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从电影美学角度解读《阿凡达》

时间:2022-03-16 09:46:04  浏览次数:

由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于2010年1月4日零点在国内首映起,火爆程度在预想中点燃。《阿凡达》已经成为史上最卖座的电影。无论在画面、音乐、故事情节、计算机特技等方面,这部作品都可以说是最高端的完成品。它既有大片的场面,又有感情片的情节,新奇的想象力、精美的画面和完美的技术简直无与伦比。难怪导演陆川在看完《阿凡达》后抒发自己的惊叹说:“这是我们中国电影人要集体目睹的,集体服气的一次完败。”

为何《阿凡达》会有如此的轰动效应,且这种火爆是全球性的。为此笔者到影院里看了两遍3D版,在这里想从电影美学角度谈谈自己对这部电影之所以成功的看法。

一、《阿凡达》的美学价值体现在“真”

美学中“真”是各个物种自身具备的客观规律性。[1]在电影美学中,电影制作的科技美也属于“真”的范畴。科技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科学的不断探索而产生的,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规律性。《阿凡达》的成功首先是体现在技术所表达出的真实感上。这种真实感在电影中通过以下两种形式完成。

(一)3D技术的运用

国际上是以3D电影来表示立体电影的。3D立体电影的制作有多种形式,其中较为广泛采用的是偏光眼镜法。通过偏光眼镜的作用由大脑神经产生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展现出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使观众感到景物扑面而来或进入银幕深凹处,能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感。《阿凡达》不仅通过3D技术创造出影片的立体效果,而且还通过IMAX(“最大影像”)的放映系统,使电影能够比传统的胶片放映获得更大的空间感受和更高的影像解像度。这就改变了传统电影的观看模式,使电影的观赏变成了一种全新的视觉和心理的享受。不得不说,《阿凡达》的成功与3D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3D技术使影片有了清晰的层次感、层次分明的远景与近景以及触手可及的动物、植物和人类,使观众与影片产生了心理上的互动,让观众跟着角色进入到情节中,这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是2D影片无法达到的,所以看过2D和3D两个版本的人普遍认为2D与3D没有可比性,精彩程度逊色许多。

(二)计算机特效的逼真

《阿凡达》)作为卡梅隆继《泰坦尼克号》之后的14年积蓄力作,其中使用的特效技术是空前的,超过5亿美元的制作成本,是迄今为止影史上最昂贵的影片。

在《阿凡达》之前,早已出现了3D电影,为什么都没有像《阿凡达》一样成功,从技术的层面看,《阿凡达》在计算机特效逼真性的处理上是史无前例的。这里不得不赞赏导演对影片的高要求。正是詹姆斯•卡梅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对影片的每个环节都高标准严要求,才打造出技术如此完美的影片。

许多观众在观看《阿凡达》的时候,都感叹潘多拉星球不像一个虚构出来的星球,甚至觉得自己在观影时,就生活在那个星球上。有观众说:“当杰克用脚趾触碰泥土时,我也会感受到脚底泥土的松软,电影从来没有这样真实过……”亦真亦幻,真假难辨,应该算特效的最高境界了。

此外电影采用的是真人拍摄与三维动画相结合的手法,演员除了亲身上阵打斗外,片中他们经常与飞天野兽做伴,并骑着它们到处飞,演员也要骑在类似野兽体形的物体上来演绎,再把演员的动作用到动画人物的设计上,这样动画效果看起来就更为逼真,这种先进的拍摄技术令观众难分真假。

二、《阿凡达》的美学价值体现在“善”

人类艺术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里,经过人为加工的艺术之美被视作审美的最高境界。衡量一件艺术作品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往往就看其艺术加工的精巧程度如何。体现在叙事艺术上,如电影,就看其艺术虚构的效果是否高于生活的本来面目,塑造的人物是否比日常生活中的更完美。[2]

卡梅隆在《阿凡达》中塑造了一些完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主要体现在善待他人、善待自然上。比如卡梅隆在片中,用阿凡达对纳威人的正义行为来巧妙地代表了美国人对印第安人的忏悔。当初美国人以同样的动机来到印第安人的家园,用枪炮武力趋赶杀戮同是上帝所造的弟兄,抢占他们的土地和资源。片中历史重演,地球人来到潘多拉星球,带着同样罪恶的动机,同样的破坏力,不仅杀人放火,还要毁坏纳威人的精神根基:圣灵树。卡梅隆通过影片一方面来表达美国人对印第安人的歉意,另一方面仿佛在告诉我们:对他人不善是一种罪,罪带来的是毁坏,人类需要友善。

回顾影片,卡梅隆对于潘多拉星球以及纳威人的设置别具匠心,导演并不只想用这些视觉震撼来构建另一个星球,而是一种对地球的还原,还原我们人类自身与地球本来应有的一种关联,这种关联在电影中是以纳威人的触角体现的,他们的星球上的树木、动物,还有纳威人自己都有一种联系,在形态上可以展示为纳威人可以用大辫子来与动植物沟通,这其实象征着人与自然的沟通。正因为在那个星球,人与自然可以相互对话,所以人类可以尊重自然,可以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在感应上则体现为女主角为了救男主角,杀死了一群类似狼的猛兽,她会跪下来,为它们而祈祷,因为它们也是平等的生灵,它们嗜血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导演在片中无处不在渗透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再比如,神树,作为星球上最大的一棵大树,成为当地人的聚居场所,它庇护着所有的人——这其实象征着自然与人的包容关系。

