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内新农村建设模式探讨
时间:2022-03-10 10:17:45 浏览次数:次
【摘 要】风景名胜区中新农村建设关系到风景区的整体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环境整治和产业开发等诸多方面。调研分析了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内月圆村的现状,指出了存在建设定位不明、景观风貌差等问题,提出了月圆村应在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可通过风貌改造、产业调整等措施进行建设和改善,以期符合风景区和新农村的总体发展要求。
【关键词】李白故居;风景区;新农村建设;村庄改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总体全局出发所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进一步推进“三农”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措施,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生活生产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同时也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系统解决 “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按照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各地大力实施村庄规划,掀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我国大部分风景名胜区周围有村庄和居民存在,村庄已经融入到了风景名胜区,成为景区的一部分。据统计,66%的风景名胜区人口密度达到50~100 人/Km2,17%的风景名胜区人口密度超过 100 人/Km2。风景名胜区内的村庄,既有一般村庄作为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特性,与此同时也具有了作为景区内风景资源的特殊性。作为一般的村庄,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的;作为风景名胜区内的风景资源,则应体现其景观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与风景名胜区的风格和谐共生、相得益彰。目前来看,风景名胜区内的村庄由于地方政府保护性发展受到更多的制约,有时为了迎合风景区,定位混乱,经济发展反而比较落后,村容面貌风格特异。这就更需要充分利用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经济支持,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提升风景名胜区形象;同时,在不影响风景名胜区资源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依托风景名胜区发展旅游业、观光业等第三产业,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形成风景名胜区与村庄共生发展的和谐局面。
因此,无论是从开发与建设风景名胜区、增加旅游资源的效益,还是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三农”工作出发,结合“新农村建设”和“风景区旅游”,促进农业与旅游业共同发展,协调好风景名胜区和农村的关系,探讨在风景名胜区内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出路和对策,都是进一步开发风景名胜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积极措施。本文将以李白故居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青莲镇月圆村为案例,通过分析月圆村在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内的基本情况以及村庄与风景名胜区之间的关系,试图探寻一条在风景名胜区内适合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促使景区——新农村互动发展,达到双赢的结果。
1. 江油市青莲镇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发展概况及开发类型
1.1 江油市青莲镇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发展概况。
(1)李白故居位于四川省江油市西南部青莲镇,占地面积约五百余亩,控制开发范围约8平方公里,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故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上的重要风景点,也是四川省政府公布的第五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同时又是通往“神话世界”九寨沟和“人间瑶池”黄龙寺的最佳门户,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2)风景名胜区以李白文化遗存为特色,有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以及后人为纪念李白而建的纪念性设施,其中尤以李白故居——陇西院著名,这些各朝各代留下的文物古迹,构成一幅李白文化的历史长卷,其历史跨度长,文化种类多,保存程度好,文化价值高,使这里成为目前世界上能最完整反映、追溯李白文化源流的地方,其资源与历史根基具有真实性、全面性和唯一性,是考据李白历史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少有的李白文化历史实物。
(3)2000年,政府投资兴建了集诗歌艺术、书法艺术、石雕石刻艺术、园林胜景于一体的太白碑林并于2001年开始对外开放。2006年又进一步扩大了李白故居的保护范围,增设了游客中心和李白文化广场,完善了旅游基础设施。通过十年的努力,如今的李白故居已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最合理的开发利用,实现了李白文化资源向李白文化旅游资源的转变。2011年,李白故居景区接待中外游客40余万人次,实现门票营业收入160余万元。
1.2 江油市青莲镇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优势。
李白故居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主题突出、品味高、影响大、号召力强,而且具有唯一性。
