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专业户”是这样炼成的
时间:2022-03-12 10:22:32 浏览次数:次
西安某研究所研究员黄文华最近的心情可以用又喜又惊来形容。喜的是,他刚刚凭借在工程技术相关领域所作出的积极努力和突出贡献,与其余14位科研同行一起,获得了一项重要荣誉。而他压根儿没想到,自己能够获奖,所以又有几分惊讶。他说:“虽然也负责重大科研项目,但在团队里我的工作更偏重于技术总体和团队管理,更多的时候扮演的是领导者的角色,所以能获奖感觉挺意外的。”
这个令黄文华感到意外的荣誉,就是“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在黄文华所在的团队,他并不是第一个吃到这只“螃蟹”的人。早在2001年和2011年,他的两位同事已经领略过获奖的滋味。在黄文华眼里,虽然获奖的是个人,但更是集体的荣誉,没有整个团队共同的努力,就没有这样的成果。
能够获得这项奖励,除了是对科研人员工作的肯定之外,更说明他们为国家的科技发展、经济与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而这也正是黄文华为之奋斗的目标。参加工作20多年来,他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课题和科研项目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多项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高功率微波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选择是爱好 坚持是责任
1968年,黄文华出生于江西宜丰,大学毕业时正赶上上世纪90年代下海创业的浪潮,班里很多同学都纷纷选择了南下经商。黄文华并不是没有想过像同学们那样,但他去南方城市看了看,觉得经商之路并不适合自己。“我的兴趣爱好还是在钻研问题上,从商不是志向所在。”黄文华说,他想做点儿有意义的事儿。于是,这个生在南方、长在南方的人,毕业之后来到了古城西安,从此与科研结缘。至今,他仍觉得走上这条路,是一种机遇与巧合。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用在科研工作者身上也很形象,因为科研也是光荣与艰苦并存、困难与压力并重。当初,兴趣爱好领着黄文华入了科研这道门,但这之后20多年的路却是他靠着坚强与责任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们只看到他站上领奖台的短暂瞬间,看不到他长期忙碌的身影,也想不到他曾在条件艰苦的试验场喝着酸涩的水搞研究。
黄文华从事的是高功率微波产生、效应与测量技术领域的研究,这是一个由物理电子学、电子与信息科学、高能物理等多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探索性,我国的研究几乎从零开始,国际上也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
高功率微波是指微波的脉冲峰值功率在100MW以上,频率在0.5~300GHz范围内的强电磁脉冲。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纷纷大力发展此项技术,尤其是2003年,美伊战争期间,美英联军第一次使用了微波脉冲炸弹空袭伊拉克国家电视台,造成电视台一度瘫痪。高功率微波由此进入人们的视线。作为一项新兴技术,高功率微波在国防建设、经济发展、工业发展等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应用潜力,因此也是近40年来世界各发达国家一直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高新技术领域,竞争激烈,保密级别相当高。因此,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应用上,我国高功率微波技术研究都面临严峻挑战。
高功率微波要实现的指标通常是超常的,这些技术指标很多都是对各种物理极限的挑战,有些指标对于传统技术领域的研究者而言,可以用不可思议来形容。黄文华说,要挑战物理极限,实现技术新突破,攻坚的难度首先体现在创新原理和结构上。由于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如果没有新的原理、新的结构和新的方法,技术突破就很难实现;其次,系统的材料、元器件决定了系统的性能。系统结构再好,没有高质量、合适的材料或元器件,系统的性能指标也不可能实现。只有在这两方面都有独特创新,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突破。面对挑战,黄文华和战友们凭借专业的知识技能和长期的努力坚持,让“不可思议”一步步变成现实。
黄文华还表示,高功率微波效应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完全有别于电子对抗和电磁兼容中的电磁干扰作用机理和模式。因此,研究过程中必须转变观念,突破传统的理念与模式,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和定位高功率微波的应用。这方面所面临的难度一点儿也不亚于高功率微波技术本身。
黄文华研究高功率微波,重点关注两个问题,其一是高功率微波有什么用,以及它在各种应用场合的作用效果和特点;其二是什么样的高功率微波才有用,技术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怎样才能最大化发挥其作用。为此,他带领团队从基础做起,从原理研究开始,在准确把握技术发展方向的同时,通过自主创新,在高功率微波效应与总体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建立了我国首个高功率微波效应数据库,并研究建立了效应实验方法,掌握了高功率微波效应机理,为高功率微波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他们还证明了高功率微波的几种重要用途,并设计、成功研制试验样机,利用该样机成功开展技术验证试验,验证了实际应用的可行性。这是我国高功率微波技术在某些应用领域零的突破,这些成果标志着我国高功率微波技术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步目标基本实现,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次获奖的成果是黄文华团队20多年来在高功率微波领域的研究积淀。他直言,对高功率微波应用的准确把握,是研究中最大、最核心的难题。“对于它的应用,人们总是给予很大期望,但它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指标总是有限的。任何新技术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高功率微波效应的隐蔽性、普适性及不确定性,在给应用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增加了许多不便,很难对它的效应进行实时准确的评估。”
我国高功率微波技术要想可持续发展,就要在原理、规律、机理等领域打好基础。黄文华说:“很多东西抄袭不来、看不来、买不来,技术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有话语权。我们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靠的就是在基础研究上真抓实干和一点一滴的积累。”
