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疆杏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相关资源配置评述

时间:2022-03-29 09:53:00  浏览次数:

摘要:杏产业在新疆林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已形成了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绿洲农作杏树种植圈。截至2005年底,杏的种植规模已经超过18万公顷,产量接近80万吨,已初步发展成为产业化经营的格局。从新疆相关资源配置的角度,探讨了目前南疆水土资源的有效供求、杏产业的地缘优势、杏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时空分布和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紧张以及有害生物爆发等问题对新疆杏产业持续发展的影响。讨论中分析了农户杏种植收益模式转换和杏产业转换种植方向的可能性。

关键词:新疆 杏产业 产业结构 资源配置 评述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 and Comment Related Resources Installs of Apricot Industry in Xinjiang

Zhang Dahai Lv Zhaozhi Hu Tian’en Tang Zhanghu He Fengjiang

Abstract:The apricot industry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Xinjiang,currently it has basically formed planting belt follow edge of Taklamakan desert in southern of xinjiang.As of the end of 2005,Xinjiang apricot scale cultivation has more than 180,000 hectares,producing nearly 80 million tons;Xinjiang apricot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management pattern.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valid supply of the resources about water and soil,and the ecosystem condition of apricot industry,the ground of the apricot industry advantage,the labor force need of almond industry,and the harmful living creature break out problem in the south of Xinjiang.Finally,the farmers planted apricot receipts mode conversion and apricot industry conversion direction of the possibility of planting begun a preliminary prospects.

Keywords:Xinjiang Apricot Industry Industrial structure Resources install Comment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53-05

新疆是我国和世界多种果树的起源中心或次生起源中心之一[1、2、3]。从公元3世纪的民丰尼雅遗址中发现成堆的杏核[1],佐证距今1700余年以前,塔里木盆地南缘已有杏的栽培;其后吐鲁番挖掘的晋唐古墓及若羌县瓦什峡古城也发现有杏干、杏核[1]。由于新疆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上作为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中转站,为保存和形成多种多样的果树品种提供了种质基因基础;新疆各民族朴素的生态意识,在房前屋后栽植各种果树,也丰富了和维持当地的果树品种多样性[4];还有新疆独特的绿洲农业,各个绿洲间隔遥远,也为保存许多性状特异的果树品种提供了天然的隔离环境[4]。在这种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条件下,新疆培育形成了丰富的杏品种[4]。

1.新疆杏产业发展现状

1.1 新疆杏产业发展的规模。

1.1.1 种植、生产规模。20世纪90年代中期,南疆各地州在决策选择发展的林果树种时,考虑到杏树容易栽活、技术简单、管理容易、农民喜爱种植等多种因素,将之纳入重点发展对象。1999年栽植面积仅有4万公顷,截止到2005年底,迅速发展到18.04万公顷[5]。新疆杏主要生产地、州的栽植面积、产量见表1,主要栽培品种有赛买提杏、胡安娜杏、黑叶杏、木牙格杏、小白杏、明星杏、策勒黄等二十余个果、仁兼用品种。

新疆仁用杏的栽培主要在昌吉州和伊犁州,至2005年底,甜杏仁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为:2400公顷、370吨;苦杏仁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为1100公顷、100吨[6]。

从表1中可以看出:南疆五地、州的杏种植面积的和占全疆杏种植面积的比例从1999年的89.3%上升到2005年的94.5%。自2001年开始,全疆杏栽植面积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和喀什、和田、阿克苏、巴州同时期面积的变化幅度相吻合,也和新疆前屯河果业有限公司在喀什投资浓缩杏浆加工厂(1999年前后建厂)、原绿洲果业有限公司在库车投资建厂(2000年前后建厂)、新疆轮台县华隆农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巴州轮台投资建厂(2002年前后建厂)的时间接近。

杏树需要6年~8年的时间初步进入结果盛期,但是由于栽培技术普及程度和种植者掌握的熟练程度的差异等原因,通常大面积推广种植果树的产量高峰的到来时间要在种植时间的8年~11年后,晚于理论结果盛期时间2年~3年[8]。据此可以初步推断:

