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苏州明清古桥石作艺术特征探究

时间:2022-03-10 10:06:57  浏览次数:

摘  要:以苏州明清古桥的石作艺术特征为探究对象,通过对苏州古桥功能形态、石作技艺、装饰艺术等全方位的考察与分析,挖掘其传统文化内涵,以探讨古桥石作技艺的美学意蕴,能够更好地展现其雕刻工艺在景观设计中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苏州;明清古桥;石作艺术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州明清古桥石作艺术与景观资源开发研究”(2017SJB146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苏州地处江南,境内河流密布,历来有桥乡的美誉。现存古桥的数量为江南之最。其中保留最多的当属明清古桥。目前城区内明清两代桥梁有近200座之多,这些桥一方面显示了苏州独特的区域文化,也展现了深厚的吴文化底蕴。尤其是在造桥的石作技艺方面集中凸显了工匠们精湛的造桥技艺,一座座古桥彰显着苏州独特的桥文化景观。苏州地区的明清古桥的石作艺术因其造型奇特、形制优美,完全可以看做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两旁的石栏望柱雕有立体狮首或镶嵌抱鼓石。栏板正、背面都雕饰有文字或图案,雕刻桥名、桥联、修建年代,并雕以如意、定胜、莲瓣等吉祥图案。”桥面大量的护栏石、望柱、抱鼓石、合龙板、系梁、船缆石等石作构件均呈现出了较强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共同组合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因此,对苏州古桥的石作艺术进行艺术形态的分析有助于提升苏州明清古桥的文化价值。

一、苏州明清古桥石作材料解析

古人造桥,最早的起源是寻找水面较为狭窄、水流不甚湍急的地方,用小船摆渡,这个地方就是“津”,后逐渐在这一地段架设木梁作为过河的载体。《说文》曰:“梁,水桥也。”然而,木制的桥梁易于朽烂不能长久,于是有人就想到了用石头造桥。分析苏州古桥,不能不提武康石。根据资料显示,苏州最早用来造桥的石头是武康石。武康石,又名花石,主要产于浙江省武康县(现德清县)东郊的丘陵山地。这种石头颜色偏深,表面密布细小蜂窝眼,雨中踩踏不会滑溜,其形古朴秀丽,是古代造桥的首选之材。武康石的开采初始于唐代,而盛于两宋至元。由于长期开采,武康石的数量越来越少。从元代中期开始,因武康石开采殆尽的原因,人们开始选用青石造桥。青石实为青白石的石灰岩,明代中期后开始用更为坚固、更耐腐蚀的花岗石造桥。青石、花岗石表面较光滑,工匠们在桥阶上凿出凹痕,以防雨天打滑。所以,根据桥上选用的石材,能大致推算出桥的建造时代。

武康石是火山喷发而形成的融结凝灰岩,是古代石作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优秀石材。因为它的质地和硬度适中,较易于做雕刻,能在其表面做比较复杂的精美图案。刚开采出的武康石多呈现出淡紫色,少数呈黄褐色,一旦开采后用于建筑材料就会因风雨的侵袭而被氧化成比較漂亮的褐紫色,并且外表显露出较多的紫色条形纹理。古代劳动人民大多认为紫色代表祥瑞,因而武康石成为人们较为喜欢使用的建筑石材。另一方面,武康石还兼具一定的吸水性,岩体往往有一定的湿润性,时间一长就会滋生各种苔藓和有枝藤蔓,攀附岩体之后,视觉上往往有一种苍翠古朴之感。武康石属于砂岩,其表面呈颗粒孔状,这种属性使得以武康岩做建筑石板和建筑构件具有很好地防滑性。建桥所用的其它石材,如青石或花岗石,人们则采用在石级踏步上刻出交叉防滑槽的方法进行防滑,相比之下则略显逊色了。因此,武康石是古代桥梁建筑首选的优秀石材。明代至清代初期,苏州古桥大多是以青石为材料建造的。而到了清代,明以前一直使用的优质青石就不再继续使用了,取而代之的是使用苏州本地金山所产的花岗岩石。这也是在一座古桥上能看到几种石材共同存在的原因。

