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面鲢\鳙鱼爆发性出血病防治对策
时间:2022-03-29 10:41:35 浏览次数:次
由于具有发病原因复杂、发病快、隐蔽性强、死亡率高、损失大、发病范围广等特征,鲢、鳙鱼爆发性出血病一直困扰着大水面的水产养殖。笔者在日常的水产养殖中,一直关注该病的发生和发展,并试图找到防治该病的实用、高效、廉价的方法。笔者先后主持了40余座中小水库该病的防治工作,现予以总结,仅供同仁探讨、参考。
一、鲢、鳙鱼爆发性出血病的发病条件和症状
(一)发病条件
1.水质老化、缺乏适口饵料。养殖水体长期得不到交换,水体中浮游植物种类单一、且不适口,养殖鱼类很难得到充足且营养全面的食物,导致鲢、鳙鱼生长缓慢、抗病力下降。
2.放养密度大,品种搭配失衡。白鲢放养量过大,为促进白鲢生长而大量投施饵肥,过剩的饵肥及代谢物无法被充分利用,会造成了水体的二次污染。
3.不科学地投施饵肥,造成了有机物污染。部分养殖者不考虑水体的自身承受力,过分追求单产,不科学地投施饵肥。既消耗了饵肥,又给水体带来了过剩的有机物。有机物在水体中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不利于鱼类生存的物质,污染了水体。
4.不注重水体经常性消毒和水质调控。养殖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作用,随着水体负载力的增加,水体的自净作用则减弱,所以,必须人为地经常性消毒或施用生石灰、漂白粉、明矾等调水剂来调节水体平衡。实践中发现,发病水体一般都没有经常性消毒或者调节水质。
5.养殖的鱼类活动异常,患有寄生虫性鳃病。寄生虫病往往同水质老化相伴而生,所有发病水体都可见鱼类活动异常,检查可发现体表有锚头鳋或鱼鳃部有中华鳋等寄生虫。
总之,养殖水体老化、有机物浓度较高,养殖鱼类营养状况不良,患有寄生虫性鳃病等是鲢、鳙鱼爆发性出血病的主要条件。
(二)发病症状
发病早期,鱼就有明显征兆:鲢、鳙鱼表现出活动异常,聚集在水面表层游动;背鳍、尾鳍常露出水面。活体检查,肉眼可见体表有出血斑块,也可见锚头鳋成虫,鳃片多黏液,有的也有中华鳋寄生;体腔液、内脏、肠内容物则基本正常。此时应及时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会出现体表(特别是鳃盖、胸鳍、臀鳍等处)充血,腹腔积液,内脏出血,肠道中充满黄色的液体,此时会出现大批死鱼。鲢鱼对该病抵抗力较弱,会率先大批死亡,鳙鱼对该病有一定抵抗力,只有非常严重时才有死亡。多数水体爆发该病可见批量鲫鱼死亡,活体检查时症状与鲢、鳙鱼类似。该病爆发时,病鱼死后,先沉入水底,变质后才浮出水面,一般需要几天时间,因而发现死鱼时,病情已相当严重。据统计该病在水温25℃左右易高发。
二、鲢、鳙鱼爆发性出血病的治疗
根据实践,我们对该病筛选出了“两杀一消”的治疗方法。基本原理是,首先用杀虫剂对鱼体进行药浴,杀死寄生虫或迫使寄生虫脱离鱼体,初步恢复鳃的功能;其次,迅速用消毒剂对水体消毒,杀死水中的致病细菌,并对鱼体创口进行消毒,恢复鱼的进食机能,进一步恢复鳃的功能,挽救病症较轻者,那些病症较重的,治愈可能性不大,这就是施药初期死鱼量增加的原因;最后,再次施用杀虫剂巩固杀虫效果,锚头鳋、中华鳋的成虫多带有卵袋,杀虫剂一般对卵的杀伤力不大,因而,选择时机再次杀虫十分必要。
药物的选择和施药量的计算:选择原则要求所施杀虫剂和消毒剂无不良反应,两次所施杀虫剂尽可能不重复。目前,准GMP企业生产的菊酯类、菌素类杀虫剂,戊二醛、氯制剂等消毒剂均可选用,但应考虑水体的用药史、水质等细节。
施药量:一般平均水深3m以内的,按实际水体积计算,水深平均超过4m,按平均4m水深计算药量。
施药方法: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充分稀释,均匀泼洒。平均水深3m以内的,药物一次性施入,施入时间尽可能短。平均水深超过4m的,按平均2m深用药量,分两次施入,两次间隔1~2小时,消毒剂与第一次杀虫剂间隔24小时左右,第二次杀虫剂施用时,应考虑天气、水温、水质等因素,一般在消毒剂施入后48~96小时内施药。
施药时机:一般选晴天上午9点到下午2:30之间进行,施药时间越短越好。
施药期间的生产管理:由于杀虫剂和消毒剂的施入,水体中的大量饵料生物被杀死,水体将十分缺乏食物,不利于鱼类的生长和恢复,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补充食物。
