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胆道镜在胆总管探查术中应用127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4-03 10:13:06 浏览次数:次
【摘要】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在胆总管探查术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纤维胆道镜技术诊断治疗胆道疾病127例。结果经胆道镜术中肿瘤诊断4例,发现十二指肠损伤3例,发现并处理术中残余结石9例。结论胆道镜在胆总管探查术中应用有效降低了胆道结石的残石率、提高了胆道肿瘤的诊断率,及时发现胆道损伤,增加了胆总管探查术的手术安全性。
【关键词】术中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
胆总管探查术是胆道外科临床常用手术方式之一,它被广泛应用于胆总管疾病的诊治领域。巩义市人民医院普外一科从200810~201210在胆总管探查术中应用胆道镜技术诊治肝胆胰疾病患者127例,现做临床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27例中,男56例,女71例,年龄25~86岁,平均576岁;所有患者均有胆总管切开探查指征:已明确诊断的具有胆管内结石或狭窄、肿瘤、蛔虫等胆管梗死因素的化脓性胆管炎;术前有梗阻性黄疸病史;术中发现明显肝外胆管扩张(直径>15 cm),或扪及胆管内结石;胆管穿刺抽出脓性胆汁[1]。所有患者均先行胆总管切开探查后进行术中胆道镜检查,其中梗阻性黄疸116例,胆总管结石无黄疸9例,胆管扩张无黄疸2例,127例患者术前均行B超或彩超检查,93例行肝胆胰CT检查,胆总管直径均>10 cm。
12操作方法均气管插管或喉罩全麻,术前常规留置尿管,垫高上腹部,右肋缘下斜切口或右上腹部反“L”形切口,常规逆行、顺行或顺逆结合切除胆囊,显露辨认肝十二指肠韧带及胆总管,细针穿刺证实胆总管后,在胆总管前壁纵行切开,用取石钳向下取出胆管下端结石,如有结石碎屑,用胆石刮匙轻巧刮出,再探查胆总管上端及左右肝管,置10F尿管向下探查、冲洗,之后采用Olympus 纤维胆道镜(CHFP6型)经胆总管切口进入,探查胆道,―般先检查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分支,然后检查胆总管。仔细检查各级胆管腔有无残余结石、扩张及狭窄,粘膜表面有无充血、出血、絮状物、脓液、蛔虫肿瘤等,操作过程中,向胆道持续滴注生理盐水,以充盈胆管腔,保持视野清晰,如有残石,确定结石位置后,直视下,左手扶镜控制旋钮,右手掌握网篮,当取石篮外套管顶端超过结石位置时,张开取石篮,反复作进出,一旦结石入网,即收紧篮网,套住结石后,连同窥镜一起拉出。少数胆总管下端嵌顿结石,可采取推入十二指肠腔的方法。
如有肿瘤,则选择更合适的手术方式,胆道镜检查治疗结束后,选择合适的T管(22~24F)修剪放置胆总管内,缝合对拢胆管切口,经T管注入染色液(美兰2 ml+生理盐水100~150 ml),检查后腹膜有无蓝染,如无异常,小网膜孔处置橡胶引流管一根与T管分别自腹壁戳孔引出固定,清点器械敷料无误关腹。术后1~2 d无腹胀则拔除胃管,如有胰腺炎病史者,术后给予生长抑素或奥曲肽3~7 d。
2结果
本组127例行术中胆道镜检查患者均施术成功。121例为胆道结石,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后行胆道镜检查发现胆管壁、乳头部均有不同程度充血、水肿、粘膜糜烂、絮状物等征象;9例胆道镜术中发现常规胆管切开探查后胆管有残余结石,并经网篮套取、冲洗、抽吸、胆道探子推挤等方法成功去除;3例胆道探查中探子穿破十二指肠,其中1例术中胆道镜发现腹膜后脂肪,打开侧腹膜再次证实为探子穿破十二指肠,术中及时修补后痊愈;另2例十二指肠穿破胆道镜未能发现,术中有染色剂外溢而发现并经及时修补痊愈;4例胆管下端狭窄经胆道镜检查后证实为肿瘤,13例经胆道镜检查后证实为乳头炎、括约肌炎性狭窄,经胆道探子、胆道镜球囊导管缓慢扩张后解除狭窄。经胆道探查、胆道镜检查后所有患者肝功能在1周内恢复正常,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周内均恢复正常。无胆瘘、胆道出血、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发生。1例胆道肿瘤因癌肿扩散,术后9个月再次出现黄疸。
3讨论
纤维胆道镜技术是一项内镜微创诊断和治疗的技术,它是内镜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胆道镜的应用技术一般分为以下几类:术中胆道镜、术后胆道镜、经皮经肝胆道镜、经口胆道镜。本组病例采用术中胆道镜技术,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31术中应用胆道镜可以明显降低胆道结石的残石率:胆道结石大小、形状各异,胆管粗细不一,走形千差万别,传统的胆总管切开取石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即使熟练的手术医生,经常规器械取石后残余结石发生率仍可高达20%,甚至80%以上[2],本组病例121例胆道结石患者中,术中行切开取石后,用胆道镜探查发现有9例(74%)结石残余,并经网篮等处理解除,有效避免了术后并发症及行纠纷的发生。
