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时间:2022-04-09 10:40:45 浏览次数:次
中日医院建立肺移植中心
随着人口老龄化、吸烟、空气污染、新病原与耐药病原等因素,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为提高我国呼吸疾病的治疗水平,让更多终末期呼吸疾病患者的生命得到挽救,3月6日,中日友好醫院(中日医院)正式宣布建立肺移植中心。
中日医院呼吸学科是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的核心与主任单位,国家呼吸与肺循环疾病研究创新团队,国家呼吸病学临床重点专科,国家胸外科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呼吸临床重点专科,在慢阻肺、哮喘、肺栓塞与肺动脉高压、间质性肺肺病、感染性肺部疾病、呼吸衰竭与呼吸危重症、烟草依赖、肺癌等疾病的临床诊治和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与完备的体系,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定中日医院为WHO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
科学家发现第二种秘密的DNA编码
DNA指导细胞进行蛋白质构造的作用已被人们所熟知,而最近科学家们发现了DNA的第二种编码,显示人体使用的遗传密码存在着不止—种的解读方式。
美国华盛顿大学基因科学以及医学助理教授John Stamatoyannopoulos博士表示,40年以来我们一直认为DNA变异在基因密码上产生的影响仅有蛋白质合成的不同,现在我们了解到先前的理解方式是非常不全面的。他认为,许多DNA改变所带来的表面上的蛋白质序列改变,实际上可能通过干扰基因调控程序甚至基因调控机制本身的方式导致疾病。
研究人员透露,这项发布在《科学杂志》上的发现对于医学专家们使用病人的基因组来解析和诊断疾病的方式将具有潜在的影响。
高“糖”正在悄悄地“蚕食”听力
我国有1亿的糖尿病患者。对于糖尿病,大家会知道我要“管住嘴,迈开腿”,吃药或者打胰岛素控制血糖平稳,否则会造成眼损害、肾脏损害、脚也会溃烂。但是很少有人能说出,我有糖尿病,我也要注意预防“耳聋”。
虽然目前糖尿病发病有低龄化趋势,但是高发人群仍然在40岁以上,当这些糖尿病患者逐渐步入老年时,若出现耳聋,多数人都认为是自然的进程。人老啦,该聋啦!错!这是由于糖尿病人群集中于中老年,且听力损害与老年聋也有相似之处,易被误判是年老引起的耳聋。其实不然,患有糖尿病的人群可能比同龄的健康人群发生耳聋的几率高,出现的时间早,耳聋的程度或许更重。且耳朵长期浸泡于不正常的高血糖中,耳朵也变得更脆弱、更敏感,也更易受到其他损害耳朵的因素所影响。
电子病历应用管理有了“新标尺”
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印发《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试行)》,即将于今年4月1日施行。新规距离原卫生部2010年年初发布《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已经过去7年时间。从2010年10月起,原卫生部开始在北京等22个省(区、市)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如今已覆盖我国绝大多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
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表示,此次《管理规范》的一大看点,就是确定了电子签名在病历书写中的应用和法律地位。即新规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可以使用电子签名进行身份认证,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盖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健康的减肥模式是“三师共管”
目前社会上关于减肥的误区很多,由医师、健康管理师、营养师“三师共管”的医学体重管理模式正逐渐兴起,倡导健康减肥的理念。
医学体重管理提出医师、健康管理师、营养师相结合的“三师共管”治疗方案,由专业医师对肥胖患者做出诊断,解答疾病知识及用药调整指导;由营养师监测患者体脂、搭配个性营养餐、监督干预患者饮食等;由健康管理师调节患者心理,进行运动指导、定期向医师反馈患者情况、组织患者教育课堂。在三师的干预和长期追踪下,一方面保证女性肥胖患者科学减重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关注女性的疾病进展和心理健康,同时塑造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科学的饮食方式。
进口药“紧贴”政策入市 审批过程有待改善
日前,国家食药监总局局长毕井泉在人民大会堂“两会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表示,总局药品审批中心人数过少是导致新药上市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了解,由于目前国内药品审批慢,导致同一药品在中国上市普遍比国外晚。
据了解,不仅是鼓励进口特效药进入我国,同时我国有关部门还在想办法通过谈判,让居高不下的专利药价格降下来。去年国家药品价格谈判率先对专利药发起了“冲击”,葛兰素史克生产的慢性乙肝一线治疗药物替诺福韦酯降价67%,阿斯利康生产的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药物吉非替尼降价55%。
卫计委:门诊不得使用特殊级抗菌药
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加强相关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和监测评价,“源头防控”细菌耐药性造成的危害。为加强监测与评价,通知指出要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入相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按照有关要求逐步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通知还强调,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日常监督和定期督导检查,原则上每年不少于2次。
无麸质食品不等于健康食品
针对麸质过敏患者的无麸质食品近年大热,不少人将它与健康食品划上等号。但美国最新一项研究显示,长期食用无麸质食品会大大提高体内砷和汞两种有害元素含量。
研究人员在美国《流行病学》双月刊上发表文章说,麸质是谷物中一组蛋白质,对麸质过敏者往往无法进食普通面粉制品,通常代之以大米制品,这可能造成人体内砷含量变化,因为庄稼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砷,而稻米更容易积聚砷,含量能10倍于其他食品。他们认为,这项研究说明无麸质食品可能有副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探明。如无医学必要,普通人无需刻意追求无麸质食品。