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大唐秦王陵和前蜀永陵之比较

时间:2022-03-10 10:14:09  浏览次数:

秦王李茂贞(856—924)和前蜀王建(847—918)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一幕,都经历了从布衣到封王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生卒年月非常接近;同时还有姻亲关系:王建的女儿嫁给李茂贞从子、天雄节度使李继崇为妻。[1]

李茂贞生前管辖关中地区。他于公元893年被唐昭宗封秦王后,因率兵屡犯京师,于公元897年被撤销王位,后来入朝总政。公元907年后梁建立,他则自开歧王府,用唐号置官属。公元924年,他向后唐称臣,再度封为秦王。其陵墓位于宝鸡市陵园乡陵园村,“大唐秦王陵”由此得名。蜀王王建则是同一时期称雄蜀地的一位封王。他于公元903年被唐昭宗封为蜀王,陵墓现在位于成都市中区繁华大街抚琴东路,是为“永陵”。李茂贞和王建作为唐末五代的风云人物,其墓葬形制均承袭唐制而又有新的变化。

一 、秦王李茂贞陵

1.整体的陵墓布局

大唐秦王陵坐落于黄土高原的北原山脚下,背山面水——背靠陵塬的二道塬,濒临渭河,“积土为陵”。这是李茂贞及其夫人的合葬墓,但“同茔不同穴”。[2]李茂贞的陵墓在其夫人墓的东北20米处,墓坐北朝南,方向165°,两座墓平行排列。秦王陵的神道两旁有石羊、石狮、石虎、石人、石马、华表等。

2.墓葬形制特点

李茂贞的陵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墓室四部分构成,是一座长斜坡墓道单石室墓。其夫人墓由墓道、端门、庭院、墓门、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等几部分组成。相比之下,李茂贞陵墓要明显简单多了。

李茂贞陵墓的墓道全长36.1米,甬道长5.4米。从墓道到墓室共有耳室10个,陈列各种陪葬品。墓室为直壁拱形石室,墓顶为穹窿状。墓室内全部采用白灰砂浆进行粉饰,白灰上面残存红、白色颜料,据推测,这座墓的甬道及墓室当年全部绘有壁画。[3]墓室的正北方向置李茂贞石雕坐像(见图一),东西耳室有陪葬品。墓室正中置李茂贞的石椁,石椁四周刻侍女图、门楣窗棂等图案。

3.随葬器物

李茂贞墓虽多次遭到盗掘,但还是出土有各种三彩陶器、瓷器(盒、碗、罐)、陶器(经幢残片、罐、塔式盖)、铜器(铺首、泡钉等)、铁器(牛、猪)、石器(石夯、砺石)、石刻(护法金刚石座、经幢、莲花座)等。在甬道中部地面摆放墓志一盒,出土时盖与志石扣合严密。

二 、前蜀王建永陵

1.整体的陵墓布局

前蜀王建墓是“积土为陵”,其陵台作圆形或许为唐代的制度。[4]永陵的朝向经严格测定为坐北朝南,同样也是一座“同茔不同穴”的合葬王陵,而且还是全国目前已发现的唯一的地上王陵。王建永陵的神道现有石像若干。据介绍,大部分都是后仿品,只有一个文臣的石像为原物。

2.墓葬形制

永陵的墓由十四道券构成,墓室的顶为券顶,分为前、中、后三室,每室都用木门间隔。墓室内不见墓道和甬道。进了第一重墓门后,直接到达前室,其由石券四道构成,第三道券的下重券额上绘有彩画。中室最大,由双重石券七道构成,置有须弥座棺床。棺床的东西两侧列置十二神。墓室的后室比前、中室略矮,有石床一张,其上有王建的圆雕坐像(图二)。

3.出土器物

永陵同样也曾遭到盗掘,但也有许多珍贵的遗留文物出土,像玉大带、谥宝、各种银器(银盒、银钵、银猪、银扣饰、银刀鞘、银头杖、银搔手、银碗)、铜镜、鎏金铜炉、陶器(四耳罐、六耳罐、碗)、哀册、谥册(5件)、玉环、玉饰、金银胎漆碟,还有水晶珠两粒、琥珀残片等等。

三、秦王陵与永陵的比较分析

在作比较分析以前,我们需要明确,李茂贞是一位封王,而王建则是封王后自己又称帝。按理说一般封王和帝王的墓葬形制应该有严格的定制,但他们两位均处于唐末五代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及经济原因,其墓葬形制便出现了很多僭越的情况。

首先,从整体的陵墓布局形式来说,二者都是“积土为陵”,且都是与其夫人的合葬墓。但这同中又有异:李茂贞的陵墓虽是“积土为陵”,但其墓穴却在深厚的黄土之下;而王建永陵却是一座地上王陵。永陵地宫建于地表,据推测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成都气候潮湿,地下水位较高,建造墓室时必须要考虑到防潮防湿。[5]

