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成长,打造科学教育亮丽名片
时间:2022-03-12 10:10:52 浏览次数:次
【编者按】著名教育家叶澜老师认为:“教育是一项面向生命的事业,而且是为了促进人的精神生命主动发展的伟大事业。”湛江市第二十五小学的李晓耘老师将当教师视为事业,在教育中,她付出的不只是时间,更有心血与灵魂。机缘巧合之下,李晓耘老师由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跨学科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老师。她致力于科学教育开展与推广,积极组建团队、创建工作室,开辟了一条科学教育的大道。如今,在李晓耘老师及其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努力下,科学科技特色教育已经成为湛江市第二十五小学乃至霞山区一张闪亮的教育名片。
李晓耘,中共党员,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湛江市第二十五小学女工主任兼教导处副主任,曾到湛江市坡头区乾塘镇中心小学挂职副校长3年。国家教育部“国培”计划优秀学员、广东省“一师一优课”小学科学评审专家、省名师网络工作室主持人、省教育学会科技教育专业委员会首届理事会理事、湛江市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市科技报青少年科普教育周刊编辑委员会主任、市首批“名教师”、市教育局小学科学兼职教研员、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团队成员、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会员、霞山区教育局小学科学兼职教研员、学校文学社创办人和主要负责人。
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27年,学科论文与教学设计曾获全国、省、市一等奖,多次发表在《中国学校教育研究》《湛江教育》等刊物;执教的课例曾获省二等奖,市、区一等奖;科研成果曾获省一等奖;科普讲座分获省一等奖、二等奖,学校科技节项目获省一等奖、二等奖;科技活动方案获省二等奖。辅导学生参加作文竞赛曾多项次获国家级金奖,曾获全国语文教学优秀奖;被评为全国作文教学能手、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广东省优秀科技辅导老师、湛江市先进个人、市科学课堂教学优秀指导教师、霞山区优秀班主任、区“教坛新秀”、区“百优少先队辅导员”、区普教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区优秀教师、区教学质量先进个人等。
张蕉(以下简称“张”):在您的成长中,有哪些人、哪些事情对您影响至深?
李晓耘(以下简称“李”):在我和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努力下,科学科技教育特色已经成为湛江市第二十五小学乃至霞山区一张闪亮的教育名片。回想这三年多走过的路,每一点一滴都是有苦有汗、有笑有泪,但是我觉得非常庆幸、非常充实、非常快乐和幸福。我要特别感谢我的伯乐——霞山区教育局教研室张颖副主任。我与张主任结缘于一节科学竞赛课,从那以后,她关心、引领、指导、支持、帮助我走上科学之路。难忘2011年第一次接到湛江市小学科学竞赛课的通知时,我心里的忐忑不安与不知所措: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从来没有接触过科学课程,该怎么上?能上好吗?是张主任告诉我,你能上好语文课,也就一定能上好科学课,要珍惜这次机会。可是该怎样珍惜,我并不知道。当时我选的课题是四年级上册的《各种各样的花》,第一次试讲时,自己感觉一团糟,失望和颓丧充满心头。可是在评课过程中,张主任却不断地给予我肯定和鼓励,并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根据张主任的建议,我开始着手重新备课,试着更换思考角度,多种形式去尝试。慢慢地,我觉得备课思路开阔了。最终,这节竞赛课获得了湛江市一等奖、广东省二等奖。我除了激动,更多的是感激。优质课竞赛就像一个大炼炉,它使我快速成长起来,但一路走来,张主任的做事态度对我的影响更大,她影响着我在磨课过程中勤勉、深思、坚持、批判,这是一个教师继续成长的必备条件。
2014年12月,在张主任的推荐下,我获选参加教育部“国培计划”——小学科学优秀青年教师成长助力研修项目。在这次培训中,感恩国培班的班主任蔡建中老师和李余仙、邵琳、冯斌等珠三角地区的一些科学新秀。有了他们的指引,我首次系统性地接触到科学教育,对科学科技有了新的认识,深深感受到科学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帮助之大,并让我从心底涌起一种使命感:我要将科学教育的阳光早日普照到粤西地区的孩子,要跟上发达地区科学教育的发展潮流。
我开始重新审视、思考我的教师之路。因为我是语文老师,非专业、非专职,所以唯有努力,努力,再努力!从那时起,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使自己迅速成长起来。在这期间,张主任一直密切关心着我,及时给予我帮扶。正是因为遇上她这么一个高要求、具备新理念的领导,我才会加速成长,由一名语文老师跨学科成长为一名科学老师;也正因为有了她的支持和帮助,我才能在科学这条道路上少走弯路,快速成长。
在我的成长路上,还要感谢时任区教育局局长的陈梅蓉女士的支持,感谢我的学校领导韩观贵校长、杨赟副校长、梁莉莉副校长,他们从经费上、工作上、精神上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我还要感谢我的团队成员们,他们一直在我左右,默默支持、默默奉献,我们一起经历,一起成长,一起见证了工作室发展的历程。
张:您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我们知道,您在教学中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科学课堂六步法,能具体阐述一下它的内涵吗?