电影里面有一句话:“所有能量都是借来的,总有一天要归还。”其实,我们人类无时无刻不与自然进行着密切的沟通和交流,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沟通对话的关系,只有产生了良好的沟通,社会才会和谐,人类与自然之间才会和平相处、双赢共生。片中所隐喻的善待自然的理念远远超过一般说教的影响力。

三、《阿凡达》的美学价值体现在“美”

电影的美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上面所说的善,其实也是美的一种表现,在这里笔者单就《阿凡达》在表现形式所带来的美感上做以下分析。

(一)画面美

《阿凡达》首先是一道视觉大餐。它的画面之美,超乎想象。影片带给我们的是一次新的生命体验,在优美的画面中,我们雪藏已久的想象力重新被唤醒,儿时那纯净的梦想重新出现。

从主人公杰克第一次踏上潘多拉星球,他就发现这里的美景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悬在天空中的湛蓝“月亮”;脚踏过便会发光的地面;高达900英尺的参天巨树;色彩斑斓充满奇特植物的茂密雨林;各种晚上会发光的动植物;像水母一样飘浮在空中的圣树种子;轻轻一触就会收拢的植物……还有许许多多叫不上名字的奇妙生物,让观众不知不觉就和角色一同进入那个遥远的星球,就如同梦中的奇幻花园。卡梅隆用他无边无际的想象包围着每一个观众。待到漂浮着的哈利路亚山在层层云雾中出现时,所有观众都会张大嘴,说不出话。片中女飞行员这时笑话杰克的那句台词“真该看看你们的表情”,同样非常适合坐在银幕前那些目瞪口呆的观众。

阿凡达画面色彩的运用也是美轮美奂。影片背景的蓝色以及纳威人身上神秘的蓝色;潘多拉星球地毯般的绿色草地;蝠魟龙身上红黄黑相间的条纹……气势恢宏,画面令人震惊,那炫目的色彩深深地印入到人们的大脑中。

色彩、形体、动作,这些都是《阿凡达》瑰丽画面组成的元素,但这部电影真正让观众酣畅淋漓的在于它让梦境可信、可见、可触。 梦境之美,无与伦比。

(二)音乐美

电影是包含造型艺术、语言艺术、表演艺术的综合艺术,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电影音乐,是与电影摄影、电影美术、电影表演等兄弟构成因素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来共同表达影片思想内容的。[3]电影是视听综合艺术,也是时空综合艺术。电影中的画面与音乐的关系,宛如二重奏中的两部曲调。尽管二重奏里的每一部曲调本身都不是完整的,都要受制约于对方的,但它们合奏起来就完善而动听了。

《阿凡达》不仅适合“看”,还适合“听”,从这部旷世巨作的音乐中,我们可以挖出很多好听的声音,比如钢铁声音、恢宏的交响乐(在潘多拉机场、还有挖掘机那段);Grace在直升机中鸟瞰世界时的音乐,沉而不伤,带着丝丝的对自然的敬畏;纳威人在圣灵树下祈祷的歌声,温婉动人……《阿凡达》中的音乐更多的是衬托出自然的美妙灵动。如《阿凡达》的主题曲I See You,詹姆斯通过非凡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他让我们在听这首歌的时候看到一种超越时空的不朽的美:爱情,勇气,责任,一种自然的回归。看过此片的人不可能忘记那一对“看见了”的眼睛,导演通过这对心灵的眼睛,顺着水母(圣灵)的引导,让我们看到那高耸的树木,那变幻的花朵,那勇猛的飞禽,那永存的圣灵树,人体躯壳之内那闪烁不灭的灵魂。音乐与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也正是电影音乐独特之美所在。

(三)人性美

《阿凡达》的画面做得宏大固然是优点,但是不能忽视电影给予我们的情感上的感动。比如女直升机师,外貌虽然不怎么美,但是当她接到摧毁巨树屠杀的命令时,依然返航,她平时表现的轻佻和对人傲视马上让人觉得变成一种侠气,展现出一种勇敢的女性美。再如阿凡达在动员纳威人时所说的:“这是我们美好的家园,我们一定要把那些想搞破坏的入侵者赶出去。”我们看到一种战争,没有生与死的区别,没有胜与败的分界,只要有人活着就会持续下去,这就是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维护,对真、善、美的追求,体现出一种伟大的人性美。

虽然社会上对《阿凡达》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成功的影片。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给我们以爱护环境的警示。在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真、善、美。《阿凡达》让我们认识到电影要在娱乐的同时能给人带来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相信《阿凡达》不是一个结束,而是电影史上一种变革的开始,我们在认识《阿凡达》美学价值的同时,更应去思考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期待不久的将来中国也能拍出如此优秀的影片。

[参考文献]

[1] 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55.

[2] 孟涛.银色的梦——电影美学百年回眸[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341.

[3] 李泱.电影美学原理[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206.

[4] 熊立.中国当代奇观电影的美学反思[J].电影文学,2010(01).

[作者简介] 杜秀玲(1976— ),女,吉林白山人,硕士,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推荐访问:美学 解读 角度 阿凡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