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公共政策研究
时间:2022-03-28 10:04:51 浏览次数:次
摘要通过对重庆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了介绍和现状分析,从政府的角度拟定了农业发展的相关模式和相应的公共政策,旨在促进重庆市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关键词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公共政策;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 F320.1;F32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7-0011-05
StudyonDevelopmentalPatternandPublicStrategiesofUrbanModernAgricultureinChongqing City
XU Han
(College of Trade and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5 )
Abstract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s urban agriculture was introduc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government’s point of view,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al pattern and the public policy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ere put forward,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ongqing’s urban agriculture.
Key wordsurban agriculture;developmental pattern;public policy;Chongqing City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出现越来越多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1-4]。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现代农业作为该年度农业发展的重点;2010年的一号文件又指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农业在当今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直辖市及省会城市已经在其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方面有了不小的成果和建树。重庆作为一个年轻的直辖市,10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重庆市也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依托于大都市,服务于大都市,遵从大都市发展战略,以与城市统筹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城市需求为导向,以现代技术为特征,具有生产、生态、生活等多功能性和知识、技术、资本密集特点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5-7]。
探讨重庆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可行性,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是迫在眉睫的需要。笔者主要采用了个案研究、比较研究法和文献查阅法,先介绍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本概念,然后较为系统地分析了重庆市农业的现状和发展瓶颈,通过比较和借鉴,确定重庆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模式和对策。
1重庆市农业基本状况
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全市东西长470 km,南北宽450 km,幅员面积8.24万km2。共辖40个区县(自治县),871个乡镇,8 967个村。重庆耕地面积223.59万hm2,全市总人口3 257.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 349.67万人,占全市人口的72.14%(资料来源于重庆统计信息网,.cn/qkpdf/xdny/xdny201017/xdny20101701.pdf" style="color:red" target="_blank">原版全文
2.4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缺乏高科技的支持,以往的农产品主要是原始产品,质量低,产量少。在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现代,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不断提高,决定了中高端的农产品市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新领域,有着相当大的市场需求,这就要求农产品生产方面引入新的技术和理念,追求高质量,都市型现代农业为此提供了必要的手段,都市型现代农业,不再是依靠传统农户、局限农村资源、生产单一农副产品的传统农业,而是城乡多元主体进入,整合城乡资源,依靠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农业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10]。
3重庆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瓶颈
重庆市各区县、城镇的人口密度、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气候地貌、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产业基础、经济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科学发展观看,这些正是重庆市推行都市型现代农业、打造特色、实现跨跃式发展的优势所在。同时,现行的重庆市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却遭遇了瓶颈,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3.1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不够健全
重庆市农业投入与第一产业在整个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比例差距较大,投资的力度远比不上农业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因此农业增长速度严重落后于经济增长,低于全国及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一方面,政府在资金和财政上投入不足,缺乏长远的规划和连续的财政补贴政策。导致农业基础设施严重薄弱。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中低产田的改造和节水设施落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设施老化;防洪基础设施差,安全保障能力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滞后。另一方面,政策上没有形成完善的农业发展辅助体系,银行的货币政策支持、农业的从事者土地税务等政策的扶植力度不够,执行不到位,使得农业行业的发展资金、手续等方面困难较多。
3.2纳入民营资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园融资渠不顺
民营资本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途径,已经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重庆市农业发展所建立的现代产业园,除了政府投资,更重要的是民营资本的投入,然而目前民营资本的融资渠道却不顺畅,资金来源单一,融资渠道狭窄,银行贷款在民营资本融资结构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获得长期融资更为困难,重点不是资金少,而是融资渠道少。银行企业对于民营资本融资普遍存在“惜贷”现象,使得民营资本融资渠道不顺畅,对农业产业园的建设构成了障碍[11-12]。
3.3农民的技术水平较低,无法将先进的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
提高和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在开发和创新高科技农业发展技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将先进技术使用于农业生产。目前,重庆市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尚未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由于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低,没有经历过专门的技术培训,因而大量缺乏技术娴熟的一线操作人员。新技术开发后投入使用却无人能操作掌握,使得高科技高效能的农业生产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遭遇困难。
