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论生态城市规划策略

时间:2022-03-23 11:04:15  浏览次数: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建设生态城市,正在成为我国许多经历和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的城市,面对发展质量提升和发展方向选择,作出的重要战略目标追求。研究旨在分析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阻力,以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中生态建设为例,提出针对性的规划策略,探讨生态城市目标体系、规划方法、技术体系、规划重点等,并对规划的实施路径提出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生态城市;都市区;规划策略

0.引言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城市建成区规模迅速膨胀,人口、资源、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城乡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安全、生态服务质量已面临严峻考验和挑战。现以郑州都市区建设为契机,立足于战略高度,在分析既有生态建设实践基础上,总结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规划策略,创新理念和方法,并探索规划实施的有效机制。

1 生态城市概况

1.1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比较认可的生态城市概念是其涉及社会、经济、自然等多方面,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

1.2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

截止2011年2月,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230个,所占比重为80.1%。近几年,中新天津生态城和曹妃甸生态城的建设,是我国生态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实践,它们的建设特点是,尊重现状的地形地貌,在空间布局上,进行紧凑布局和组团发展,倡导绿色交通,水资源和能源节约利用。

1.3郑州都市区规划中生态建设

郑州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郑州都市区初步形成了西部石质山区水源涵养林、中部平原农田保护林、东部防风固沙林、北部防风滞尘风景林和城镇绿化为主的大绿化生态基本格局。但最近几年郑州市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建设滞后,迫切需要从全域甚至更大的空间角度研究生态要素,分析存在问题,对生态空间的布局、建设要求提出引导性措施,提出生态建设的实施策略。

2 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和阻力

2.1目标明确,缺乏有效的实施途径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后,往往由于目标的约束力不够、不能向下分解、不具有实践性,而一度搁浅。同时生态城市建设涉及多部门、多专业间的协同,需要纵向和横向间各部门的协调,如不能有效监督,建设成效也会大打折扣。

2.2生态城市建设忽视与中国国情的结合

中国人多地少,生态城市建设要充分尊重这一基本国情,有些城市大肆宣传要建设生态城市,但动机不纯,盲目跟风,一味强调政绩工程,生态城市建设成为政府宣传其政绩的噱头,提出的建设目标过高、过大,偏离实际,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必使生态城市的实践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2.3关注大城市和新城,忽视中小城镇和旧城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时间早、分布密度高、实践活动多,但是中小城镇鲜有提及,同时,新建地区的生态城市建设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因此很多生态城市建设选择新城运动,老城区内生态化改造被冷落,全面建设生态城市的总目标尚未得到普遍认可。

2.4生态城市建设一刀切,单一化和简单化

我国各个城市情况千差万别,人口规模、文化传统、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城市发展所处阶段各不相同,而目前有些城市生态建设策略和政策同质化严重,缺少与本地情况的结合,不能因地制宜,提出的相关策略很难达到期望值。

3 郑州都市区生态城市规划策略

3.1确立分层次、分阶段的目标体系

郑州都市区建设,应当强化中心建设,坚持“两不牺牲”,发挥其在中原经济区中的核心引领作用。综合郑州都市区发展条件,都市区建设目标为活力郑州、幸福都市,分项目标为田园都市、畅通都市、宜业都市、宜居都市、魅力都市、创新都市,生态城市建设也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在绿色、低碳、生态的要求下进行分阶段建设。

第一阶段,应选取生态格局基本稳定,具有良好实施条件的地区,作为生态先导区进行建设,形成生态示范工程。在该阶段应固化生态空间,新建地区运用绿色能源,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社区,推广生态技术。第二阶段,解决在都市区建设目标导向下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施综合性治理,使环境状况得到较大改观。按照《生态郑州白皮书(2013-2015)》要求,实施大气及声环境净化四大工程、实施水环境生态提升十大工程,实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六大工程、实施生态建设十大管理措施等。第三阶段,利用生态先导区建设的宝贵经验,维护生态治理的成效,在老城区和新城区全面进行生态格局的维护,形成可持续发展、绿色、高效的生态城市。

3.2技术体系的更新—构建多功能、复合化的生态体系

规划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生态源、生态斑块、生态廊道进行梳理,形成完善的生态体系。沿黄湿地生态源、嵩山山地生态源、西南山地生态源为大的生态源,大型绿地、湖泊、林地等作为生态斑块,在现有生态绿地的基础上,规划发展生态廊道,形成密网交织的生态绿地网络,形成生态系统的微循环。构建城市功能区与组团外围生态绿地相互渗透的复合生态网络。

3.3规划重点的明确—构建多层次、多视野下的大生态绿地系统

本次规划重点把绿地资源与生态空间进行有效衔接,以形成大生态绿地系统结构。这里的生态空间既包括湿地、林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草地等绿色生态空间,也包括农业空间,与传统的绿地系统规划相比,不再仅仅关注城市空间中的绿地,更关注大区域内生态空间。

依托生态建设现状条件,郑州都市区形成“一带两区生态骨架、环廊相接生态网络、绿核绿心生态节点”的生态绿地系统结构。

一带指北部沿黄生态保护带,两区分别指西南嵩山生态保护区、东部平原生态农业区。规划生态廊道包括交通廊道、水系廊道、市政廊道、组团隔离廊道、绿道。生态核心是拥有相对完善的生态斑块,是加强城市与自然良好沟通对话的重要区域。在大生态绿地系统结构的指导下,可进行次区域的生态绿地系统布局。

3.4规划内容的创新—基于生态优先的规划设计方法探索

3.4.1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都市区空间管制规划

规划运用GIS分析技术对水系、森林、高程、坡度、坡向、土壤六项因子进行评价,每项因子按照不敏感区、低敏感区、中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和极度敏感区五部分划分,最终确定都市区生态安全敏感性分区。生态安全敏感性分区是空间管制的技术支撑,最终形成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三个分区。

3.4.2生态底线的划定

为了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禁止建设区作为城市底线区,遵循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要求。规划确定将“水源保护区、山体水体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森林公园、林地、地质灾害易发区、地下文物埋藏区、重大市政设施保护隔离带、其他必须控制的生态廊道”十大类要素作为郑州都市区生态底线的划定要素。最终确定都市区生态底线总面积约为3600平方公里,人均生态底线面积为270平方米。

3.4.3非建设用地的划分与管控

非建设用地是都市区范围内,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规划期内不适宜或不允许进行集中城市化开发建设活动的用地,主要对应空间管制中的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规划将都市区范围内非建设用地分为八类,包括水源保护地、湿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林地、生态廊道、旅游休闲用地、生态农业用地。通过指标控制、生态保护建设引导对非建设用地进行空间上的管控。

4 结语

十八大生态文明的提出,势必会带来新一轮生态建设的高潮,但是目前生态城市建设缺少国家层面有效引导,地方生态建设任重道远。以后的生态文明建设笔者认为是一个综合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应着重研究低碳经济;引进与创新生态技术;关注老城的发展转型和生态建设;加强公共教育,普及生态文化,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全面建成生态文明社会。

参考文献:

[1] 戴善伟.城市建设的生态布局规划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0.

[2] 丁雷.浅谈生态城市规划[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09).

推荐访问:城市规划 生态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