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谁来为全球信息不安埋单

时间:2022-04-06 10:02:19  浏览次数: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迅速普及,以信息传输、交流和分享为主题的网络行为逐渐多样化。在各种杀毒清理软件的保驾护航下,看似风平浪静的互联网,实则暗潮涌动。表面上,互联网用户乐此不疲地收获着乐趣,暗地里,个别掌握互联网信息数据的国家扮演着监守自盗的角色。当大众察觉到这一情况,并开始指责祸端的制造者时,对方往往打着卫道士的旗号为自身辩解,更有甚者,换个新的花样来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将用户们彻底玩弄于股掌之间。

关键词:信息安全;棱镜门;斯诺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2

冷战后,尤其在进入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21世纪,全球信息安全与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一并成为国际非传统安全领域内新的威胁表现形式。个别国家,利用自身在互联网和情报攫取方面的明显优势,企图以不正当手段侵犯普通用户的隐私,并对别国领导人的通话通信内容进行监听监视。鉴于此类不透明的情报战,受侵犯国家有必要采取强硬的“制裁”措施,对侵犯国在经贸交往或政治外交会面场合予以降格“礼待”。

互联网技术产生的初衷是为跨地区、跨国信息的无障碍交流而打破有形门槛,在这一点上,互联网较于电话、传真、普通邮件来说,确实功不可没。也正因为互联网在信息互通上的不可替代性,它被个别国家利用,成为获取情报,对他国主权和隐私频频侵犯的途径。

据报道,2006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启用蠕虫病毒Stuxnet,在以色列秘密情报部门的协助下完成设计,攻击伊朗核设施,致使伊方1000台至5000台离心机瘫痪,造成伊方巨大损失。此次行动的实施,美方正是利用了互联网破坏活动更为有效,并借助以色列在情报方面的优势,编写恶意病毒程序,向伊方发动攻击所致。

2013年,“棱镜门”事件一经曝光,在国际范围内引起激烈的争论,将一向以“网络卫士”自居的美国推到了风口浪尖,曾始终鼓吹别国为“网络黑客”的美国这次颜面重重地被打落在地。据爆料者,前CIA技术分析员爱德华·斯诺登所述,美国情报部门的“棱镜”计划通过世界几大互联网企业向美方提供情报信息,并实时监控用户的通信和电话记录。在小布什任美国总统时,斯诺登就有意曝光美方这一计划。当时的他仍对即将就任的奥巴马总统抱有希望,所以迟迟未有所行动。直至2013年6月,他不得已,才初次将美国秘密监听项目的文档向媒体披露。

“棱镜门”事件一出,美方并未矢口否认,而是将揭秘人斯诺登视为叛国者在全球范围予以通缉。面对来自国内外日渐强烈的质疑和谴责声,美国毫无愧疚之感,仍秉持一副“奈我如何”的模样,依然我行我素。7月底,斯诺登再度曝光美国更大规模的监控计划——秘钥项目,至此,用户在网上存有记录的信息已全部被美国情报部门掌控。事件还在持续发酵,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黑客”身份已逐渐明晰,是否叛国、泄密已不再重要,人们对国际情报战引发互联网信息泄露而产生的不安感越来越强。

此后,更令美国尴尬的是,一向在全球经济、政治事务中与其保持坚定一致路线的盟友德国,也对美国的监听丑闻产生了疑虑。不管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手机被美监听长达10年以上这一消息是否属实,“棱镜门”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和普遍不安已逐渐在美国盟友间发酵升级。就连早已退出奥巴马政府的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也为NSA(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简称)监听默克尔电话而表示歉意。可见,这场监听风波已经持续许久,或许已在美国各政要中间以“意会”代替了“言传”,形成了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

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信息流通亦如此。当我们在网上畅快交流、分享照片文字等信息时,殊不知个人的身份和隐私也被偷偷地“分享”了!没有绝对的信息安全,也没有绝对的隐私,这一点无可否认。不过,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在国际情报战中,向个别国家提供用户通信记录和身份信息的互联网企业,又是基于何种考虑而愿意背负着“违背商业交易条款”的骂名呢?是迫于政治施压还是单方面的企业盈利?

