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医疗援非,中国与非洲人民心连心

时间:2022-03-28 09:45:03  浏览次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1963年1月,中国第一个向世界宣布派医疗队赴阿尔及利亚,开创了共和国援外医疗队的历史。

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在非洲大地上,从撒哈拉大沙漠到东非大裂谷,从维多利亚大瀑布到乞力马扎罗火山,都有中国援非医疗队员的身影。据了解,中国援非医疗队既有综合队,又有专业组,既有西医,也有中医,以临床科室为主,又辅以卫生检疫、药品检验、预防保健、设备维修等多个方面,医疗队员则选择年龄在30至50岁之间、有相当临床经验的中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医疗队员在外工作一般为两年一期。

不少非洲国家物资匮乏、通讯不便、断水断电、传染病肆虐,还有的国家政局动荡、战乱频发……面对重重困难,中国医疗队员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人道主义精神克服艰难,为非洲患者提供帮助。

回想援非初期,没有电,医疗队就用手持电筒做电源;没有手术台,就用普通床自制;没有足够的器皿,就拿自己从飞机上带下来的餐盒洗干净消……他们利用简单的检查设备和手术器械因地制宜地开展救援工作。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医疗队引进超声乳化白内障复明、心脏搭桥、内窥镜微创和关节置换手术等先进医疗技术,为受援国患者提供更广泛的医疗服务。

例如,白内障手术已是成熟技术,可在一些非洲国家,能做这种手术的医生极度缺乏,失明的患者在朦胧甚至黑暗中艰难度日。2014年以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的中国眼科医疗队,在埃塞俄比亚等11个非洲国家共开展15次“光明行”眼科义诊活动,累计实施3969例手术,让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不只“光明行”,为了帮助非洲国家治疗各种多发疾病、提高医疗卫生水平,56年来,中国共向非洲48个国家累计派遣援外医疗队员约2.5万人次,诊治患者约2.6亿人次,极大地推动了中非友谊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播撒无私的大爱。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3年访问刚果(布)时,将援外医疗队的精神总结为16个字:“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

一项伟大的工程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冯勇说:“中国援非医疗队是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无私援助的杰出代表。无论是中国的援非工作,还是外交工作,中国援非医疗队都是一块金字招牌。这也是中国目前项目时间最长、效果最好、最贴近非洲民众的一项伟大的工程。”

而就中国援非医疗在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的特点,冯勇称,从区域的角度来说,非洲目前有54个国家,而中国在48个国家都有医疗队。

从北非开始,逐步向中非、西非、东非,再到南部非洲的过渡,可以说,中国援非医疗队已经遍布非洲。援非工作上,我国是根据非洲国家提出的需求派出医疗队的。例如,有些国家提出需要提升当地的医疗技术水平,中国政府经过考察之后就派出相应的医务人员。医疗队的派遣从地域上来说,并没有明显的先后次序,中国援非医疗队完全是根据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国家的需求来派遣,这样也体现了中国在派出医疗队工作上的公平性。只要是非洲国家有需求,中国会尽自己所能支持非洲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非洲民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医疗卫生服务。如果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中国曾经向71个国家派遣过医疗队,其中有48个是非洲国家。所以,从地域上来说,非洲国家是中国援外医疗队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从1963年至今,中国援非医疗工作一直在坚持,可以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2000年之前,医疗队以提供基础的医疗技术支持为主。进入新世纪后,开始尝试做一些创新工作。以前医疗队派出之后,基本上就是在当地看病。

2000年之后,我国尝试着做了一些创新,派遣一些短期的医疗队。比较典型的就是2014年非洲暴发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当时我国不仅派了医疗专家,同时也派了公共卫生专家去非洲支持埃博拉疫情的防控。埃博拉疫情防控主要是一个公共卫生的概念,它不是一对一,而是对一个群体的医疗工作。所以2014年以后,我国加强了对非洲群体的、公共卫生的支持。为此,我国在西非三个国家开展了埃博拉的防控项目,加强对公共卫生的培训和宣传教育,在卫生健康的促进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我國也正逐步在非洲开展疟疾项目和血吸虫病控制项目。在对非洲的医疗援助方面,中国正逐渐从以前的临床服务向公共卫生和临床并重这方面过渡。此外,我国的医疗卫生援助形式比较多样,有很多援建医院,同时也给非洲提供了大量的如奖学金和短期培训等医疗培训机会。

坦桑尼亚青年:我是中国人

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当地民众遇到中国面孔,总会热情地用斯瓦希里语喊“中国、中国”,或用中文说“你好”。

