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美种烟草在华北推广的环境影响(1913—1949)

时间:2022-03-28 10:02:53  浏览次数:

zoޛ)j馝Nt
t_6Ӎ׍6^vӿ_vi7|tv}N6iO^O_=_tMM۝}N6um5Mi69M}ӭ}ݵ}}ӭzN8NymuNtO_tm{M6M4}}4M4M5mۍ|M5ӽM=iym?]4MݺM5}M?Oi4Nx]4۟iz߿;iN4׍6_wky报告所述,“是一种隐翅虫Staphylinids为害”。这次虫灾过后不久,由于山东的烟草害虫问题过于严重,山东省立烟草改良场在临淄成立,其中专门设立了烟草害虫研究部,从事烟草害虫的防治工作。改良场技术股的马世骏等人开展了食烟昆虫种类的调查,“调查发现,苗床食烟昆虫有烟草星花蝇、东方蝼蛄Gryllotalpaorientalis Burmeister、日本蚤蝼Tridactylus japonicus De Haan、红腹隐翅虫Philonthus mtiliventris Sharp、桦色扁埋葬甲Siphasubrufa Lewis、叶螨Tetranychusspp等等。烟田主要食烟昆虫有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HufnageI)、八字地老虎Xestiacnigrum(Linnaeus)、长恶负蝗Atractomorpha la ta(Motschulsky)、实夜蛾类Heliothis/Helieoverpa spp、烟蚜等”。可以看出,山东的烟草害虫种类也非常多,其严重程度并不亚于河南。

日寇侵华后,为了经济掠夺的需要,也在东北、华北等产烟区做过广泛的调查。关于华北的调查称,华北的烟草害虫计有12种(类)。又称山东烟草生长期害虫有57种,其中53种属于昆虫纲,其他4种分属蛛形纲、倍足纲(Diploplda,多足纲的一个亚纲)、甲克纲、寡毛纲。日本人的调查也证实了华北植烟区病虫害的严重性。

其实,自然界本无虫害,各种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和谐共处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相克相生。只有当平衡状态被打破、形成只有利于某一种生物生存的有利条件时,才会带来特定生物的大量增长,从而发生人类所称的灾害。在农业生产中,如果长时期单一种植某种作物,必然破坏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使生物间的食物链断裂,造成某一种生物的天敌减少,带来特定生物的大量繁殖。在美烟推广种植的过程中,本已栽种面积不小的烟草种植进一步大幅扩张,又由于其经济收益的显著和小农的贫困,带来了烟草的大面积单一种植,这显然是食烟虫大量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烟草害虫加剧自然就带来了灭虫问题。自30年代中期,农技人员开始不断提倡使用药剂防治虫害,烟农则除了手工捉虫、火攻害虫外,还采用套种法防治虫害。山东等地早就有烟麦套种的习惯,一般是先在俗称“畦子”的种床中育苗,俟种子发芽并长至五寸时起苗,此时大田中的小麦已经收割完毕,乃将种苗移栽于田内生长,白露前后收割完毕。之后就又可以平整田地,准备播种小麦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小麦、甘薯、高粱等作物与烟草套种对于烟田虫害的发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如烟田套种甘薯的害虫防治效果可以达到78.86%-100%。

但是,仅仅套种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因为有些烟虫是多食性昆虫,比如分布甚广、俗称腻虫的烟蚜就是既以烟草为食,又可以小麦、棉花、蔬菜等为食,甚至有些观赏花草也可滋生蚜虫。因此,烟麦套种并不能破坏蚜虫的食物来源。烟蚜和烟青虫等为害最重的烟草昆虫还是典型的越冬昆虫,冬季来临时它们一般以蛹或卵的形态藏入地下躲避严寒,待春暖花开再苏醒繁殖。但由于冬季种麦的缘故,土地无法得到深耕,因而不能真正使这些昆虫受到致命打击。所以,套种必须和轮作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一般来讲,“烟草种植集中的地区,可实行四年或五年两栽,但最好实行3年种一次烟的轮栽制”。惟有如此才能真正破坏烟草昆虫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和环境,最终减少其生存数量。另外,合理规划使用土地,对害虫防治也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将烟田选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方,就可以有效抑制烟蚜等害虫的滋生。但是“小农经济,实行轮栽制有很大困难”。小农经济规模狭小,农家无法科学规划土地的使用,生活的窘迫也使得他们无法实施轮栽。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种植烟草收入较多,这对于十分贫困的小农来说十分有诱惑力,如果因为轮作就无法果腹,小农当然不能接受。无法轮作也就无法有效地抑制害虫的繁殖。

