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青民俗热,古韵悠悠小镇兴
时间:2022-03-10 10:19:20 浏览次数:次
天津市杨柳青镇,依靠古镇丰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推进极具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杨柳青这个古镇,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焕发出勃勃生机。
杨柳青镇位于天津市西青区,民俗文化气息十分浓郁。小镇旧有戏楼、牌坊、文昌阁,称为“杨柳青三宗宝”,现在文昌阁尚存。清代有津门著名的崇文书院及古寺院40余座。现尚存普亮宝塔、报恩寺、白檀寺遗址等。位于镇中的清末建筑石家大院以其规模宏大、建筑华美而驰名华北。这些文化遗址与古朴的清代街衢、四合宅院、古运河风光共同构成了杨柳青淳美的风俗画卷。
杨柳青镇有丰富民间艺术,起于宋代、兴于明代、盛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曾出现“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兴旺景象,被推崇为中国木版年画之首,深刻影响了国内近百种年画,过年贴年画由此成为北方地区习俗。杨柳青剪纸、风筝、砖雕、石刻和民间花会也灿然可观,是中国民间艺术瑰宝。
杨柳青以“杨柳青年画”驰名,居民对刻砖艺术也很热爱,几乎每家门前的正上方都悬着一块刻砖,而且每家每户的刻砖图案各不相同,似乎这刻砖是门徽一样。人们只要对门前的刻砖看上一眼,就立刻会说出这家主人的姓氏来。应该说,杨柳青是一个民间艺术的宝库。
正是以上的丰厚的文化底蕴,促使杨柳青以发展民俗文化产业为核心,靠特色文化吸引企业入驻。目前已有企业及商户1100余家扎根小镇,吸纳就业4000人,完成特色产业投资21亿元,年接待游客226万人次。小镇已建成区域用地面积40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3800亩。
杨柳青镇在注重保护有形历史文化同时,通过挖掘、整理、弘扬、发展历史文化,使众多的非物质性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复兴发展。连续两年春节期间(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六),都举办了民俗文化旅游节,演出花会、鼓曲、戏曲、民间音乐、堂会等20多个节目。连续七年举办夏季文化大舞台,每节历时一个月,节目多表现传统文化,增加古镇历史文化内涵。
最集中体现古镇传统风格的是南运河民俗文化区。古镇因河而兴,御河(京杭大运河杨柳青河段)给古镇带来了繁荣的商业,孕育了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是古镇的魂。在旧城改造中,投巨资恢复了4.2公里的南运河,建成了南运河景观带和御河人家民俗文化旅游区,形成了南有秦淮人家、北有御河人家的人文景观。运河文化、宗教文化、大院文化、城乡文化和民俗文化、年画文化等,这些中国北方传统的民俗历史文化在此都有集中体现,显示了古镇的古典风格和文化气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民俗文化旅游区”后,杨柳青镇以此为契机,在尊重历史、不割裂历史的前提下,完整保存了历史遗存、名胜古迹,大力拯救、挖掘了民俗文化,蓬勃发展民俗文化产业。与此同时,进行了大规模旧城改造,把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使镇区既体现传统风格,又富于浓郁的现代气息。
首先是重视对历史遗存、名胜古迹的保护、修复,把传承历史文化、体现古镇风格的有价值的古建筑都完整保留下来。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修复了石家大院,恢复了安家大院,规划出14万平方米,修复杨柳青旧民居,建成具有民俗特色的大院群。按照明清时期古镇的历史风貌,修复了明清街,并规划建设50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复原古镇传统民居,展现出明清时期古镇商埠林立、商贸繁荣景象。
其次,在旧城改造中,注重体现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古镇历史文化厚重的古典风格,体现其古风雅韵。政府办公区、住宅区和商业区、教育区、工业区均以浅灰色为整体色调。老民居与现代建筑自然达渡,体现建筑文化的一脉相承,完美结合,既不失古代民居韵味,又体现现代文明气息;既保留民俗文化,也注重开发红色文化基因。华北第一民宅——石家大院、平津战役天津前线指挥部旧址、杨柳青年画和民间年画作坊、普亮宝塔以及新辟景点杨柳青广场、杨柳青文化公园、报恩寺、关帝庙、安氏祠堂、御河人家、明清街、文昌阁、崇文书院等。
杨柳青文化小镇的建设十分重视统筹规划。
西青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特色小镇开发建设与区总体规划、产业升级方向相协调。引入国际化设计团队和文创领域的精英,依托其专业能力与实践经验,按照“非镇非区”模式进行规划设计,确保产业的精准落位和用地可持续性开发。
小镇核心区由国有平台公司投资建设,其他功能区引入知名文旅开发公司进行专业化市场化的融资、开发、運营事宜,为确保小镇顺利建设提供保障。
区镇两级政府做好社会动员,提供组织保障,强化引导扶持,为特色文化传承、特色产业聚集及特色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同时注重多方运营管理,利用古镇旅游管理、太德励拓传媒、李宁非凡体育等第三方主体,借助其资源资产优势打造小镇高水平运营服务平台。积极吸纳各类文旅企业、大师工作坊、文化创意街区等,为产业升级注入活力和特色。
杨柳青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产地之首。杨柳青木版年画具有380多年的发展史,享誉国内外,拥有集聚效应明显、产业结构合理、特色优势显著、人才队伍汇聚等四个方面的独特优势。
小镇内建有年画博物馆、民俗文化馆、明清街等传播年画的文化空间,为年画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千余家商户中有近百家年画工作坊,从事杨柳青年画的设计、创作、生产、销售、配套工作的人员达到2000余人。