1.1.1.1 全疆杏栽植面积有较大的增加的时期和相关企业投资建厂的时间基本吻合。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市场诱导、农户的趋利行为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并且这种关联程度对农业推广成效有一定的影响。这种成效和政府的生产组织实施行为本身的推行方式、推行力度也有极大的关系。但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原因,一旦出现矛盾,极易造成政府的被动局面,所以,政府的组织实施更多的要体现在宏观的宣传引导。

1.1.1.2 农业技术推广绩效高低的关键是技术本身也需要组装配套。单一的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必须和后续的加工、市场营销等综合配套,才可以取得好的成效。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牵头配套的要以市场需求调研、市场营销、综合加工等接近市场端口的部类为主。除非某种农业种、养、加项目存在一定的技术进入门槛,或者可以控制其产品市场的供应量,或者其产品存在极大的市场容量和需求。

1.1.1.3 2003年杏的种植面积比2000年净增加5.7万公顷,加上2004年、2005年的种植面积。历时8年,预计从2010年开始,新疆杏的结果面积和总产量将进入高峰期,届时,总产量或将超过150万吨。因此,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做好应对方案,避免新疆林果产业的发展因之受到影响。

1.1.2 作加工规模及主流模式。全疆现已建有大型杏浓缩浆加工厂8座,年加工鲜杏能力合计40万吨左右。这些加工企业的分布为:喀什地区的疏勒县、英吉沙县、莎车县各一座,和田地区的和田县一座,阿克苏地区的库车县一座,巴州的轮台县两座、库尔勒市一座[4,7,8]。

根据企业加工产品的不同,目前主流的(设计年加工产值8千万元人民币以上)加工模式有以下三种:

模式1:以加工杏浓缩浆为主,杏核等为副产品。以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的企业为典型代表。

模式2:以加工开口风味杏核(小白杏的杏核)为主,杏浓缩浆作等为副主业,以华隆公司为典型代表。

模式3:以加工高档杏油、杏蛋白粉等精加工产品为主,杏浓缩浆作等为副主业,以德恒公司为典型代表。

1.2 新疆杏产业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及利益机制分析。

1.2.1 农户杏种植收益模式分析。目前,新疆农户种植杏的收益模式主要有以下六种:

第一种:杏种植户→当地零售市场

第二种:杏种植户→运销专业户→城市零售市场

第三种:杏种植户→中介经纪人→加工企业→市场

第四种:杏种植户→加工企业→市场

第五种:杏种植户→经初加工→市场

第六种:杏种植户→经初加工→深加工企业→市场

以上几种收益模式中,第一种、第五种模式是农户以鲜杏或初加工产品直接面对市场,第二种、第三种模式是农户以鲜杏和经纪人进行交易,第四种、第六种模式是农户以鲜杏或初加工产品和加工企业进行交易。据调查,第三种、第四种模式是种植农户最常采用的方式,第五种、第六种模式是农户次常采用的方式。由此可见,种植杏树农民的收入主要以出卖原料为主,并没有参与到增加附加值较多的产后加工里。

1.2.2 新疆杏产业组织模式。从农户种植杏的收益模式中可以看出,目前杏种植农户和经纪人、加工企业进行交易是农户收益的主要模式。从新疆杏产业的发展形成途径来看,主要是“基地建设 → 形成规模和特色 → 改造重组形成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 → 形成产业[9,10、11]”的模式。

据杏种植农户和中介、加工企业的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分析:新疆杏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农户”、“农户+种植基地+龙头企业”、“农户+中介(经纪人)+龙头企业”三种组织模式为主。资金有保证,或者有较好信贷支撑的企业采取前两种模式;一些资金相对紧张,获取信贷支撑难度大的企业采取第三种组织模式;有的企业根据需要同时混合采用三种模式。目前采用第三种模式的居多。

1.2.3 企业、中介、农民三方利益机制分析。南疆杏的成熟时间集中在6月上旬~7月上旬。由于杏不耐存放,企业较大的日加工量(约1500吨/日)也决定了采用冷库存放没有现实意义,且企业面临着在较短的时间内加工大量杏鲜果的压力。所以,企业通过和中介签订购销合同的方式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流动资金相对短缺。由于杏加工时间短、量大、收购原料现金量较大,而加工产品的销售回款周期较长,货款沉淀又占用大量资金。二是企业担心分散的农民不能确保按加工进度的要求提供原料。原料准备过多,加工跟不上,产品质量下降。原料准备过少,设备多次开机、关机造成损失。而中介可以按照企业的需求先自备资金组织原料,企业根据中介的交售情况批量结算。