李:作为一名教师,让每个孩子都能幸福成长、成为有用之才是我最真挚的追求。
在教学中,我一直大力开展课改,从学生的需要和学情出发,重视以学定教,努力学习和尝试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懈探索,通过实践研究,形成了科学课堂六步法,也就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到结论,表达交流,讨论总结”六个板块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学阶段的学习,暴露真实的学情,找到學习的困惑,提出自己的问题;有了问题,作出假设,老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合作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留给全班共同探讨,在教学对话中,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归纳、提升。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始终跟着真实的学情走,以学定教,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有所得,因此得到了所任教班级所有学生的喜爱及家长的肯定。
张:在您看来,教师成长的途径有哪些?
李:教师成长的途径有很多,在我看来,有两样东西尤为重要:一是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最初,我们团队的成员几乎都是学校的数学老师,对于我们这些科学学科底子都比较薄弱的老师来说,大家都是外行人。为了让老师们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我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请来了一批省内外有名的专家团队,通过专题讲座、示范操作,手把手地教我们的老师,从而帮助老师们明白科学教育活动是什么,了解如何开展科技活动。
几年里,工作室参加了岭南师范学院组织的“名师培训”,聆听了岭师培训学院许占权院长的报告;赴中山市东区雍景园小学与李余仙名师工作室教师进行课堂切磋、交流;去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小学与科学高级教师冯斌老师面对面交流,聆听专业成长教导。工作室还邀请湛江市小学科学教研员、高级教师李遂梅老师给成员们作科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与专家们互动式的对话交流,不但让成员们感受到了名家风范,而且提升了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使他们对小学科学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有了更多的思考与实践的激情。一次次的游学问道,帮助成员突破了思想上的疑惑,使每位成员受益匪浅。
二是搭建平台,展示自我。我们坚持每学期开展教研活动,聚焦课堂,送教下乡。每次教研活动都有鲜明的主题。这些主题或来自名师大家的学术思想,或来自当下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每次活动都邀请市、区教育局教研员或一到两位大学教授,现场讲课和做学术报告。此外,还安排不同层次的学员上汇报课。活动一结束,老师们通过微信群自发地聊课、评课,然后整理资料,形成物化成果,并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
三年来,工作室的老师就是这样慢慢成长起来,成为优秀的科学老师的。
张:您认为把教师当成职业和事业有什么区别吗?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想法吗?
李:教师工作不仅仅是一项职业,更是一项事业。古语有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将教师作为职业,只可“树木”,若要做到“树人”,则非视之为事业不可。上好课,教出好成绩,是作为职业的教师范畴,是为“树木”;帮助学生分黑白、辨是非、立品格、树理想、好学上进,是将教师作为事业的追求,是为“树人”。
我国在向科技强国发展,社会在向现代化发展。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做支撑,仅仅只是会考试的学生已经不足以适应未来的需求。而如何将“人”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是需要教师把教育工作当成事业,才能做到的。
将教师视为事业,付出的不只是时间,更有心血与灵魂。教育是一项用心来经营的事业,是以生命激活生命的事业。
张:您有带徒弟吗?能不能分享一下您带徒弟的故事呢?