两座陵墓皆属“同茔不同穴”的合葬墓,但李茂贞及其夫人的墓相距32米,而王建及其夫人的墓间距明显地要比李茂贞夫妇墓间距大。1990年在永陵西南数百米的白果林小区发现一座唐末五代时期的古墓,该墓后经证实为前蜀皇帝王建的皇后周氏之墓。所以即使是“同茔不同穴”的合葬墓,还是有差别的。这可能是受到了当时环境、空间的制约。笔者查阅资料后发现,李茂贞夫妇所葬之地为李家祖坟,李茂贞死后是归附其祖坟的,而其夫人墓又是归附李茂贞的。换句话讲,既然那一块地属于李茂贞的家族墓地,按古代的相墓书来说,凡是李家的人死后都应葬到风水宝地上,很自然,墓与墓之间的距离就短了。

虽然李茂贞的墓是依唐制而建,墓前使用华表和石马则是明显的僭越;因为唐制规定人臣墓前只能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不能使用华表、石象、石马。

其次,从墓葬形制来说二者的差别也较大。李茂贞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墓室四部分构成,是一座斜坡式墓道、穹窿顶墓,这应该是依照唐制而建造的。西安地区唐墓的墓室顶部多为穹窿顶,唐代李宪墓、新城公主、节愍太子的墓均有斜坡式墓道、穹窿顶。王建的墓不见斜坡式墓道和甬道,墓顶亦为券顶,这与王建墓建在地上有关。

李茂贞的墓是单室,王建墓是三室。一般来说,石室墓、砖室墓或砖石混合结构的墓只有皇室成员或高级官吏才能使用,而且均采用双墓室或多墓室结构。唐末五代时期,墓葬形制虽有变化,也只是长斜坡式墓道变短或消失,天井和壁龛消失;但一般的大墓里还是多见双室墓或多室墓。唐节愍太子、懿德太子、永泰公主的墓均为前后两个墓室,五代名臣王处直的墓也是前后两个墓室,就连李茂贞的夫人墓也是前后两个墓室。五代十国时期,帝王多用三室之制,如前蜀王建永陵、后蜀孟知祥和陵、南唐李昪钦陵和李璟的顺陵、南汉刘晟昭陵、吴越王钱元瓘的墓,均有前、中、后三室,但唯有李茂贞墓是单室,这是值得深究的。李茂贞墓室的石椁乃庑殿式建筑,由顶盖、周壁和椁座三部分组成,而且周围雕刻有仕女图。王建的棺椁停放在中室,由于其上部已毁,故其样式不明。但其棺床是佛教典型的须弥座,并且在棺床的侧面雕刻有花草龙纹,还有二十四伎乐。[6]史书记载王建是一个信佛的人,而须弥座棺床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虽然李茂贞和王建的墓室结构相差较大,但在两座墓中均发现了墓主人的圆雕坐像,而且两座墓中都有壁画。壁画可以说是唐代墓葬的显著特征,较大的墓葬一般都绘有壁画。前面提到的节愍太子、懿德太子、永泰公主、王处直的墓里均发现了壁画。

最后从出土物来说,李茂贞墓遗留的三彩陶俑较多,而王建墓中不见任何三彩陶俑。这应该与当时南北陪葬习俗的差异有关。

四、从秦王陵与永陵看唐末五代的丧葬制度

帝王陵墓的兴衰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帝王墓室的建筑是依国家的财力而定的,正如《南唐二陵发掘报告》指出的那样:“国家强盛的时候,皇帝陵内的玄宫大致全是石料或至少以石料为主,到了衰微的时候,由于人力、财力不足,可能全用砖或以砖为主。”李茂贞处于唐末政治中心的西边,唐末战乱对其影响应该不小,因为人力、物力、财力所限,他的陵墓是一座单石室墓。王建所在的蜀地,相比之下离当时政治中心较远,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状况要比李茂贞所处关中之地要好,因而他的墓室仍能采用三室石筑的形式。

从李茂贞到王建墓,我们都能看到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息。李茂贞墓发现的陶经幢残片、浮雕力士及天王的石柱础、石雕莲花座、刻有汉、梵两种文字的石经幢及陶佛像等,均是佛教题材的器物。据法门寺《大唐秦王重修法门寺塔庙记》碑文记载,李茂贞花了21年时间斥巨资重修法门寺,反映出他礼佛的一面。至于王建,史书记载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须弥座棺床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伎乐图同样也是唐墓的显著特征,李茂贞墓室中的耳室里陈列有“胡人马乐俑”、“乐伎武俑”、 “乐伎坐俑”等等,王建须弥座棺床的周围雕刻有二十四乐伎俑,均证明了唐代歌舞乐伎的流行并受西域文化的显著影响。

总之,从秦王李茂贞陵和蜀王王建陵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帝王陵寝制度乃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这便为今人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可靠的实例。

注释:

[1][2][3]参见宝鸡市考古研究所:《五代李茂贞夫妇墓》第175页,第140页,第89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6]冯汉骥:《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第8页,第26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5]成都永陵博物馆:《走进永陵》第138页,天地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成都)硕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秦王 大唐 前蜀永陵


[大唐秦王陵和前蜀永陵之比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