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贤人到水神:晋南与太原的区域演变与长程历史
时间:2022-04-09 10:10:17 浏览次数:次
摘 要:山西历史上“孔子回车”故事中的核心角色孔子和晋国大夫窦鸣犊,在金元时期分别在晋东南和太原地区被重塑,孔子回车庙在此一时期晋东南的“文化复兴”过程中被努力弘扬,而窦大夫则在宋金以降太原地区的深度开发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水神角色,说明这一时期在区域重建过程中的重要性。金元以至明代,晋南及晋东南社会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在明清之际,由于蒙古的敌对形势逐渐得到缓和,以太原为核心的晋中地区得以快速发展,由帝国管控力量较强向民间社会力量活跃的方向转变。
关键词:山西;区域演变;长程历史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1)02-0162-10
作者简介:
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北京 100871)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对包括民间信仰、神祇建构在内的一切文化事象的理解,都应该放在一个区域发展演变的复杂动态过程中去理解。但对于历史学者来说,理解这些单个的或复合的文化事象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它们本身,而且在于以此理解区域历史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在于理解该区域逐渐构成一个更大区域一部分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在于理解不同层级的区域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
作为中国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山西可以成为学者探讨这类问题的一个资源丰富的田野,本文只是一个非常小的、可以触及上述问题的个案。
一、贤人窦鸣犊
清雍正《泽州府志》记载了一个当地的名胜古迹,叫“孔子回车辙迹”。据传说,“邑南四十里天井关石路,车辙迹回环约百余步,深数寸许。传孔子将适晋,闻赵简子杀贤人鸣犊、舜华,至此回车,后人因之立庙”①。对这件事,《史记•孔子世家》是这样记载的:
“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乃还,息乎陬乡,作为《陬操》以哀之”。
孔子在黄河边上听说赵简子杀了鸣犊和舜华两位贤人,颇有兔死狐悲之感,并对赵简子表示不满。孔子此前在卫国得不到国君的重视,本想到晋国碰碰运气,但此事的发生,令孔子感到他不可能在赵简子那里得到满意的结果,于是失望而去,一生再也未曾涉足山西。
对此传说,后人颇多讨论。《水经注》卷9有这样的记载:
“邘水又东南迳孔子庙东,庙庭有碑。魏太和元年,孔灵度等以旧宇毁落,上求修复。野王令范众爱、河内太守元真、刺史咸阳公高允表闻,立碑于庙。治中刘明,别驾吕次文,主簿向班虎、荀灵龟,以宣尼大圣,非碑颂所称,宜立记焉。云仲尼伤道不行,欲北从赵鞅,闻杀鸣犊,遂旋车而反。及其后也,晋人思之,于太行岭南为之立庙,盖往时回辕处也。余按诸子书及史籍之文,并言仲尼临河而叹曰:丘之不济,命也。夫是非太行回辕之言也。碑云:鲁国孔氏,官于洛阳,因居庙下,以奉蒸尝。斯言是矣。盖孔氏迁山下,追思圣祖,故立庙存飨耳。其犹刘累迁鲁,立尧祠于山矣。非谓回辕于此也。”天井关孔庙据说是发之晋人因仰慕孔子却不得见的怀念之情而建,但
郦道元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因为孔子不是在这里回辕的,孔子庙只是他的后代为祭祀他而建的。
窦鸣犊,一说即窦犨,《史记•刘辅传》附张晏的说法是,“赵简子欲分晋国,故先杀鸣犊”(注:《史记》卷77,“列传第四十七”。)。似乎窦鸣犊是“三家分晋”的反对者。关于二人的关系,《国语》中有一段记载:
“赵简子问于壮驰兹曰:东方之士孰为愈?壮驰兹拜曰:敢贺!简子曰:未应吾问,何贺?对曰:臣闻之,国家之将兴也,君子自以为不足;其亡也,若有余。今主任晋国之政而问及小人,又求贤人,吾是以贺。赵简子叹曰: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淮为蜃。鼋鼍鱼鳖,莫不能化,唯人不能。哀夫!窦犨侍,曰:臣闻之,君子哀无人,不哀无贿;哀无德,不哀无宠;哀名之不令,不哀年之不登。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人之化也,何日之有”(注:《国语》卷15。)!