(1)类型齐全、数量丰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中给出的八大类旅游资源中,李白故居旅游资源总体上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购物和人文活动七大类,其中,每一大类又包括很多亚类,类型齐全,数量也比较丰富,构成了李白故居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
(2)特色突出、主题鲜明。
李白故居旅游资源不仅种类较多,而且特色突出、主题非常鲜明,主要以李白遗迹和名胜古迹等人文旅游资源为主。同时,围绕李白遗迹和名胜古迹还增建了纪念及观赏设施,并开展了李白国际旅游文化节等大型的人文活动,丰富了李白故居旅游资源的内涵。
(3)品味高、影响大。
李白故居旅游资源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古建筑和古遗址很多。李白是饮誉中外的文化名人,对我国甚至全世界都有着巨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而且李白故居旅游资源具有唯一性。陇西院作为李白故居具有无可替代的珍贵文物价值;磨针溪、石牛沟、粉竹楼等串连李白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历史遗迹也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游览价值;为纪念李白所建的太白祠以及体现李白诗歌文化的太白碑林也把李白故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展现在世界面前。
2. 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内月圆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现状概况。
青莲镇月圆村因李白的同胞妹妹李月圆而得名,地处青莲盘江流域,是绵江产业带经济发展重点村之一,位于李白故里风景名胜区入口处,太白碑林、太白祠、磨针溪等著名景点坐落于此,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游人如织,具有发展旅游服务业的基础条件。
2.2 存在问题。
(1)自身的功能定位不清。
长期以来,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月圆村仅作为一个基层村在管理,并没有纳入景区范围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同时由于地处城镇规划区与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之间,造成村庄归属混乱、自身定位不明确,村庄建设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因而村庄风貌杂乱,由于没有规划,也影响了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现状的月圆村还不到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的和谐的生活环境,随意的住宅空间、杂乱的商贩、老化的公共设施等都是要进行改造的对象。其实居住环境只是月圆村表象显示出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规划不合理,建设不科学,产业不适应,只有更深入地对其空间、产业、经济等问题的改造才能真正达到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2)与所在风景名胜区的景观风貌不协调。
月圆村对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南部呈半包围状,与太白碑林、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紧密相连,但该村却并不是一个赏心悦目的游廊,景区附近多数为小餐馆,棋牌室、便利店,并未与李白文化相结合,严重制约了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发展。为了消除旅游障碍,必须对位于景区南大门的月圆村进行合理改造,使其符合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资源要求,利于景区旅游的开发。
3. 月圆村建设发展对策
3.1 进行合理的空间分区。
(1)不同的景区发展模式也是不同的,像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这样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且两者和谐相融,还有大量农村居民居住的景区不适合采取 “外迁”的措施。而且,景区文化是景区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当地居民来继承和传袭的。因此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必须充分尊重农村的历史文化、居民生活生产的发展要求。因此基于因地制宜与有限干预的原则,将月圆村区域规划为李白文化旅游区、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和居民区等三个功能区。
(2)旅游区位于景区对面,依托李白文化,人脉传承。形成以“农家乐”为主题特色的乡村田园风情特色旅游区。丰富观光旅游产品的内涵,推出“休闲+观光”的精品组合。随着游客旅游消费心理的成熟,仅通过单一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无法吸引游客,因此要丰富观光旅游产品的内涵,在观光的同时让游客得到心灵的释放,设计休闲观光旅游产品。
(3)现代农业观光园区位于旅游区以南,依托顺辉科技农业种植园发展开发高档次无公害农产品,花卉种植业,配合旅游发展的消费和观光。该园应建设成为集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开发、农业旅游观光及餐饮、住宿一条龙的现代农业精品园,有植物园、盆景园、四季花卉园、七彩果园等景观园,以供游人参与农事劳作、观光、品果、观赏现代高科技农业。在园区内还可建田园情趣小路、凉亭、绿色长廊、观光大门、农家小吃街、集果品交易与停车功能于一体的停车场以及相应的农业设施。
(4)居民区保持其规模 ,对目前生活区进行控制,实行旧村改造,以旅游业为依托,围绕“太白故里”、李白文化旅游,着力打造唐代民居风格,放大“诗仙太白”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旅游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得益彰。
3.2 制订科学的建设措施。
