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旋律强军的音符
时间:2022-04-09 09:47:03 浏览次数:次
祖国大西南,幅员辽阔、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厚重的历史人文、丰富的红色资源、绚丽的民族风情,造就了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植根于大西南的文艺沃土,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军队成长的脚步,西南军事文艺一路走来,以其深沉厚重、苍劲豪迈、瑰丽多姿的独特品质,成为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亮丽奇葩。
时代风雷
上世纪50年代,散布在西南战区各部队的10余支文艺队伍整合成为战旗歌舞团、战旗话剧团、战旗杂技团和西藏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成为发展西南军事文艺的主力军和突击队。其中,战旗杂技团由贺龙元帅亲手组建,寄托着老一辈革命家发展军事文艺的殷切期望。开国之初,百废待兴,建设新中国的澎湃激情燃烧在文艺工作者心头,他们纵情歌唱,从50年代至70年代,西南大地上,先后诞生了以歌曲《毛主席派人来》《北京的金山上》《洗衣歌》《阿佤人民唱新歌》,舞蹈《飞夺泸定桥》《板车号子》,话剧《挣断锁链的奴隶》《东进序曲》《记忆犹新》,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杂技《蝴蝶会》《射击》《战士游戏》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作品,涌现出冯牧、徐怀中、白桦、彭荆风、苏策、罗念一等一大批知名艺术家。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大多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和长期的部队生活,他们在艺术创作中有着丰富的生活实践和阅历,作品中饱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部队特征,常常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和情感冲击。60年代中期,话剧《边哨风云》在成都和北京公演时,就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受到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改革开放春潮激荡,给西南军事文艺注入了强大力量。新时代新气象新旋律,一大批优秀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舞蹈《春潮》《悠乐悠乐》《爱的寻觅》抒发出人民拥抱春天,迎接光明的喜悦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1986年,《西南军事文学》杂志创刊,邓小平同志亲自为杂志题写刊名。从此,这个年轻的刊物就责无旁贷地扛起了西南军事文学冲锋的大旗。创刊20多年来,刊物推出了一大批弘扬主旋律、艺术品位高、社会影响大的优秀作品。上百篇佳作在全国、全军获奖,数百篇作品被全国各大报刊转载,有的还被改编为影视剧。《中越边境大扫雷》《川藏军魂》《现代师长》《炮击金门》等优秀作品在军内外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刘白羽、李瑛、徐怀中、莫言、陈忠实、贾平凹、朱苏进、周涛、徐贵祥、柳建伟、石钟山等知名作家的多篇作品都曾在刊物上发表。电视艺术在这一时期也有了较大发展,80年代末,电视剧《爱的升华》《刘伯承血战丰都》先后获得全军电视剧重要奖项。
90年代,西南军事文艺继续昂首迈进,作品风格不断臻于成熟。为纪念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战旗歌舞团创演了大型歌舞《西藏之光》,以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建设为时代经线,以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和真挚纯朴情感的歌舞为艺术纬线,精心编织出一幅闪耀着民族特色的巨幅雪域长卷,再现了西藏翻天覆地的伟大历史变迁,具有厚重的史诗品格,荣获“文华奖”。战旗话剧团则相继推出话剧《结伴同行》《空港故事》《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结伴同行》通过讲述四个陌路人各怀心思结伴同行,用历史与现实交错的手法,叙述一段给人启迪的人生故事。作品荣获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新剧目奖”等10多个奖项。
90年代后期,成都军区文艺团体连续多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全国双拥晚会和全军重大晚会演出。此间产生的一批优秀作品,如歌曲《中国的希望》《麻辣烫》《祖国吉祥》《军人本色》《信念》《山上的老兵》《甘巴拉》等,在全国全军广泛传唱。歌曲《中国的希望》旋律优美、大气深沉,抒发了人民对党的崇敬之情。《麻辣烫》融合四川地方戏曲元素,唱出了人民群众火一样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这一时期,电视艺术成绩斐然。12集电视连续剧《雪震》,以上世纪50年代初我军在川西北地区剿匪的“黑水之战”为背景,作品跳出传统的剧情结构,从生活的真实出发,在我军剿匪部队、国民党残匪、藏族上层人士和藏民之间开展情节线,将复杂的阶级、民族、国共之间的矛盾集中在黑水这个点上交织展开,使全剧渗透着深邃的文化意蕴。该剧在中央电视台各套节目黄金时间多次播出,荣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骏马奖”一等奖,被认为是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成熟的重要标志。上、下集电视剧《国碑》以浓郁的诗意、凝重的画面、感人的情节,也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还推出了以反映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大渡桥横铁索寒》、’98抗洪题材的短篇电视剧《光娃》。
