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电力企业信息化阶段性发展及研究

时间:2022-03-18 10:06:38  浏览次数:

[摘 要] 科技日益显著的市场竞争优势,促进了企业与信息技术之间的链接;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势必影响到企业的各个领城。研究发现,随着信息技术运用的深入,这种影响会出现阶段性发展的特点,并与组织变革、生产绩效等组织行为存在着互补性。本文在分析以往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模式理论的基础上,综合选取信息化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阶段特征指标,将信息化过程分成3个连续的阶段,并以此界定电力企业信息化现在所处的阶段及其相应的组织设计系统。

[关键词] 信息化;阶段理论;阶段特征;电力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8)18-0069-04

企业信息化,指企业围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这两个目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企业信息资源,提高其自身的经营和管理水平、研究和开发等能力,同时强化其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一个渐进的过

程[1]。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大规模应用可能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最重要和最深刻的一次技术变迁,但是这个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随着其过程的深入,这场信息技术革命对企业的组织管理和生产绩效带来影响,该影响最终将扩散到整个企业[2]。

一、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理论的比较分析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信息化这一领域进行了很多研究,并对其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因为研究的依据和侧重点各不相同,所以得到了不同的结论。本文将常见的几种企业信息化阶段分类方法归纳为表1。表中所列的几种阶段划分虽然没有机械的一一对应关系,但是都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变化。笔者认为,企业信息化阶段划分应遵循如下3个原则:(1)各阶段之间应具有连续性,这种连续性能反映信息化渐进的发展过程及趋势;(2)各阶段应具有显著的且易于描述的区分特征;(3)所标识的阶段特征尽可能全面反映企业的变化。Nolan(1979)、Synnott(1987)、刘英姿(2004)等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企业发展阶段问题。

这些研究所形成的共识是:若不辅以易于描述的阶段特征,则各个阶段很难清楚地描述信息化发展的连续过程。每个企业都会依照一定的阶段模式来发展,试图实现跳跃式的发展对企业是不利的,但是企业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起点。起点一旦选定,企业信息化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渐进发展过程[3]。

二、 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模式与阶段概述

企业信息化内容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来说,可以将企业信息化的具体工作分解为如下内容:(1)企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设施包括信息的软、硬件平台,通信与网络支持平台,信息的安全保障系统等;(2)组织的设计,顺应信息化特点的合理组织结构及相关的辅助设计;(3)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组织设计的基础上实现各种资源优化组合,同时使信息资源与技术产生最大的效益;(4)开展信息技术普及教育,按信息化的运作方式全面塑造企业和人的素质,使员工充分融合到信息化的企业氛围中去。所以,企业的信息化、人力资本、组织设计和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中,信息技术直接作用是发展导致信息化的要素价格下降,对信息资本的需求增加,企业通讯成本和协调成本的下降和生产绩效的提高;同时企业信息化的间接作用表现在企业信息化资本增加和通讯、协调成本的下降将进一步导致生产、管理、销售和采购模式发生变化以及产品和服务相应出现创新,而这些伴随性创新又会导致企业对于人力资本需求的增加并推动企业绩效的提高。企业信息化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结合就是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机制,如图1所示。

企业信息化评估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学者们也针对本国的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建立了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其中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的中国信息化指标体系比较具有代表性。其指标包括信息的战略地位、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应用状况、人力资源、安全与效益指数等几大类。其中,战略地位显示信息受重视的程度;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涉及对信息化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入;应用状况则包括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即生产运作、经营、营销以及管理决策等系统功能,在多大范围上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人力资源方面,主要反映的是员工的信息技术水平;信息化的安全投入也包含在指标体系中;效益指数主要反映企业的有形收益,无形收益因其不可量化故不予考虑。

本文综合表1所示的模型,重点参考Boar模型和刘英姿的阶段模式,归纳了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应用的三阶段模型,重点分析各个阶段特征参数的变化,以及分析在此基础上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机制的阶段性特点。

企业信息化过程具体有如下3个阶段:信息化初步阶段、内部信息集成阶段和网络化阶段。在前两个阶段,企业处于自身内部的发展和调整时期;在后一个阶段,企业针对外部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具体阶段的特征与指标参见表2。

在信息化初步阶段,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企业内部某些职能部门实现了业务流程自动化,如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等[4]。组织中成立了独立的信息服务部门,联系紧密的几个职能部门之间实现了信息共享。要求员工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管理层比较关注信息化短期效率的提高程度。尽管信息技术已经遍布企业内部,但是组织上基本还是采用以单个部门为中心的运作模式,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比较弱,对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还没有产生根本的影响。在这一阶段,企业基本的组织行为没有发生变化,仍然以松散的前科学化管理为主。