二、建筑设计工艺奇特

石拱桥是苏州明清古桥最为常见的桥式。这是因为苏州地区处于长江下游的冲击平原,土层松软,松软的土层容易下沉,进行建筑构造时最难保持建筑地基的稳定性。而石拱桥的建筑设计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从力学观点分析,石拱桥桥拱因为在垂直作用力之下,桥的拱基处就会产生横向推力,而拱结构内部则会产生轴向压力,极大地分解了导致桥基下沉的垂直作用力,所以这种拱券结构极大的增强了桥的稳定性,有利于防止下沉。《苏州府志》记载:“阔门钓桥曰绝水下石,款密健固,累起拱合,理致无词。下通圆空,涵水象月。引重过之,坚逾实地。”概括地说明了半圆形石拱的形象和结构作用。用于砌拱的石料称为券石,桥拱是将券石以卯榫的形式进行连接,形成圆形或半圆形。苏州现存明清石拱桥桥体大多由分水尖、分水金刚墙、拱券、撞券石、桥面、护栏及雁翅、泊岸等组成。清代以后,苏州地区拱桥的建造型制,与前代相比大体相似。不同之处一是建桥所用石材改为花岗石,二是拱券之上增加了护拱,三是拱券石较薄。而在拱券石作技艺方面,不同时期的拱桥,拱券砌筑的方法是不同的,有并列、纵联、联锁、分节并列和框式纵联等拱券砌筑法。清代以后苏州的拱桥较多地采用联锁式排列。从拱脚第一排开始将较大的拱石并列排列,其上用近于方形的横石将下面的并列石联锁。既有利于砌石的方便,又能保持各拱券之间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如最具典型代表的石拱桥有普济桥、下津桥、觅渡桥、宝带桥等,都采用全圆形的石拱砌筑技艺。拱券一般为整圆,下半截埋于松弱河底充当桥基,上半圆在河面之上确保行船通畅。位于枫桥路西端,南北横跨上塘河的下津桥始建于明成化18年,为青石、花岗岩混合结构的单孔全圆形石桥,全长36.7米,净跨12.2米,高度6.3米。拱券用青石并列砌置,桥身其它部位均为花岗石,石雕石腹桥栏,栏板中间阳刻“下津桥”额。桥面石刻轮回纹,青石拱形分节并列砌置。花岗石砌金刚墙,青石长系石端部雕花卉。桥西北部望柱上刻“金阊永善堂重修”“光绪三十二年秋立”字样。下津桥其拱券整圆的下半截,实际上是一个半圆倒拱,掩于水中,即便碰到地基有下沉现象,几乎也不会给整个桥身带来威胁。苏州的莲花桥、昇平桥等,也采用了这种倒拱的结构形式,均属于全圆石拱桥。这样的设计都是从桥梁本身的构造考虑的,能很好地规避因桥基下沉导致桥梁塌陷的风险。

苏州工匠在总结前人造桥经验的基础上,将石拱桥的桥墩石作技艺进行大胆革新,舍弃了不适合苏州地貌的大重力式的桥墩构造,而是使用了一种上大下小、结构轻盈的“柔性墩”。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普济桥、彩云桥、五龙桥和宝带桥等,都是采用了这种结构形式。而尤以吴中区的五龙桥为最,五龙桥5孔,半圆拱券高达6米,而墩趾厚仅70厘米,可见“柔性墩”之轻盈。而宝带桥的52座桥墩中,有51座采用“柔性墩”,剩下的一墩却采用重力式桥墩,位于第27号桥墩位置。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依靠桥墩的自重,来平衡单方向的水平推力,即便一孔破坏,也不致于波及邻端各孔。这种柔性墩和重力墩相互制动的构思和设计极具巧妙,设计上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次,在拱券排列技艺上,苏州明清时修建的石拱桥,在借鉴和总结了“并列法”“纵联法”优点的基础上,逐渐创造了联锁法拱券的新技艺。就是在砌筑拱券时,先从拱脚起,第一排以数块较为长大的拱石并列布满桥宽,再上一排则用断面近乎方形的丁字形条石,将相邻并列的长拱石加以联锁,逐层叠加,直到拱顶,最上层则用拱顶锁石楔紧成拱。这种方法既稳固又简便,达到了安全、省料、省工的极佳效果。