结果,企业通过中介解决了资金短缺和加工进度与原料协同问题,中介通过为企业和农民提供服务赚取中间环节利润,农民在较忙的6月通过中介节约了交通费用、交售成本(排队时间、杏果实损耗、现金兑现风险等)得到一定的实惠[12]。

在企业、中介、农民三方关系中:企业处于优势地位,既解决了现实困难,又避免了和分散的农户直接发生矛盾;中介虽面临杏果实损耗、现金兑现等风险,但可以利用掌握的信息优势、交售渠道优势,从而获取收益;农民则处于三方关系中的劣势地位,6月较忙,杏不耐存放,简易的加工又没有质量保证,在杏鲜果总量供应大于加工需求的现实情况下,分散的农民只能被动接受企业和中介定价的现实。

现实生产中,收购企业可以在相对集中的产地设置保护价格收购点,使种植农户避免中介的价格信息垄断,仍能获取较好的收益。

2.新疆杏产业的相关资源配置分析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形成以市场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13,14]。农业产业发展的实质就是为达到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对区域各主要相关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运用。

一个区域的农业产业发展比较优势是由区域政策导向、区域财政支持、组织协调能力、综合国民经济状况、水土资源的有效供求、光热资源、劳动力素质、劳动力供求状况等最基本的因素决定,其他成本优势、规模优势、技术优势等均是与其共同作用而发生作用[15]。

从区域政策来看,自治区新党发[2005]14号等文件已明确指出大力支持南疆发展林果业。至于光热资源,已有相当多文献进行记述[1,4,16]。

以下就新疆水土资源的有效供求、杏产业的生态现状、杏产业的地缘优势、杏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时空分布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水土资源的有效供求。

2001年~2003年南疆五地、州的粮食种植总面积的平均值为667.75千公顷,平均总产量达到403.28万吨(见表2)。

按统计口径2003年末南疆五地、州的总人口902.33万人,如果按照人均年需粮食0.4吨计算(联合国粮农组织人均年消费粮食标准约为370公斤),粮食自给安全平衡点为360.93万吨。2001年~2003年期间平均粮食总产量为403.28吨(表2),属于粮食安全保障范围。

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按2001年~2005年全疆的平均值10.92‰测算,2010年末南疆五地、州的总人口预计约为967.42万人,粮食自给安全平衡点为386.97万吨。如果考虑粮食复种指数(本文指全年粮食总收获面积占粮食耕地面积的百分率,计为130%)因素,按2001年~2003年粮食种植平均每公顷生产粮食6吨计算,至2010年,达到粮食自给安全平衡点的粮食收获面积为644.95千公顷,即需要耕地面积为496.12千公顷。

2005年末南疆五地、州的统计口径耕地面积为114.45万公顷,而南疆各种果树栽植总面积已超过60万公顷(自治区计划至十一五末果树面积扩大到1500万亩),预计至2010年前后将大部分进入结果期,许多果园内几乎不能进行间作套种。而在不考虑棉花种植面积的情况下,保障粮食安全所需的耕地和果树所占耕地面积合计已经达到109.6万公顷。由此可见,对南疆有限耕地的有效利用评估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且南疆水供应量总体偏紧,在年度的分布中极不均匀,呈现“春旱、夏涝、秋缺水”的状态,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十分突出,特别是春季关键需水季节。

表2 2001年~2003年南疆五地、州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情况表

Tab.2 The Planting Area and Output of Farm Crops in South of Xinjiang from 2001 to 2003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1~2003年平均2005年