长期大面积、单一连续种植烟草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30年代初,山东“二十里堡一带烟种土地已发生病态,所产叶多长斑点”。至上世纪30-40年代末,烟草昆虫已经发展到十分猖獗的地步。1935年,山东省建设厅烟草改良场的技术人员的调查显示,“鲁东烟草,历年受蚜虫损失极巨,虽未数字之统计,但依作者今夏赴各产烟区视察所得,则烟区十之八九,均受其害,有数区之烟株,密生蚜虫,叶面呈灰黑色,其危害面积之广,烟株受害之甚,可想而知”。1947-1948年,烟草昆虫工作者在河南许昌、襄城及安徽等地进行烟草昆虫调查,“调查发现,在河南许昌、襄城的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为害期长且严重,有的苗床烟苗甚至全部被毁掉。移栽和还苗期间,沟口头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Faldermann)为害严重,高30~65cm的烟株有时也被其为害。5~6月,多见小地老虎、黑绒腮金龟Maladera orientalis(Motschulsy)、黑带长颚象、小卵象Calomyeterusobeonieus Chao等为害。6~7月烟夜蛾为害早烟甚烈……1947年,在河南襄城两县的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当年烟夜蛾、蝼蛄、叩头虫等发生偏轻,但烤烟因其损失仍达650t,其中,烟蚜为害损失335t,人工捕捉后烟夜蛾的为害损失仍达159t”。

可以看出,经过多年的大面积、单一连续种植,山东、河南等华北主要产烟区的生态已经严重失衡,不但烟虫活动面积广、程度深,而且种类齐全,活动期长,几乎烟草生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烟虫活动。

三、烤烟业的产生发展及其环境影响

烟叶收割后,须经加工令其干燥方可成为各种烟制品的原材料。中国传统的烟叶干燥方法是晒烟和晾烟,也就是利用阳光和风力的作用促使烟叶干燥。这种烟叶干燥方法显然有巨大的环保特性,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天然能源,另一方面则很少产生对环境的破坏。但这种干燥烟叶方法的缺陷也相当明显,即费时长、用地面积大,在农民种烟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或者是用于消费性交换时尚可维持,一旦烟草种植面积扩大后就很难满足生产的需要了。因此,美国烤烟技术传人中国后,晾晒烟技术很快就退居次位了。1913年,英美烟公司在河南襄城县颖桥镇指导烟农建造美式烤房大小各一座;1915年,英美烟公司又在坊子试验场建立一座土复烤房,之后在二十里堡建立了第一座机械化复烤房,将烤烟技术引进了中国。此后,烤烟技术迅速推广。继踵英美烟公司之后,日商米星公司、南信洋行,华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上海烟草公司、有利烟草公司等也先后建立了自己的烤房。截止1936年,上述公司在山东各地建立的烤房年生产能力已达14300至43000吨。河南烤烟的产量到1935年也已达到16000余吨。

烤烟生产程序一般包括初干和复烤两个阶段。初干即将新鲜采摘的烟叶祛湿烘干,防止腐烂,以利运输。复烤则是烟叶初烤后的再调制过程,进一步促使烟叶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提高烟叶的内在品质,有利于长期储存和工业生产的需要。一般是由烟农自行完成初干工程,然后交由烟草公司的烤烟厂完成复烤。早期的初干阶段烟农仍然采用传统晾晒的办法处理,将“烟叶四五枚装于树枝所制木框,爆诸日光之下,约历十日至二十日,叶乃干燥,迨至叶成褐色装运出售英国纸烟公司”。

由于烤房的优势显而易见,生产效率高,烟农纷起效仿,开始自建烤房完成初干,烟农的初干技术也由晾晒技术演变为炕烟技术。所谓炕烟技术就是烟农“利用其居室,或厨房之一部分,稍加装置,即可供用。……室内之地面,掘深三四尺,将土运出屋外,更于屋外向地下挖掘一部分以作炉之烧火口。燃料多用煤炭。烟筒概为砖制,亦有沿屋壁造者,稍突出屋壁顶上一二尺。烧火口于屋内有通路,此通路前多用铁管,其管长五尺五寸、宽二尺七寸之薄铁板所制成,口径七八寸;近则于地内设焰道,上覆以瓦,外涂以石灰或洋灰,为铁管之代用物,其优点在热气适度,不如铁管之猛烈,且少危险,亦减费用。烟叶悬挂于干燥室内木架之后,则闭户烧火,燃料用煤炭。……自干燥开始起,至适宜之干燥程度止,须费时五日”。

随着炕烟技术的推广,烤房在产烟区迅速扩展,出现了大量农民自建的烤房。其数量之多,从潍南乡一地烤烟房的发展即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从表1可以看出,潍南乡的烤房非常多,并且增加迅速,从1915年至1933年增加了90倍之多。另外,安丘、昌乐等地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就已有烤房6000余间以上,到30年代中期已经猛增到二万以上。

