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研究

时间:2022-03-16 10:10:46  浏览次数: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调查法等对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提出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对策,旨在为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农村学校体育 存在问题 对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在场地器材设施、体育师资、体育课程和体育课外活动开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学校体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我国学校体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不均衡,农村学校体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体育的发展。为此,对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现存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以“城乡学校体育协调化发展”为落脚点,提出新时期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对策,希冀能为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场地器材不足、体育经费匮乏

从场地器材的建设看,大量的研究认为,场地器材不足已是农村学校体育存在的不争事实。学者王厚民等的研究表明:“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只有45.71%的学校有200米及以上的田径场,且几乎全部是泥土场地,有的甚至没有跑道。82.44%的学校有篮球场,且只有一半是水泥场地,但损毁较严重。体育器材严重匮乏,有近78%的学校体育器材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2]

从经费的投入看,大量的调查表明,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极其匮乏。吴剑明等学者的研究显示:“91.2%的中学和52%的小学有数量不等的体育经费,但大多数学校无稳定的经费投入,粤西地区农村小学生人均体育经费不足1.3元/年,中学不足3.2元/年。”[3]学者张晓程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被调查的120所农村学校中,仅68.8%的农村学校每年体育经费的投入能够达到学校总经费投入的1%。”[4]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经费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最大瓶颈。

2.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质量不高

受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场地器材不足、课程资源开发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既无法向城市那样实施多元化的体育课程,又无法将以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为主体的城市学校体育移植过来。于是,农村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模式陷入“单一”和“僵化”的泥沼,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学难以充分调动农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低下。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规定:“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然而调查发现:圄于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匮乏和场地器材不足等诸多因素,我国农村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呈现“无组织、无计划、无指导”的“三无”特征。大多数学校尚不具备开展课余训练的条件和环境,加之学校间运动竞赛活动数量的减少,使得农村学校课余训练的动力机制不足。

3.领导对学校体育的认识不够、学校体育的地位低下

尽管学校体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在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进程中,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仍有很多地方政府和农村学校领导将“学校体育”置于思想的“重视”和实践的“忽视”地位。2013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与学校体育相关的内容进行统计显示:“只有北京市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提及学校体育的相关内容。在地、市级政府工作报告中,仅有两个地区提及此内容,而在县一级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101个区县为例,未发现有提及学校体育内容的相关报告。”[5]思想“重视”和实践“忽视”的巨大反差致使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处于被边缘化,学校体育的实际地位不高,也造成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种种举措仅停留在理想或口号层面,而无法付诸于实践层面。

4.体育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下降、教师待遇不高

体育师资是推动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仍存在体育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下降、教师待遇不高等问题。首先,专职体育教师数量不足。通过文献查询和访谈调查,我国农村学校的教师学历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但兼职体育教师的数量很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兼职体育教师甚至超过了专职体育教师的人数,且在多数村一级的小学基本上没有专职体育教师。其次,师资队伍的质量不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已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但由于自身因素和学校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淡漠,致使学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无法跟进,造成教师教学、科研和训练的相对滞后,从而使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质量下降。最后,教师的待遇不高,优质资源流失严重。教育部的《课程方案》规定,小学1~2年级达标体育课是每周4学时,3~6年级和初中阶段的达标体育课是每周3学时,高中2学时。以现有比例计算,平均一名农村专职体育教师至少要上近24个学时的体育课,当然这并不包括早操、课间操、课余竞赛和指导学生的工作量。然而,与繁重的工作量相比,体育教师并不能同其他课程的教师一样同工同酬,更不用说在职称评定、评优等方面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了。外界环境的忽视及自身发展的受限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无奈之下,很多优秀教师改行,致使优质师资流失严重。

二、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对策

1.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改善农村学校体育的基本条件

农村学校体育要谋求发展,应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提升和改善农村学校体育的基本条件。

