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媒体融合时代生态纪录片审美特性与生产传播研究

时间:2022-03-16 09:49:22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以近几年我国优秀的生态纪录片为例,分别从自然美、意境美、和谐美三方面阐述它们具备的审美特性。在媒体融合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很多传统媒体均开始尝试全媒体转型,制作适合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因此,生态纪录片在生产与传播方面也面临重大变革。我国生态纪录片中审美特性与文化品位的增强、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变革,势必为生态纪录片的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关键词:生态纪录片 审美特性 生产 传播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0-0123-03

生态文明是举国人民共同的对自身环境的期盼。生态纪录片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它们以唯美又现实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并且逐渐受大众欢迎与认可。下面以我国生态纪录片的审美特性与生产传播的变革来研究近些年我国生态纪录片的发展。

一、创作内容审美特性的增强

全媒体语境下,人们不仅仅需要从生态纪录片中看到大自然的美丽、真实的社会发展状况,还希望从中得到艺术文化的熏陶。我国古代唯物色彩的艺术观既强调艺术对客观生活的反映,要求艺术作品“显现真实”“不参虚妄”,又强调主观对艺术的作用,如王夫之所说的“即景会心”“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①西方艺术大师培根说:“艺术是人与自然相乘。”艺术美“乃是灵魂与自然一致所产生的结果”。②这都既说明了人的主观作用,又强调人在面对同一客观景物时,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与反映。当下生态纪录片的创作内容要在传播自然美的基础上,赋予艺术文化之美、意境美等更高超的审美境界,满足处于全媒体语境下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知识水平的受众。

(一)自然美

自然美是当今生态纪录片最本性的表现。随着摄影摄像技术的高度发展,生态纪录片的画面内容高清、唯美、精致,是在第一时间最能吸引观众眼球的表现形式。大型生态类纪录片《森林之歌》《美丽中国》《第三极》《我们诞生在中国》《航拍中国》等,它们用自然真实的影像画面书写了一部部美丽中国的诗意画卷。《森林之歌》的《绿色版图》这一集中,在视觉语言方面,影像资料的客观性、原真性特别强,还原了自然的、逼真的大森林环境,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影片遴选了森林中的典型植物和与之相关的动物,例如秦岭和秦岭四宝,把动物与森林的密切关系通过一帧帧自然、客观的画面表现出来,让人深切体会到自然中万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同时还赋予人们美的享受。在听觉语言方面,影片也选用了与该地区文化艺术背景相匹配的音乐,从而达到声画统一的艺术境界。例如,在介绍大森林中的胡杨树时,响起的背景音乐具有新疆音乐风格,这就做到了当地真实影像画面与特色音乐的紧密契合,能让受众从视听两方面加强对当地自然环境与文化艺术的深远向往。纪录片《森林之歌》唯美的画面诠释了大自然真实、美丽、和谐的情景,悦耳的同期声传达了大自然最动听的声音。所有表现元素以最佳的配合度,向世人演绎了一曲动听的“森林之歌”。

(二)意境美

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艺术作品应达到意与境、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既强调艺术对客观生活的忠实,也强调主观对艺术的作用。③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④唐人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⑤它们都在强调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生态类纪录片中,创作者为了表达思想情感通常会用客观、真实影像画面来传达意境之美,融哲理或智慧于客观的景物中。纪录片《第三极》的《上善之水》开始处用24个镜头介绍印度人来到普兰神山圣湖的场面,第8、14、16、19、22个镜头都是介绍普兰圣湖圣洁、唯美的画面,犹如一幅幅色彩自然、绚烂的油画呈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心灵的净化与洗礼的作用。其中一位坐在车里的印度妇女激动的流下了泪水;一位男子下车后,摄像师用特写镜头拍摄了该男子双手接触清澈的湖面,浸润在圣洁的湖水中。面对大自然馈赠给人们的美丽、浩瀚、神奇景观,人们跻身在此美景中,被它们美的魔力深深吸引与感化。不管人生之路是平坦或曲折的,在壮美的景观面前,内心会充满慰藉的舒适感与欢愉的情感。随着美景美的延伸,人的心灵也得到美的延伸。在生态纪录片中,很多精美的画面背后潜藏着各种情感力量,需要受众把客观景象与自身主观情感相结合,如此才能领略影像的意境之美。我国生态纪录片创作内容应结合时下受众的接受特點,融写实与写意画面为一体,给人回味、思考的空间。