“我是中国人!”每当遇见中国朋友,苏莱曼都会这么说。因为40多年前,苏莱曼的母亲哈桑女士生产时遭遇难产。在第九批中国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妇产科医生杨伟文的帮助下,苏莱曼顺利出生、母子平安。几乎每年,苏莱曼都要陪母亲去趟中国,看望早已退休的杨伟文医生。

2013年3月,位于达累斯萨拉姆市中心的一幢16层的在建楼房倒塌,中国援坦医疗队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治伤员,并且连续坚守4天;2016年9月,坦桑尼亚西北部卡盖拉省发生5.7级地震,中国医疗队员作为第一批抵达现场的外国救援队员,同当地医生一起,共诊治超过500例次病人。

此外,中国医疗队员们还要时常深入传染病高发的落后地区开展义诊活动。据上一批医疗队员宋涛回忆,由于开展义诊的村庄往往极为偏僻,医疗队员们的住宿条件十分艰苦。不仅没有刷牙、洗脸用的自来水,经常连被子都没有,半夜被冻醒的队员们不得不将床单裹在身上取暖。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医生容丽媚参加了中国第九批援助科摩罗医疗队。在援非的日子里,容丽媚最难忘的是一次半夜值班,急诊来了一名因妊娠期高血压昏迷的患者,她的孩子被卡在产道内情况非常危急。经过容丽媚与同事们的全力抢救,母子转危为安。“等我一走出产房门口,一群非洲女性就围着我,跳非洲舞,当时我很惊讶,不知道是干什么。护士告诉我,她们是以当地最好的方式来表示对我的感谢。”

困境中的坚守

2014年西非暴发埃博拉疫情后,中国立即行动,帮助非洲兄弟抗击疫情,先后5次启动快速高效的紧急援助,派遣近1200名医务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支持疫情防控,援建了塞拉利昂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和利比里亚埃博拉诊疗中心……来自中国各地和军队的医疗队员同受援国人民并肩奋战、风雨同舟,帮助疫区国家控制了疫情,最终成功实现了“打胜仗、零感染”目标。

36岁的塞莱斯廷·金因为感染埃博拉病毒走进中国援利埃博拉诊疗中心。当她康复出院时,她用中文向在场的医务人员说:“谢谢,中国!”时任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说,在利比里亚人民遭遇埃博拉疫情时,中国率先伸出援手,唤起和引领国际社会关注与援助,为最终战胜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缺医、缺药、缺器械。”中国援助博茨瓦纳第15批医疗队麻醉医生林鹏焘说,这是他援非5个月来最深的感受。他介绍道,在一起子宫肌瘤剜除手术中,由于患者肌瘤多发、体积大,且与周围组织存在粘连,患者在手术中失血累计达4800毫升,并一度处于休克状态。而此时,当地医院的血库明确告知仅有800毫升红细胞可供使用。

危急时刻,林鹏焘采取了包括控制并维持好患者的血压等多种措施,同时建议手术医生尽快止血,并适时中止手术。虽然子宫肌瘤没有全部剜除,但患者最终平安脱险。

主刀医生塔德莱事后感慨地说:“林医生,您太棒了!要知道,好的麻醉医生对一台手术的成功及患者生命安全至关重要。”给林鹏焘当过助手的博茨瓦纳当地麻醉医生巴里克说,给林医生当助手不仅使他们在技术上受益匪浅,中国医生这种尽全力为患者着想的精神也令他们非常感动。

世卫:非洲可汲取“中国经验”

针对非洲不同地区特殊疫情,中国派出一批批公共卫生领域专家,从源头上帮助当地民众摆脱疫情困扰。

2006年,科摩罗报告疟疾病例10.8万例,致死34人。2007年,中国抗疟团队进驻科摩罗。到2014年,科摩罗全国报告疟疾病例降至2000多例,全面实现疟疾病例零死亡。

在坦桑尼亚奔巴岛,由中国政府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血吸虫病防治试点项目正在进行。2017年1月项目启动至今,中国专家克服资料少、感染风险高等困难,调查当地水塘和溪流,灭螺水塘面积达76万平方米。

奔巴岛热带病项目负责人萨利赫·穆罕默德说:“从项目开展到现在,中国专家一直和我们并肩作战,取得了很多成果。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奔巴岛会尽早告别血吸虫病。”

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任明辉表示,非洲国家缺乏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卫生指标容易受到重大传染病的影响。非洲可以汲取中国加强自身卫生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

任明辉在2018年中非卫生合作高级别会议上说,中国在妇幼卫生保健、药品本地化生产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非洲各国可以予以借鉴,并结合自身国情建立完善的卫生体系,提出合理的卫生政策。

