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难辨的胆囊息肉
时间:2022-04-03 11:05:23 浏览次数:次
胆囊息肉常为人们所忽视,被误诊为胆囊炎、胆石症或慢性胃炎者屡见不鲜。有一病人患胆道疾病,于数家医院多次检查,诊断为胆囊炎、胆石症,但用药治疗后效果小住。后经过手术,才发现为胆囊息肉。
近年来,由于B超的普及,被发现胆囊息肉的病人已越来越多。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胆囊息肉可分为胆固醇性、炎性、腺瘤性和癌性等多种类型。胆固醇性息肉是由于胆囊内的胆固醇结晶沉着而形成,常发生多个,直径在0.5厘米以下,如桑椹状或乳头状附在胆囊粘膜上,易脱落。炎性息肉则由慢性炎症反复刺激胆囊粘膜所致。这两者属于良性疾病,一般不需手术治疗。腺瘤性息肉是一种良性肿瘤,但属于癌前病变。特别是合并有胆囊结石的腺瘤,更容易恶变成胆囊腺癌。而癌性息肉其实就是胆囊癌,占胆囊息肉病变的11%~21%,其直径都大于1厘米,必须尽早手术切除。
然而,B超只能发现胆囊息肉,不能判断其性质。那么,怎样才能了解胆囊息肉的性质呢?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采用B超引导下针吸细胞学检查。其操作方法是在B超监视下,把一根细针经皮肤刺入胆囊,吸取少量的息肉组织作病理切片检查,其准确率较高。根据目前统计,70%~80%的胆囊息肉为胆固醇性和炎性息肉,而腺瘤性和癌性息肉占20%~3096。
胆囊息肉病人约半数以上无任何症状,只有在作B超或x线胆道造影时,才偶然发现。少数病人平时右上腹隐痛不适,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厌油腻食物,易被疏忽或误诊。
胆囊息肉不仅易误诊、漏诊,其性质又是善恶难辨,同时还会因无临床症状而不被重视。因此,对待胆囊息肉,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我们的观念都应当更新。病变直径小于0.5厘米,且为多个发生,有细蒂与胆囊粘膜相连,又不合并结石者,应定期作B超复查。直径在0.5~1厘米,且伴有结石者,可考虑手术。无结石又无恶性病变特征者,若在定期B超复查中发现病变有增大趋势,则应积极手术。病变直径大于1厘米,恶性病变难以排除时,原则上都要作手术治疗。有条件,对胆囊息肉性质的诊断一步到位,则更利于治疗。
[善恶难辨的胆囊息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