3.4市场化发展的农产品产业链条尚未形成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和均衡中形成的一种结构。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需要将小农经营的模式引向大的市场化销售,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战略。在重庆市的农业发展中,产供销农产品产业链条还未真正形成。首先,目前重庆的农产品供销方式还是停留在一种类似原始的估量生产状态,缺乏指导的农民可能根据前一年的市场决定今年的生产量从而导致供求关系不协调。其次,农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深加工及精深加工的比例很低,不仅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且对农民的收入而言利润空间狭小。再次,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销售渠道,即从农产品—市场—消费者手中这一过程没有形成完善顺畅的途径。对于都市型现代农业而言,必须建立农产品产业链,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发展,而重庆市在这方面有待加强建设。
4重庆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设计
4.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愿景目标
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在区域布局上,以“一圈两翼”战略为依托,完善建设以大约1 h交通距离为半径范围内的“一小时经济圈”,形成近郊、中郊、远郊3个圈层;在农业功能开发上,同时向产品生产、生态、生活的三维空间转变;在产品形态上,向既为市场提供食品,又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原料,同时也为全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三元结构转变。根据重庆市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建立若干个农业功能板块区,全力推动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完善产供销农产品产业链条,打造特色产品或精品,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功能板块区的经济效益,形成区内农民稳定的增收机制。
4.2重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目标与定位
目前,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类型与模式多种多样,其特点及适应地区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由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笔者参照国内师谦友教授的观点将各农业产业化模式及其优缺点等总结归纳起来,如表1所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模式亦不断演变,即在基本模式之下,又衍生出许多新的子模式,如“公司+科研机构+农户”型、“公司+中介组织+基地+农户”型等。这些子模式的发展增加了原有模式的稳定性,化解了原有模式的风险性,具有更大的实践意义。
基于重庆市的地域特征,拟定以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为重点发展模式,以主导产业带动型为辅助,着手推进农业布局的战略性挑战,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大推进农业科技化、农业标准化和农业信息化的力度,强化区域之间现代农业发展协调联动机制实现城乡统筹,建立起重庆市特色的发展模式。具体分阶段实施如下。
4.2.11995—2005年城郊农业阶段。这是单一的农业为城市服务阶段。城市的发展,需要周边地区为其提供鲜活农产品和初级加工农产品,于是城市郊区的农业就演变为城郊农业,郊区的大小一般以城市的需要为标准。世界各国不乏随着城市的扩大而不断扩大所辖郊区范围的例子。在城市郊区,农业产业呈“屠能圈”状分布,不同的圈层具有不同的服务于城市的功能,但主要是农产品供给。在这一阶段,城市外延性扩张的势头强劲,没有能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农业与城市的交流主要在产品和市场方面,农业自身的发展能力也较弱。
重庆市的大部分地区曾经历过,但目前而言只有少数贫困地区还在经历的这个阶段,即由市场带动的初级发展阶段采用的主要是“市场+生产基地+农户”模式,农产品的加工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因而在这一起步阶段可以参照著名的杨凌模式。该地在发展时把专家的实验室与农民的需求有机地结合,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建成了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科技示范网络。即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将产品与市场结合,从而导向生产。虽然重庆市大部分地区已经形成此规模和方式的生产模式,但是在一些较为贫困的郊区仍然没有利用起来,因而根据重庆市的“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两翼”,从而将整体重庆市的农业建设规划也纳入进城市范围。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重庆和其他城市一样,实施“菜篮子工程”,农业的目标主要是满足城市居民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供给,即城郊农业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5年底,农业作为“菜篮子”的任务已经完成,也就是重庆大体上进入了下个阶段。
4.2.22005—2015年都市农业阶段。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提供充足的鲜活农产品,还要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休闲娱乐、回归自然和获得农耕文化知识的场所,城市对农业的需求提高,同时城市也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一定的资金支持。在这一阶段,由于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城市对农产品的要求不仅是充足的农产品供给,还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选择性。而从总体上看,主要农产品的数量供给已经基本得到保障,城市居民更多的是对农产品的质量、品种、安全等方面的需要。农业区域的范围也由原来的郊区扩展到了城市能够影响的周边地区,即城市化地区。农业产业的分布呈现以下特征,即休闲、娱乐功能的产业距离城区一般较近,而提供产品功能的产业距离城区一般较远。
目前,重庆市仅有部分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进入此阶段,但是整体的发展还尚未形成规模。可以参照上海市的都市农业建设,上海目前的发展特色在于一些都市型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设施化+生态技术”、“集约化+生态技术”、“科技化+生态技术”、“市场化+生态技术”、“加工产业化+生态技术”、“观光休闲+生态技术”等模式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有所建树。在加强城区与周边地区的城乡互动的基础上,开始发挥具有重庆特色的自我现代农业的建设模式完善。
可以依托学校的科技力量,发展高科技农业。这点可以参照北京市的农业发展,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科技发达,农业发展以高科技为依托,以品牌为战略手段,注重发展安全农业、组织化农业、信息化农业和观光农业,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发展模式。重庆市目前拥有涉农高校7所,中央在渝农业科研机构1个,市属农业科研院所及研究机构6个,区属科研机构9个;拥有全职科研人员近5 000人,其中国家工程院院士1人;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蚕桑学、柑桔学等市级重点实验室6个和特色食品等市级工程技术中心8个。在农业科技方面,可以以重庆各大高校为依托,充分发展科技的农业化建设,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同时,发展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将产业发展成经营一体化,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从而带动一个地方的发展。目前,重庆市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天友乳业技术中心、涪陵榨菜集团技术中心和三牧集团技术中心。除涪陵榨菜集团技术中心有较大的全国影响,天友乳业和三牧集团都只是辐射西南地区的中型影响企业。应该也依据自己的特色发展重庆特色的民族企业,充分发展本市的特色品牌和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2005年底,农业作为“菜篮子”的任务已经完成后,外埠蔬菜大量进入北京市场,郊区农业进入了艰难的结构调整阶段,拟至2015年初步建设成具有安全、优质、高效为重庆特色的,以特色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因地制宜各地特色产业发展,以高科技为依托的重庆自主都市农业模式。