三、石作技艺构思奇巧、寓意丰富

苏州明清古桥的形态以简洁雅致著称,其工艺却以复杂精美闻名于世。古桥的望柱、栏板、抱鼓石、板心石等在设计上均能在考虑安全、实用的同时又兼顾了美观。石栏杆一般分为三种:望柱、长石条形和石板。大多雕刻动植物纹饰,在使用中一般起到导向和分隔作用,而纹饰本身又起到极强的装饰美化功能。明清两代的望柱多为四方形,柱头大多雕刻云纹、如意、莲花等图案,柱头也会出现用圆雕石狮进行装饰,精美灵动。栏柱间的栏板一般为雕花或镂空。桥心栏板石一般雕刻桥名和修建年代,其余板石多雕刻动物、花卉,也有雕双钱、暗八仙等吉利图案的。这些图案体现了明清古桥非常重视装饰的艺术效果,同时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因子。大多应用谐音、借喻、象征等手段来表达民间劳动人民朴素美好的愿望。

石栏板的两端,通常配以狮头望柱,末端还镶砌有抱鼓石,在建筑结构上主要对栏杆起到固定和保护作用。抱鼓石一般按鼓座、鼓面、鼓顶进行石作雕刻,通常为素面的,也有用珍禽瑞兽和奇花异草来雕饰的,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学寓意。栏板、望柱、抱鼓石三者交错连接,错落有致。在设计形态上这些望柱的高低、栏板的宽窄、抱鼓石的大小,都以安全为第一要素,辅之以各类纹饰和雕刻,这就使得雕刻的内容和纹饰都是建立在功能的基础上的,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形式的美感以及文化的内涵。平江河上的百狮子桥,其主体实心栏板是用武康石作为石材的,結构异常坚固,桥面的防滑程度非常好,栏板两侧的望柱之上以圆雕的手法装饰了很多精美的小狮子,形态特征多变,造型各异,绝不雷同。石狮子的这一装饰效果在设计上增强了古桥艺术风格的多变性。今天的百狮子桥已经损毁,很多建筑构件已经转接到寿星桥和道前街临河上的福民桥上,在这两座石桥上我们还能窥探到百狮桥当年精美的雕狮栏板。

苏州古桥在建筑艺术上一直秉持实用至上、装饰为辅的建筑原则,造就了古桥在功能中实现美感,增强了艺术内涵,这也是苏州明清古桥至今分布密集、留存较多的重要原因。如苏州学士河上的来远桥,始建于宋代,明成化年间重建,为花岗岩石级单孔拱桥,两侧护栏高度适宜,单侧栏板上分布11条四方形望柱,护栏的高度和大小使得行人有着很好的安全感,栏板上分别以浅浮雕雕刻了各类花卉和珍禽,桥体显得尤为简洁而美观,既为连接两岸的交通工具,又是点缀与融合环境的载体。

四、石刻纹饰与建筑小品精湛典雅

将苏州古桥的整体建筑结构进行拆解,包括桥基、桥身、栏板、望柱、抱鼓石、板心石、双系石、桥碑、桥亭、桥联。而石作雕刻艺术就是依附于这些石构件之上的。离开构件单独来分析古桥的整体艺术形态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在分析苏州明清古桥石作艺术的时候,往往用解构古桥的整体结构的方法进行研究,但又不能离开古桥的整体形态。苏州明清古桥在建筑纹饰上种类繁多,雕刻技艺精湛。在做纹饰处理的时候大多采用线刻、减地浅浮雕和高浮雕处理。跨道前河上的府署桥为明代宣德年间始建、嘉靖年间重修的古石桥。两侧栏板为武康石石材,用浅浮雕雕刻水浪、旭日、海马、栏板雕刻舞狮24只,虽年代久远,但纹饰依稀可见,形态生动,显得非常的古朴凝重。跨叶家弄河上的寿星桥两侧栏板则采用高浮雕手法刻了16头梅花鹿,古朴苍老、生动异常。另有一些石作栏板则采用镂雕的手法进行镂空处理,位于沧浪亭东的隐溪桥两侧栏板均以如意纹作镂空雕刻。而分布在望柱、桥头的石狮子一般采用圆雕处理,这在苏州明清古桥中比比皆是,虎丘海涌桥、山塘河上的塔影桥、横塘河上的行春桥等双侧望柱上均用圆雕雕刻蹲狮,手法干净、石狮灵动。