南疆五地、州粮食播种面积(千公顷)644.99715.18643.09667.75707.36

全疆粮食播种面积(千公顷)1394.961493.961307.021398.651471.76

南疆五地、州粮食产量(吨)38526544269860397594340328194579310

全疆粮食产量(吨)7960058875870780163688245044.338772142

南疆五地、州人口数(万人)871.96889.04902.33……

全疆人口数(万人)1876.191905.191933.95……

南疆五地、州耕地面积(千公顷)1116.71094.541086.96…1144.51

全疆耕地面积(千公顷)3439.323364.663313.99…3457.94

注:①数据来自《新疆统计年鉴》(2002年~2004年);②南疆五地、州范围同表1。

因此,为了确保南疆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需要及早统筹考虑和调整区域内的各种资源,大力提倡节水灌溉种植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积极推广优质高效耐旱农作物品种及其种植技术,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大力挖掘林果产业的综合效益,防范基本农户的粮食问题,以节水高效为目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2.2 杏产业生态现状。

西部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现状的形成,是一个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植被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与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演化的结果[16]。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国家已将生态环境建设确定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17,18]。

新疆属典型的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及地理条件的相互作用和制约下形成的特殊区域,新疆独特的地形地貌、土壤、生物群体结构、气候因子等决定了新疆绿洲生态环境的潜在的脆弱性[19]。随着近几年来对干旱绿洲的立地条件类型、植被结构模式以及相应的植被建设与恢复技术体系的深入研究[20,21],以及如何处理好干旱区生态系统内生态发展的有限稳态机制与农业开发的无限扩张机制之间的矛盾等问题的研究[22,23,24],新疆一千多万亩林果产业基地作为独特的人工林的特殊生态问题已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

由表1的杏树栽植面积数据,结合新疆地图(图略)可以看出,目前杏树种植的分布在南疆已基本形成了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环形圈。作为新疆当前发展面积最大的人工经济林树种,“穿州县,连乡村,四月花开满眼白,杏熟时节连天黄”的景观确实好看,但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使以往各绿洲之间“戈壁、荒漠”的“生态隔离屏障”的功效已大为减弱,不但人为的加剧了特定季节的采摘、运输、加工压力,而且又不自觉地为某些病虫害提供了丰富的食源和传播途径,一些病虫害的爆发和快速扩散已成为现实[25,26,27],将导致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效益不理想。

2.3 新疆杏产业的地缘优势分析。

世界上杏的主要生产国有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法国、意大利和中国等国家。土耳其是杏加工产品的出口大国,效益突出。国内种植杏子的主要地区按由东向西分布的顺序为:辽宁、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

目前,国内出口的杏子加工产品分别汇集在阿拉山口岸、天津港口和香港,然后销往目的地。

根据新疆交通图(图略)、新疆地形图(图略)可以看出,新疆被阿尔金山山脉、天山山脉和昆仑山山脉阻隔为南北疆两大区块,向东朝沿海方向主要依赖兰新铁路、312国道经吐善托盆地、哈密和内地相通,由乌鲁木齐到达天津的公路距离长达4128公里[28]。虽然新疆产鲜杏质量上优于内地,但由于运距原因,不具有地理位置优势。而向西则和传统的杏生产强国土耳其的杏加工产品展开竞争,不具有质量优势。

2.4 新疆杏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时空分布分析。

进行区域农业产业规划时,要考虑人多耕地少的大背景、不同农业生产活动季节性需求特征、农产品加工特点、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的小户兼营等特点,尽量避免季节性劳动力紧张状况的出现,要发挥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作用,还要考虑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而可能带来的社会稳定问题[8]。

2.4.1 杏产业劳动力需求推算。根据表3中单位耕地(公顷)的劳动力投入(小时)及表1中2005年南疆各地州的杏树种植面积,由公式(1)、(2)推算出南疆当年管理杏树的劳动力需求数量(表3)。

表3 南疆主要农作物及杏树单位耕地(公顷)的劳动时间投入(小时)及杏树的管理需求折合劳动力(人)表

Tab.3 Devotion Labor Time (hr.) of Main Crops and Apricot Per Hrktare and Needed Labour Force Amount to Manage Apricot in South of Xinjiang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合 计

