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现状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3-17 09:38:40  浏览次数:

zoޛ)j馟i5iuwӝ=$Oii_駾xן8μM5zۿ<:96^4iviiۏ駎?y_馝z뭵?z报告(65.42%)、解决问题能力(60.56%)、积极情感体验(53.93%)、心理健康常识的知识点考查(10.56%)。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问题中,大学生赞成的考核形式依次是以心理活动中的表现考核(57.66%),通过量表测试(24.64%),提交论文(11.91%),卷面考试(5.79%)。

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点考核方式并不感兴趣,不希望期末以知识点测试、卷面考试方式来评定成绩。而大学生更注重自己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自我心理成长自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健康情绪的评定,进而对大学生个人心理成长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9上课地点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典型的活动课程,对上课的地点有特殊的要求,要走出“教室中心”的局限。表9所示为对课程上课地点的要求,由此可见,上课一般要求在专门的心理活动室进行,这对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设施建设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2.10教材内容方面的建议

对于教材内容方面的建议,概括起来主要有:(1)多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典型案例,以增强说服力,提高对教材的理解;(2)多一些自测题,以便于进一步了解自己和分析自己;(3)教材编排要图文并茂,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4)多一些互动游戏,寓教于乐;(5)增加一些名人名言和励志故事;(6)增加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7)对于心理学专业知识,有的学生认为很必要,要求拓展阅读,而有的学生却认为过多,教材显得理论化过重。

2.11教师教学方面的建议

对于教师教学方面的建议主要有:(1)要多上心理活动课,多开展一些互动游戏;(2)要充分利用视频、音频等直观模式教学,避免照本宣科;(3)要有亲和力,同时避免课上涉及学生个人隐私;(4)要熟练掌握心理疏导的方法,特别要对少部分学生进行课后的单独辅导;(5)课内外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重视互动和分享;(6)态度和蔼,有幽默感;(7)有比较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

3思考

基于以上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较重视,并且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激发自身的潜能,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因此,笔者借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观点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提出一些课程改革的看法。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的倡导者和发动者赛里格曼(M.Seligman)等人于1998年确立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个主要领域: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转变了传统(消极)心理学研究方向,强调研究人性积极的一面,提出心理学是研究快乐的学问,以积极的价值取向关注人的积极方面和用积极的方式注解心理现象。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提出对心理学各个领域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间接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

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以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理念,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极情绪体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人格培养,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组织系统。进而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形成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汲取积极心理学理念,促进大学生积极自我的形成和积极情绪及积极情感体验的培养,提高大学生从学习生活中挖掘社会支持资源的能力。

3.1课程目标从问题模式走向发展模式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问题 防治心理疾病为主,偏重诊断性和矫正性心理,将课程重点放在心理问题上。这种导向容易使学生形成消极的自我暗示,从而不利于积极人格的塑造和积极品质的形成。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是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众所周知,预防性是建立在发展性的基础之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已经由预防性目标开始向发展性目标转变。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应从问题模式走向发展模式,坚持目标的发展性,把重点放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上,而不能只停留在对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讲解和分析,也不能只停留在诊断、解决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上。应该以发展的视角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积极情绪情感,增进主观幸福感,提升学习能力和自我效能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应对压力,树立自尊自信等等,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目标,指向现在,面向未来。

3.2课程教学方法从传统走向多元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点的讲述和心理学理论的灌输。虽然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教师的声情并茂、感染力来引起学生兴趣,但容易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长久以往容易导致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分为理论课和实训课两部分:理论课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情境模拟心理游戏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教学;实训课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运用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心理电影、心理剧和情境体验等形式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技能训练。教学实践中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年级、性别的大学生的差异性,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而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性较强,课程目标不是以认知结果为主,而是注重课程的内容体验和品质的形成,以学生的态度和心理保健技能掌握为目标,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模式,以“讲——学——论——演——得”的多元教学模式,让大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引导,促进其自学、讨论,再通过课堂心理活动或心理剧、情景剧等表演形式,来分享彼此在成长中的心得。大学生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其切身体验,让学生自导自演,分享感受。在教学实践中把教学班打造成发展性团体,强化团体成员的凝聚力、互动性和动力性。

3.3课程评价从他评走向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大多数学校沿用考查课的评价模式,通过写论文和平时成绩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事实上,他评式的评价模式由于课时少、人数多等弱点并不能全面准确反映学生态度变化、技能迁移等能力。因此,从课程评价的发展来看,应该呈现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特点。自评重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化,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重视学生自己对自己心理成长的评价,主要以自我心理成长报告的形式完成,结合学生自我心理成长经历,找到心理的优缺点,提出自我完善提高的策略,目的在于通过自我反思来逐渐提高自身修复能力,使其人格健全、完善当然,这种评价手段在实践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他评倡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在评价内容上,包括团体辅导活动的交流、学习心得、行为观察、情景测验、活动表现等多种形式的考查评价方式。大学生更注重过程评估,这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中注重过程、看轻结果的教育目标也是一致的。从他评方式转变为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方式,更能全面考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反思能力水平。

推荐访问:思考 大学生心理 课程 现状调查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