4.2.32015—2020年都市型现代农业阶段。到了这一阶段,城乡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工业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有能力对农业进行反哺,以财政、金融、科技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支持体系日臻完善,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盈利水平大大上升。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农业区域的范围扩大到整个都市圈,而不仅局限于原来的行政区划,并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农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整个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普遍采用现代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物保护等农业技术,现代科学的尖端技术如电子、原子能、激光、遗传工程等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现代化温室、喷灌、滴灌等设施。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草案,以此为标志,我国农业的发展进入了“多予”,即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阶段,农业的发展逐步与城市经济融合在一起,适应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需要,重庆农业发展先进的地区也开始进入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可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都市农业的高级阶段,是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农业,是城市高度发展、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条件下的农业形态,是城市体系下的农业形态。其技术得到了普遍应用,并成为吸引城市居民参观和游览的重要景观。重庆市拟在2020年前将上一步所建立的初步模式和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规划,从而达到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统一发展和完善。
5重庆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公共政策
目前,重庆市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正处于瓶颈期,一方面阻力和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希望和进步空间很大,因此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公共政策的保障,政府必须对整体的发展进行规划和指导。近年来,全市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逐步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但现有的政策保障及领导力度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因此,根据目前重庆市的发展状况以及农业发展的远景和阶段性目标,建议政府在如下方面进行调整和规划。
5.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与政策支持
一方面,加大政府投资的财政资金,加强投资的连续性。近年来,重庆市对农业的财政支持虽有所上升,但相比全国其他地区而言,投资的绝对数额和比例金额都仍未达到平均水平。因此,要提高农业投资的比例,切实做好发展农业的资金支持,从财政上给予相应的补助。另一方面,加大政府政策支持。除了财政上的直接补助之外,还要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对于从事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人员与企业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将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落实,切实制定相关的从业优惠,同时运用法律手段保证政策的实施[13]。
5.2提高农业集约程度,全面发展高效农业
高效农业是从本地的资源条件出发,以国内、国际市场为导向,施行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辅之“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提高的农业,而重庆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就要朝着高效农业方向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推进时空结构型、食物链型以及时空食物链综合型的结构模式发展。各个区县可采取相应适合的方式发展。二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发展设施农业既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提高农业集约程度,继续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将农业用地集中到龙头企业和种植养殖大户手中等方式,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和自然条件,发展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三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重庆还拥有绚烂多彩的人文景观、丰富多样的文化习俗,巴文化源远流长,这都给重庆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重庆市应该充分利用该资源,发展各类模式的休闲农业民俗文化休闲、森林旅游休闲、温泉度假休闲,以及现在已经在缙云山、南山等地发展成一定规模的“农家乐”休闲等。
5.3大力提高农业创新和转化能力
一是着眼于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努力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加强农业示范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三是启动农业行业科研专项,支持农业科技项目。着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和中试熟化,增大富民强县科技专项资金规模,提高基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四是开展稳定支持农业科研院所的试点工作。逐步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的人均事业费水平,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五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支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着力培育科技大户,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继续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改善推广条件。
5.4全面发展融资渠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加强引导招商引资,建立外来资金融资渠道。除了政府直接投入资金,还要加强对外地资金的吸纳,在目前开放的经济环境与政策下,政府应提供政策倾斜,如财政补助等吸引外资投入现代农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一条完备的农业发展的融资渠道。二是加快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依据各区县不同的情况,推进适合该区的品牌基地建设,建立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三是注重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逐步推行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四是努力开拓市场,加快农村流通服务业,加强产业链的建设,将农产品推向产供销一条龙的市场化经营。
