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中职学生影响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3-15 09:54:35 浏览次数:次
摘要:本文通过对未成年人及中职学生上网行为特点的调查和研究,揭示学生在使用网络中出现的文化问题。从网络文化分析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原因,提出解决网络文化问题关键是提高“数字素养”。
关键词:网络文化问题;数字素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7?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007-02
关于网络文化,较早使用该概念的张相轮指出:“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在电脑互联网络上进行的文化活动,广义的网络文化则是指借助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现象”[1]。网络文化实质上是人类文化在网络的表现。网络文化问题既有网络技术对人的影响,也有人类传统文化在网络上表现形态对人的影响。
一、中职学生上网行为特点、问题及原因
网络文化主流消费人群、主流网民是青少年,网络娱乐、网络游戏的主要消费人群也是青少年。根据有关调查,从上网的人群对比看,未成年人上网的比率稳步提高,已趋于普遍化。2010年互联网调查数据显示77.2%的未成年人已使用互联网,七成未成年人每次上网时间在2小时左右;与此对比的是父母上网率从2006年的66.53%到2010年的77.5%,缓慢提高。以湖南新宁为例,该县共有中小学生网民4100名,占学生总数的65%,青少年犯罪有82%与不良网络文化有关。[2]为了调查网络时代学生、教师、社会对网络的看法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道德状况,《整体建构中等职业学校网络德育体系》[3]课题组精心设计了一组调查问卷,并以惠州市工业科技学校师生和惠州市部分社会人士为对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社会问卷下发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4份。学生问卷:下发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66份。教师问卷:下发问卷31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根据这些调查数据,结合《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应用状况调查报告》[4](注:下文中涉及调查数据的引用统称“调查”,涉及报告数据的引用统称为“报告”),从网络功能、网络的利弊两方面对中职学生上网的特点及原因试进行分析:
1.中职学生上网行为特点。①娱乐消遣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目的。从“报告”看,该功能占的比例从2006年的45.05%到2010年的49%,基本稳定。关于是否浏览过网上的色情内容,84.8%的人表示从未浏览过,15.2%的人表示偶尔有过;对于学生上网做什么,半数以上教师认为是:聊天、玩游戏、听音乐;73.3%的教师表示,曾教育过学生如何对待网络中的不健康内容,10%的教师明确表示未曾进行这方面教育;②交友的作用在上网学生中占的比例较低。从“报告”看,交友沟通从17.89%,降低到13.4%。对于网上交友,赞同和坚决反对的教师分别是6.67%,30%的教师表示顺其自然,56.7%的教师表示应该根据不同学生区别对待。网恋是当下青少年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对青少年的情感发展、人生态度影响较大,也时有报道学生因为网恋而导致的违法犯罪事件。从“调查”看,约半数教师认为,只要双方没有欺骗行为,这也算一种好的交流方式,而且这是现实社会人际交往少造成的,不能简单否定这类行为;10%的教师认为这没什么不好,甚至愿意尝试;26.7%的教师明确表示这是不好的行为;从“调查”来看,被试者中,77.3%没有网恋经历,13.6%有网恋经历,9.1%的人说不清是否有;对于网恋是否会有幸福的结果,完全不信和相信有时会的人均为48.5%,完全相信的人为3%;网友的见面要求,59.1%表示不见,25.8%表示会和同伴一起去见,9.1%的人会问问家长或朋友再决定,只有1.5%的人表示当然要见;③学习求知的积极意义并没有充分发挥。从“报告”看,学习求知的目的从2006年15.65%有波动的上升到近来的25.1%,表明上网对学生获取知识正在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但通过上网完成作业的比例并不高。可见从未成年人把娱乐消遣作为上网的主要目的,学习求知的作用并没有很好发挥。④关于网络言论的看法。对于网络上有关时事的评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从“调查”来看,60.6%认为有的符合,19.7%认为很多不符,只有10.6%认为一般符合,有7.6%认为二者毫不相干;关于自己在网络上发表的评论是否与自己现实中的观点一致,有54.5%的人表示几乎一致,42.4%的人表示不一致,不一致的原因分别是:网络上没有人认识自己,可以说出真实想法(28.8%)和网络上发表的观点只要有新意,吸引人即可(13.6%)。
2.中职学生上网的利弊。对网络利弊的看法未成年人与成人看法差异大。①从发展趋势看,互联网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愈来愈大。报告显示2007年有47.40%的学生认为上网对学习生活有帮助,2010年这个比例达到87.4%。但家长和教师并不认同。2006年有四成的人认为上网弊大于利,建议设专门的未成年人网站。而到了2010年,比例最高的看法(25.6%)认为要“加强未成年人的道德规范教育”。②家长和教师对网络对学生不良影响的担心一直居高不下,但大部分认为要因势利导。2006年40.8%受访者认为学校有网络成瘾者,到了2010年仍有30%家长明确表示互联网“弊大于利,高于表示“利大于弊”的18.3%的家长,但比例在下降,家长对网络的接受程度在逐渐上升。教师中有22.2%的人认为青少年的不良倾向在网络中进一步放大,网络不利于青少年情感的发展,只有不到30%的人认为网络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好处;从“调查”看,学校或家长应如何看待青少年上网,分别有82.2%和67.7%的人认为应因势利导,而不应强烈反对或限制。
二、从网络文化看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1.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原因。①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有近一半认为是个人。导致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从“调查”看,来自社会、家长及教师的看法认为主要是:青少年好奇心强(61.8%)、自制力差(47.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50%)和家长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20.6%)。而从2010年的“报告”也发现:“来自学生的46.6%认为无人监护(自己住校)的学生上网,46.2%的认为是与父母感情交流”不太好“。②另外一半归责于家庭社会。对于网络对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影响,过半被调查者认为:网络对学生会产生负面影响。对学生的德育来说,网络、学校、家庭和社区哪一方面影响更大?约一半人认为是家庭,其次认为家庭、社区、网络的影响比学校更自然和不知不觉,只有16.7%的人认为学校是德育的主战场。[5-7]
2.从网络文化分析青少年网络问题。网络文化的自由、开放性使不良现象的出现难于控制和预防。网络文化时空错位化的特点也为不良文化滋生和蔓延提供了泛滥的场所。开放性的网络缺乏制约机制,不利于网络监管。青少年成长阶段的特点,面对开放的、时空错位的网络极易缺乏正确认识和自制力。
三、解决网络文化问题的对策