在内部信息集成阶段,企业建立了组织内部职能部门之间的系统集成的框架,内部建成了统一的数据管理系统,例如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组织水平界限被打破。企业能利用该统一的信息平台,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等管理工作。然而,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不再基于原有的部门结构,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并优化企业内部结构和主要的内部业务流程,使职能式组织尽可能符合企业信息系统的特点。企业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这样的适应性,这一要求使得以CIO为首的信息部门的作用格外重要,人员信息技术水平要相应地得到提高[5]。这时,相对效率而言企业开始更为关注组织的中、短期效益。此时企业组织形式开始发生一系列变化,企业集权和一体化程度加强,产品战略以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为主,企业内部开始实行刚性的专业化管理。

网络化阶段,信息与网络技术使得企业能够与供应商和分销商等合作伙伴一起实现数据和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或保留核心业务而将自己不擅长或盈利少的业务分包出去,打破组织界限,实现组织之间的业务流程重组;同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组织协调控制的网络化。面对易变的组织环境,企业自身通常是以团队或项目组形式来增强自身的柔性。在这个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处于战略层面,成为战略制定的重要依据[6]。企业组织结构和生产模式发生根本变化,相应地,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化,决策的层次降低,集权程度和企业一体化程度大幅度降低,分权的程度扩大,组织管理增加 。业务范围以及经营模式都必须重新定义,业务网络必须重新设计,企业开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和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三、电力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电力信息化是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是电力工业在电子信息技术的驱动下由传统工业向高度集约化、高度知识化、高度技术化工业转变的过程。电力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电力信息化工程是被原电力工业部确定的电力工业5项跨世纪的科技导向型工程之一。电力工业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设重点是信息资源的开发,是电力工业信息化的核心。各级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是电力信息化的主要内容,电力企业信息化包括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实现企业信息化,第一步要实现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通过生产一线的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直接采集在线生产信息;第二步是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该系统一般在企业组建运行一段时间后,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稳定运行、管理体制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开始实施。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管理机关内部的信息系统,其信息直接由在线生产系统传输和由基层单位报送,主要内容应包括机关办公自动化、业务数据处理、共享信息查询、电子邮件、Internet使用等功能。电力信息化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装备(硬件、软件)、电力信息网络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化重大工程4个方面。

在电力信息化建设的初始时期,电力信息化主要应用在:电力实验数字计算、工程设计科技计算、发电厂自动监测、变电站所自动监测等方面。其目标主要是提高电厂和变电站所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改进电力生产和输变电监测水平,提高工程设计计算速度,缩短电力工程设计的周期等。这一时期的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是计算机应用初期发展时期,计算机主体是国产DJS系列小型机,主要应用在科学计算和工程运算上。电力信息化发展到集成阶段,这一时期为专项业务应用阶段。计算机系统在电力行业的广大业务领域得到应用,电力行业广泛使用计算机系统,如电网调度自动化、发电厂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力负荷控制预测、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电力仿真系统等。同时企业开始注意开发建设管理信息的单项应用系统。电力信息化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为电力系统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时期。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电力行业(包括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实现跨跃式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有计划地开发建设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的应用由操作层向管理层延伸,从单机、单项目向网络化、整体性、综合性应用发展。

近期电力行业的信息化数据及2002年中国软件协会关于中国企业信息化的调查发现,目前电力企业信息化主要处于信息化的初步阶段和信息化内部集成阶段的早期,如图2所示,信息化的主要功能在于加强内部管理和提高生产效率。企业信息化的资本主要和生产管理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即企业信息化于刚性组织行为互补性较强,而且信息化主要与刚性组织行为和刚性的产品流程创新相互促进,趋于企业内部分权、企业逆一体化、产品多样化战略。

2004-2005年,随着行业重组的完成以及电力建设的加快,电力信息化的需求开始全面显现。各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两年的“沉寂”后,新一轮的信息化建设高潮正在启动。电力信息化经过近几年的调整与发展,将迎来新的加速发展期。对于发电企业,市场竞争的格局已形成,在大规模电力项目投产后,预计2007年我国电力供需将由短缺达到基本平衡,发电企业面临真正的市场竞争时代。市场竞争引发的管理水平提升,要求发电企业加速信息化建设。对于电网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需要以效益为导向,更加强调客户服务,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益。电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格局基本明确后,为了适应新的体制,信息化将在重新审视与规划下向着网络化加速推进。

主要参考文献

[1] Richard L Nolan. Managing the Computer Resource: A Stage Hypothesis[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1973,16(7):399-405.

[2] Richard L Nolan. Managing the Crisis in Data Processing[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79,57(3):115-126.

[3] S E Black,L M Lynch. How to Compete:The Impact of Workplace Practice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Productivity[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1,83(3):434-445.

[4] 纳格·汉纳. 世界银行报告——信息战略与信息技术扩散:欧美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历程[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5] W R Synnott. Information Weapon, Winning Customers,and Markets with Technology[M]. NY:John Wiley & Sons Press,1987.

[6] 汪淼军,张维迎,周黎安. 信息技术、组织变革与生产绩效[J]. 经济研究,2006(1):65-76.

推荐访问:阶段性 企业信息化 电力 研究 发展


[电力企业信息化阶段性发展及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