李:获聘成为湛江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霞山区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后,我吸收了各县区、各校共22位青年教师加入工作室,时刻提醒自己担负着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重任,深知他们的成长与自己息息相关。在这种责任意识的提醒下,我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帮带任务,想方设法让青年教师寻找到最佳的成长途径,取得明显的成效。我积极引进省、市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深入课堂去和他们一起听课磨课、反复指导教学设计、引导参与课题研究等方式,促进一大批成员快速成长。
如我校的吴文瑜老师,经常主动要求我听她的课。我们经常交流,交流的内容也由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管理以及活动的开展。在交流中产生的许多思想是无形的,而这种无形的思想也许正是促使教师改变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吴老师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了霞山区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学校科学教研组组长;被评为省、市、区优秀科技教师;参加各项竞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我,也正是希望培养出更多如吴文瑜老师这种富有责任感、喜爱钻研业务、热心教学育人的青年人,以完成我那“星火燎原”般的科学教育布局设想。
张:有时候,个人成长的外部环境会很糟糕。教师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想要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往往要付出很多。您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您想对那些艰苦拼搏的老师们说些什么?
李:我原是一名任教了二十多年小学语文的教师,一个偶然的机会上了一节科学课并获奖,自此与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2014年参加教育部小学科学国培计划培训,正式开启了我的科学教育之路。当时,湛江市的科学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小学科学课不受重视,课时常被主科教师挪用;教师资源稀缺,没有执科學教师资格证上岗的教师以及具有相关专业职称的专职教师,都是由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兼任的科学老师;兼职教师的科学素养普遍较低,难以获得相关的在职培训和培养的机会;学校里没有实验室,没有实验器材……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要开展、推广科学教育,难之又难。
再加上我作为语文老师,去开展教学和普及推广小学科学,刚开始的确是力不从心。于是唯有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提升自己,并且寻找强大的外力支持。还好,有毅力和热忱,有学校及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有来自国培老师、同学的无私帮助,更有学生激情万丈的科学学习热情。于是,我组建了团队,创建了工作室。我和我的伙伴们披荆斩棘,硬是开辟了一条科学教育的大道。
三年多的时间,我从一个不懂科学科技的外行人到今天教科学科技的“外行人”,这其中付出的时间、精力、心血可能是旁人无法想象和体会的。三年来的周末,我不是在参加培训,就是在培训的路上;不是带学生去比赛,就是在去比赛的路上。三年来的每个夜晚,我几乎都是熬夜,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5个小时,不是看专业书籍,就是在写学习心得;不是拟活动计划,就是写活动总结和新闻报道。每天手机不离手,手机已经成为我的手提电脑。每次参加、组织的活动一结束,在车上写总结、写报道已经成了我的一种习惯。近三年来,我们每次活动完后及时报道,在《湛江日报》、《湛江晚报》、《湛江教育》、湛江新闻网、“图读湛江”等主流媒体先后刊发八十余次。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科学教育开始在湛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加入我们的队列;科学教育逐步在湛江市全面开花,更多的学生沐浴在科学教育的阳光之下茁壮成长。
借我的个例,只想告诉大家:只要有毅力和恒心,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张:如何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请您说说自己的经验。
李:从当上教师开始,我的心愿就是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我也一直在为这一心愿不懈地努力着。我觉得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教师是学生之师,要为人师表,就应首先具备人的基本美德,就必须在做人上站得住脚。要教育好学生,首先从自身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为了上好每节课,我课前总是精心备课。备课不仅是要准备好教学内容,还要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并且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程度,以及课堂有可能出现的突然状况等。要讲好课,还要做好调查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对于科学学科的教学很重要。在课堂上,我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采用实验法、讨论法、交谈法、实物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我想,当学生喜欢我、认可我时,他也会渐渐地喜欢上我的课。
我们无法预知能收获多少,也无法预知孩子的将来,能做的,仅仅是将无限可能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再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尽量增加孩子成就未来的可能性,或者,这就是“园丁”的本义。
- 上一篇:新形势下加强企业青年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方式
- 下一篇:百年一得阁,改革中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