由于网络文化基于网络技术,其形态受网络环境的制约,因此,解决网络文化问题必须从学生接触的网络环境入手,解决网络技术制约因素,提高数字素养,发挥人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提高“数字素养”。网络信息具有多媒体化、非线性化、时空错位化等特点。两位以色列学者Aharon Aviram和YoramEshet-Alkalai在1994年提出了网络时代的数字素养新概念框架,被《远程教育百科全书》列入数字学习的主要模式。我认为,从信息运用来看,数字素养可分三个层次:①了解和理解超媒体数字信息能力。即图片-图像素养,包含理解文字、图片、声音等信息的能力。在网络化媒体环境,基于文本的句法环境已演变为基于图形的语义环境,图形思维的认知技能起到决定作用。②掌握数字信息能力。即上文所指的再创造素养、分支素养、信息素养等素养。即具有多媒体阅读信息技能,具有从表明不相干的零碎信息中建构知识的非线性的信息搜索技能,具有批判性地分辨信息真伪的技能。其中多维思考的能力和合成信息的技能起决定作用。③运用虚拟空间能力。即“社会-情感素养”方面的能力。信息获得的同时,我们必须要与他人共享知识,而这种数字化的交流形式进行的是信息和情感交流,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多媒体化、非线性化、时空错位化的特点,给人们识别虚拟空间里各式各样的人带来很大难度,极易掉进互联网上的陷阱。
2.提高“数字素养”的途径。①提高数字化学习能力。网络时代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对网络的运用能力,否则将被时代淘汰。我认为主要从思想意识、技术能力和推广使用等方面下工夫。充分认识网络对教育的积极作用,中职学生对网络有强烈的喜好,但调查告诉我们,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积极促进作用,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网络已深入学生心灵中,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将无法适应今天和未来的教育需要。要善于运用网络化工具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数字素养的高低不是天生的。我们不能把网络看成洪水猛兽,而应适应网络文化环境下需求,提高学生理解超媒体数字信息能力,引导学生善于从网上获取知识;提高数字信息能力,掌握在网络上的立身之道和处世之道,做人之道和做事之道,培养完善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社会-情感素养”方面能力,使学生懂得制作应用软件、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宜学习的网络环境。②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今天,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中一个重要渠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从几方面着手:加强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内容建设。从调查的结果看,未成年人极少利用网络联系老师。因此网络在沟通学生和教师的作用远远未被发挥。要通过在网上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和服务青少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网络文化活动,推行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网络观念,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加强网络的法制建设。网络是未成年人寻找心灵家园的重要场所,如果网络社会不受道德规范的限制,而成为某些人发泄不满、违法犯罪的工具,网络社会将失去它的积极意义。因此,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还要注意网络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心理教育,协调网络人的关系,规范网络人的行为,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和教育。自律和他律结合,加强网络安全管理。首先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通过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自我防范意识,并强调网上教育和网下实践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其次要从技术上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监控。如韩国使用技术手段,通过信息隔离和过滤来阻止接入“不当站点”,以保证互联网管理的健康有序。但我国开展的相关尝试,未得到广泛的认同、支持。
参考文献:
[1]张相轮.网络文化及其哲学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9).
[2]唐曼玲.浅谈中小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B/OL].(2007-7-17).
http://.cn/.
[3]广东省教育厅“整体建构中等职业学校网络德育体系课题组”.整体建构中等职业学校网络德育体系课题组研究报告[R].2012.
[4]2006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应用状况调查报告[DB/OL].(2010-10-30).
http:///pr/.
[网络文化对中职学生影响的实证分析]相关文章
- 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实证研究
- 技术创新方式选择与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实证分析
- 货币政策对煤炭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
- 2005—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
- 深圳市产业升级实证分析及策略研究
- 我国企业战略制胜的实证分析
- 初中生与网络文化
- 中职毕业实习鉴定报告四篇
- 当前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提升策略
- 中职学校“屏奴”现象的初步研究
- 体育游戏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成本会计实务教学探讨
- 中职院校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说课设计探讨
- TPACK模式与中职数学整合的课堂实践
-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影响力报告
- 对计算机专业应届生需求调查分析报告范文12篇
- 房地产成本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范文3篇
- 服务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3篇
- 服务效率总结分析报告和工作记录8篇
- 干部队伍分析报告13篇
- 高中智慧课堂教学设计分析研究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机场安全评估介绍
- 基于ESI与InCites的高校学科发展分析研究
- 国产板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与罗氏cobas,E602免疫分析系统对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的比对分析
- 职工思想动态分析报告(集团公司)【优秀范文】
- 上一篇:关注网瘾少年,恢复健康青春
- 下一篇:有的放矢 避害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