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村的可持续旅游研究
时间:2022-03-10 10:07:06 浏览次数:次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部的西递村拥有保存完好的三百多幢皖南古民居建筑,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其中还蕴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近年来西递旅游呈现下滑态势的现象,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梳理了西递发展可持续旅游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提出当前旅游模式下的问题,并就如何将古民居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天然资源有机结合进行了分析。通过走访当地村民和参考村志等方法,结合村情就旅游与文化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以及发展可持续旅游的途径与前景。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可持续;古村落;西递村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8.013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8-0087-07 文献标识码:A
Sustainable Tourism Research in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 Xidi Village
DONG Yingjun
[Abstract] As a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 Xidi has more than 300 well-preserved ancient buildings in southern Anhui. It is the most intact ancient village, and it also contains rich in 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view of the down ward trend of Xidi tourism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Xidi tourism through field research, proposes the problems under the current tourism mode, and sorts out the cultural resour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advantages of Xidi’s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tourism.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natural resources was analyzed. By visiting local villagers and reference villages and other methods, combined with the village situation, the problem of the combination of tourism and culture is not enough, and the ways and prospects for developing sustainable tourism are proposed.
[Keywords]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tourism; sustainable; ancient village; Xidi Village
引言
位于安徽省黃山市黟县东部的西递村是现存的明清时期皖南古村落代表,是世界首次将民居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西递原名西溪,又名西川,由于村中有前边溪、后边溪和金溪三条由东向西的河流而得名[1]。皖南古村落的界定是指安徽省境内长江以南地区清末以前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居、祠堂、书院、牌坊、楼台亭阁水口等民用建筑群体[2]。尽管有研究表明皖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价值整体不高[3],但是在该研究中仅用100份问卷难以较为全面地反映整个皖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价值。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来看,皖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不断增多、种类逐渐齐全、文化内涵不断丰富[4],并且具有地域多样性和显著的差异性。西递古村落在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较高的知名度,这是发展文化旅游和旅游国际化的极大优势。
古村落首先是古建筑群的集合体,类型丰富、分布集中的传统聚落特征决定了其艺术、文化和历史研究价值;其次村民可以在其中进行正常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保存原有建筑的风貌和村落的活力;另外它还起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西递古村落,不仅体现了以上三个功能,还是向世界传播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保护是古村落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保护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并不矛盾,以开发促保护更符合可持续的发展战略[5],以“文化活化”为途径,创新保护发展理念[6],发展可持续旅游既可以带动古村落的经济发展,也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世界文化遗产,实现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文化是古村落的宝贵遗产,体现在建筑、风土民情和当地艺术品当中凝聚了古人高超的营建技艺和独特的审美,古村落布局也蕴含了“天人合一”的规划思想和智慧。旅游既为遗产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带来了机遇,也是对遗产保护与管理的挑战,只有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西递古村落现有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到旅游产业当中,才能让文化旅游成为西递旅游业的重要特色,实现西递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可持续文化旅游不仅是平衡文化事业建设和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还能够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助力。这种以文化旅游为重心的转型,在探索古村落发展可持续旅游积累经验的同时,还加强了游客对西递古村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有利于古村落中建筑的保护与管理,对促进旅游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1西递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1西递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村124栋重点保护建筑不仅以其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典型徽派建筑特征和其历史文化因素显得十分珍贵,以建筑为载体,还蕴含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表1)。其中合称为徽州三雕的砖雕、木雕和石雕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州三雕主要用于民居、祠堂、牌楼等建筑的装饰,以及门、窗、家具和屏风等构件的工艺装饰。西递村大部分古民居的门罩、门、窗、雀替和大门的抱鼓石无不体现着技艺精湛的徽州三雕元素,例如西递村的西园以岁寒三友——“松竹梅”为题材的一对漏明窗石雕,达到了“无字诗,画意对”的艺术佳境,是徽州石雕精湛技艺和巧妙构思的代表之作(见图1)。
