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声残雨后,塔影名刹中
时间:2022-03-10 10:02:39 浏览次数:次
全州,中国唯一以高僧名号命名的县。这名高僧的法号叫全真,据县志载:“县以佛名,相沿至今”。
全真和尚,湖南郴州人,俗姓周,自幼聪颖过人,十六岁出家,27岁来到这个素称“鱼米之乡”的楚南之地清湘县,并开始在这里营造供奉无量寿佛的寺院。
这就是素有 “楚南第一名刹”雅称的湘山寺。
湘山寺的开山祖师全真和尚据说活了160多岁,在世时寺中屡现阿弥陀佛,相传是佛陀对其佛学造诣的显身嘉许。宋朝时就有四位皇帝先后5次加封。皇帝宋徽宗更是亲临这里顶礼膜拜,并加封全真为“慈佑寂照妙应普惠大师”。明万历年间朝廷改湘山寺所在的清湘县为全州,冠以州名的就是全真之“全”。
清朝康熙皇帝也在这里留下了一幅“寿世慈荫” 的亲笔御题。
湘山寺的建筑依山而建,坐东向西。据县志记载,鼎盛时期的湘山寺占地2平方公里,有过48殿、108房的宏大规模。
今天这座寺院占地1.8万平方米。寿佛殿、圆通殿、放生池和三栋寮房,这些建筑,佛道肃然、雕栏环绕、赤柱顶立,顶上绿黄华瓦、角楼飞檐斗拱,俨然一副大刹的风范。这些虽是上世纪80年代在当地政府主持下重新修建的作品,却也古意盎然,气象万千。
湘山寺原有的寺院建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屡遭兵燹战祸,至明清时已日渐衰颓。尤为令人痛心的是,1944年日寇铁蹄入桂,全州沦陷,古寺惨遭毁殿残佛,仅剩十余间寮房和妙明塔。再经十年浩劫,所余鸟兽虫鱼的石雕作品和寿佛殿后的“妙明塔”,乃是劫后余生留存下来的古迹。
妙明塔后飞来石上的有幅兰花石刻,是湘山寺在历史上最有名的人物——石涛留下的唯一遗迹,
石涛,清初四大高僧之一,因其诗、书、画的艺术造诣,又被誉为与八大山人朱耷齐名的“四大画僧”。
石涛俗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是明朝第十三代桂林靖江王朱享嘉的儿子。石涛的父亲在1650年的南明小王朝内部斗争中被杀,年仅8岁的石涛随母亲逃至全州,在湘山寺出家。
石涛是中国历史上名望非常高的艺术家,擅长山水,兼作兰竹,工诗书法,亦善园林叠石。他的艺术观点和其《苦瓜和尚画语录》、《大涤子题画诗跋》等著述,至今仍对艺术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是石涛生活在湘山寺时的作品,现在已成桂林市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而妙明塔始建于唐代乾符三年,即公元876年,原名“无量寿佛塔”。宋代元祐元年间为安葬全真大师肉身对塔进行维修,易名为“妙明塔”。
中国的佛塔源于印度,东汉时期随佛教传入我国。在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元素之后,它逐渐往高层建筑的型制发展,最终超越了印度佛塔的朴拙外形,成为中国特有的一种华贵气派的建筑式样。
妙明古塔在建筑学分类上属于标准的楼阁式琉璃塔。塔高七层,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塔身高29.3米,底层直径6.8米,外八角,内六方,中空,有壁道回曲,可拾梯盘旋而上。塔顶呈葫芦状,悬有铜铃数十个,风拂铃响,荡悦虚空。登临其上,仿佛跃出了人间世界,让人置身于一种天人同构、太虚幻影、空灵高远的境界之中。
宝塔与寺庙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有寺无塔平淡淡,有塔无寺孤单单,有寺有塔景灿灿”。这首民间的歌谣朴实而又准确地道出了湘山寺与妙明塔之间血肉关系。
到湘山寺探寻名人足迹,令人惬意。但读一读这一幅楹联:“到经堂着意诵经不必细谈家务,登佛殿诚心念佛何须闲说别人 ”,是不是更会领略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呢?
[鼓声残雨后,塔影名刹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