每公顷棉花的劳动力投入(小时)[32]0020120509090902807803201501990

每公顷小麦的劳动力投入(小时)[32]00203030250200040200410

每公顷玉米的劳动力投入(小时)[32]000004020303018000300

每公顷杏园的劳动力投入(小时)[32]30003003806030060030620

南疆杏树劳动时间需求(千小时)511400511406477310227511401022705114105683

杏树劳动时间折合需求总人数(人)2537002537032130507325370507302537

52422

注:①小麦按冬小麦计算劳动力投入时间,玉米按复播玉米计算劳动力投入时间,单位杏树劳动力投入按结果杏树管理计算劳动力投入时间计算;

②以上杏树劳动时间根据表1所列的几个地州2005年杏树栽植面积的合计值计算得出;

③单位面积劳动时间投入根据农村实际调查及《新疆调查年鉴(2006年)》。

公式:劳动时间总需求H = 面积M × 单位耕地的劳动时间投入h(小时)(1)

折合需求总人数W ≈ 劳动时间需求H ÷ 劳动力工作标准时间 (2)

劳动力工作标准时间 = 12(月/年)×21(天/月)×8(小时/天) = 2016(小时/年)

10月的农事活动主要是拾棉花、播种冬麦、果树施基肥和秋翻冬灌等,6月主要有收麦子、摘杏子、棉花浇水、收完麦子复播玉米等。

2.4.2 劳动力需求时空分布分析。根据表3可知:

2.4.2.1 仅从管理单位面积的棉花、小麦、玉米及果树的劳动时间需求量进行比较,农村劳动力需求在月度分布上极不平衡。其中10月份最大,6月份次之,9月和11月再次,1~3月最少;

2.4.2.2 根据新疆农业产业发展纲要,棉花产业的优势地位将继续保持,人多、耕地少的大背景下的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棉花、小麦、玉米主要农作物的劳动力需求在时空分布上和单位面积劳动力需求的特征应该相同;

2.4.2.3 9月、10月、11月的农事活动对劳动力的需求量最大,极需外地民工才能按时完成各项农事活动;

2.4.2.4 随着杏树全部进入结果盛期,预计6月份管理主要农作物及果树的劳动力需求将大幅上升,也须依赖外地民工才能完成各项农事活动。

由于杏产业和棉花产业对劳动力的季节性需求,实际上对劳动力稳定的转移形成了矛盾——用人单位需要相对稳定的员工,而6月和10月份两个独立的劳动力需求高峰将年度时空割裂为三部分,使本地农业季节性富余劳动力和内地来疆务工人员相比缺少了竞争力。

所以必须优化现有劳动力需求在季节上的分布,加大劳动技能培训,扩大劳动力转移速度,将农村劳动富余人员多的劣势转化为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既能解决季节性劳动力紧张的局面,又能缓解农村就业压力,达到劳动力总体供需基本平衡。

3.结语

通过分析新疆杏产业的资源配置情况可以看出,新疆在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时,必须要分析水、土资源的有效供给,以警惕人多、耕地少的大背景下的粮食安全问题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基础;要重视新疆绿洲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特征;重视新疆特定的产业地缘优势;重视优化现有劳动力需求在季节上的分布。

农户杏种植收益模式转换的可能性展望杏子产后精深加工的技术难度大、组织化程度高、启动资金需求大、进入门槛较高,一般农户无法参与。家庭作坊式的杏干加工、杏脯加工等的技术难度相对不大、可分散经营、进入门槛较低,农户可以大量参与。实际上,通过以上对农户种植杏收益模式的分析可知,农户没有大量参与杏干、杏脯的加工,经过调查分析具体原因如下:

一是,农户劳动力相对不足。虽然劳动力全年富余,但是6月份的劳动力需求量仅次于10月份。

二是,晾晒杏干的方法亟待改进。农户通常把鲜杏铺在草席上直接晒成杏干,果面常落有细沙灰尘,遇阴雨天气时杏干还会变色,使杏干的商品外观差,难以卖出好的价钱;露天晾晒时,蝇虫往来不绝,任意滋生虫卵。当干燥程度不足,或存放不当时,有生虫现象,导致杏干失去商品价值(因含硫食品的消费市场越来越小,农民已较少采用“熏硫”或“浸硫”方式晾晒杏干)。

由此可知,农户没有大量参与杏干、杏脯加工的主要因素是因为加工技术[8]。次要因素是6月份的农事活动较多。农民在时间相对较紧张,加工后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的情况下,多采用交售原料给企业的方式处理杏鲜果。