此外,徽州楹联匾额是安徽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附徽派建筑而存在的徽州楹联匾额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7]。以西递为代表的徽州楹联匾额是其精華的典范,楹联匾额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已经渗透到了社会和生活的很多方面,并对西递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程朱理学在明清时期的快速发展与当地楹联匾额所传递的文化思想相碰撞、融合,加之古徽州人对乡土的强烈认同感,从程朱理学中汲取精华,进一步增加了徽州楹联匾额鲜明的地域性和广泛的实用性。在西递村以“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的楹联通过文字笔画的巧妙增减而达成的深奥寓意最广为人知,被誉为西递第一联(见图2)。
楹联文化还反映出了西递人对教育的重视和敬畏意识的培养。虽然西递胡氏家族善于经商,但是他们最崇尚的还是读书,无论从精神层面还是从书法艺术上都有着丰富的体现。
1.2西递古村落中的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衍生的精神支柱,西递古村落作为“古老文明的见证”,见证了我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古村落中大量以表现孝悌、仁爱、忠信和礼仪等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楹联匾额、徽州三雕和墙头壁画等形式表现的淋漓尽致,例如在民居中古人运用“桂花”“蝙蝠”“花瓶”“香炉”等木雕和石雕纹样来表达人们对平安、幸福、和谐生活的美好向往。无论是徽州三雕、楹联匾额还是彩绘壁画、书法艺术,西递古村落中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他文化素材所倡导的精神和文化精髓与中国当前所倡导的“爱国、敬业、文明、和谐”等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并无不同。西递古村落中现存最大的宗祠——敬爱堂祭祀大厅两侧墙壁悬挂的“忠、孝、廉、节”四个毛笔大字,其蕴含的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见证了中华传统文化在西递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对当地文化的发展和每个家庭“家风”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例如村落内的“官宅”迪吉堂门厅内墙壁上悬挂的“诗、礼、人、家”,便是对西递村民崇尚读书和遵守道德家风的真实写照。
读书和营商是西递楹联匾额内容的两大主题。如惇仁堂的“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履福堂的“慈孝后先人伦乐地,读书朝夕学问性天”,桃李园的“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等经典的楹联,把徽州文化中崇文、重商的思想融入到楹联之中,悬挂于墙上,孕育了文风昌盛、家风淳朴的西递文化。西递的营商文化不仅体现在楹联之中,在建筑中的体现更为直观,几乎每一栋建筑正堂仪门两边的侧门都做成“商”字形。“商”字门汇集了民间艺术、传统文化、徽商思想等内涵[8],因此,“商”字门成为了体现徽州建筑造型特征和文化内涵的重要装饰形式(见图3)。
2西递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西递享有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5A级景区等诸多重量级美誉,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景区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意识稍显陈旧;另一方面,游客的精神需求和购买力不断提高,这种供需矛盾导致近年来旅游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根据实地调研和访谈总结出以下四点主要问题。
2.1旅游定位不高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古村落在旅游业发展中具备了极大地先天优势,然而目前仅把古村落内部分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作为主要参观内容,却忽视了“文化”的内涵。古村落文化是中国传统地域文化的缩影,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记忆和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色,就西递而言“文化”涵盖了建筑文化、历史文化、地理文化、人文景观、民风民俗、文学彩绘等诸多方面、深层次的丰富内涵。而现在西递古村落留给游客的除了徽派建筑的视觉冲击力之外,难以让游客对西递文化产生深刻的认识。此外,在目前的游览路线中所参观民居建筑风格相似性高,而一些颇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建筑、景观尚未开发,例如临溪别墅、枕石小筑、迪吉堂和老镇政府,还有明清时期享有盛誉的八大景观等。因此,突出西递古村落旅游的文化内涵,加强游览过程中“文化”的影响力,加深游客对西递特色文化的印象,将世界文化遗产的丰厚文化底蕴呈现给游客是解决西递“文化”旅游定位不高问题的关键。
2.2缺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场所
西递村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地是以保存完整的古村落为依托,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可以充分感受皖南建筑的独特魅力,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隐藏和分布在古村落建筑、街道甚至部分书籍记载中,难以让游客产生深刻的印象。尽管导游词会涉及对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但都不够直观和深刻。西递村目前尚无集中向游客展示和科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所,这不仅不利于古村落通过旅游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也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因此,一个集中展示西递古村落中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空间十分必要。展示馆中可以通过专业人员的视频讲解、缩尺模型、图文资料等方式向游客展示徽州建筑传统营造技艺、徽州三雕的精美工艺和蕴含的文化故事及楹联匾额的深层寓意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作为古村落景区的文化客厅,将西递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和历史记忆的遗产汇集,向人们展示精神层面的文化价值,同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集中存储场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提供重要保障,不仅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起到推动作用,还可以承担收藏、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等功能,让西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提高一个层次。从社会价值考虑,展示馆还可以作为西递景区同国内外文化与遗产交流场所,为西递文化的国际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也让西递古村落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大幅度提升。