小镇围绕年画技法工艺和流程特点,集聚了木印、水印、石印、胶印等上下游产业;依托年画创新平台,引进了研发、培训、体验等主题年画工作室;成立了“莲年有余”文创社,开发年画主题衍生产品千余种;结合文旅项目实现年画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开发丰富旅游资源,实现年画文旅跨界融合。
小镇年画的文化符号传播意义凸显。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新华网、北方网等多家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了以杨柳青年画文化为主的古镇文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用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奥运结合的理念创作的整套杨柳青木版年画作品《百福》《百禄》《百寿》《百喜》,永久性收藏在瑞士洛桑的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内。
小镇拥有3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位市级非遗传承人、34名高级工艺美术师和上百名画师组成的杨柳青年画传承人队伍,为小镇特色文化代代相传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保证杨柳青小镇特色发展,有关部门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在主干路网、水电气网络等公共配套设施上下功夫,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新能源汽车和共享单车等为补充的多层次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同时强化社会保障工作,持续开展技能培训、扶持创业讲座、工艺展演、年画文化进校园等活动。
小镇构建了15分钟共享圈、10分钟生活圈、5分钟社区圈三级生活圈层网络,方便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使用。正在规划建设的文化中心、运河南商业广场等项目,将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更加完善的配套服务。
环境美是小镇建设的基本保障。杨柳青镇子牙河、南运河穿镇而过,自然水系纵横交错,地表水极为丰富,享有“北方水乡”的美誉。这些优越的生态条件都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撑。
明清民居风格独特。小镇核心景区以明清建筑为主,以石家大院和明清街为主要代表,突出古建民居的文化特点。其中,石家大院至今已有140年的历史,其建筑结构独特、砖木石雕精美,曾有“天津第一家”“华北第一宅”之称,成为小镇对外形象的展示平台;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安家大院,系杨柳青赶大营第一人安文忠的宅邸,再现了当年名宅华彩;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的文昌阁,是中国北方现存历史最久的阁楼式建筑;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3年)的普亮宝塔,至今承载了杨柳青传奇人物于成功(于五爷)的传说故事;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关帝庙历史悠久,传承了老百姓对关公忠孝仁义的崇敬之情。
节庆品牌特色彰显。小镇特色文化节庆品牌—— “杨柳青国际木版年画节”已连续举办3届,“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节”已连续举办15届,“杨柳青元宵灯节”已连续举办24届,“三天灯节”累计吸引700余万游人前来观赏,成为小镇民俗文化对外展示的重要平台。
非遗文化交流频繁。2006年5月20日,杨柳青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列美术类第一名。年均参加国内知名文创展会十余场,并作为非遗项目亮相世界各地。2018年12月,教育部确定天津大学为杨柳青年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基本思路确定之后,机制政策创新就是小镇发展的保障。为此,杨柳青构建多元合作机制。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开发建设格局,推动小镇建设提质增效。
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搭建小镇增收平台,保证群众共享小镇发展成果。
强化产业政策对接。积极争取产业政策支持,促进文旅产业跨越式发展,打造产业新平台。
完善非遗传承体系。以传承发展非遗文化、培养年画人才为目标,引入“传帮带”的发展架构,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杨柳青人明确认识到,小镇“非镇非区”,是一个创新发展平台。立足特色产业的长远发展,围绕传统、再生、未来3个核心,在实现文旅產业高端集聚和融合发展的同时,打造宜人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
小镇以文化特色为引领,推动软硬件环境打造与年画产业特色相匹配,保持年画特色的唯一性。在载体建设中融入明清建筑风格特点,保持小镇风貌统一。以年画产业为主导,植入文化、生活、生态,充分激发年画产业的创新创业活力。
小镇开发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政府、国企、民企等各方优势,吸引各类企业、大师工作坊、个体工商户积极参与,为小镇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立足以人为本。小镇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在产业上注重人才培养,实现匠人聚集,积极发挥大师引领作用,为老一辈和新一辈年画艺术家提供宣传展示的机会。为居民提供优良的生活配套和生态环境,提升民生幸福感。
如今的杨柳青,正携浓浓古韵,焕发悠悠新风,从古到今展现在人们面前,吸引着无数游人的目光。
[杨柳青青民俗热,古韵悠悠小镇兴]相关文章
- 上一篇:见微知著
- 下一篇:天涯石文化的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