Facebook、Youtube、Google等知名的国际互联网应用企业,在网络世界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互联网“大亨”们平时不用仰人鼻息,数以亿计的用户足以为其担当驰骋商海的“舵手”。依照常理,互联网企业们理应为用户保密,为用户的正当互联网行为保密。但是,它们却成为大国国际情报行为中的“帮凶”,与其同流合污,全然不顾用户的信赖和基本的网络使用条款,恣意把手中掌握的用户信息出卖给个别国家情报机构,以牟取私利。作为个体的普通用户,欲使用法律武器,对互联网“大亨”和国家情报部门进行控诉的想法,也只可原地止步而无法真正实施了。

互联网,由无数个网络节点和数不清的数据信息构成,确实是一张覆盖范围广阔、编织严密的网。在这张纵横交织的网上,普通的用户只是一个个力量微弱的点,大型网企扼住了每一个网络分区的要塞,管理着这一部分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当所有的网络信息被当做可能的情报监控时,不仅仅普通的用户,即使是参与其中的各国政要,也可能成为个别国家情报部门监视的对象。

近来,法德等欧盟成员国也面临着被传统盟友——美国监听的危险,美国前所未有地受到来自盟国的指责。这一说法真实与否我们暂不下定论,但是从“棱镜门”事件发展而来的一系列美国情报部门监听丑闻,确实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担忧。这种自下而上的监听升级,让普通的网络用户警醒,也让各政要们颇为警惕。尽管白宫方面尚未做出明确回应,却依然引来口舌不断。从操纵网络行业的信息流通,到波及政治层面的电话监听,美国那些忠心耿耿的“小伙伴”们对“大哥”的信任还剩下多少?

除了以上的监听丑闻,通过网络来获取情报的手段或许会不断翻新。通过正当手段获取情报无可厚非,可是把这一只“手”深入互联网,企图打着“网络卫士”的光荣头衔来进行不正当的勾当,使普通用户权益受损,使整个网络环境浑浊不堪,使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受损,那么,到头来吞下苦果的势必会是侵犯方。

无独有偶,在互联网的大潮中,不知何时手机移动端竟也朝着丑闻的方向进发。近年来,苹果手机作为新老用户心目中的宠儿,可谓一枝独秀。不过,凭着无可替代的优势,这颗曾砸到牛顿头上的“苹果”也为用户个人信息的泄露大开“后门”。同时,2013年年底,德国媒体曾曝光NSA开发出可以植入苹果系列产品的后台软件,为美国监听全球范围内所有苹果手机用户的信息开辟方便之门。听闻此消息,苹果产品忠诚的用户们会否继续对其不离不弃,或者转投安卓的怀抱,依然是个未知数。在涉及移动端信息安全隐患的诱因中,苹果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已,不该对其极度追捧,也不应对其大力捧杀。在保卫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客观看待互联网和高科技带来的利弊,善用其利,尽量避免不利的一面带来的隐忧,且用且警惕。

除了苹果之外,还有数不清的美式互联网产品与我们的生活交融、密不可分,日式、韩式、德式等品牌也在为分得一杯羹而彼此竞争。每一秒钟,通过互联网传向世界各个角落的信息不胜枚数,在来来往往的信息中,每一个涉及到个人隐秘情况的细节都有可能进入各互联网产品的“库房”,任其随时监控查看。没有谁可以独立于互联网之外,在自己幻想中的“世外桃源”怡然自乐。就此来看,信息安全的威胁变得难以逃避,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愈发令人担扰。

二战中,一些国家依靠传统的手段进行情报战,珍珠港被偷袭,美国进而被迫加入了反法西斯的行列。冷战时,美苏争霸,苏联的情报人员——克格勃在东德和占据西德的美欧间打情报战,使得一个完整的国家在分裂的基础上离心倾向更加明显。现今,一些国家依然在不遗余力地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获取情报,冒天下之大不韪地搜集每个用户的信息,为己所用,若任其发展下去,世界范围内将发生一场由互联网引发的大动荡。如何平息,就需要个别国家和互联网“大亨”们“洁身自好”!

当21世纪的我们沉浸于互联网所带来的新奇中,和亲友通过各种聊天软件分享着彼此的隐私;当我们混迹在果粉的圈子里,热衷于为每一款苹果产品摇旗呐喊;当我们的目光集中在美剧所营造的刺激和科幻迷雾中,为追剧废寝忘食,很可能不知不觉中,我们已成为被监听的对象,成为西化思潮影响最深的一群人,为实施监听行为的罪魁祸首唱赞歌。希望这一切没有发生,也永远不会发生在你我的身上。

推荐访问:谁来 埋单 不安 全球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