2.3基础设施薄弱,缺少统一视觉形象
自驾游在我国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度假方式正在快速兴起,随着城镇化的加速,自驾游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国家高速公路收费政策的原因,我国自驾游高峰期集中在高速路免费的清明节、劳动节和国庆节等假期[9]。在对西递村居民的访谈过程中发现,村民集中反映的问题是西递古村落景区停车位数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假期自驾游游客的停车需求。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由于西递古村落内部无法停车,景区停车位是村民与游客共用,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经济收入的增加,拥有私家车的村民数量不断增加,而停车位数量却没有变化;第二,虽然西递景区目前拥有三个停车场,但是三个停车场规模都相对较小,难以满足自驾游高峰期游客停车需求。因而,在村镇道路规划中要考虑旅游专线的设置,高效串联附近景点[10]。
另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和国家5A级风景区,西递古村落景区目前尚无统一的宣传形象和标识。这对于景区的宣传工作极为不利,不仅很难以固定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内,还会无形中增加宣传成本。从商业角度来看,景区缺少自己的视觉形象还制约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景区内特色商业带来的收入,反过来也难以利用景区自身的文化创意产品通过游客实现旅游和文化宣传的目的。
2.4写生团缺少统一管理和标准
西递古村落每年会接待大量国内外游客,其中有一特殊群体是来自于全国众多高校的学生写生团体(见图4)。该群体不仅拉动了景区民宿和写生基地的发展,已经成为景区每年固定收入来源重要的一部分,而景区和当地政府目前对这一群体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统一管理标准。此外,作为知识密集型群体,应该集中向写生团体介绍古村落的文化和历史,加深对西递文化的认识和对历史的了解。一方面,好的口碑可以吸引更多高校前来西递古村落进行写生实践;另一方面,对于接待写生团体的民宿和基地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并实行统一接待管理标准,这样既能够提高服务效率也便于景区对这一团体统一管理。
3实现西递可持续旅游的措施和建议
西递不仅拥有保存完整的古村落,还有丰富的山体、农田等天然资源和徽州三雕、楹联匾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资源优势基础上通过旅游运营公司与当地政府的科学管理与资源整合实现西递旅游业的全面升级(见图5)。结合西递古村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和优秀文化及当前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題,提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建议,具体内容从以下四点展开讨论。
3.1加强管理,强调村民参与
目前西递村民对于文化遗产保护认知度不高,景区内依然存在一些贩卖明清时期石雕、木雕的行为,这种遗产文物流失对古村落造成的文化损失是不可逆的。作为当代古民居的管理者和使用者,我们既有分享文化遗产的权利,也要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不能因为拥有当前处置的权利而肆意破坏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不是各级政府、旅游公司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专利,而是广大村民共同的事业,广大民众的支持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如果民众不珍惜、不保护、不传承,文化遗产将会逐渐走向消亡[11],到时以文化遗产为依托发展的旅游业也将不复存在。首先管理者应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尊重并加强村民与文化遗产之间的感情和关联,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积极主动的关心村民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这样管理者与村民才能够共同维护好文化遗产。此外,加强对古村落中新建建筑的形制和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控制,应该顺应地形,严禁破坏原有河流、街道,维持古村落原有格局[12]。
3.2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
目前我国古村落旅游开发面临“千村一面”的尴尬境地,古村落旅游业亦是如此,除却不同地域房屋建筑特色之外,旅游景区的运营模式、参观游览方式甚至旅游纪念品都相差无几。然而,独特的建筑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并非每个景区都有,深入挖掘西递特色文化,如徽派建筑营造技艺、徽州三雕、楹联匾额等,使景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唯一”性,对游客而言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虽然皖南古村落素以徽派建筑而闻名,作为“静态遗产”游客难以直观地从建筑中感受到西递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同时向“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11],将动态的、发展变化的遗产同旅游结合起来,让游客充分感受到古村落的生活气息和活力,例如西递村有名的民俗活动抛绣球选亲、宗族祭祀活动、踩高跷等,营造一种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式的古村落生活氛围,以此来提高游客参与度,并能够将徽派建筑、民俗文化和旅游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发挥最大的优势。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西递发展旅游以来,具有西递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近乎空白,景区内众多店铺经营的工艺品大体相同,缺少特色。因此,政府和旅游管理公司应该积极引导,使西递景区内店铺各具特色,共同推动旅游文化创意纪念品市场发展。譬如将列为游览景点的民居内木雕或砖雕花纹印制到名片夹、绢扇、U盘、手机壳等简单易携带的纪念品上,形成具有独家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同样特色石雕也可以制成文创产品,如西园内著名的漏窗石雕可以制成缩尺石刻模型,将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楹联匾额制成书签,特色景致印制成明信片等。此外,政府和旅游公司等官方机构接待使用的一次性纸杯和袋子都印制西递景区的标识以起到带头宣传的作用。
3.3将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有机结合
西递村不仅拥有大量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村落周围还有丰富的农田和山体等天然资源(见图6)。当前人们的旅游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将古民居建筑等人文资源与山体、农田等天然资源结合起来共同开发,形成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均衡发展的态势,既满足了旅游的多元化需求,又丰富了西递的旅游资源(见图7)。如此西递旅游将在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发挥更大效益,让西递成为可持续旅游理念的践行者和受益者。
