗玛、望夫石等等,使石声名远播、灵动飞扬百千年而历久弥新。
我们沿着石隙草丛中隐约的毛路,来到崖顶。这里的岩面可见修凿痕迹,大概是为方便人的活动而修理出一些稍平的块面,但也还要攀越跨过险石深壑才能到达。岩边一棵黄葛树,枝干蟠曲,上面系着红布,树下有香梗、纸钱灰等残骸。这是当地村民的神树。树龄200年,胸径135㎝。据说这树叫岩黄葛,长势比较缓慢。临江一面,是悬崖绝壁,岩隙缝壑,草树披拂,深幽不见底。悬崖下面,一片山坡,缓斜伸展至江边。有成畦成块的作物,也有大片草覆石突、草石杂生之地。这些,都将被淹没。悬崖边缘,又以巨石垒起几层。青龙嘴,过去曾是军事要地。上面分布有石头垒砌的碉楼、墙垣的遗迹。它或许曾是军营,或许曾是大户的城堡。这里,发生过些什么样的战事?经历过什么样的沧桑?史籍难以索考。见证一切的,有峡谷深处龙跃龙奔、万古不息的金沙江。如今,金沙江的命运将要经历千载难遇的历史巨变,两岸的山山水水将大换容颜。
青龙嘴的石,既是普通之石,又不是普通之石。我想,如果遇上当年的卧龙先生,用它们布阵惑兵,肯定是不成问题的。如今,它们或许将大派用场。这里距溪洛渡电站大坝水路仅10公里。电站建成,这里将成为湖心岛,是重点规划的旅游景区之一。如果在规划布局中,将这里的石头,去其冗杂,移位堆垒造型,并与竹木花草、甬道亭廊等和谐合理配置而打造景点,一定会把这座山岗妆点成独具品格韵味的特异景观。览胜眼前,遥想将来,得《卜算子·务基青龙嘴》词:
古砦醒屯石,草树迷江岸。苍涌龙欢古渡头,妆理山川面。
碧水荡虬珠,绝巘风华绚。石径花幽箬韵成,更让游人恋。
就以这首小词作为结尾吧。
[江风石韵访青龙(外一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