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吡喹酮治疗生吃泥鳅导致肝脏寄生虫感染的护理观察

时间:2022-04-06 10:08:56  浏览次数:

【摘要】目的:探讨吡喹酮治疗生吃泥鳅导致肝脏寄生虫感染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8例生吃泥鳅感染肝脏寄生虫的患者给予口服吡喹酮治疗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和发热护理,加强用药观察。结果48例患者均全部治愈出院,随访1月以上无复发。结论生吃泥鳅感染肝寄生虫在给予口服吡喹酮治疗的同时加强护理,可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肝脏寄生虫;吡喹酮;护理观察

【中图分类号】R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132-0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增强,获得养生知识愿望强烈,人们更加重视健康和疾病的预防,但普遍群众的健康素养不高,辨别能力较差,从而轻信某些养生专家出版的《不生病的智慧》一书中生吃泥鳅可以灭肝火、降虚火、祛斑、美容等奇效而生吃泥鳅后感染肝脏寄生虫。在2010年4~7月我科收治了因生吃泥鳅感染肝脏寄生虫的病人48例,通过吡喹酮口服及对症治疗,做好心理护理和发热对症护理,加强其用药观察,全部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4~7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肝脏寄生虫感染患者48例。其中女29例,男19例,年龄中位数42.0岁(22~79岁)。23例单次食用泥鳅1~8条,5例2~5d内服用泥鳅2~10条,8例10~15d内服用生泥鳅3~21条,4例25~60d生食泥鳅4~20条,8例144~330d生食泥鳅6~30条。所有患者食用泥鳅中位数4条。首次症状时间出现在最后1次食用泥鳅后6~60d,中位数15d,四分位数分别为10d和30d。32例(66.67%)病程中有畏寒、发热,体温37.5~40.3℃,持续时间3~30余天不等;入院时发热19例(39.58%),体温37.8~40.3℃;25例(52.08%)乏力、食欲减退;15例(31.25%)肩、颈、背腰或四肢酸痛;13例(27.08%)上腹不适、隐痛;8例(16.67%)头昏;6例(12.50%)体重减轻2~4kg,6例(12.50%)腹泻,4例(8.33%)干咳、胸痛,3例(6.25%)恶心、呕吐;2例(2.08%)颈、腰、背和四肢有红色斑丘疹、荨麻疹;4例体检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无症状

1.2 诊断

48例患者发病前均有生食泥鳅史,多人为同餐同病,有发热、乏力、肌肉酸痛、上腹不适或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外,没有其他原因解释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寄生虫免疫学诊断或病原学诊断阳性,腹部增强CT肝脏有片状或结节样低密度影,生食泥鳅可引起肝脏寄生虫感染,本次感染的病原学以肝片吸虫可能性大

2 方法

2.1 药物治疗

按照肝吸虫病治疗原则进行治疗[1],吡喹酮总剂量为150mg/kg体重(体重超过60kg者按60kg计算),0.4g/次,3次/d,疗程5~7d;餐后半小时服药,服药期间及1周内不能吃刺激性食物,严密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和相应护理及治疗

2.2 护理

2.2.1 发热观察与护理

发热是肝脏寄生虫感染的突出症状,是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48例患者有32例出现发热,发热可分为3个类型[2]:(1)轻型,也称低热型。一般体温不超过38℃,全身症状轻微。(2)中型,也称间歇型、弛张型。典型者午后的体温开始逐渐升高,傍晚高热可达40℃,午夜后体温降至正常或38℃以内,常伴畏寒、多汗、头痛、头昏等。退热后患者无不适感觉。(3)重型,也称稽留热型。发热时伴有畏寒或寒颤、头痛、肌肉酸痛、面色潮红、多汗等症状。体温持续在40℃上下,波动幅度较小,全身症状重。因此,对发热的治疗与护理至关重要。发热期间患者须卧床休息,避免受凉,防止并发症。每2~4h测1次体温,同时密切观察患者面色、脉搏、呼吸、血压情况,如有异常立刻处理。体温达38.5℃时给予物理降温,冰袋于额部冷敷或温水擦浴;体温达39.5℃以上时给予酒精擦浴;而对于老年患者,则选用温水擦浴,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持续高热者或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时,按医嘱用消炎痛等药物降温及予以补液治疗,注意防止虚脱。降温处理后大多在15~30min复测体温,为了避免患者受凉或烫伤,擦浴时动作要轻柔,避免伤及患者皮肤。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并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为主。退热时会大量出汗,要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做好皮肤护理,重型患者注意防止发生压疮,并多饮开水,保持口腔清洁,同时观察病情变化[3]