以上记载说,赵简子执政时,曾向壮驰兹询问东方国家有什么贤人,壮驰兹连忙夸奖赵简子是君子。赵简子却感叹说,动物都是可以变化的,只有人无法变化,这多么可悲啊!正好大夫窦犨站在一旁,说,晋国的范氏、中行氏不能体会庶民的苦难,想要专擅晋国,结果他们的子孙却从贵族沦落成种田的农民了,人的变化是很快的啊!这里赵简子询问东方的贤人,也许与史传他请孔子来晋有关,而他感叹人不能变,也许是因本地无贤人而失落。
西周时期,晋国曾两次迁徙,先从唐迁至故绛(翼),又从故绛迁至新绛(新田),但始终是在晋南的狭小区域,因为唐-晋以北是戎狄的活动地区。大约是由于唐叔虞及其继承者“启以夏政,疆以戎索”逐渐取得成效,戎狄逐渐北退;特别是到晋文公成就霸业的时代,晋国的势力范围已经大大超出了晋南一带,春秋末期赵简子能够在更北的晋阳(太原)经营城邑,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实现的。晋国的历史上开始有以晋阳为中心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晋定公十五年(前497),晋阳城刚建好,因为邯郸大夫赵午未能履约将卫国送给晋国的500名奴隶送到晋阳,为赵简子捕杀,引起中行氏和范氏的不满和围攻,赵简子被迫逃往晋阳。孔子认为赵简子杀赵午是没有经过国君允许的,违背了礼制,因此在《春秋》上写上“赵鞅以晋阳畔”。晋定公三十五年(前477),赵简子死于晋阳,葬地即在今晋祠附近的金胜村(注:参见《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到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赵襄子又在晋阳成功抵御了智伯的进攻,最后导致了三家分晋局面的形成。
范氏和中行氏被赵简子所逐,逃到齐国,是公元前490年以后之事,窦犨的劝诫,显然是在这以后,此时赵简子已有独揽大权的实力。窦犨实际上是暗示赵简子不要重蹈范氏和中行氏的覆辙,是否因此而引来杀身之祸,不得而知,但这些言论却应与孔子的思想一致。不过,孔子离开卫国前往晋国,是在公元前493年前后,如果是这样,那么在范氏和中行氏被逐之前,窦鸣犊就已经死了;假如是窦鸣犊死后赵简子才邀请孔子入晋,那么孔子为什么会接受这个他素来讨厌的人的邀请?司马迁写到窦鸣犊之死,只是为了说明孔子没有入晋的原因,也许采用了某种传说,并不一定符合事实。更何况,窦鸣犊与窦犨是否真为同一人,也没有更多材料可证。
在民间传说中,孔子回车的故事完全与窦鸣犊无关。相传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至今回车村之地,遇到几个儿童在玩打仗游戏,其布防设伏头头是道,孔子叹道:“不云游四海,不知天外有天,不入晋国,不知人上有人,此地人多知,物有灵,何需我等教化。”于是,掉转马头,打道回府。类似的传说,至少在明代就有,“此地名曰天井关,然俗亦名拦车者,父老传为孔子见黄鼠拱立,或曰小儿拱揖,因之回车也”(注:陈棐:《先师孔子回车庙解》,载雍正《凤台县志》卷15,“艺文三”,第3页下。)。显然,贤人窦鸣犊只是在讨论孔子入晋的语境中一个不太重要、而且生平事迹语焉不详的小角色。
二、窦鸣犊的消失与晋东南的文化复兴
三家分晋之后,赵国已以晋阳(今太原)为中心,晋南与晋东南已属韩、魏的势力范围。但在三国之中,赵国实力最强,文化中心开始逐渐从山西南部向中部转移。史称山西为“表里山河”(注: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重耳兴兵攻打曹、卫,与楚国发生了冲突,发生了著名的城濮之战。当时子犯为晋文公打气,说:“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是因其东为太行山,西、南为黄河,成为其自然屏障。但晋国的早期发源之地,正处在这个自然屏障的边缘地带上。千余年后,明万历泽州知州傅淑训说:
[从贤人到水神:晋南与太原的区域演变与长程历史]相关文章
- 上一篇:中国虎文化探源及民间布老虎生存状况反思
- 下一篇:母亲原型的“遮蔽性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