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特点
时间:2022-03-16 10:24:49 浏览次数:次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摘要从北京地区选取两所中学初一至高二年级1155名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来探讨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特点。研究共涉及道德、传统、交友、个人、安全5个领域以及家庭规则、父母权威认同和自主行为水平3个层面的内容。结果显示:自主性在整个青少年期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在不同领域中和不同的层面上,各年级不同性别的青少年自主性发展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青少年,自主性发展,家庭规则,权威认同。
分类号B844.2
1问题提出
对于自主性概念的探讨与争论由来已久,许多学术流派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权威控制理论(authoritative control)认为青少年自主性是青少年的一种独立的主观感受,尤其是在对父母控制和在家庭中做决定方面[1,2]的独立感。自主性发展对于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社会关系的建立产生深刻影响[2],在从儿童到成人的发展过程中,青少年需要发展起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以承担成人的角色和责任以及发展同一性和自尊[3,4]。
自Schaeffer在1965年提出自主性发展是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来[5],有关青少年自主性的研究层出不穷[6],从Steinberg、Sliverberg以及Greenberger等人的大量研究中可以看出,尽管自主性的发展不是平滑上升的直线,但其总体趋势是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5,7]。父母对青少年的权威控制是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2]。如果父母对青少年放弃专制控制,而采用民主的协商方式的话,青少年的自主性发展要好于其他家庭的同龄人。权威控制观点还认为,过早过多地给予青少年自主权将导致青少年内部控制的发展出现问题。青少年过早地从父母那里得到自主性将破坏青少年的自立(self-dependent)感。Dornbusch等人报告[8],父母给予青少年自主权的程度与青少年参与不良行为的程度明显正相关。近期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研究的代表人物是Judith Smetana,她通过研究青少年对不同领域中的父母权威和个人自主性的认知来考察青少年的自主性发展水平。她采用社会认知发展的领域特定性模型(domain specificity model of social-cognitive development)进行了大量研究[9~11],这个模型把日常生活中的事务划分为六个种类(领域),将青少年自主性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父母设立的家庭规则,反映父母对青少年的控制;第二个层面是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同,反映出青少年对父母控制的认同水平;第三个层面是青少年的自主性行为,反映出在自己的意愿和父母的意愿发生冲突的时候,青少年按自己意愿行事的程度。Smetana的研究对象包括中产阶级的美国白人和黑人青少年,结果发现,对于不同性质的六个生活领域,包括安全(prudential)、交友(friendship)、个人(personal)、多方面(multifaceted)、道德(moral)、传统(conventional),父母及青少年对青少年自主性和父母权威的认知是存在差异的,对于道德和传统区域的问题,父母和青少年都认为应归入父母权威,即应由父母来做出决定。而对于其它性质的问题则存在分歧,青少年比其父母更多地认为应归入自己的个人自主权限。国内有关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研究做得很少,陈会昌曾在一个验证Harris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的研究中比较了青少年对家庭影响的感受性和对同伴团体影响的感受性[12]。该研究对青少年自主性可算是做了一个侧面的考察,从该研究中反映出,中国青少年自主性发展与西方青少年自主性发展存在着相似性,即大致都是从单方面的认同父母权威发展到接受同伴影响,最终自主决定的过程。
究竟中国青少年的自主性发展呈现什么样的特点?中国青少年与国外青少年在自主性发展上有何异同?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哪些因素会促进或阻碍青少年自主性的发展,对不同年龄、发展水平的青少年而言,父母给予多大程度的控制对其身心发展最为有益,以及自主性发展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Smetana的领域特定性模型(domain specificity model)从青少年生活中的不同领域和层面对北京市的中学生进行考察,以发现其自主性发展的特点,为建立相关理论和增进对青少年发展的理解提供支持。
2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次调查的被试选自北京市海淀、通州两个区的两所普通中学的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五个年级的学生,每个年级各抽取两个班,去除无效被试,共获得有效被试1155名,男生557名,女生598名。初一男生114名,女生125名;初二男生108名,女生126名;初三男生132名,女生110名;高一男生113名,女生124名;高二男生90名,女生113名。被试年龄最小的12岁,最大的17岁。
2.2 研究工具
