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特点

时间:2022-04-07 11:14:52  浏览次数:

[摘要]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篇章。本文着重梳理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经历的四个阶段以及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实事求是;生产力;改革开放

[作者简介]保怡君(1992-),女,云南曲靖人,昭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王孔燕(1987-),男,云南曲靖人,昭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 A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02-0012-0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并逐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这种战略“转移”的决定,是党领导经济工作改革的必然结果。这一段历史历程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密不可分的,在邓小平的指导下,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经济性质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思想解放的过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是与这一段历史共同成长起来的。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9—1982年,即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在这个阶段,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已不再被视为两个截然对立的东西了,党和政府认识到两者必须结合,但在结合中有个主次的问题,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结合中有个排座次的问题。1981年11月,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关系,是改革中的一个关键问题”。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应当是:在坚持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国家在制定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和应用价值规律;对于带全局性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经济活动,要加强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对于不同企业的经济活动,要给以不同程度的决策权,改革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办法”。②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第二阶段是1983—1986年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决定“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利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它是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经济理论认识的重大飞跃。它突破了把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第一次提出了与社会主义相联的商品经济概念。肯定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也突破了把指令性计划当作社会主义经济根本特征的传统观念,肯定了指导性计划也是计划的一种形式,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计划经济的理论基础。理论上的突破,对于全面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第三阶段是1987—1992年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是对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一次重大发展。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问题做了新的概括和说明,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明确几个基本观念。第一,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第二,必须把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管理方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三,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体制,总体上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创造适宜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此引导企业正确进行经营决策。”③

第四阶段是1992年以后,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南巡视察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南方各地,在南巡讲话中针对当时否定改革、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潮做了大量的理论阐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也就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回顾其确立过程,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邓小平之所以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探索上取得重大突破,就在于他在认识上成功的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关系。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完全的公有制,消灭三大差别,所以在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就一直过分强调要公有化,要集体经济。但马克思做出社会主义经济设想的前提是社会主义首先在生产力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而实际情况是社会主义首先在俄国、中国这样的农业国实现了。一旦前提条件变了,其结论就不能盲目求同。第二个是体制与制度的关系问题。制度是一个根本的性质问题,而体制是为了实现某种制度而采取的具体方式。要学习的是外国先进的管理体制,而不是它们的制度,不能把这二者等同起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以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许多精准的论述。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④“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⑤

第二,在經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是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立论的灵魂所在。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写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邓小平也强调:“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⑥也正是在实事求是原则的指导下,他遵循“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⑦”,认真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有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并结合中国实际,对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做出了许多创举。

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采取了放权让利的方式来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从1987年开始,中国全面推行了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这一政策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为增强地方和企业的活力,向地方和企业下放一定财权。从1980年开始,中国先后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体制。1987年,为配合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中国全面实行了财政大包干体制,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和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这些创举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的束缚,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取得突破,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

第三,邓小平对经济问题提出的总的、也是带有全局指导性的方针是“用经济的方法管理经济。”⑧这是邓小平在看到计划经济束缚生产力、缺乏市场活力的弊端后所做出的回顾思考与重大理论探讨。强行把经济发展纳入政治轨道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但在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的全球背景下,中国只有主动迎接这一潮流,尊重经济规律,才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核心是发展生产力。在关于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上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又离不开人才,所以在邓小平的市场经济理论中也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制度。

关于生产力,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⑨“根据我们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⑩“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⑪邓小平充分强调了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指出,“世界在发展,我们不在技术上前进,不要说超过,赶都赶不上去,那才真正是爬行主义,我们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⑫提出了自力更生,争取外援的经济建设方针。同时强调要把科学技术更好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指出“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⑬

关于科技人才培养问题,他指出“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⑭强调要加强教育事业发现人才,认为搞好教育和培养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在为景山学校题词中写道“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⑮

关于人才选拔问题,邓小平指出:“组织路线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们不是没有人才,而是被按住了。”⑯强调干部选拔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人才任用制度的关键性地位。因为人才是科技发展的主体,他们能否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直接决定经济发展的程度和速度。

邓小平由社会主义生产力本质的问题,继而对科学技术、人才培养、人才任用做了多方面的考虑,实属高瞻远瞩的经济理论。

第五,对外开放是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的一面旗帜。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从沿海开始,逐步向沿江、沿边城市发展,继而扩大到内地,呈现出由“点”到“面”的全面开放的格局。创办经济特区,是当代中国对外开放走出的第一步。经济特区,是指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划出特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比一般地区更加开放的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大力吸引外资、技术和人才,以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中国先后开发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几个经济特区,之后又陆续开放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港口城市,从而形成中国对外开放的黄金海岸。在此基础上,中央3号文件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样就形成了由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三个沿海开放区、2个开放半岛和海南省构成的对外开放地带。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缩短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距离,大大加快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程。

第六,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邓小平非常注重协调各方面利益。他提出的经济政策就是“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多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⑰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必然存在竞争机制,要保护在竞争中首先胜了的那一部分人的利益,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使整个国民经济波浪式的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很快的富裕起来。提出了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问题,他指出“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但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决不提倡个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并不提倡每个人都向‘前’看。我们从来主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第七,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他强调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他指出“大大小小的干部要开动机器,不要当懒汉,头脑僵化。这个懒汉是过去制度形成的。以后既要考虑给企业的干部权力,也要对他们进行考核,要讲责任制,迫使大家想问题,现在我们的上层建筑非改不可。”⑱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最根本政治制度的实施形式和表现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经济体制是国家根本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和组织管理形式,属于经济基础的范围。邓小平在《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中指出:“现在经济体中以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不能使政治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⑲

1986年9月29日,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积极性。”⑳

综上所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一整套完整的科学体制。他强调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不只是当前,恐怕今后长期的工作重点都要放在经济工作上了。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他突破了姓“社”、姓“资”问题争论的局限性,开辟了一条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如科技、人才、管理体制、政治等方面做了全方面的設计和规划。他当之无愧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注释]

①②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29+1028页.

③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6页.

④⑤⑨⑬⑲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0+203+62+107+176+177页.

⑦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页.

⑥⑧⑩⑪⑫⑭⑮⑯⑰⑱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0+140+311+313+129+140+194+337+152+129页.

推荐访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理论 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