团结是力量 协作是保障
2008年黄文华所在的团队获得科技创新群体一等奖,2011年被总部授予“科技创新模范研究室”荣誉称号,这个团队看起来似乎是“获奖专业户”。他们为什么能够如此密集地实现工程技术上的关键突破,并不断获得国家重大科技奖励?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黄文华笑言:“我们确实获得了很多奖励,但这与我们背后的付出是分不开的,风光的背后往往伴随的都是不为人知的汗水与磨砺。”黄文华刚来时,整个团队加上他才4个人,而现在这里已经是一个集结了七八十人的大家庭。
团队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作为领导者,黄文华一直在思考如何建设和管理团队,怎样培养和发掘人才。在他看来,打造一个优秀的团队应该抓住三个方面:层次合理的组织结构、优秀适用的人才队伍和宽严有度的制度纪律。首先,要有梯次的构建团队的组织结构,以适应工作任务的需求且及时予以调整。其次,在合适的岗位上用合适的人。任何一个优秀团队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群精英分子的集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都要有。人都有优势与不足,要扬长避短,给每一个人合理分工,尤其在新人选拔时,不能苛求完美。第三,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好的制度纪律是一个团队良好运转的根本保证。作为一支科研创新团队,没有严明的制度纪律是不行的,但是管控太死对于科技创新研究可能更糟。科研管理不像工业生产管理,制度规定不是越细越严就好,但也不是越简单越宽松就好。黄文华说:“该管的要严管,不该管的要放权;在制度规定中一是不能求全,只要把住底线;二是不能过严,要有可操作性。也就是说,规定了的就要求必须都做到,同时也是都可以做到的,否则就先别规定。总之,宽严有度是关键。”
队伍构建好了,怎样令它快速成长、持续发展呢?黄文华说:“团队要发展好,一要靠带头、二要有奔头。一个团队的核心是领军人物,也就是学术技术带头人,他必须能够把握方向、提出思路,又要善于组织、培养人才,还能够给团队里的其他人带来正能量。其次一定要有共同的愿景,让每一个人都能与团队共同成长进步,让他们看到希望和发展的前景,这样才能激励大家不断努力奋斗。”
黄文华还认为一个优秀的团队一定是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这几乎是所有优秀团队都具备的鲜明特点。“只有满足结构合理、团结协作这两点要求,这个团队才能真正发挥它的集体优势,否则就会是一盘散沙,成不了气候,更发挥不了‘1+1大于2’的团队优势。”黄文华说,“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协作是团队延续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多的科研成果,正是因为我们时刻注重团队的分工与合作。”
另外,要求从严、处理从宽是黄文华的管理原则,他说:“严格要求是科研必须的,但任何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多给别人一点空间和机会,也就多给了团队一个希望;一个团队要搞好团结协作,最重要的精神应该是包容,有包容才会有良好的协作。”在用人上,黄文华也很有自己的特色,“杰出的人大用,能干的人重用,勤奋的人常用,有缺点的人也用。”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对人才的要求从来都没有什么特殊的,只对他们有一些基本要求,关键是在于日后的培养和使用。要说有要求的话那也就是两个字‘勤奋’,一个人绝对不能懒,同时要知足常乐,不能贪得无厌,这是做人的底线。”正因如此,黄文华领导的团队一向都是不拘一格选人才,只要求年轻人各尽其能、人尽其才。
独具特色的管理原则和培养理念,造就了这样一支敢想、敢拼、敢创造且战斗力十足的队伍,这也就不难想象,为什么他们能一次又一次站上最高领奖台。团队就像是一支军队,只有每一个士兵团结协作,只有领导者了解每个士兵的优势,善于点兵,才能将每个人的优势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冲破层层阻碍,战胜各种困难,最后取得胜利。
创新是源泉 突破是目标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同时,创新又意味着变革,甚至某种意义上,创新还意味着对传统旧事物的否定,就像凤凰浴火才能重生,如果不冲破原来的枷锁和束缚,就不可能发现新的世界。如果说创新是一粒种子,只有将它种在合适的土壤里,给予它一定的成长空间,它才会开花结果。
近年来,我国一直大力倡导自主创新,构建创新型国家,各领域也纷纷将取得创新成果作为奋斗的目标。但是“创新不能当做一句口号,更不能当做一种目的。”黄文华说,“创新不仅要有坚实的技术基础,还需要一个适度宽松、自由的环境。”一个适度宽松、自由的科研创新环境要靠多方共同努力构建,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每一个科研创新的参与者首先要严守纪律、尊重客观规律,这样才会有自由的空间,才能获得新的发现。
黄文华说:“创新是科研的结果而不是目的。现在有些人把创新当作科研的目的,片面地为了创新而创新,这是本末倒置。科研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探索未知而有所发现,为了解决问题而有所进步。只要有发现,有进步,创新必然随之存在。”他还说:“与创新一样,得奖也不应该成为科研追求的目标,只要全心全意将工作做到一定程度和境界,获奖自然水到渠成。”
经过20余年的创新发展,黄文华所在的团队在高功率微波技术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技术突破,解决了一系列科技难题,多项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便是他们努力追求的结果。黄文华说:“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为国家研制出真正有用的装置,才是我们真正的科研理想和目标。”
尽管有所成就,但黄文华表示:“在高功率微波技术研究领域,我们当前的技术水平离国家需要还有很大距离和差距,这是团队将来要着力自主创新去解决的问题。”目前,他们已经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下一步就是继续朝着更高、更强和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重点是向第二步战略目标冲击。同时,还要瞄准“有用、管用、好用”的要求,尽快研制出一些实用装备,推进基础研究成果向成果应用转化。
高功率微波的研究很艰难,但黄文华和他的战友们依然坚守着这份责任。正是这份坚持和团结,令他们跨越艰难险阻,最终站上了“求是奖”的领奖台。未来,他们将以缩小与国际的差距,满足国家基础研究的战略发展需求为目标,继续向更高端的方向前进。
[获奖“专业户”是这样炼成的]相关文章
- 上一篇:创新团队建设管理研究与借鉴
- 下一篇:模拟手术室团队意义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