选用Smetana所编制的领域特定性模型问卷的中文翻译版,经过了三次翻译和回译而成。原问卷共有18个刺激项,涵盖了道德、传统、多方面、交友、个人和安全共6个领域,每个领域有3个刺激项。由于这些刺激项的确立是建立在对美国中产阶级白人和黑人家庭中青少年生活领域的分类,出于文化背景考虑,本研究对这些刺激项进行了因素分析,具体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发现在我国背景下,原项目中的多方面项目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分别与道德和传统两个领域的项目合并了。在其它项目中,除了我国青少年把选择吃什么东西归入私人事务领域,而西方青少年将之归入安全领域外,其它项目与原问卷的划分是一致的。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通过这5个领域来考查青少年自主性在3个方面的发展情况。这3个方面分别是:家庭中规则的设立情况;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同情况;在个人意愿和父母权威发生冲突时青少年的自主性行为的情况。这样,对青少年自主性的考察构成了一个5×3的结构。
家庭中规则的设立情况:询问被试父母在5个领域中是否对被试设立了相应的规则或有明确的期望。被试在设立了规则的选项后注明。各个领域中被选中的项目相加,得到该领域中该青少年受到父母设立规则的约束的情况。
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同情况:考察被试自己认为父母在五个领域的哪些项目上拥有决定权,也就是哪些项目应属于父母做决定的权限范围,而不是自己做主。被试在他们认为应该由父母为自己设立规则或提出期望的项目后注明。各个领域中被选中的项目相加,得到该领域中该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同情况。分数越高,则表明该青少年越多地认为父母有管理自己控制自己的权威。
青少年的自主性行为选择水平:考察被试在个人意愿与父母设立的规则发生冲突的时候的行为选择。题目的呈现方式如下:“当您不想遵守父母设立的这项规定的时候,您会怎么做?”选项有三个,分别是(1)听父母的;(2)听自己的;(3)看情况;根据不同领域中的选项,将每个领域中选择遵从父母意愿的项目得分之和,作为遵从行为分数,将每个领域中选择听自己的项目得分之和,作为自主行为分数。
2.3 研究过程与统计分析
由研究者、经培训后的心理学研究生担任本研究主试,统一指导语。团体施测,在学生上自习课时统一施测。施测时教师离开教室。施测时间45分钟。对收回问卷统一编码、录入。全部数据用SPSS 10.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分析
3.1青少年家庭规则的特点
从表1可知,青少年在家庭规则的设立方面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在道德、个人以及规则设立整体上都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说明在这些方面,女青少年家庭比起男青少年家庭而言,父母对孩子设立的相应规则和提出的期望较少,约束也较少。
在家庭规则的设立方面同样有很显著的年级差异。事后检验(Post Hoc)反映出在道德方面,初中一年级青少年家庭中的规则均显著多于其它年级。在传统和个人两个方面,初中三个年级均显著高于高中两个年级。此外,在安全规则上,初中三年级青少年家庭的安全规则显著少于其它年级。从家庭规则的整体来看,初一和初二年级的青少年受到比高一和高二年级的青少年更多的规则约束。
3.2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同的特点
从表2可知,青少年在父母权威的认同方面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在个人、安全以及权威认同整体上都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说明在这些方面,与男青少年相比,女青少年更不认同父母在这些方面对孩子设立规则。
在父母权威认同方面同样有很显著的年级差异。事后检验反映出在道德、传统、个人以及父母权威认同的整体三个方面,初中一年级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同显著高于其它年级。而在个人和交友方面,初中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同高于高中青少年。在安全方面,初三学生对父母权威的认同最低。
3.3 青少年自主行为水平的特点
3.4 从表3可知,当父母意愿与青少年意愿发生冲突时,青少年选择遵从父母意愿的遵从行为存在明显性别与年级差异。
在交友和安全两个方面,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出现更少地遵从行为,也就是说,女青少年更有可能听从父母的意愿。
在遵从行为上同样有很显著的年级差异。事后检验反映出所有五个区域以及遵从行为的整体上,初一都处于一个最高水平;此外,在交友和整个遵从行为整体两方面,初中生的遵从行为明显高于高一和高二的青少年,在个人事务方面,初一和初二的青少年的遵从行为高于高中两个年级的青少年;而在安全方面,高二学生的遵从行为在这五个年级中最低。
从表4可以看出,在父母意愿与青少年意愿发生冲突时,青少年的自主性行为水平在个人事务这一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青少年在处理个人事务方面比男性青少年更倾向于采取自主性行为。
此外,青少年自主性行为也存在显著年级差异,在道德、个人以及自主性行为整体三个方面,初一学生的自主性行为水平最低。在交友和个人两个方面,高一学生的自主性水平均高于初中学生。从整个自主性行为的整体来看,初三、高一、高二的青少年的自主性水平显著高于初一和初二青少年。
4讨论
以上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在不同的年级水平上,其家庭规则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同呈现随年级增高而逐步递增的趋势;青少年自主行为则随年级增高而增高。这个发展趋势整体上是与国外的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研究相吻合的,反映出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从依从父母控制过渡到实现自治的必然趋势。尽管整体趋势如此,但从上面的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在各个不同领域中自主性的发展是不同的,以下结合这些发展差异进行讨论。