根据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发展并结合当前新农村的建设需求,月圆村的建设发展措施可以从科学定位、风貌改造和产业调整等几个方面着手。
(1)科学定位。
月圆村生产定位围绕李白文化旅游,开发旅游产品,发展旅游服务业;生活定位于休闲功能,依托现代农业观光园,实现休闲、消费、观光全覆盖;生态功能定位农家乐、自然人文景观营造,达到休闲放松、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以及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
(2)风貌改造。
月圆村的房屋建筑风格应完全结合李白故居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业发展实际,选择底蕴厚重的唐风设计风格。一是借助特殊素材和色彩的改变,以及丰富的相互穿插的层层屋面,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塑造具有浓郁唐代气息的建筑特色;同时,利用两坡顶、白墙红瓦、高低错落的立面和木结构加强唐风气息的表达,体现绿色生态古雅的地域特色。二是采用“大进深,小面宽”的设计手法,加强空间层次的有机利用,以体现规划理念的“节地”要求和实用性的原则。三是突出生态原则,按照物质循环的原理进行生态节能设计,使民居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同时,采用CL体系的住宅结构,达到房屋抗震的要求。该片重点以庄重、大方为建设原则,以节地和凸显特色为目标。
(3)产业调整。
月圆村的农村产业发展,应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开发高档次无公害农产品,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种植业,使其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二是依托地处李白故居景区优势,鼓励农户经商、开办旅游产品加工;三是大力发展观光农业,通过发展观光农业,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发展观光休闲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
4. 结语
(1)我国的风景名胜区范围大、种类多,山岳型、湖泊型、人文风景型等数不胜数,不同类别的风景名胜区中“三农”的基础条件、可利用资源也各不相同,但都是要达到风景名胜区的良性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对于类似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这样住宅多、人口多、社会问题复杂的近郊风景名胜区,只有在认真调研和分析下,以保护风景资源为前提,科学合理地进行村庄建设、产业布局调整,才能实现风景名胜区与农村的和谐发展,取得风景资源保护与新农村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就此案例而言,月圆村在经过了科学的规划建设,充分改造房屋、整治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调整,将成为一个定位明确、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符合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性质、有着李白文化的乡村旅游景点,同时因为产业的更加合理,农村经济也会因此发展迅速,继续可持续发展。居民也可以在旅游、观光农业、餐饮、旅游纪念商品、花卉种植等多个行业,找到自己的位置,不仅仅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同时能参与现代农业发展,逐步融入现代经济社会。而月圆村作为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的南入口将会发挥紧邻景区的优势,依托李白文化,加快建设步伐,将会激活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的乡村旅游、现代观光农业等产业发展,实现景区休闲、游览、学习、观光的多种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 丁洪. 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之我见[J]. 中国园林,2002(1 ): 16.
[2] 黄大勇.风景区周边地区发展旅游业与脱贫致富)))以南川市三泉镇大河坝村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2):96~99.
[3] 黄郁成.农村社区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004,(11):55~60.
[4] 刘明.旅游地周边乡村社区的功能与结构更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3):95~97.
[5] 苗蕾.风景名胜区居民点发展模式研究——以崂山风景名胜区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2006.
[风景名胜区内新农村建设模式探讨]相关文章
- [乡镇锻炼心得体会] 乡镇挂职锻炼个人总结
- 【2020挂职锻炼工作总结】挂职锻炼工作总结
- [省政府派挂职锻炼工作总结]挂职干部工作总结
- 下派挂职锻炼工作总结(挂职锻炼工作总结)|年度挂职总结
- 挂职锻炼工作总结_下派挂职锻炼工作总结
- 农村信用社挂职学习心得体会例文_
- 【挂职锻炼工作总结挂职锻炼工作总结】 挂职干部工作总结
- 【挂职锻炼干部工作总结】挂职干部工作总结
- 挂职锻炼工作总结 (2)|挂职干部工作总结
- 【乡镇挂职锻炼心得体会】乡镇挂职工作总结
- “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 任务驱动法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方法探讨
- 对排列组合问题的探讨
- 人力资源会计探讨
-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成本的会计探讨
- 社会责任会计问题探讨
- 实施学校营养教育的策略探讨
- 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理论问题的探讨
- 探讨环保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研究
- 计算机数据库安全技术探讨
-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
- 上一篇:去康定,寻找一朵溜溜的云
- 下一篇:要闻、展览、拍卖等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