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忻州市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3-28 10:08:25  浏览次数:

摘要阐述了忻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以期对忻州市发展设施农业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设施农业;现状;问题;对策;山西忻州

中图分类号S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9-0228-01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生产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1-2]。发展设施农业是提高土地效益的重要方式之一。

忻州市地处东经112°,北纬38°,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在4.3~9.2 ℃,年降水量为345~588 mm。境内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气候差异性大。70%的农业耕地为旱地,农业产出较少,农民增收的困难较大,但从各地设施农业发展成功经验来看,又是设施农业发展的适宜区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忻州市近年来大力扶持设施农业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生产、销售等环节还存在种种问题,影响今后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和产业壮大。

1忻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从2009年开始,忻州市委、市政府每年拨款2 000万元对新建设施农业进行奖励性补贴,掀起了忻州市设施农业建设高潮。以节能温室和移动大棚为主要建设内容的设施农业迅速发展,到2009年年底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为2 700 hm2,其中仅2009年1年新发展设施农业436.4 hm2,占设施农业总面积的16.2%,相当于过去20年的1/3。

1.1推广标准模式,凸显规模效益

忻州市此次发展设施农业吸取了2代温室砖混结构不保温的教训,预先编制了温室和大棚的建造模式与标准。主要推广新型下凹式厚土墙节能温室模式,技术上强调田面下凹、厚土墙、厚后坡,从而免加温的目的。大棚主要引进长治市长子县“生贵式”移动大棚,成本较低,建设简便。在推广标准模式的基础上,财政扶持资金向规模建设片区倾斜,鼓励引导各地开展规模建设,力求形成“一村一园、一村一品”。目前已建成设施农业示范园区92个,其中节能温室示范园区61个,塑料大棚示范园区31个,初步形成了规模效应。

1.2提升科技水平,凸显经济效益

忻州市设施农业发展推行标准化建设,强化管理技术的培训服务,使科技水平明显提升,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忻府区北义井乡安邑村、解原乡佐城村的移动大棚示范园区,实现春提早、秋延后,种植的甜瓜回茬茄子,收入逾30万元/hm2;原平市生贵式移动大棚,第1茬种植的薄皮甜瓜比露地栽培的早上市20~30 d,收入近15万元/hm2;第2茬种植的西红柿比露地栽培的延后30~40 d,收入9万元/hm2,2茬合计收入20万元/hm2左右。偏关县老营镇小营村全村建设日光温室134座,户均2座,户均收入达2.5万元,成为全县的小康村。

1.3吸纳农村劳力,凸显社会效益

培植管理温室大棚蔬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充分吸纳农村劳动力,1个农户1~2座大棚,就可全家上阵;同时也为不能外出打工的人找到了尽早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3]。此外,农民种植管理温室大棚时,为安排适销、价高的好品种需要掌握先进的技术与经验,需要了解市场变化情况,这就促使农户买资料、上网络、求知识、问商情的积极性提高,而迷信、赌博、盗窃、吵嘴等现象得到抑制,社会风气秩序逐渐好转,农户生活更有生气。

2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产业体系尚未形成,标准化生产有待加强

表现为信息、技术、流通设施等配套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还不够高,产品档次较低,品牌带动能力,市场开拓份额小,流通体系不健全,尚未形成大基地、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格局。流通组织和农户没有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总体来看是产业基地扩展与流通发展不均衡即生产发展速度快、流通体系建设进展慢。由于受传统种植的影响,农户没有认识到推行设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许多农户对设施农业标准化不了解,按照标准化生产还没有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影响设施农业的发展壮大。

2.2检测体系建设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检测体系建设还非常薄弱,检疫率较低,异地查证、认证较困难,影响了标准化的发展。专业合作社发展群体小、服务滞后、衔接松散,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尽管已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十多个,但都是刚起步、经济实力差、服务功能弱、真正捆绑起来形成合力运行的少。从事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的合作社少,没有从事农产品包装加工流通的龙头企业,没有真正形成外引内联、稳定活跃的营销平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品销售的问题。

2.3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欠缺,种植品种单一

2009年11月忻州市遭遇历史罕见暴雪灾害,对设施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设施农业受灾面积217.5 hm2,其中温室85.4 hm2,大棚132.1 hm2。2010年4月遭遇大范围降温霜冻造成大多数大棚室内最高气温8~10 ℃,最低气温5~6 ℃,有的棚内气温仅2~3 ℃,全市设施农业受灾面积66.7 hm2。目前,忻州市设施农业种植品种主要集中在常见根茎类、叶菜类蔬菜上,种植作物品种单一,随着设施农业面积的增(下转第232页)

(上接第228页)

面积的增大,必然会对市场需求产生影响,造成效益下滑。

3发展对策

3.1建立和完善产业体系

主要围绕设施农业产业,根据国家、行业已有的标准以及国际先进标准,结合忻州市设施农业的实际特点,制定适合忻州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等设施标准,指导设施农业由经验种植向标准化种植转变。同时,在保证按标准生产的前提下,对设施农业制定适宜的采收标准、分级标准、加工标准、包装标准、贮运标准,在生产和营销各环节形成完整的技术标准。

3.2加大设施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力度

从种类的标准化抓起,抓好种子标准的制定实施,按照“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供药、统一管理技术、统一收购产品”的要求,重点抓好产地环境的标准化建设,建设一批有规模的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中重点抓好病虫害防治和施肥标准化,杜绝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和综合防治措施[4];制定施肥标准,合理施肥,控制氮肥施用量,防止硝酸盐含量超标,确保食用安全。产后重点抓好分等定级标准,推行市场准入制,提高商品率,确保优质优价,提高经济效益。

3.3加快设施农业质量检测和标准监督体系建设

根据国家检测工作法规,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网络和监督体系,组建设施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在各批发和流通市场设立检测点,严格质量监控,全面检测指导,促进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发展。同时,加强对设施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和认定工作,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为重点加强知名品牌建设,开展国家无公害设施标志产品、设施产品原产地域产品的标识注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质量认证工作,取得进入市场的合法身份,不断提高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水平。

3.4逐步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加强设施农业技术服务

鼓励和扶持投资者成立、发展壮大各类专业协会组织、中介机构,培养形成蔬菜瓜果营销、贮运、出口大户,为其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促使其能够把当地的优势产品带出去,把先进的经营理念、技术、品种引进来。加强设施温棚及其配套设施标准化建设的技术指导,确保建设质量,同时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和菜农进行指导,抽调技术人员下乡包村蹲点指导设施农业建设,蹲点承包抓好技术服务;对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种植、平衡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冻害防治等专业技术的培训,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设施农业种植新品种,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

4参考文献

[1] 王宇欣,段红平.设施园艺工程与栽培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 张乃明.设施农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 张俊芳.浅论设施农业的发展[J].甘肃农业,2002(11):26.

[4] 王松涛.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与展望[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1998(2):2.

推荐访问:忻州市 农业发展 对策 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