道德和传统两个领域不论是在父母设立的家庭规则方面还是在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同方面呈现出相似的趋势,这说明父母给青少年设立的道德和传统两个方面的规则与青少年对父母在这两个方面的权威的认同在发展方向上基本是一致的,道德领域的家庭规则和父母权威认同从初一开始缓慢下降,到初三时最低,然后再缓慢上升。这说明,初三时,青少年父母对子女在道德方面的约束是最少的,而青少年在此时对父母权威的认同程度也最低。父母道德约束的减少可能是由于初三的青少年面临升学考试,父母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减少了对孩子的道德约束,这一推测可以从个人领域家庭规则的曲线上得到支持,初三青少年的父母对孩子在个人领域的规则明显增多了,这说明此时的父母可能更关心孩子是怎么分配他们的时间的,以及怎样处理他们的个人事务。初三青少年对父母的权威认同程度最低可以从国内的一些有关青少年道德的研究中找到支持[13,14]。国内的研究者发现,青少年道德发展在初二以后的青年初期日趋成熟。而初三下学期到高一是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初步成熟期,达到道德成熟的青少年开始能“自觉运用道德观点、原则和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13]。初三青少年在道德问题上开始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听从父母的控制,此时他们对父母权威的认同是最低的,但随着他们道德发展的日趋成熟,他们也不再盲目地反对父母的权威,而是独立地进行思考和解决,此时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同水平又有所上升,表现在初一到高一的权威认同是逐步上升的。高一以后的青少年道德发展基本成熟,他们对父母权威的认同也比较稳定了。对于传统这一领域而言,父母对青少年的约束日趋减少,而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同则是先降后升然后保持稳定。此现象的原因在于:尽管从严格的释义上而言,传统是包含道德在内的[15],但本研究所考察的传统领域则更多地偏重于风俗、思想、作风等社会因素。父母在青少年早期约束青少年在行为上遵从传统,一旦青少年的行为符合父母的要求,父母在这方面的约束就相应减少。而从青少年角度来看,他们的传统价值观更多地来源于父母的教育,与道德一样,他们经历了一个对父母权威从认同到怀疑再到认同并趋于稳定的阶段。这同样也反映青少年在道德领域和传统领域的自主性行为虽然也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很小,这说明,当父母意愿与自己的意愿相冲突时,青少年在这两个领域中自主性行为的发展是稳定而平缓的。
Smetana的研究中发现,青少年与父母分歧最大的两个领域是个人和交友。本研究中也反映出,在六个领域中,变化情况和起伏最大的也是这两个领域。从家庭规则上可以看到,父母对青少年个人事务的控制呈下降趋势,说明随年级水平的增长,父母对孩子个人事务上的管理是放松的,但在初三年级水平上,这种约束是加强的。原因在于,初三青少年面临升学,父母对他们加强在如何分配时间、娱乐方式等个人事务上的控制以达到督促其学习的目的。这一点也反映在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同上,尽管青少年对父母在自己的个人事务上的权威认同一路下滑,但在初三这个年级,认同水平是增加的,这说明青少年自己也认同在升学阶段父母有必要加强对自己的监控。
安全领域在家庭规则和父母权威认同两个层面上呈现的情况与我们原有预期不同。有关安全的家庭规则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样仅次于道德领域的规则,而是低于道德、传统和多方面领域,而青少年对安全领域的父母权威认同也不像预期的那样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许多父母即使没有明确地为青少年设定有关其安全的规则,或明确表达对青少年安全保障的期望,但青少年感知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安全方面的约束。而青少年对于父母的这种约束是很认同的。安全规则在初三年级出现转折,而初三年级的青少年对安全领域的父母权威认同也出现了转折,这可能是由于父母对升学的孩子采取了更多保护措施的缘故,我们常常看到毕业班青少年的父母接送孩子上下自习,对孩子的生活起居加倍小心,可能正是由于父母对初三青少年的日常监控加强而导致青少年认为父母太过小心或对这种控制感到反感,因而对父母的权威认同水平降低。
5结论
本研究对北京市两所中学1155名青少年自主性的五个领域和三个层面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1)青少年所受到的家庭规则的约束随着年级水平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女青少年比男青少年在道德、传统、个人以及整个规则总体上受到的约束较少。
(2)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同除道德、传统两个领域外,其余领域呈明显下降趋势,说明高年级学生在个人、交友和安全领域的事务上对父母权威的认同水平较低。他们更多地认为这些事务应该由自己决定。
(3)青少年在5个领域的自主性行为水平随年级的增高而出现增高的趋势,其中道德、传统领域的增长较平缓,而个人、交友、安全3个领域的增长较快,在这3个领域中,男青少年的自主性行为水平高于女青少年。
参考文献
1 Douvan E, Adelson J. The adolescent experience. New York: Wiley, 1966
2 Kandel D, Lesser G S. Youth in two world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72
3 Beyers, Goossens, Moors. A structural model of autonomy in middle and late adolescence: Connectedness, separation, detachment, and agency.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03, 32(5): 351
4 Bush, Ray. Separatedness and connectedness in the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as predictors of adolescent self-esteem in US and Chinese samples. 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2000, 30(1/2): 153
