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猪咬尾症的发生及防治

时间:2022-04-07 10:04:37  浏览次数:

摘要 阐述了猪咬尾症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表现,并从强化饲养管理、满足营养需要、治疗等方面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 猪;咬尾症;发生原因;症状表现;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7-0280-01

猪咬尾症是异食癖的一种,规模化养猪场多发生。异食癖是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和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综合症。夏秋季节发生率高,一般18~80kg的猪发生率高,多集中在20~40kg发生,母猪发生率高于公猪。发生咬尾的猪群,其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下降20%左右,同时肉的品质降低,被咬猪亦可发生感染死亡。

1发生原因

(1)饲养管理不当。①密度大。圈小、猪多,相互接触多,冲突行为增多。饲槽少,不够猪同时采食,则发生争抢咬斗,饮水不足也会发生争抢喝水。睡觉面积小,相互挤压,引起争、斗、咬。②混群饲养。不同品种,不同年龄,不同大小,不同强弱的猪放在一个圈内饲养均可诱发咬尾症。

(2)环境差。圈舍内粪便堆积、太脏、蚊蝇多,舍内没有干净的地方供猪睡觉;通风不良,有害气味太大;温度高或温度低,湿度大,天气异常变化;惊吓,猪乱窜群、并群等引起应激和猪舍光线太强,也能引起猪相互争斗和咬尾咬耳。

(3)营养不良。日粮饲料中营养不能满足需要,如浓缩料或预混料添加量不足导致缺乏矿物质或比例不平衡,可诱发异食现象。维生素缺少或不足,特别是B族维生素;蛋白质不足或质量不好,氨基酸不平衡,都可引起咬尾现象。曾有报道,一猪场因日粮缺盐,导致大群猪咬尾、咬耳;日粮补盐后,咬尾现象减少。

(4)疾病因素。①慢性消化不良。异食癖一般多以消化不良,代谢机能紊乱所引起。临床表现:舔食墙壁、泥土,啃槽,吃砖头、煤渣、沙石或有咸味的异物,吃被粪便污染的垫单、杂物等。异食猪往往食欲下降,生长、发育不良,对外界刺激敏感,便秘、下痢交替出现。母猪引起流产,吃胎衣,吃胎儿(流产),吃、咬仔猪,其他的猪则咬尾、咬耳等。②寄生虫病。特别是外寄生虫和渗出性皮炎,皮肤上出现油性渗出物,会吸引其他猪只前来啃咬。③尾、耳、体表有损伤的猪只。损伤部位流血、脓或有分泌物会引起其他的猪前去啃咬,有的猪喜欢血腥味。

(5)心理行为因素。①习性。猪有探究行为,觅食时首先是拱、掘,先用鼻子闻、拱、啃,然后吃。现代养猪场圈舍多为水泥地,对其探究行为受限制,有的猪就相互咬尾、咬耳。另外,猪还有群居、争斗、领域行为,当饲养密度大时,每头猪所占地面不足,则增加咬斗的几率。②长期圈养。猪产生厌倦情绪,于是相互“玩弄”尾巴、耳朵,最终导致咬尾、咬耳症。

2症状表现

有咬尾癖的猪起初举止不安,对外界刺激敏感,食欲下降,目光凶狠,开始只有少数几头相互咬斗,后来逐渐增多,相互咬尾、咬耳。开始被咬猪尾部脱毛、出血,咬猪进而对血液产生异食癖,愈咬愈狠,被咬猪尾部、耳部皮肤脱毛、出血,直至把尾巴咬光,甚至把尾根周围啃成一个坑,继而感染化脓、溃烂。若不及时处理,则可引起败血症导致死亡。

3防治措施

3.1强化饲养管理

(1)合理分群。同一圈的猪尽量是同品种、同产期、大小一致的猪(分群时按其大小、性别、强弱、肥瘦分圈)。

(2)合理密度。每圈以10头左右为宜(8~12头),最多不超过20头。小猪密度(7~20kg体重)0.3~0.5m2/头;中猪密度(20~60kg体重)0.6~0.8m2/头;大猪密度(60~80kg体重)0.8~1.0m2/头。

(3)提供适宜环境。舍内尽量做到冬暖夏凉,空气新鲜,清洁卫生,干燥通风,光线适宜(必要时在喂食后可采用暗光防咬);料槽、饮水槽充足,清洁饮水不断,定期消毒,消除蚊蝇,使猪安静舒适。

(4)断尾、剪齿。在出生后2~3d即可断尾,剪去2/3,同时剪去犬齿。

(5)隔离。有咬尾症的猪和被咬的猪都要隔离饲养。

(6)采取全进全出。避免多次混群。

(7)分散豬注意力。在断奶的猪圈内投放链条、铁棍、旧轮胎等供猪玩耍。有条件的可投放青饲料让猪采食。

(8)治虫。控制寄生虫侵袭,特别是患寄生虫病的猪要及时隔离治疗。

3.2满足营养需要

喂全价日粮饲料,浓缩料按标准比例配制。特别是矿物质中的钙、磷、盐及微量元素要满足需要,多种维生素在气温高的环境可增加倍量。蛋白质水平要适宜,必需氨基酸要按比例平衡。

3.3治疗

(1)药物控制。对攻击性强的猪可用镇静药,如氯丙嗪1~3mg/kg,安眠酮0.08mg/kg;也可向猪喷高度酒(嘴、鼻、体);还可在猪尾部涂擦有特殊气味的无害物,或有苦味的黄连素、龙胆紫等。

(2)被咬伤猪的治疗。给被咬伤的猪注射消炎抗菌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局部涂擦磺胺软膏,以防继发感染。

推荐访问:防治 发生 猪咬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