世纪之交,西南军事文艺异军突起,以不可阻挡之势喷薄而出,接连在全国全军重要文艺评奖中摘得桂冠。柳建伟的长篇小说《突出重围》、裘山山的长篇小说《我在天堂等你》先后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解放军文艺奖等大奖。2000年,电视剧《突出重围》作为千禧年开篇大戏在央视一套一亮相,立即引起强烈反响。该剧瞩目新军事变革的世界格局,将对英雄主义的讴歌融入科技强军之大势,突显“打得赢”的时代主题,领军旅电视剧创作风气之先,开创了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高度。
军旅风骨
军事文艺姓“军”为“兵”。书写官兵、表现官兵、服务官兵,鼓舞和激励官兵忠诚于党、履行使命,积极为大西南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功立业,是西南军事文艺创作的重要职责。成都战区有祖国近1/4的领土,有数千公里边防线,雄关漫道、雪域苍茫,数十万将士戍边卫国,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有抒写不尽的军旅传奇。军区创作人员,始终把主要精力放在军事题材作品创作上,几十年来,军事题材作品数量保持在总作品总量的2/3以上。
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上,几十年来,军区文艺工作者倾注了大量精力,取得了很大成绩。在他们的历史题材作品中,既有对革命英雄主义的呼唤,也有对当代人生的思考,在重现革命征途的悲壮和曲折中,弘扬百折不挠的艰苦拼搏精神。裘山山的长篇小说《我在天堂等你》,继承老一辈作家关注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传统,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独特的小说才情,对战区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进行了成功掘进。作品不但记录了“昨天”,抒写了历史,让人重温了18军进藏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更通过深刻记述老一辈西藏军人身上表现出的民族大义和牺牲奉献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今天”和“明天”。电视剧《大渡桥横铁索寒》,再现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勇夺泸定桥的英雄壮举,不仅有激烈的战斗场面,也有历史经验的总结,在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富有新意。
关注时代大背景,重视研究时代语境,着力表现当代的主体生活,是军区现实题材创作的成功经验之一。在现实题材创作方面,军区文艺也硕果累累。柳建伟的“时代三部曲”(《突出重围》《北方城廓》《英雄时代》),通过对当代军营生活和社会生活前瞻性的把握与透彻的理性描述,传递出作者对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民族命运的强烈关注。继长篇小说《我在天堂等你》,之后裘山山又推出了散文集《遥远的天堂》。这部作品讲述了作者10次进藏经历,以生动的笔触讴歌了西藏军人扎根边防、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作品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委们称赞这部作品是“一位军人,一个女性对西藏大地及其守护者的深情抒写。朴实、真挚,具有强健的行动品格和直指灵魂的力量”。从《我在天堂等你》到《遥远的天堂》,既是历史对现实的昭示,也是现实对历史的回答。同时也是军区文艺创作不断登上新高度的佐证。战旗文工团2009年推出的大型话剧《生命高度》,是一台表现当代西藏军人生活训练、牺牲奉献的现实题材作品。作品通过对旅长雷东、团长江洪波、心理医生沈虹、电脑专家顾晓舟、特战分队队长索朗丹增、特战营战士李二娃等人物的群体刻画,展现了一幅感天动地的战斗和生活画卷,表现了当代西藏军人的崇高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生动演绎了高原军人纯洁的官兵关系和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揭示出老西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坚的深刻内涵。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士兵风采
反映基层部队,贴近官兵生活,历来是西南军事文艺的优良传统。纵览西南军事文艺作品,许多都充满了兵情、兵趣和兵味。1998年,由战旗话剧团创演的以驻西双版纳边防军人生活为题材的大型轻喜话剧《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当代军营和年轻的军人身上,把当代军营生活表现得多姿多彩,军人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该剧在四川、北京等地上演后,受到部队官兵和文艺界的高度评价。2001年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的电视电影《我和连长》,则通过细腻的情感,生动的故事,细致刻画基层官兵内心世界,传递出温馨纯洁的官兵友谊,获得第13届全军电视剧“金星奖”一等奖和全国电视电影“百合奖”特别奖。驻云南某集团军业余演出队推出的表演唱《探亲谣》,通过讲述父亲来连队探亲的故事,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反映军营变迁,艺术再现了士兵生活;小品《指导员》用平实亲切的语言诉说战士对连队指导员的感激之情,诠释新时期的官兵关系;群口快板《党小组长》则着力反映党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精神风采,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些作品,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当代火热的军营生活,展现了新时期我军建设成就和官兵崭新的精神风貌,受到部队官兵的欢迎和好评。
