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是“中原作家群”创作的历史标注
时间:2022-03-19 12:13:38 浏览次数:次
摘 要:农耕文明是“中原作家群”创作的历史标注和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支点。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成为永远留在我们心中的民族记忆。“中原作家群”把创作根脉深植于中原地域文化的厚土中,以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为审美坐标,以乡土情结拨动情感的发条,书写着生长于中原大地上那些顺天应命、守望田园、辛勤劳作人们的生活、梦想,带领读者沉醉于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传统农业文明中,跨越时空与华夏儿女传承至今的文化形态进行着心灵对话,在文艺创作中守望美好的乡村记忆、倾听生命的沉重足音、传播诗意的生活理念,其文学底色彰显出中原地区特有的精神内核与文化精髓。
关键词:农耕文明 “中原作家群” 历史标注
作为中华文明的滥觞,中原既是老子、庄子、韩非子、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文化名人的诞生地,也是一块历史变迁朝代更替、战乱频繁灾难深重的土地。从上古至唐宋,先后有二十多个朝代定都于此,因此中原既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又是中华传统文化、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在这里汇聚沉淀,最终凝聚形成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闪亮的历史标注。
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从改革开放直至当下文坛,中国文学史上都留下了“中原作家群”的深刻痕迹,并且每个时代都可以列举出蔚为壮观的创作群体。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中原作家群”的成就、实力和影响之大鲜有地域性创作群体与之匹敌。随着“坚守与突破——2010中原作家群论坛”在郑州举行、“中原崛起——2012中原作家群论坛”在北京举办,“中原作家群”的地位再次得到了文学界的普遍认可,并受到了广泛关注。
文学创作是拼兑文明碎片、发掘文化基因、增进文明自觉、提升民族品格的“精神使者”,它与地域文化紧密相关。“中原作家群”正是在挖掘中原文化底蕴、展示中原文化生态、彰显中原文化魅力中剖析着几千年传统文化哺育下的中原乡土文明,他们“运用现代和后现代的创作手段,精雕细描,纵横捭阖,准确而深刻地画出了一方水土的精神内蕴,从而揭示出了当代人精神心理的本质,为当代中国文学提供了优秀的艺术范本”{1}。“中原作家群”的创作灵感、创作激情常常来自熟悉的故乡田园,他们的作品跃动着中原人不屈的精神品格、热切的生活希望和美好的人生理想,在无法抹去也无法淡化的“乡愁”中引领梦想实现新的抵达,并涵养着民族文学的时代气质。
一、“农耕文明”是中原地域文化的基本表征
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的深层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作家的写作习惯、表达方式、审美气质和艺术风格。中原地域文化是以中原地区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它以河南省为中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波及海外。触摸中原地域文化的灵魂与脉搏,“中原作家群”放飞翱翔的羽翼,穿越心灵的暖光,用梦想点亮人生路,以饕餮文化盛宴完成了一次次“原乡意识”的精神行走。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各民族间的贸易、交流、融合以及不同地域文化的展示,不仅会得到本地人们的喜爱,也会受到异域人们的青睐。正是在地域文化的坐标系里,通过彼此间的沟通、整合与创新,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各民族文化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多元互补、和而不同的关系中共存共荣、共同发展,民族文化才更具活力、更富魅力,世界文化才更加多姿多彩、光芒四射。
“农耕文明”是中原地域文化的基本表征。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孕育了中原文明自给自足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上古尧帝时期的民谣《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就描述了乡村闾里无忧无虑、一派祥和的农业生产生活情景。北周时期南阳新野(今属河南)诗人庾信的诗“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民黎”,再现了文化教育在衣食温饱解决后的重要意义。唐诗、宋词、元曲……反映的也大都是农业社会的生活图景。
“以农为本”是农耕文明的首要文化特质。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它以土地为本,规模小、分工简单,是以家庭、家族、宗族为生产主体的聚族而居的文化集成。在黄河泥沙冲积、温带季风气候等条件影响下,中原地区早在上古时代就形成了发达的农耕文明,率先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大门,并以强大的辐射力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根脉和华夏历史文明的主体。“渔樵耕读”是农耕文明的特殊文化缩影。打鱼、砍柴、耕种、读书是农耕社会的美好生活图景,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四种基本生活方式,蕴涵着古代人民对田园生活的恣意逍遥和淡泊自如人生境界的寄托和向往。中原上万年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历史,创造了内涵丰富、发达持久和长盛不衰的中原地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理想家庭模式“耕读传家”的推崇自然法则、崇尚耕读生涯、提倡合作包容的和谐发展理念,正是中原文化对人生最高修养的原则“乐天知命”思想的最初发端。
