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长杨华:把生命献给大山的孩子
时间:2022-03-13 10:13:00 浏览次数:次
2017年2月27日,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山盆镇丛坝村丛坝小学原校长杨华,入选2月份“贵州好人榜”。杨华生前在丛坝小学任校长3年期间,为改变学校面貌,他多方奔走,争取资金,修建学校围墙、硬化运动场、种树美化环境,带领老师们自建文体活动舞台,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2016年4月,杨华接受心血管支架手术,出院后只在家休息3天,就回到学校忘我工作。2016年11月18日,杨华年仅34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大山深处的丛坝小学工作岗位上。
行动起来,办好我们自己的学校
“你们学校有网吗?”
“有啊,蜘蛛网。”
“学校有多少老师?”
“加上我这个校长,一共3个老师。”
发问的支教老师和回答问题的校长都有些尴尬。那是2013年9月,杨华刚刚调到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山盆镇丛坝村丛坝小学任校长,他就出生在这个村子。支教老师教了一年离开了,而杨华在老家的教育事业才刚刚开始。
摆在杨华面前的丛坝小学只有一栋破旧的教学楼,泥巴操场、围墙倒塌,但破破烂烂的学校还算是村里条件比较好的地方。
老师能考走的都考走了,有的出门打工不再从教,杨华“一个司令两个兵”,等待他们的是200多名渴望知识的学生。当地政府部门曾动议把小学撤并,但老百姓坚决不同意,矛盾尖锐时老百姓四处上访,要求保住学校。
祝洪伦是杨华的两个“兵”之一,儿时两人的家就隔着一条小河,他们都是丛坝小学的学生,又同在贵阳上过中专,当时在村里算是有学问的人。祝洪伦记得,百废待兴的学校在杨华眼里只有一条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学校要继续办下去,有许多困难,但找到老师,是头等大事。
杨华一面向中心校申请新的师资,一面拉着祝洪伦到村里退休的老师家“三顾茅庐”,支教老师更是被当成“宝贝”。挣钱没多少,责任一大堆,村里能上课的退休老师犹豫再三。杨华趁着课后时间天天到老教师家做工作。
老教师同意回来了,支教老师也答应留下,尽管一个老师要上很多门课,有的课程老师自己也接触的比较少,但孩子们上课的事总算有了基本保障。学校没有网络,杨华和老师们一起翻书查资料,或者手机上网更新知识,教学工作一点也没落下。
教学只是大家的一部分工作,完成教学任务之余,杨华带着老师动手给学校砌围墙、通水、平整操场、种树、粉刷。学校的账面上不仅没钱,还有欠款,杨华有个原则就是不请工人。
在很多人印象中,杨华总是一双黑皮鞋,一件格子衬衣,一条灰色裤子,整个人经常灰头土脸的。老师郑钟清楚,学校里搬砖、铲土、和水泥、砌墙等“工地上的活”都是杨华带着老师们一起做,他也总是冲在最前面。
在老师们眼里,杨华几乎什么都懂。大到学校改造怎么施工,小到圖书室里的书怎么贴标签方便查找,粗到抡着锤子砸墙开线槽,细到word文档如何调格式符合标准……老师们的共同感受是,杨华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不能等,要行动起来。
2014年春季开学,学校老师王菊休完产假回到学校一看,校长还是原来那个经常灰头土脸的校长,学校已不是原来灰头土脸的样子了。
“六一”儿童节是每一个小学的大事,丛坝小学的学生们一直渴望有一个舞台,直到2015年“六一”前夕,杨华下定决心不能再让孩子们过一个没有舞台的节日。学校老师记得,那几天反常地热,杨华带着几个老师在操场上搅拌水泥砂石,没有图纸,杨华用手比了个大概,自己动手开始砌。
太阳烤得人难受,杨华跟老师们翻出了那句常挂在嘴边的老话:“农村娃儿不怕。”没有专业的测量计算,全凭杨华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目测是否齐整。两天时间,一个9米长、4米宽、1.5米高的舞台建好了。
那个“六一”,孩子们一直在舞台上表演节目,过了最热闹的一个节日。老师们记得,那天杨华一直看着节目笑,停不下来。
“我们一家三口连张像样的合影都没有”
杨华最怕老师走,他总是嘴上说“希望你们都跳出去,有更高的平台”,但他心里清楚,老师走出这个山沟沟容易,进来就难了。尽管从来不卡着老师调动,但所有老师都明白,校长一直希望用感情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杨其红老师从小在城里长大,2014年分配到丛坝小学前,从来没在农村生活过。“做了很多思想准备,真到了学校还是傻眼了。”杨其红说,进学校是乡间小路,学校没有WiFi,没有澡堂,宿舍是一间教室用木板隔出的小屋,隔壁咳嗽一声都听得清清楚楚。