近年来,成都军区在积极参加全军业余文艺会演的同时,坚持两年举办一届业余文艺会演,为广大基层文艺战士提供了广阔舞台,他们尽情施展才华,在军营中留下了青春闪光的足迹。在2003年全军业余文艺会演中,军区基层文艺战士创演的音乐快板《天网神兵》、舞蹈《铁甲雄风》、表演唱《探亲谣》获得全军业余文艺会演一等奖,参加了当年全国双拥晚会演出。舞蹈《铁甲雄风》从装甲兵训练生活中提取舞蹈语汇,阳刚抒情,张弛有度,画面充满美感,营造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意境,揭示出战争与和平的重大主题。近年来,部队业余文艺战士创作的舞蹈《瞄准开炮》《布依女参军》《雪域兵情》《新兵进藏》,音乐短剧《山寨英语角》《大山小兵》,音乐快板《蓝色贝雷帽》等,先后获得全军业余文艺会演一等奖,扮靓了基层文艺舞台,丰富了战士生活。
边关风情
西南地区秀美的山川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为西南军事文艺创作注入了丰富的营养和持久的激情。西南军事文艺在不断丰富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不断为西南民族文化注入生机和活力,一大批经典作品成为西南少数民族的文艺品牌。
战旗杂技的走红,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西南独特文化的馈赠。90年代以来,战旗杂技依托云南地区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坚持走民族文化道路,相继编创了大型风情杂技主题晚会《金色西南风》、大型仿古杂技主题晚会《华夏古韵》、大型交响杂技主题晚会《四季风韵》,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极大地提高了杂技艺术的品位。此外,许多经典节目,如《双人双秋千———阿昌射日》《跳绳———阿细跳月》《花棍———边寨欢歌》等,都直接取材于云南民间传说。正是由于战旗杂技将西南风情有机融入传统杂技之中,赋予传统杂技新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完成了传统杂技从“险”到“美”的转变,从而开现代杂技风气之先。美术创作上,张文源的《西部情》、蒋宜勋的《拉萨初春》《边塞曲》,熊家海的《守望高原》《川藏线》等,将西南地理特征与西南军人的生活状态有机结合,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准和完美的艺术效果。其他舞台艺术作品同样从西南民族文化中吸取了宝贵营养。快板《神州天府图》将四川的大好河山、美味佳肴、风土人情尽数囊括,作品寓庄于谐,风趣幽默,朗朗上口,一举获得首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电视剧《雪震》中,藏族地区的壮美风光和古朴风俗,神秘的宗教文化,风中飘动的经幡,以及贯穿于故事之中的藏族民间音乐,都向观众展示了一幅优美的藏区自然人文景观。2006年战旗文工团打造的我国首部大型羌族音乐剧《太阳花》,将羌族文化的精华进行了精心包装和尽情展示,为保护和弘扬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战旗文工团推出了大型舞剧《英雄格萨尔》,该剧取材于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精选史诗中“神子降生”、“赛马称王”、“霍岭大战”等经典故事,原创了马头鼓、牛角琴、马鞭舞等藏族舞蹈形式,同时融合戏剧、杂技、说唱等多门类艺术形式,增强了作品表现力。该剧先后在成都、北京、拉萨、上海等地演出,受到藏学界和舞蹈界高度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藏学专家降边嘉措认为,舞剧《英雄格萨尔》的推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藏族题材文艺创作上达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具有重大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西藏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是世界上驻守海拔最高的文艺团体,被誉为“高原明珠”。半个多世纪以来,一茬茬文工团员们立足雪域高原,在“生命禁区”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抒写着人生壮丽的篇章,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之路,创作演出一大批具有浓郁雪域特色的优秀作品,为弘扬藏族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歌曲《洗衣歌》《叫我们怎么不歌唱》《美丽的西藏可爱的家乡》《夏尔巴的歌声飞向天安门》《山歌献给查果拉》《圣城之夜》《高原牧歌》,舞蹈《阿谐》《酥油飘香》《阿嘎飞歌》《卓玛卓玛》,小品《花烛夜》《埋在雪山里的爱》《当兵的歌》,音乐快板剧《雪山上的婚礼》等,都成为各个时代雪域高原上的文艺精品,成为西藏官兵和各族人民共有的时代记忆。
责任编辑:武丽娜
[梦想的旋律强军的音符]相关文章
- 上一篇:“水墨”对动画美术设计的启发
- 下一篇:中国民俗文化中的瑰宝——剪纸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