三、日常预防措施
(一)合理放养鱼种,充分利用水体。综合考虑水体的实际情况,放养体质健壮、品种搭配科学、鱼龄恰当、数量合适、消毒彻底的鱼种,有条件的应保证苗种自给,至少要就近引种,充分利用养殖水体内各种资源,避免浪费和鱼病的外部引入。
(二)科学投饵施肥,管理好水质。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对养殖水体进行科学生产管理,力争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利益。把水体中有害物质浓度控制在鱼能承受的范围内是养殖成功、避免发病的关键,养殖户必须时刻监测水质的变化,管控好水质。用生石灰、漂白粉或明矾调节水质是最常用的手段。实践表明,合理、适时使用生石灰,有杀菌、消毒、降解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增加水体中钙离子的浓度、药效长、无残留等优点,其调节水质的作用尚无其他药物可比拟。
漂白粉的杀菌作用比生石灰强,其调节水质作用稍弱,但用量较小且施用方便,可少量多次施用。
应考虑以上两种药物使用前后3~7天内对其他措施的影响。
(三)加强日常管理,及时发现鱼病并处置。经常检查养殖鱼类的生长情况和健康状况,在生长旺季的5~10月份,一般应10天左右有计划、有目的地做一次检查;在11月至次年4月,可每20天做一次检查,及时发现鱼病或鱼病症兆,采取措施,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
(四)关注水花生对鱼病发生的影响。水花生是一种水草,它对水质的净化作用明显。通过对发病水体的比较,笔者发现水花生在水体中的适当位置、适量分布对该病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主要技术是控制水花生生长在一定的范围,水花生生长地应相对固定,以免影响日常生产和汛期行洪。
(五)早期药物的预防作用。在发病早期(一般是4~7月份),根据具体情况适时、适量使用杀虫剂或消毒剂消毒一次,可有效预防这类鱼病的发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注意预防和治疗中青虾资源的保护:较大水面一般都存在大量天然青虾,大量使用菊酯类杀虫剂,会造成青虾大量死亡。经筛选,采用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类药物治疗,对青虾无害,且效果良好。
该病的预防关键在于强化日常管理,密切关注水质变化,注重水质调节,及早发现鱼病苗头,合理选药,适时用药。(作者单位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渔业局)
[大水面鲢\鳙鱼爆发性出血病防治对策]相关文章
- 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提高中职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中的“三对关系”及其对策
-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面临的难题与对策
-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大学生手机上网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
- 我国风电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中国信息产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试析农村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考及对策
- 网络病毒的特点与防治
- 论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病毒防治体系以及数据安全
- WINDOWS使用中病毒的防治
- 猪疥螨病的防治
- 脑包虫病的危害与防治
- 猪咬尾症的发生及防治
- 肉羊常见疾病防治措施
- 球虫病对养鸡业的危害及其防治
- 包虫病的危害与防治
- 如何诊断并防治鸡的呼吸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