数十年来,“中国医疗队”在非洲几代民众心中都是一个温暖的词汇。中国援非卫生合作的全面拓展,正在为真实亲诚理念不断添加新的现实注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医疗队所到之处,有些连心电图仪也没有,内科医生只能借助听诊器和血压计看病。在大多数受中国援非医疗队援助地区,门诊基本上是靠外来捐助的药品,而手术全部物品都需要术前由病人自己购买,从消毒的酒精、穿刺的针头、固定的胶布、手术的刀片、麻醉的药品到术中输液。很多医疗队,都是带着器具物资,为当地送医送药,提升医疗水平。

在很多地区,中国医疗队都是当地的主要医疗力量。中国卫生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立基介绍说,中国医疗队在受援国成功地开展心脏手术、巨大肿瘤摘除、断肢再植等高难度医疗技术服务,救治了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

援非医疗队不仅诊治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而且治愈了不少疑难病症,挽救了许多垂危病人的生命。“在坦桑尼亚,我们曾经为病人切下过一个近四十多斤的大瘤子。我们在圭亚那的医疗队,把最新技术带到了这里给当地的民众治疗白内障,使看不见的病人重见光明。此外,很多非常先进的像断肢再植,这是我们国家医疗技术的强项,手指头断了、脚掉下来我们给它接上让它复活,这样的手术数不胜数。”王立基介绍。中国医疗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仅靠中国援助的医生及医疗设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除了救死扶伤,培养本地化人才,提高当地医疗水平也是医疗队员着力投入的一项工作。

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中国医疗队尽自己所能,携带大量的医用器械和物资,帮助受援国改善医疗条件,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和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医疗能力,为当地的医疗事业尽心尽力。

据统计,中国医疗队已经累计为受援国培训初、中级医务人员3000多人,临床医护人员数万人次,为非洲受援国建立起一定规模的医疗队伍,编写了临床实用教材,真正成为了“带不走的医疗队”。此外,中国医疗队还在一些地区承担起协助当地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任。

曾几何时,塞拉利昂全国注册医生不足200人,一场埃博拉疫情又夺走了几十人,当地医学人才极度缺乏,不少基层医疗单位只能靠少量护士开展工作。

在每一次临床诊疗中积极带教当地医务人员、举办重要传染病防控论坛分享诊治防经验、选拔优秀医学人才到中国进修学习……2016年,我国援塞拉利昂医学专家组在简陋的条件下想尽一切办法,为塞军培养了一支自己的传染病诊治防技术力量。先后有280名塞国医务工作者参加了专家组举办的各种培训班,225人获得了传染病防控技术合格证书。

非洲大多数国家地处热带地区,卫生条件差,蚊虫多携带传染疾病,在救治当地群众的同时,医疗队员们自身也面临着这些疾病的威胁,他们无悔地将汗水和青春奉献在祖国的援非医疗事业上,有些人甚至将生命献给了这片他们曾辛勤工作的大地。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中国再一次向非洲作出承诺:未来3年和今后一段时间,实施健康卫生行动。中国决定优化升级50个医疗卫生援非项目,开展公共卫生交流和信息合作,为非洲培养更多专科医生,继续派遣并优化援非医疗队……

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南非卫生部部长莫措阿莱迪曾表示,非洲政府和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中国这么多年来在卫生领域对非洲做出的卓越贡献。非洲国家非常重视与中国之间密切友好的互利关系,因为双方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和原则。

美国《外交学者》也曾报道,皮尤研究中心调查发现,很多国家对中国的好感正与日俱增。中国在非洲获得这种成就的方式之一是提供公共医疗援助。

通过医疗援助的方式,也進一步促进了我国医药的出口。目前,非洲已成为中国医药产品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并成为中国本土制剂出口的第一大市场。

从2008年到2015年,中非医药产品进出口总额由 9.80亿美元增长至24.23亿美元,增幅明显。在2015年的24.23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中,出口总额为23.19亿美元,进口总额为1.04亿美元。

中国医药对非洲出口增长速度不仅超过对传统发达国家市场增幅,也超过了中国对其他新兴市场如东盟、墨西哥、俄罗斯等的出口增幅。

从中医中发掘而来的复方青蒿素抗疟药品,是中非医药卫生合作最闪亮的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将青蒿素带到非洲,已挽救了非洲4000万人的生命。现在,青蒿素已经成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

相信中非合作在不远的将来,必定会迎来一个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崭新时代!

推荐访问:非洲 心连心 中国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