而企业具有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在鲜杏供大于求的现实条件下,几乎难以使企业自愿的提高原料收购价格。

所以,转换杏种植农户收益模式的关键前提是:充分利用新疆杏品种杏肉、杏核的优良加工特性,通过改进晾晒杏干的方法,将杏肉和杏核分别加工处理,积极参与将杏肉加工为杏干、杏脯的流程分工,分享市场利润。

杏产业种植转换的可能性展望从生态产业学角度分析,最优的转换途径是利用现有的杏树资源,通过果树高接改换品种的形式来改变结构布局及农户收益模式。一种是在杏树种内的品种间选择。如果有成熟期可以延长供应,则通过高接改换品种后,就可以缓解企业的加工压力,提高企业设备利用率,有效调节劳动力需求状况,减少因加工不及时造成的浪费,增加农民收益。另一种是在杏树树种以外的果树品种中选择。如果有和杏树嫁接亲和性良好,且和现有杏品种的成熟期可以错开,经济效益又很好的果树品种,则通过高接改换品种后,就可以减少对现有加工企业的依赖,改善鲜果供需矛盾,有效调节劳动力需求状况,增加农民收益[8]。

参考文献

[1] 潘小芳、陈家华、吴经柔等主编.新疆通志•瓜果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2] 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学会.中国作物遗传资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3] 陈学森、李宪利、张艳敏等.杏种质资源评价及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果树学报,2001,18(3):178~181

[4] 张大海.新疆杏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5,28(专刊):36~38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2006年

[6] 刘威生、赵锋国.国内外杏的生产、加工及创新研究新进展.见杨建民、周怀军、张家延主编:李杏资源研究与利用进展(四)——第十次全国李杏资源研究与利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9:221~227

[7] 王伟丽.冠农股份主业转向农副产品深加工[N],上海证券报,2007,6,30:7版

[8] 张大海.新疆轮台县杏产业化经营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7

[9] 牛若峰.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特点与方向[J],农业经济导刊,2003,3:14~18

[10] 黄征学.农业产业化实现路径之探讨[J],农业经济导刊,2003,11:76~79

[11] 王翠花.发挥区域经济优势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J],中国农村经济,1999,6:64~66

[12] 张大海.培育龙头企业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6,29(专刊):32~34

[13] 易文彬.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农业市场化[J],贵州社会科学,2003,2:20~24

[14] 赖扬恩.我国农村工业化的现实基础和深化对策[J],农业经济导刊,2002,7:79~84

[15] Alexander von der Osten.农业运行的宏观环境.见左天觉,何康主编:真知灼见——透视中国农业2050[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6:76~101

[16] 左天觉.新疆——中国的加州.见左天觉,何康主编:真知灼见——透视中国农业2050[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6:102~110

[17] 李文华.西部大开发的生态学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1(1):5~7

[18] 程国栋、李锐、张志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问题与政策建议[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2,3(3):1~6

[19] 杨金龙,吕光辉,刘新春等.新疆绿洲生态安全及其维护[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1):29~32

[20] 潘晓玲,王学才.关于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的思考[J],地理科学进展,2001,16(1):

[21] 侯平,潘存德,陈亚宁等.新疆生态环境建设方略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2,25(1):

[22] 申元村,汪久文.中国绿洲及其可持续发展建设[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16(1):

[23] 潘晓玲.干旱区绿洲生态系统动态稳定性的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1,21(4):

[24] 潘晓玲.绿洲一荒漠过渡带生态系统调控的理论探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专集):1~5

[25] 张大海、杨道勤等.杏树小蠹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初报,见张家延等主编:《李杏资源研究与利用进展(三)》——第九次全国李杏资源研究与利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6:208~212

[26] 党小宁、赵新丽.杏树小蠹虫的综合防治[J],新疆林业,2006,4:44

[27] 李军如、邢新生、苏玲等.杏树小蠹虫综合治技术研究初报[J],北方果树,2006,5:15~16

[28] 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新疆调查年鉴(2006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7:47~51

推荐访问:新疆 资源配置 评述 产业发展 及其相关


[新疆杏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相关资源配置评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