2.2.2 消化道症状的观察与处理

48例肝脏寄生虫病患者中,13例有不同程度的腹痛;6例有腹泻;3例有恶心、呕吐;结石性胆囊炎6例;胆囊息肉1例;对腹痛患者,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规律、持续时间,注意与其他急腹症的差别,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4]。对腹泻者,详细了解大便次数、形状、颜色、有无脓血,腹部包块,指导患者正确取留大便标本并及时送检,据情况给予对症处理,给予足疗程的吡喹酮治疗及对症处理后,所有病例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均消失

2.2.3 呼吸道症状的观察与处理

48例肝脏寄生虫病患者中,有4例出现干咳、胸痛等呼吸道症状,如出现胸闷者适时予以低流量氧气吸入,叮嘱患者注意保暖,多饮温开水,忌烟酒,并保持房间空气流通。同时给予适当止咳药物,及时使用抗生素,控制合并感染。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药物雾化吸入,协助排痰,结合病原治疗后,症状逐渐消失

2.2.4 临床用药的观察与处理

吡喹酮是治疗寄生虫病的首选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达80%,4天内排出量达80%,故无蓄积作用,成人、儿童有肝脾肿大者均能耐受。一般无或仅有轻微不良反应,具有高效低毒见效快的优点[5]。但是由于用吡喹酮治疗肝脏寄生虫病时要求剂量较大(总剂量达150mg/kg),故此对胃肠道的刺激性较大,会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胃肠道反应,视情况给对症处理,疗程结束后会消失。服药期间注意饮食搭配、禁酒。48例患者在首剂服用吡喹酮后其中7例出现畏寒、寒颤、高热,原有毒血症状加重等类赫氏反应。轻者给予输液、补充维生素C等支持疗法,症状便得以控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发生类赫氏反应的原因(与吡喹酮杀伤或杀死血吸虫成虫引起的异性蛋白反应有关)[6],以及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用药具有较大安全性,使患者放心接受治疗

2.2.5 其他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其他不良反应主要为神经系统、变态反应。神经系统表现为头昏、乏力、头痛及四肢酸痛等;变态反应表现为皮疹等。若以上各系统不良反应表现轻微,一般仅给予对症处理,变态反应者给予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或酮替酚抗过敏、维生素C及钙片等治疗后即缓解;以上不良反应的出现多为一过性,无须停药,待完成病原治疗后,便可消失。但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精心护理[3]

2.3 一般护理

2.3.1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无刺激性食物为主,少食多餐,禁食多脂肪、高油等不易消化的食物,禁烟酒,多饮水

2.3.2 心理护理

肝脏寄生虫病带给患者带来一系列不适,再加上患者是因为生吃泥鳅感染肝寄生虫病,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7]。因此患者入院时要热情接待,提供幽雅、安静、舒适的病区环境,有条不紊地为患者安排诊疗工作。住院期间多关心患者,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做好患者的隐私保护,调整其心理平衡,消除紧张情绪;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行,给患者建立亲切感和信赖感,增强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使其愿意积极配合治疗

2.3.3 健康教育

向患者讲解肝寄生虫病等有关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及危害的知识和了解,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吃生鱼片、醉蟹等方式,进而改变并摒弃他们的不良卫生和饮食习惯。提倡食物必须煮熟、煮透后食用。生、熟食品的切板一定要分开,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等,以降低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感染率和发病率[8]

3 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消失,嗜酸性粒细胞、ALP、GGT、ALT、AST均恢复正常,随访一月无复发,治愈率为100℅

4 讨论

生吃泥鳅感染肝寄生虫在给予口服吡喹酮治疗的同时加强护理,应主动向其解释病情和药物的不良反应,消除其恐惧心理,完成治疗疗程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加强科普教育,杜绝生食可能携带寄生虫的食物,从而有效预防食源性寄生虫感染,避免大众健康受到危害

参考文献

[1] 何丽洁.2032例华枝睾吸虫病吡喹酮治疗副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055,(2):288.

[2] 李岳生.血吸虫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2-127.

[3] 吴洪,刘建兵.我国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治疗与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5(25﹚52-53.

[4] 徐敏珍.实用症状护理学)腹痛[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2):5-6.

[5] 汪钟,主编.护用药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372.

[6] 陈平,游难先,万莲荷,等.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出现类赫氏反应113例[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6,18(3):200.

[7] 毛官祥,涂祖武,岑丽萍,等.急性血吸虫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8,19,6:87.

[8] 许炽熛,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治[J].传染病信息2007,20,1:10.

推荐访问:泥鳅 寄生虫 肝脏 生吃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