首先,充分运用国家体育总局实施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改善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条件,应尽量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在农村学校,供学生和村民共享。其次,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规划的有关政策,积极争取扩充校园面积,为农村学校体育建设提供良好条件。再次,充分利用国家民政、水利、电力、广播电视、卫生、文化等部门实施的如“村村通”等相关工程,来改善农村学校的饮水、医务室等学校卫生条件以及学校体育的信息网络、图书资料建设等条件。最后,农村学校和地方政府应加强与国际相关组织的沟通,并利用其平台来提高农村学校体育水平。充分利用一些国际组织在中国农村实施的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中国举办的一系列关于儿童青少年健康、营养等方面的相关项目,来完善学校体育的条件。

2.积极推动“国家标准学校”建设

场地器材设施不足是制约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要想使农村体育更快更好的发展,这个问题亟待解决。从根源看,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短缺是因为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致使大多数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运行。如果农村学校在建校之初都能执行一定的标准,保证学校的基本条件,或许就能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因此,“一个标准的学校应具备何种条件”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例如,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规定:每新建一所学校都需具备一个体育场、一个室内体育馆和一个游泳池。通过这种做法,日本基本解决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匮乏问题。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组织有关人员,积极开展“国家标准学校”的研制工作,尽快出台相关标准和政策,并纳入国家《教育法》,通过法律的形式推动国家教育的均衡发展。此外,农村学校的体育器材设备包括体质健康测试的仪器设备,可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订购、统一分配,以保证学校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3.促进城乡学校体育互动,建立“帮教”机制

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目前,我国农村学校在体育师资、场地器材条件以及体育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而新农村建设中的“城市反哺农村”理念为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在短期内实现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整体发展,城市学校体育和农村学校体育应加强互动,建立“帮教”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和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结成“帮教兄弟学校”,在学校体育资源、师资培训等方面为农村学校提供帮助,并逐步形成“帮教机制”,促进城乡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还可制定有利于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如在师资配备上应先满足师资不足的学校、在体育经费投入和场地器材的建设上向农村学校倾斜等来促进城乡学校体育的均衡发展。

4.加强农村师资培训的力度,积极开发农村学校体育人力资源

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体育教师,建设一支思想素质硬、综合业务能力强、极具敬业精神的师资队伍,是当前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首先,国家应制定和实施面向农村基层教师的专项培训计划,并由县、市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其次,采用多种渠道提高农村体育师资力量。尽管教育部已结合新课标的实施,组织开展了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但仅靠教育部门一条途径,在短期内仍不能解决大量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问题。教育部应积极拓宽体育教师的培训途径,如配合体育部门开展农村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骨干体育教师的培训、配合卫生部门开展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或校医健康教育方面的专项培训等。再次,国家应着力建设全国体育教师网络培训平台,通过网络对农村体育教师进行远程培训。最后,应加强农村兼职体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工作,积极开发利用农村学校的其他体育人力资源。

5.形成农村学校体育和农村社区体育的良性互动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地位将会不断提高,农村学校体育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也会不断增强。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除了要“借势”发展外,还要通过主动“发力”来谋求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应打破农村学校体育和农村社区体育的藩篱,充分发挥自己在地理位置、场地器材、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到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来,并逐步形成农村学校体育和农村社区体育相互开放和资源共享机制,从而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和农村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

6.对农村学校体育要进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层推进

由于农村每个学校的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同,各个学校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层推进。首先,在体育场地器材的投入上,应以农村小学和初中作为投入的重点,并由省市级以上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农村高级中学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主要由县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其次,师资力量较强、场地器材条件较好的农村学校,重点应抓好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师资力量较弱、场地器材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重点则放在做好体育教学、开发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体育课程上。再次,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农村学校重点应放在加强学生营养、改善学校卫生条件上。最后,在师资培训方面,农村小学应以兼职体育老师和班主任为培训重点,而初中和高中应以专职体育教师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并由县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参考文献

[1] 田雨普,等.农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王厚民,韦勇,阮永福.皖西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和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3] 吴剑明,揭光泽,石真玉,等.粤西沿海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13(3).

[4] 张晓程.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与农村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的矛盾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9).

[5] 邱晨辉.学校体育难入地方政府法眼[N].中国青年报,2013-05-16.

[6] 黄铎.甘肃农村学校体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

[作者:侯海燕(1977-),女,山东德州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教育技术系体育教研室副教授,硕士;张健(1984-),男,山东潍坊人,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

推荐访问:新农村 农村 学校 建设 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