32术中胆道镜对胆道疾病有鉴别诊断及指导术中治疗的作用:胆道疾病的诊断途径很多,术前常用的有B超/彩超、上腹部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术(MRCP) 等影像学检查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经皮肝穿胆管造影术(PTC)等有创检查,但这些检查不能直视观察胆管内部的情况,导致术前胆道疾病诊治不确定性。而术中用胆道镜具有直视观察的优点,弥补了术前诊治的不足,它使胆道炎症、狭窄、肿瘤等疾病在术中得以鉴别,同时为指导术中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本组127病例中发现4例(31%)胆道肿瘤,及时行胆肠吻合、胰十二指肠切除等术式,13例(102%)胆道炎性狭窄行胆道探子、胆道镜球囊导管扩张及时处理。此外,术中胆道镜直视下可以对胆道内肿物进行活检,同时可检查Oddi括约肌的功能。
33了解胆道探查时胆管壁损伤程度,及时处理严重医源性损伤:本组121例胆道结石行胆总管探查、取石后行术中胆道镜检查发现胆管壁、乳头部均有不同程度充血、水肿、粘膜糜烂、絮状物等胆管壁损伤征象。其中3例胆道探查(24%)中探子穿破十二指肠,其中1例术中胆道镜发现腹膜后脂肪,证实为穿破十二指肠,术中及时修补后痊愈。十二指肠损伤是严重的医源性损伤之一,处理不当可致胆瘘、胰瘘、严重感染甚至死亡。本组1例损伤术中用胆道镜发现黄色腹膜后脂肪确诊,及时作Kocher切口打开十二指肠外侧的后腹膜,游离十二指肠降部,暴露十二指肠降部后壁,找到瘘口并横行修补。3例十二指肠损伤均位于降部或降部水平部交界,其余2例在术中用美兰液注入发现并修补处理。胆管探查时,胆总管下段穿通伤诊治复杂,需及时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最常见的表现是经T管加压注水后可见右上腹腹膜后水肿,必要时经T管注入美兰溶液,可发现十二指肠周围有蓝染[3]。术中胆道镜在发现医源性损伤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4目前术中应用胆道镜更能为胆道探查术提供安全保障:目前胆道疾病的诊断主要靠术前病史、体征、彩超、CT等检查,随着科技进步,ERCP、MRCP、PTCD等进一步提高了术前诊断的准确率,但胆道疾病的复杂性仍然为手术增加了难度,为部分手术后恢复蒙上了阴影,术中胆道造影大大提高了手术疗效,它可以为手术提供明确的胆系解剖关系、病变位置、程度和范围,以利手术中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组织器官的损害,减少结石残留,避免再次手术[4]。但胆道造影程序繁琐、有假阴性假阳性结果、不能直接观察胆道、不能在术中治疗,相比之下,术中胆道镜应用更具优势,更适合在基层医院应用。随着胆道镜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它将在基层临床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普通外科分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83.
[2]吴陈窖,莫水灼,蔡国源术中纤维胆道镜在肝内胆管结石的应用中国内镜杂志,1997,3(3):41.
[3]屈新才,郑启昌,王国斌,等 医源性胆总管远段损伤的临床分析.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9):591593.
[4]陈孝平,陈汉肝胆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6.
[纤维胆道镜在胆总管探查术中应用127例临床分析]相关文章
- 腹腔镜胆囊造瘘术联合术后胆道镜取石术治疗高龄急危重症胆囊结石患者的效果观察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两种术式的临床对照研究
- 胆道再次手术73例分析
- 多排螺旋CT胰胆管曲面成像与MRCP对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价值
- 经皮肝胆道造瘘硬质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比较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54例体会
- 二镜联合与开腹手术治疗124例胆总管结石的对比研究
- 临床护士实习实践心得精选3篇
- 医学生临床医学实习鉴定报告
- 经腹全胃切除术治疗老年贲门癌41例临床分析
- 2005年临床医学进展回顾(消化内镜)
- CTC对直结肠癌的诊断价值和临床应用
- 中医临床辨治早搏的优势探讨
- 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临床特征和治疗
- 片仔癀临床应用解析
- 尿常规检测对尿路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 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八味和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
- MicroRNA及lncRNA在心肌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诊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