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级管理体制下高职院校财务预算与管理
时间:2022-03-14 10:04:13 浏览次数:次
【摘要】高校财务管理是维持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秩序和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从经济角度看,预算管理是学校组织各项管理活动的前提和依据,高校预算涵盖了学校活动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全面性,占据了财务工作的“半壁江山”,预算管理通过编制、执行、控制、调整、分析、监督等方法程序,预算管理水平体现了财务管理水平。无论实行什么样的学校管理体制或机制,在高校财务管理体系中,核心是预算管理。在此,结合作者所在院校的实际情况,探讨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高职院系(部)经费预算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两级管理体制 高职院财务预算与管理
一、财务预算结构
在学校总预算中,我们根据预算管理的功能层次将预算分为院级预算、系(部)预算和职能部门预算,系(部)预算和职能部门预算合称为“包干费用预算”。“包干经费预算”为二级预算。二级预算是各个系(部)和职能部门进行资源配置的手段,它反映的是各个系(部)和职能部门可支配财力的使用计划。二级预算的来源是学院的可支配收入。学校总预算=院级预算+系(部)预算+职能部门预算=院级预算+包干经费预算。
二、系(部)经费预算的重要性
1、实行经济责任制的需要
高教法中明确,高等学校是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市场竞争机制在教育领域的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可以克服高职院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其责、权、利不是十分明确的缺陷,使管理能够达到最优化,提高高职院校的效率和有效性。从财务管理角度来看,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正是实行目标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目标管理的关键是要建立经济责任制,建立经济责任制的核心是将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结合,确立责任中心,按责任层次进行分解落实,是各级领导在工作中既行使权利,又履行必须承担的责任。在高职院中,系(部)是学校教学科研第一线,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按照院系两级管理的目标,系(部)应有更多的经费支配自主权,这就有必要改变原来存在的重上层轻基层、系(部)责任重权利小的问题,就应该通过改革预算管理办法让系(部)领导有更多的经费支配自主权,充分调动系一级当家理财、强化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多出“优质品”的积极性,使他们有权有责,对完成工作任务负责、对经费的管理使用负责,在规范化的奖惩制度下,各司其职,负起本级经济责任,保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保证各项资金合理有效使用,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2、能够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经费预算环节可以说是整个预算会计的“灵魂”,经费预算的制定是在充分掌握会计资料和调查、研究基础上,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与可能,预先对资金的筹措和使用规模做出科学合理的量化安排。财务预算是高等学校内部各部门的工作目标之一,是协调内部工作的重要工具。高等学校内部各部门,尽管都是为了实现学校培养合格人才这个根本目标在努力,由于工作性质和所承担任务的不同,其职责范围也不同,各有侧重。采用二级预算模式,经费预算分项安排时兼顾到了经费项目管理的口径和要求,同样,经费项目设置时也兼顾到经费预算项目安排的特点和实际困难,有利于克服有预算没项目、有项目多预算的情况出现,有利于克服经费预算与经费项目管理间的脱节现象。预算的质量也大大提高,预算易于执行,预算的监督、控制目标也就更明确。
3、有利于各部门经费使用情况的考核
经济效益和教育质量二者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有根本的一致,在教育理念的实现和高校追求经济效益之间不应该存在冲突,因为任何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需要通过无限的经济成本来获得,那也是毫无意义。所以,财务控制在高校也是不可缺少的。高校的财务控制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确保学校及其内部机构和人员全面落实、实现财务预算的过程。财务控制是一种价值控制,需要借助价值指标,表现形式上离不开业绩考核。在经费预算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系一级这个责任中心,预算经费项目分类详尽科学,克服重复与遗漏问题,权、责、利分明,各部门经费使用情况的考核更有意义。
4、有利于推行责任会计制度
高校责任会计制度是以高等学校内部责任单位为核算对象,对其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核算、监督、分析、考核的会计制度。责任会计制度的实施,可以及时、准确、有效地提供财务管理信息,对责任单位的经济行为加以协调和引导。责任会计管理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通过会计与组织机构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责任单位、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在强调对物的控制的同时,又强调对人的管理,使其向既定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所承担的经济责任方向做出努力,提高预算经费的使用效益。实行责任会计制度是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补充。采用二级预算模式,确立系(同样包括职能部门)为责任中心,使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结合,有利于高等学校推行责任会计制。
5、有利于构建学校理财文化
理财文化是一个组织财务管理的思想灵魂,是加强财务管理、改善财务状况的精神力量和智能因素。组织的理财文化是一个组织在长期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独特的财务管理方式和财务管理方法,因而这种管理方式和方法集中体现了一个组织对自己社会责任的认识及组织内部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意义的了解。理财文化的核心是理财价值观念,它是财务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信念。理财文化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组织全体成员对自己组织的管理部门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价值标准的认同过程,从而使组织的价值标准成为职工行为内部控制的心理学基础,达到使不同个性的成员为同一管理目标奋斗的目的。理财文化强调财务管理以人为本,强调整体的力量。采用二级预算模式,实行包干经费制度,强调的正是明确的理财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念、共识、共同参与等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学院的理财文化。