除此之外,距离西递古村落景区4公里左右有一处正处于开发阶段的石林景区,与古村落不同,石林是西递甚至黄山市周边一处独一无二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距今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由海底石灰石沉淀而形成,该地貌在皖南区域十分少见。若将西递石林景区与古村落景区“打包”,实行联票制门票,并设置连接两地景点的摆渡车,将会对西递旅游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
3.4适当的夜间光环境设计
随着古村落内民宿数量的增多,留宿景区内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为了提高景区内夜间吸引力,在不破坏现有建筑风貌的前提下,需要增加夜间照明。最初可以选择有特色的建筑,例如牌楼及前广场,特色咖啡馆、酒吧和艺术馆等增加建筑立面或轮廓照明,提高特色建筑夜间辨识度。后续可以逐渐完善村落内的整体夜间照明,丰富村落内夜间户外活动,让留宿于景区内的游客感受到不一样的夜间古村落风情。这样既能够带动景区内民宿发展,又能提高景区自身品质。目前,可参考的古村落景区夜景亮化工程项目案例不多,因此做好西递古村落夜景亮化在全国范围内可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发展特色旅游,需政策先行,要求决策者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一定前瞻性。在做好古村落建筑保护的前提下,以文化为内核,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发展中的传承与保护。同时,加强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发展可持续旅游提供保障。提升村民的共荣意识,让村民积极参与古村落建设和对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景区品质和村民生活质量的共同提高。
4结语
当地特色文化是发展可持续文化旅游的核心,同时还需要与旅游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服务品质、管理水平和经营理念等多方面配合,才能够全方位提升旅游品质,实现旅游业转型。本文以西递古村落为例,结合其当地特色文化、徽派建筑特色、自然資源,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整合、旅游宣传、管理模式和夜景亮化等方面,提出将旅游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相结合的可持续旅游策略和建议,也对于其他古村落发展可持续文化旅游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胡时滨.西递故事[M].黄山:西递镇人民政府,2009.
[2]吴晓勤,陈安生,万国庆.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特色探讨[J].建筑学报,2001(8):59-61.
[3]张荣天,管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以皖南地区为例[J].旅游研究,2006(3):60-66.
[4]张占军.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结构研究[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7(2):265-280.
[5]王京传.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旅游产品体系构建[J].旅游学刊,2010(5):7-9.
[6]赵亮.基于“文化保护”的历史文化村镇转型发展新思路——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石牌古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 2018,36(7):57-62.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8.07.008.
[7]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徽州楹联匾额[EB/OL].(2017-05-17)[2019-02-20].http:///fyproject/ TheFirstSY/451.html.
[8]高山.徽州古建筑独特的视觉符号——“商”字门[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65-68.
[9]郭忠云.我国国内自驾游发展现状及改进方案[J].农家参谋,2017(15):237-238.
[10]殷景文,张凌.旅游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共生关系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0,28(1):99-104.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0.01.024.
[11]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12]曾卫,朱雯雯.传统村落空间营建的生态思想及智慧内涵[J].小城镇建设,2018,36(10):79-84.doi:10.3969/j.issn.1009-1483. 2018.10.013.
[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村的可持续旅游研究]相关文章
- 全方位构建校园文化形态,,全面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校特色专业研究
- 基于MFCA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 园林病虫害防治与可持续发展
-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管理策略
-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战略能源分析
- 能源安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 “资源节约型”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
- 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 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保护性开发研究
- 城市“智慧党建”的课题研究报告精编范文
- 研究生毕业一分钟个人介绍模板四篇
- 河北工业大学查重【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修改送审申请表】
- 【研究生对学位论文修改说明】学位论文修改
- 研究生学位论文修改情况审查表
- 论文题目修改申请【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修改申请表】
- 硕士学位论文送审申请书_学位论文送审平台
- 【研究生学位论文重新送审申请表】研究生学位论文
- 【哈尔滨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模板-2015修改版-突出显示-ZXF】
- [研究生学位论文修改说明(论文评阅及答辩后分别填写)]学位论文答辩
- 2021旅游局年度工作总结模板3篇合集
- 旅游管理实习报告总结范文大全
- 旅游局2021工作总结优秀范文精选合集
-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实习心得总结3篇
- 【工作报告之旅游局自查报告旅游局放管服自查报告】民族工作自查报告
- 文体广电旅游局有关开展基础党务工作自查报告|文体广电旅游局
- 【2020年旅游局专项改革方案自查报告】
- GIS在旅游管理和开发中的应用
- 天涯石文化的旅游开发
- 2022年旅游区形象宣传推介方案
- 上一篇:苏州明清古桥石作艺术特征探究
- 下一篇:石人真没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