建筑小品装饰,除前述的雕饰栏板外,还立有桥名牌,设碑亭、安装楹柱等。除雕刻纹饰与石狮之外,桥梁的重要组成部分桥碑、桥亭、桥梁等石刻小品也为石桥增添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古代劳动人民非常重视桥名牌的布置艺术,桥名一般分布在石栏板正中央,有的直接雕刻在栏板外侧。桥名之外往往还辅以花卉纹饰。如塔影桥、兴龙桥、彩云桥等,均用了此种布置手段。很多古桥还立有桥碑,镌刻建桥或重修的年代与修建过程。桥亭则是直接在桥头修建的碑亭,如觅渡桥的桥西建有石刻碑亭一座,内立碑文觅渡揽月与建觅渡桥记。吴中区的风仙桥,南北两岸均建有桥亭,顶脊刻八仙图案,造型精美。亭子除了立碑文,还放置石坐栏,给行人提供过桥休息之便。桥联艺术也是苏州古桥重要的组成部分,给古桥平添了浓郁的文化色彩。楹联一般左右对称布置,多为文人墨客以书法石刻的形式遣词配联,其内容大多抒发对桥的自然风光、历史典故的遣兴雅怀之作。雕刻手法一般采用减地阴线雕。如十全河上的乌鹊桥两面桥柱上各有对联,东侧为:“雁齿重新,两岸弦歌铿茂苑;虹腰依旧,一弯烟月溯葑溪。”西侧则为:“利涉同资,会看千秋湲渚北;嘉名永锡,每逢七夕忆江南。”这些精彩典雅的联句给古桥的雕刻艺术增添了厚重的文化气息。

五、结语

通过对苏州明清古桥的石作技艺分析,我们可以作以下归纳:第一,苏州明清古桥在石材使用上从武康石建造逐渐向青石、花岗岩混砌过渡。其中因受到石材资源开采因素的限制,武康石在元代以前使用较多,明清逐步使用青石和花岗岩混合使用,并延续较长时间。第二,明清古桥在石拱券技艺方面多采用半圆和全圆拱券的砌置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桥的稳定性;桥墩建造上采用上大下小轻巧的“柔性墩”,并借鉴了前人分节并列式和“纵联法”的技巧,形成了一种拱券砌筑的新工艺联锁法。第三,石桥基本是由望柱、鼓石、板心石、桥碑、桥亭以及桥联等构件组成,分布在望柱、护栏、板心石上的各种雕刻种类繁多,图案种类主要集中在如意、定胜、莲瓣纹、卍字纹等吉祥纹样,寓意深刻,体现了苏州明清古桥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古人的审美观念与造桥技艺。

参考文献:

[1]苏州地方志办公室.苏州老桥志[M].扬州:广陵书社,2013:1.

[2]徐文涛.苏州古桥[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9.

[3]沈海龙.苏州古桥装饰纹样的象征寓意[J].文教资料,2014(28):69-71.

[4]刘伟明.苏州古桥文化[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9:6.

[5]沈海龙.苏州古桥装饰艺术的民俗文化意蕴与美学特征[J].艺术研究,2015(4):34-35.

作者简介:沈海龙,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讲师,从事艺术理论和平面设计类教学。

胡梦漪,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讲师,从事室内装饰艺术设计与教学。

李鹏,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现从事装饰艺术设计教学与研究。

推荐访问:苏州 明清 探究 特征 古桥


[苏州明清古桥石作艺术特征探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