“安土重迁”是农耕文明的深层历史记忆。安于本乡本土生活,不愿轻易搬家迁移是农耕文明的传统和根深蒂固的观念。生活在农耕文明中的人们渴望安定、向往太平,厌恶暴力、反对战争。男耕女织、丰衣足食、老守田园是农耕文明的普遍心理,铸成了中华民族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农业生产需要吻合自然规律,顺应季节时令,于是,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农业生产模式便成为镌刻在中原传统文化内的岁月眼睛、历史廊窗。与历史年轮里游牧文明由于经常无法适应环境改变而突然消失不同,农耕文明的历史传承性、自然延续性、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了中原文化古朴庄雅、隐忍压抑、内敛纯净、含蓄清新的审美特性,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内在基因、文明密码和永恒记忆。
二、“政治意识”是中原地域文化的特色呈现
长期居于统治中心地位使中原地域文化在历史上曾以中心自居,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这种中原文化的政治性形成了国家利益至上观念,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中心地位”是政治意识的文化根基,作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大舞台,历史上在中原建都的王朝最多,中原大地曾长期是政权更迭、政治角逐的中心,发生了难以数计的政治事件和政治活动,积累了大量的政治智慧和政治经验。先祖黄帝开创了初始的政权制度,建立了“国家”的雏形。从尧、舜、禹的禅让制到夏、商、周的世袭制,完成了部落联盟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变。东周后期,诸侯间的频繁争战、“郡县制”的实施,彻底终结了奴隶社会,开启了封建社会的大门。此后,作为中古时代主要的经济与政治制度,封建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政府灭亡。
“君明臣贤”是政治意识的精神指向。中原文化的精神指向主要来自内在的道德良知和情感自觉,所看重的是“圣化”而非“智化”,期盼“君仁臣忠”,渴望“政治清明”,喜欢光明磊落、襟怀坦白的仁人君子,厌恶居心叵测、寡廉鲜耻的奸人恶人。忠心不二的比干、清廉公正的包拯、精忠报国的岳飞……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楷模。从思想观念上来看,农耕文明所蕴含的优秀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如爱国爱家、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集体至上、尊老爱幼、勤劳勇敢、邻里互助等价值理念都值得充分肯定和借鉴。
“教化作用”是政治意识的价值承载。为加强政治统治,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文化的教育作用,决定了中原文化发展具有较强的集权思想。中原农业文明的自然经济决定了国家只能依靠政治和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实现对内维持安定、对外对抗游牧民族,从而使中原人形成了深刻的政治参与意识。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市)人韩非的《韩非子·扬权》讨论了君权至上的道理,阐述了君主“执一以静”“自执度量”的御臣之术,并从天下“定于一尊”的构想出发,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中央集权政治蓝图。宋代理学的奠基人、洛学派的创始人程颢、程颐把“君为臣纲”归结为“天理”,为“君权神授”作论证,要求人们严格执行“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的职责。
但过分的政治性也导致了中原文化往往以政治判断作为审美标尺,文化人的服从、奴化心态及对权威、权力的迷信,使中原文化在一程度上沦为政治的附庸,对于文学创作具有较多的消极负面影响。中国当代反映农村、农民的知名作家乔典运在其《村魂》《无字碑》《问天》等小说中就以荒诞、冷幽默和批判锋芒,勘探、批判了封建思想、小农意识、国民劣根性等阻碍农民向现代化迈进的精神羁绊思想,读来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总之,肇始于中原的“农耕文明”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由它孵化出来的中原文化对构建整个华夏文明发挥了开创性奠基作用。中原地域文化浸润下的“中原作家群”大都富于理性、偏爱写实,强调社会、现实与人文关怀,注重对文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生存体验的写实表现,在对中原文化与生存关系的思考中展示与剖析了当代农民的灵魂裂变、心理痛疾和思想障碍,在对农耕文化的理性批判中展现了地域文化的延续、嬗变与发展。但正如有的评论家所指出的,“乡土情结既是优势,又可能成为负担,在有些作家的作品里,乡土定位已遮蔽了创作视野,面对城市化的冲击,他们表现出情不自禁的反感、退避、偏见情绪……一个作家可以终身描写农村,但在今天他若不能了解城市化带来的全民族生活的变化,就会固步自封。”{2}“中原作家群”许多作品在塑造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新型农民形象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其创作视野、创作观念、题材选择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与提高。
{1} 李少咏:《构建一座精神的小镇——评墨白的〈梦游症患者〉和〈寻找外景地〉》,《当代文坛》2003年第6期。
{2} 张义:《河南新时期小说创作研讨会纪要》,《莽原》1996年第2期。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如何让“中原作家群”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更出彩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5-GH-555)的研究成果
作 者:徐春浩,文学硕士,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教育研究。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农耕文明是“中原作家群”创作的历史标注]相关文章
- 上一篇:低年级数学拓展课程的设置与实施策略探微
- 下一篇:合理利用QQ工具促进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