烟草公司和烟农烤房虽然都用于烘烤烟叶,但其生产模式并不一样。烟草公司的复烤房规模宏大,实行机械化生产。如英美烟公司在山东建设的两座复烤房,分别占地96.87市亩和107.52市亩,建筑面积达2.72万平方米。两厂均使用美国费城干燥机械厂生产的烟叶复烤机,最高年烤烟量可达2.62万吨。烟农自建的烤房比较简陋,建设成本不高,“装设铁管及火炉约费银十元”。十元对于小农来说负担并不轻,但尚在烟农所能负担的范围之内,因此烟农能够普遍地建设。

虽然烟草公司的复烤房和烟农的初干烤房生产模式不一样,但都以煤为燃料,用于烘干新鲜烟叶的煤消耗量巨大。1925年的调查是,山东“烤房每干燥一亩地所产之烟叶,须用煤八百斤至一千斤”,依照青岛振兴烟叶公司1940年的调查则是1200斤,折中计算每亩地消耗煤应当在1000斤左右。按上世纪30年代初的鲁豫两省种植美烟面积70万亩计算,每年烟农初干烟叶消耗的煤大约在7亿斤左右,合3.5万吨左右。如果按烟叶产量计算煤的消耗量,则“每斤烟叶须用二斤半煤烤干”,至上世纪30年代中期河南许昌、襄城、禹县、陕县、临颖和长葛等美烟主产区年产烟叶为36500吨,合7300万斤,共需煤1.825亿斤余,合9.125万余吨。上世纪30年代中期山东的美种烟年产量为8300万磅以上,合30,959,000公斤,共须消耗煤1.54795亿斤,合7.7万余吨。两省合计每年初干烟叶共须消耗煤16万吨以上。

这仅仅是烟叶初于的煤消耗量,如果再计算复烤的煤消耗,那将是一个更大的数目。进一步探究,这16万吨煤的消耗又是十分集中的。烟叶的收获集中在白露之后,“收购季节从初冬到冬至左右,持续一个多月”。收购之前烟农的初干活动已经开始,也就是说,烤房的启用一般自白露前后的秋天开始。如此多的煤炭同时燃烧,其碳排放的数量将会十分惊人。按现代标准煤的排放标准计算,16万吨煤排放的二氧化碳为41.6万吨,如果考虑到烟农使用的煤多为原煤、复烤厂使用的多为工业用煤的话,其排放量也应当在29.12万吨至37.44万吨之间。另外,烤烟的时节又正是冬季居民燃煤取暖的季节,又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从而加重碳排放的总量。如此多的碳排放集中在鲁东和豫中产烟区,显然会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此外,煤的燃烧还会带来大量的细颗粒物。细颗粒物中含有大量氧化物、矿物和其他成分,又会加重因碳排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

烟草种植模式的缺陷是加重颗粒物污染的又一原因。烟草的生产需要大量肥料,因而对于地力的消耗非常大。为了保持和恢复地力,在烟叶采摘完毕后,“可连根拔起,以免消耗地力”。如果烟农在烟叶生产完毕后不再种植小麦,则烟地要裸露一个冬季,无任何植物的保护。如果烟农接下来要种植小麦的话,由于烟叶一般在白露前后收获完毕,而冬小麦一般要迟至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则中间也有20天到一个月的裸露期。在此期间,土地也是完全裸露而无任何保护的。而华北处于北温带季风区,秋冬季的冷空气势力强大,盛行强劲的北风,地表的颗粒物易于被风扬起至空中。加之华北地区冬季寒冷,除种植小麦外,其余耕地一般闲置,土地裸露的很多,有扬尘的基础条件。强劲的北风会卷起裸露土地上的尘土,加入到由烟尘污染的天空中,为本已饱含颗粒物的空气增加了更多的尘埃。

结语

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所规定以及人类活动长久的原因,华北地区生态条件脆弱。烟草的大面积、单一连续种植给生态平衡带来了严重的深远影响。民国后期特别是抗战胜利后,烟农在农技人员指导下大力使用农药灭虫,还深耕土地,以求冻死虫卵,但仍然难以遏制烟草病虫害的持续发展。新中国建立后,“山东烟区每年都有病虫害发生”,河南的情况也不例外。这一方面表明了华北地区生态的失衡,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生态平衡一旦被破坏,其恢复绝非一日之功可以奏效,也绝非短期内可以改变。因此,人类的农业生产必须在敬畏自然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合理利用自然条件。这种合理规划又与生产方式的变更紧密相连,欲依靠小农经济实现科学种田是非常困难的,有一定规模的大农业不但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也是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条件之一。

晾晒烟技术的存在表明,中国的传统农业有很多具有环保优点的做法,这种做法因近代机器工业的挑战而退缩。但其合理内核在环境挑战严峻的今天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使晾晒烟的环保做法与烤烟技术结合,使其产品既具有烤烟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应当是引人深思并积极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

推荐访问:华北 烟草 推广 影响 环境


[美种烟草在华北推广的环境影响(1913—1949)]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