三、系(部)经费预算体系
1、预算原则
按照院系两级管理的目标,各系(部)是承担责任、享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学院内部单位,各系(部)就成了一个个责任中心,不考虑系(部)自己的创收活动——该创收活动有相应的管理办法,而只从成本和费用的角度来看,理所当然的系(部)也是成本中心。从财务管理上看,责任中心所承担的责任和行使的权利都应是可控的,成本中心也只对可控成本承担责任。根据学院基本支出的性质和院系两级管理后所形成的责任中心的管理权限及控制范围与可控程度,将支出划分为院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财务费用等等)和包干经费即系(部)、职能部门支出(指办公费、电话费、基本工资、交通费等等)两大类。凡是系(部)不可控成本都是院级支出,包干经费都是系(部)、职能部门可控成本。
2、编制方法
在预算原则的指导下,一个系一个预算。根据以往的财务资料,测算具体项目开支状况,综合分析,通过多种形式征求各方面意见、取得一致认可后,确定各个预算项目的标准参数、给定一个综合定额,然后以系的职责范围和预算期内系所辖职工、学生人数、专任教师、教研室、党支部、党员人数等乘上相应的参数(有综合定额的项目就在加上该综合定额)来确定该预算项目的预算数据。
3、编制程序
在预算编制前,首先核定各系(部)各类职工人数、年平均职工人数、毕业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招生计划、年平均学生人数、专任教师、教研室、党支部、党员人数等基本情况,然后,财务部门根据上述资料,依据包干经费管理相关文件编制包干经费预算草案,反馈到各个系(部)进一步磋商、核实后,财务部门对该预算草案进行修正后并入总预算体系中,最后在学院职工代表大会上讨论通过后,总预算和包干经费预算以学校正式文件形式向全校公布,使学校预算公开、透明,便于监督。
4、执行与控制
预算编制按程序审核确定之后,能否顺利的贯彻执行,是体现整个预算管理良好互动的关键,只有实行预算“硬约束”,才能树立预算的严肃性与权威性。预算执行与控制是相辅相成的,执行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只有控制住才能有效执行。一是建立和完善经费核算体系。包干经费的预算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在财务核算中,要建立相应的经费支出台帐,每一项开支都能在财务管理网络中显示,并方便各个系(部)随时查询。二是实行分管领导审批制。预算下达后,开支的权利下放,责任下放,在预算范围内各系(部)包干经费由分管领导审批就可以开支。三是建立经费支出预警机制和执行预算定期报告制。财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经常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绩效分析等,定期向院领导和各系(部)总结、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四是规范和加强财务审核与学校审计监督。对于包干经费的开支,财务上不但要审核其是否有预算指标,是否符合支出范围,程序是否合法,还要严格审核报销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同时,学校审计监督与财务审核相辅相成,审计监督贯穿事前、事中和事后。
5、指标调整
预算指标一经确定,一般不再进行调整,以保证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完全不进行指标调整是不现实的,也是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的典型表现。指标的调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因外界因素变化,如燃油价格上涨,对相应项目开支在充分论证后按权限责任范围给予适当追加调整;二是对个别不可预见的较大项目开支需要突破原来预算的,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充分论证并严格控制下,按程序进行预算调整;三是各项目之间可以互相调剂,预算约束,包干使用,超支不补,总额节余有奖。
四、系(部)经费预算管理落实的前提条件
1、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
树立以发展为基础的理念,遵循学院发展战略目标,使预算管理成为实现学院长期发展的基石,明确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编制预算,认真做好调查、预测工作,适当运用假定,使预算指标具有客观性,使各期预算前后衔接,避免工作的盲目性,使预算的先进性与可行性相兼顾、长远规划与具体计划相结合,预算指标的编制要有适当的弹性,以保证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树立奖惩和考评理念,健全预决算考评指标体系,完善预算编制内部运转规程,确保预算管理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全面提高预算管理效果。
2、各部门领导的支持和参与
由于预算涉及到方方面面,没有上下合作、部门间沟通,没有各部门领导的支持和参与,预算管理的任务很难完全实现。必须吸收各部门领导参与,加强对预算编制、管理工作的支持和理解,统一认识,共同将预算编制与管理作为核心工作来落实,才能保证教学和科研工作有序、高效的进行。
3、扎实的会计基础工作是预算管理的根本
在预算管理中,财务人员作为预算的最主要参与者,它要求财务部门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会计制度,改进与完善会计工作程序,建立并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信息传递和反馈系统完善经费项目查询功能、实现智能化管理,及时做好财务分析、预算预警、预算调节、预算报告、决算与考评等一系列的工作,如果财务人员缺少相关领域的业务知识和水平,参与预算管理将无从谈起。
4、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保障
制度把组织的大量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使繁琐变得简单,使杂乱变得有序,为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制度是一个组织兴衰成败的生命。成功的组织源于卓越的管理,卓越的管理源自优异的制度。预算管理要真正落到实处并发挥作用,首先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与规则,完善的制度体系意味着预算管理已成功了一半,唯有各项制度深入人心,成为全体员工的潜意识,预算管理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 上一篇:推进大学科教融合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 下一篇:高校中期滚动预算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