(三)和谐美

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和”的境界,在儒家思想中更多地是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在道家思想中,更多的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禅宗中更多强调人与人心的和谐。从个人到自然、社会、文化艺术甚至整个万物世界,“和”无不贯通。“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是我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当下,生态纪录片承载着生态保护意识的宣扬与生态哲学思想的浸润任务,意在引领大众要保护生态,做到人与世间万物的和谐相处。生态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画面精美珍贵,故事感人、有吸引力。影片传达了一种普世价值观:人与动物一样,有生存的竞争、有爱、有责任、有情感。人们要遵循自然的优胜劣汰法则、适应生存发展规律,利用自然而不破坏自然,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纪录片《美丽中国》第三集中介绍了这样一幕感人的场景。在物资极其缺乏的情况下,女尼依然手拿食物喂养国家野生保护动物——藏马鸡,在她的细心照料下,藏马鸡才平安度过了寒冷的冬季。那里的黑颈鹤可以在农民村舍或田地里自由的行走,农民很欢迎它们的到来。该片用一系列真实自然的影像画面,告诫人们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因此,当下我国生态纪录片创作内容在展现生态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应联系人们的社会生活,全方面、深入地展现人与生态的关系。

二、生产与传播方式的重大变革

在媒体融合的今天,很多传统媒体均开始尝试全媒体转型,制作适合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创作选题与理念渐渐摆脱既有的精英化模式,开始重视媒体融合时代传播的双向互动、开放特性,制作和传播适合媒体融合背景下受众乐于接受的纪录片。

(一)生产方式的嬗变

真实性、客观性,这一纪录片的特性使得人人可以成为创作主体。人们可以随时拿起手机摄录周边的影像信息,然后利用影视后期非线性编辑软件编辑成为一部完整的纪录片作品。这就实现了纪录片影像内容的丰富性和信息的及时性,从而涌现许多优秀的接地气的纪录片作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借助新媒体播放平台,如互联网各大视频网站,如搜狐、优酷、腾讯视频等设立的纪录片频道,以外包或购买版权的形式生产、传播纪录片。生态纪录片的发展可以利用新媒体这一生产、传播的重要渠道来扩大自身影响力,丰富自身发展脉络。每个人不管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有生态符号。把周边生态文明的缩影或生态问题的显现若能用纪录片的形式展示,人们都会对自己所处的生态环境给予更大的关注。生态纪录片的发展,不仅要继续用好传统媒体的生产、传播平台,更应该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根据不同平台的传播特性和规律去灵活调整纪录片的形式,实现生态纪录片内容生产的多元化,及时根据受众的反馈,把握不同层次受众的接受心理特点、审美趣味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传播特性的变革

在全媒体语境下,首先,生态纪录片的传播范围扩大和传播对象的细化。媒介融合的强大影响力和传播范围打破了行业之间、区域、国家甚至世界的传播壁垒,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可以双向互动,互动也是一种传播与不断升级的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当下新媒体的存在与发展逐渐成为受众信息接受的第二大阵地,并且生态纪录片的传播对象会逐渐细化。年轻的受众喜欢用手机这一新媒体方式来接受信息,即时性与互动性非常强,有利于生态纪录片发展得到及时的年轻受众信息反馈,从而发展自身。如年轻受众喜欢的微博、微信到现在的直播等新媒体方式,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层出不穷,将为我国生态纪录片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大的“舞台”,生态纪录片的传播影响力会进一步增大。其次,生态纪录片的传播渠道更广。全媒体的融合,将极大扩展生态纪录片的传播渠道。除了电影、电视等传统传播渠道外,新兴的媒体如视频网站、各大网络论坛、微博、微信、QQ、直播、移动客户终端等,都可以對我国生态纪录片进行传播。视频网站如搜狐视频、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都有纪录片专门的栏目。生态纪录片的传播营销也可以充分利用各大视频网站的移动客户端进行花式营销,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总结与展望

我国生态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受众对象,创作不同形式的纪录片。在当今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中,更习惯以简短镜头、快节奏音乐的视听环境中接受信息,生态纪录片的创作要依靠新媒体技术与互联网的力量,一是打造形式多样的纪录片形式,二是要体现一定的思想内涵,具备审美特性,这样才能使作品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面对传播媒介的多样化,我国生态纪录片在坚守传统媒介传播领域的同时,也应该努力寻找或搭建创作、传播平台,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我国生态纪录片得到发展,那么对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将起到重要的宣传启示作用,激励人们采取实际行动保护家园。

注释:

①转引自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8页。

②转引自陈志昂:《审美文化与电视艺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133页。

③朱景和:《纪录片创作》,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75页。

④郭庆藩辑:《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页。

⑤转引自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81页。

参考文献:

[1]何苏六.透视2015年新媒体纪录片发展现状[J].电视研究,2016,(03).

[2]仲呈祥.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J].艺术百家,2014,(06).

推荐访问:纪录片 审美 融合 特性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