5.5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建立完善农业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建立基层农村劳动力的技能进行培训机制。针对目前务农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低下的状况。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的规模;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市场机制。二是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发挥农广校、职业学校等各类培训资源的作用;建立常规技术、专项技能、创业培植等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可以学习杭州市采取的方式,由政府发放培训券、教育券,对农民进行免费培训。三是建立高科技农业人才培养机制。以重庆市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依托,发展对高科技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对高校的农学专业学科建设加强,自主培养农业发展的高科技人才,对从事农业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可有政策补助倾向以留住人才。四是建立人才引入项目,加强对外地的高质量人才的引进,从全国各地引进发展都市型现代化的专家学者。
5.6高度重视农业的防污染及环保,增强农业防灾能力
防污染及环保工作随着农业发展同步推进。高度重视都市型现代农业农业在自然生态中的基础功能和作用,加快建设与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系统。一是减少农业生产排污和治污。进一步加快规模畜禽场粪污治理,减少畜禽养殖对周边大气环境和地下水源造成的污染,加快发展种养连动的生态型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是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积极鼓励加工生产和科学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培肥地力,降低污染;加强生物天敌保护,鼓励动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减少农药使用。三是重点加强山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山区自然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四是大力发展节约农业,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彻底改变传统灌溉方式,有效节约水资源。同时,大力开发和广泛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农业。五是加强建设农业防灾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农业减灾的各级管理机构。由于农业灾害的特殊性,其他业务部门的减灾业务并不能代替农业部门自身的减灾管理。农业部门主要应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的减灾管理,包括产前预防、产中抗灾和产后补救。要积极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增强集体抗御与分散转移自然风险的能力,积极试验和推广天气指数保险,探索建立农业巨灾保险的途径。
5.7建立并完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结合重庆实际,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基础设施,优化规划布局,整合土地资源,创新园区管理,加快科技进步和品牌建设,使示范园区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更加鲜明。围绕示范区规划,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示范区生产、加工、流通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示范区的建设水平,引导示范区实现良性有序发展。一是优先推进园区的农田和鱼塘标准化改造。将示范园区内的农田、鱼塘基本上进行标准化改造,以改善园区内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加强投资硬件环境。二是大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建工业园的理念,对示范园区的道路、供电、供排水、污水处理等进行高标准的建设。使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完善,为园区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用先进农业装备改造示范园区,大力提高设施化水平。将示范区核心企业配备自动化灌溉设施、连栋温室大棚、现代化育苗棚、密封式熏蒸防病大棚、真空预冷设备、农产品质量检测设备和化验室,改造标准化加工车间、大型冷冻库房及引进先进生产流水线,使园区的设施化、机械化水平日处理能力、生产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标准不断提高。
6结语
本文基于重庆市的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关于发展重庆市都市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模式与相应的公共政策。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直接的财政支持与政策保障、统筹产业协调发展,还是农民技术水平的培育提高、农业防灾和环境保护等问题,都需要政府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公共服务与支持。任何一种形式的农业模式要大力发展下去都迫切需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组织以及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建立起重庆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7致谢
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李雪松老师给予了指导,并提供了很多与该研究相关的重要信息,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8参考文献
[1] 刘志扬.环渤海区域农业结构向深度调整的目标与措施[J].农业经济,2000(10):31-32.
[2] 高焕喜.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功能与机制[J].中国农村经济,2000(10):30-33.
[3] 王明浩,石林.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0(50):17-24.
[4] 余菊生.中国都市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 马俊哲.都市农业与京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4(1):13-17.
[6] 马亮.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推进制度创新[J].新西部,2008(2):4-6.
[7] 吉炳轩.关于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调查与思考[J].求是,2009(1):7-20.
[8] 张光强.“杨凌模式”的主要支点[J].人民论坛,2005(3):78.
[9] 高云峰.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业多功能性问题[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5(4):3-7.
[10] 孙浩然.国外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启示[J].社会科学家,2006(2):61-64.
[11] 王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1):76-78,83.
[12] 黄学群,李瑾.天津新农村建设的区域类型划分与发展定位[J].农业科技管理,2007,26(1):34-36.
[13] 杜华章,申秀平.关于发展县域现代农业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7,26(6):21-23.
[重庆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公共政策研究]相关文章
- 新形势下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体系建设的思考
- 重庆市航空运输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分析
- 转型时期我国公共政策非公共性表现及其成因分析
-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
- 城市“智慧党建”的课题研究报告精编范文
- 研究生毕业一分钟个人介绍模板四篇
- 河北工业大学查重【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修改送审申请表】
- 【研究生对学位论文修改说明】学位论文修改
- 研究生学位论文修改情况审查表
- 论文题目修改申请【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修改申请表】
- 硕士学位论文送审申请书_学位论文送审平台
- 【研究生学位论文重新送审申请表】研究生学位论文
- 【哈尔滨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模板-2015修改版-突出显示-ZXF】
- [研究生学位论文修改说明(论文评阅及答辩后分别填写)]学位论文答辩
- 上一篇:药用植物绞股蓝研究进展
- 下一篇:信息传播主体对农户施肥行为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