5 Steinberg L, Silverberg S. The vicissitudes of autonomy in early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1986, 57: 841~851
6 Noom, Dekovic, Meeus.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measurement of adolescent autonomy.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01, 30(5): 577~596
7 Steinberg L, Elmen J D, Mounts N S.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psychosocial maturity, and academic success among adolescents, Child Development, 1989, 60: 1424~1436
8 Dornbusch S, Carlsmith J, Bushwall S, et al. Single parents, extended households, and the control of adolescents. Child Development, 1985, 56: 326~341
9 Smetana J G, Asquith P. Adolescents′ and parents′ conceptio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and personal autonomy. Child Development, 1994, 65: 1147~1162
10 Smetana J G. Parenting styles and conceptio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uring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1995, 66: 299~316
11 Smetana J G. Conceptio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in divorced and married mothers and their adolesc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1993, 3: 19~39
12 陈会昌, 辛浩力, 叶子. 青少年对家庭影响和同伴群体影响的接受性. 心理科学, 1998, 21(3): 264~265
13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14 林崇德. 中学生心理学.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3
15 汉语大词典.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5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
Ji Nan, Li Yousui
(Research Center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4)
Abstract
Based on literature about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college student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 was developed. Many studies argued that subjective well-being was composed of life satisfaction and emotion. Tested on 376 college student, the college student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 consists of 41 items representing subjective well-being covering eight dimensions: self satisfaction, family satisfaction, negative emotion, positive emotion, energy, life satisfaction, social behavior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tructure was acceptable.
Key wordssubjective well-being, dimension,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特点]相关文章
- (完整版)青少年才艺大赛活动方案:少儿才艺大赛方案
- 【儿童才艺大赛策划方案分析】2019少儿才艺大赛
- 【舞蹈培训策划方案】 舞蹈工作室创业计划书
- 舞蹈培训策划方案|舞蹈工作室创业计划书
- 才艺大赛策划案 [少儿电视才艺大赛策划案]
- 舞蹈培训班策划方案 舞蹈培训班策划方案模板
- 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 学校体育的挑战与青少年健康促进
- 青少年政治意识和输出表达机制研究
- 发展对象培训个人总结:发展对象个人总结
- 党员发展对象培训学习总结|
- 入党发展对象自我鉴定党员发展对象自我鉴定|党员自我鉴定简短
- 2020党员思想汇报【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思想小结(精)】
- 发展对象培训小结:2020发展对象培训总结
- 某单位2020年发展党员工作小结_2018党员发展计划
- 入党培训心得体会 发展对象培训心得体会
- [党员发展对象个人总结] 党员个人总结简短
- 党员培训个人总结 党员发展对象培训小结
- 2018年村党支部书记工作总结【2020年学校党支部发展党员工作总结】
- 上一篇:社区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调查研究
- 下一篇:试析初级中学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