家里人送杨其红到学校报到时,车上大包小包的塞满了行李和零食,甚至还拉了一张床。在离学校几里远的地方,一条小河挡住了汽车前进的路,杨其红拨通了杨华的电话,杨华很快就骑着摩托车赶到了。
大包小包卸下车,杨华来来回回拉了好几趟。前一天下过雨,杨华把床绑在摩托车上,往学校拉时特别费劲,乡间小路上摩托车一直打滑,杨华用脚使劲蹬地保持摩托车的平衡。看着杨华费劲的样子,“我眼泪一下子流出来,我不该带床和那么多零食。”杨其红对记者说着,眼泪涌出眼眶。
杨华另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是炒菜。每逢节假日,他总是把老师们叫到一起,自己出去割几斤肉或者杀只鸡,拿自己家做的辣椒酱和豆豉下锅爆炒,配上学校旁边菜园子里的新鲜蔬菜。一顿饭的工夫谈谈学生的情况,说说各自的烦心事,再喝两口啤酒,“让大家感觉苦并快乐着”。
和老师们在一起,是杨华追求的凝聚人心之道。为此,他基本只在周末回家,平时和老师一起住在教室隔开的宿舍里,白天忙教学,需要提交上级的各种材料留到晚上写,经常加班到深夜。“这个要交,那个要完成,感觉杨校长的材料写不完。”祝洪伦说。
顾得上学校就顾不了家里,妻子胡位群总是见不到杨华。夫妻二人的感情非常好,结婚时冲破了很多传统习俗。胡位群曾经想借生日的机会补拍几张婚纱照,但杨华总是没时间,拖着拖着也就没了下文,“我们一家三口连一张像样的合影都没有。”胡位群说。
心中满是孩子和村子
“这个村里长大的杨校长,想了很多娃娃的事。”学生家长何永财说。
除了孩子们在学校的几个小时,杨华最担心孩子上学路上的安全。丛坝村坐落于群山之中,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像彩带一般飘落在半山腰,有的路段甚至就在悬崖峭壁边上,碰到雨雪凝冻天气,湿滑的地面使人稍不留神就会摔倒。
螺丝岩是丛坝村天星、村公所两个村民组几十名学生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这个距丛坝小学约300米的地方异常崎岖,再加上靠近悬崖,被当地人称为“送命路”。
2015年,杨华和家长委员会成员一起召开群众会,希望集资修路,这个想法很快得到大多数村民们的支持,仅仅几天就筹集了上万元的资金。随后,杨华又同村组干部一起组织村民投工投劳,5个月后,螺丝岩这段“送命路”变成了“安全路”。
路通了,方便了孩子上學,当地老百姓的山货也卖出去了,两个村民组的收入也有了起色。看到天星、村公所两个村民组发生的变化,其他村民组的群众自行集资近80万元,并积极投工投劳,约16公里通组路将丛坝村8个散落在大山深处的村民组串联了起来。
谁也没料到,每天都显得很精神的杨华身体亮起了红灯。医院检查报告上写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多支血管病变、双侧细菌性肺类性胸腔积液、低氧血症、糖尿病、胆囊结石等多种疾病。
医生建议杨华立即住院治疗,可他还是想回学校。妻子胡位群拗不过他,拿起电话打给了镇中心校校长。祝洪伦当时正好在镇中心校校长办公室,他第一次听到中心校校长用异常严肃的口气在电话里对杨华说:“我以中心校党支部名义,命令你赶紧住院。”
祝洪伦惊呆了,“一定是大病才这么说啊!”2016年4月27日,杨华正式住院,接受了心血管支架手术。术后出院在家休养了3天,杨华又回到了学校。
“农村娃儿不怕,顶得住。”祝洪伦又听到了杨华常常说的这句话。“他是放心不下孩子们。”祝洪伦又说。
老师们分担了杨华的课,祝洪伦给杨华立了个规矩:在学校指挥大家做事,自己就别做了。杨华根本没把规矩当回事,晚上还在办公室给学生打印奖状,老师们打印的奖状字有点歪,杨华不高兴,“娃娃们的奖状要贴在家里,字体歪的不好看?”
2016年11月18日下午5时24分,妻子胡位群拨通了杨华的电话,催促他一起下班回家吃饭。“你先走吧,我手头上还有点事。”杨华回复说。胡位群开始往家走,还没到家就接到学校老师打来的电话,“杨校长晕倒了,你赶快来。”胡位群马上赶往丛坝小学,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胡位群赶到时,杨华已经没有了意识,校外小卖部的老板最先发现了晕倒的杨华,10分钟前,杨华给她打电话说,买一碗方便面做晚餐。
急救最终没有挽回杨华的生命,这位大山的儿子在孩子们喜欢的校园里,走完了14年的从教之路。
- 上一篇:校长素养是成功领导学校的根本
- 下一篇:北大校长任上的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