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青海省文化产业区域发展现状

时间:2022-03-10 10:20:35  浏览次数:

近年来,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文化产业也在逐步发展壮大,综合效益在增加。青海省文化产业已经进入了规模扩张、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从青海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青海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青海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推手。

青海省依托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强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2014年,青海省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6.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3%,比2010年的22亿元增长112.27%,年均增长21.09%。青海省地处西部,是国家发展中“欠发达、欠开发”的典型区域,发展滞后,但生态环境保持良好,人文风貌相对完善,这与东部沿海地区形成鲜明对比,差异化竞争优势明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在新形势下,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文化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青海省如何把握差异化竞争优势,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推动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值得探讨。

受地区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市州文化产业发展极度不平衡,区域性差距显著。

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省会城市,人口占全省人口的近40%,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5个民族,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古丝绸之路“青海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在政策、环境、资金、人才各方面都具有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2014年,西宁市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单位数达3900余家,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7.10亿元,占全省增加值比重58%,现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单位)34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家,在全省8个市州中居于首位。总体而言,西宁市文化产业发展思路较为明确,文化产业结构布局日趋合理,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海东市是青海省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城市,人口相对集中,经济较为发达,是青海重要的农牧业经济区和乡镇企业较发达地区之一。2014年,海东市文化经营单位达1200余家,从业人员3680余人,现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户15家,入选国家丝绸之路重点项目企业4家,入选国家重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2家。整体而言,海东市目前尚未充分利用自身文化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需要尽快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依托海东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打造以喇家遗址、柳湾彩陶、瞿昙寺等遗迹为主的河湟文化金名片。全面加快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柳湾彩陶、瞿昙寺项目建设,重点打造以土族和撒拉族民俗风情为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促使海东文化产业走在全省的前列。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现辖都兰、乌兰、天峻三县,格尔木、德令哈两市和茫崖、冷湖、大柴旦三个行政委员会,总面积30.0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8.93万人。海西州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别是有“中国第一神山”和“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其昆仑文化源源流长,在华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2014年,海西州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0.64%,销售收入3.63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71.3%。目前,海西州共有文化经营户447家,从业人员2300余人,其中列入州级重点项目库的文化企业31家。下一步,海西州应突出抓好节庆文化活动,海西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海西蒙古族“孟赫嘎拉”文化节、海西藏族六月歌会、骆驼文化节、海子诗歌节、大美海西摄影家采风活动、中国盐湖城昆仑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成为海西民族民俗文化弘扬传承的主要名片。加快推进德令哈、格尔木文化产品物流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以民族工艺美术、歌舞演艺、艺术培训、出版印刷、音像制品、文化旅游为内容的文化产业园区、文化聚集区及文化旅游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昆仑文化和柴达木文化品牌。

海北藏族自治州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带,连接青海经济最发达的东部经济区和柴达木循环经济区,是青海省承东启西的农牧结合部,自治州辖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县、刚察县、海晏县和青海湖农场,共30个乡镇。总面积3.41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100米,总人口27.33万人,有藏、汉、回、蒙古等2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4.7%。2014年,海北州文化企业达到46家,销售收入达到3194万元,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民族工艺品、民族服饰、民族演艺、动漫等产业得到大力发展。总体来看,海北州近几年文化产业发展增速明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产业定位清晰,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以青海湖文化旅游为主题,优化特色文化产业布局,借助政府引导扶持,调动民间参与性,激活了文化旅游市场的活跃度,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促发展。

海南藏族自治州面积4.45万平方公里,辖共和、贵德、贵南、同德、兴海5县。总人口44.17万人,有汉、藏、蒙古、撒拉、土、哈萨克族等27个民族。海南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河壮丽,是青海省文化资源富集且有特色的地区之一,独特的社会人文景观和雄厚的高原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同时,海南州又是藏汉文化交相融汇的地区,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底蕴。全州现有文化产业经营户396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2014年,海南州、贵南县分别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藏绣艺术之乡”、“中国藏绣生产基地”。海南州应该重点打造“黄河文化”品牌,依托海南丰富的藏绣文化资源和深厚的藏绣产业基础,深入挖掘海南藏绣文化内涵和工艺美术价值,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黄南藏族自治州辖同仁、尖扎、泽库、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及李家峡办事处,面积1.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5.67万人。有藏、蒙古、汉、回、土等17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1.35%,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5.2%。黄南州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形成了同仁县“热贡文化”、尖扎县“神箭文化”、泽库县“石刻文化”、河南县“那达慕草原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6家文化企业先后评为国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家企业的文化项目列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黄南州列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青海核心区。现有文化产业经营户413家,2015年销售收入达53614万元,从业人数29109人。总体来看,黄南州下一步需要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合理分布。加快发展热贡文化的同时,实施“一地一品”发展战略,根据四县的特色重点打造泽库和日石雕文化产业,尖扎传统弓箭等特色产业,挖掘和开发河南蒙藏文化产业,以同仁唐卡产业为主带动其他地区文化产业的统筹均衡发展。

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西南腹地的三江源头,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总面积26.7万平方公里。现辖玉树市及称多、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等县,总人口37.84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覆盖自治州全境,玉树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中华水塔”的美誉。巍巍唐古拉、茫茫昆仑山孕育了玉树康巴儿女勤劳、豪爽、吃苦耐劳和不屈不挠的品格,形成了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康巴文化。现有文化产业经营户900余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示范园3家,从业人员5448人,2015年全年收入13105万元。玉树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主体民族比例最高、海拔最高、人均占有面积最大、生态位置最重要的一个自治州。总体来看,玉树州因其特殊的生态地位和民族因素,在文化产业发展上需要找准自身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挖掘康巴文化资源,构建以玉树市为中心,以唐蕃古道、高原湿地草原、康巴民俗风情和宗教文化旅游带为支撑,以观光、体验为主体的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民俗风情为一体的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目的地,研发一批在国内外旅游市场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中高端文化旅游产品,着力打造“康巴文化”品牌。

果洛藏族自治州面积7.64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现辖玛沁、玛多、甘德、达日、班玛、久治6个县、44个乡(镇),总人口18.17万人,藏族人口占91.86%,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环境最艰苦、经济社会发展最滞后的自治州。现有文化经营单位350家,2014年文化产业收入543万元。从全省来看,果洛州的文化产业发展最为滞后,但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只要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有很好的文化创意,就完全可以有大的发展,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果洛州应以“格萨尔”文化为核心品牌,突出三江源河源文化、果洛族源文化、民族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和各类非遗文化,把文化旅游作为展示特色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以文化来提升旅游品位、丰富旅游内涵,全力打造“大美青海·雪域果洛”、“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文化旅游品牌。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推荐访问:青海省 文化产业 发展现状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